记者王时晖
编者按:建设美丽乡村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根本要求,是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标准小康社会的有力举措,是现阶段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我市于2012年开始实施“清洁乡村”工程,2014年打造“清洁乡村”工程升级版,2015年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自今日起,本报推出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纪实系列文章,敬请读者关注。
如今,在鄂州许多村湾,“白天看不见村庄,晚上看不见灯光”,房前有景、院中有果、屋后有林,常年绿树成荫、四季花果飘香,就像生活在一片绿色包裹的世界里,被誉为“绿色村庄”。
在鄂州320个行政村里,“省级生态村”和“全国绿色示范村”已达57个。绿色,成为绘就美丽乡村的主色调;生态,成为唱响美丽乡村的主旋律。荒山披绿衣
从路口沿S239省道南下,再从太友路西折至梁子湖毛塘半岛,全长162.5公里、纵深500米宽、涉林面积10万亩的地带,是著名的鄂州百里林业生态示范走廊。
虽已是冬天,但丝毫看不到萧瑟的景象。生态园里,沉甸甸的胡柚挂满枝头;道路两旁,金灿灿的橘子、柿子不甘落后,参天大树和低矮的灌木交相辉映,小块竹林和大片树林相得益彰。
一些大型林果基地将覆盖各个村落的荒山披上绿衣,同时带动了周边一些小林果基地发展。华容区段店镇武圣村抓住台湾生态农业园建设的时机,引进7个花卉苗圃企业,建成2000多亩“花果山”。
“近年来,我市通过各种途径招商引资,进行多形式的土地流转,使大面积的宜林荒山、有植树空间的沟渠路有主经营、有人造林。截至目前,通过流转落实业主36家,引进资金3.6亿元,完成造林面积4.5万多亩。”市林业局局长邓亚南介绍。
“下一步,我市将加快村庄园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林荫化建设,积极倡导庭院绿化,鼓励农民栽植经济林木、观赏树木。推进路旁、水旁、村旁、宅旁等‘四旁’绿化,配建公共绿地和小游园,形成四季有花有绿的多层次立体绿化效果。”邓亚南说。地肥水也美
在农村,土壤、水、空气都是保护的对象。段店镇武圣村的太阳能污水处理池就是鄂州保护乡村生态的一个典范。
村支书陈新胜介绍,村民的生活污水都会通过管道集中引导到这个池里进行生物技术处理,排出后的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而为整个生态池净化工作提供能源的是几块太阳能发电板,整个过程看不到污垢,闻不到臭味,不消耗能源,真正实现了生态环保。
一些减少农村面源污染的行动也在鄂州农村展开:大型养殖场成为重点监控对象,通过一对一的责任人制度,督促养殖户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生物杀虫技术被大量推广,太阳能诱虫灯随处可见;化肥的使用只减不增,并提倡使用有机肥。
当下晚稻已收割完毕,种子尚未下土,正是农闲时节,却是市土肥站工作人员最忙碌的时候。
昨日,年近六旬的市土肥站副站长柯美汉带着GPS定位器,到华容区蒲团乡进行种植业典型地块调查。一上午,他马不停蹄跑了6个村,定位了6个典型地块,并向农户详细询问作物名称和肥料使用等情况。
“根据农户使用的肥料情况,大致可以推断土壤受污染的情况,后续我们还要取样调查,以获得更精确的数字。”柯美汉说,“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遍地都是宝
在柯美汉眼里,农村没有废物,全是宝贝。他随口说出了几个案例。
比如长港镇、杜山镇,农民种植玉米十分普遍。华容区振泰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包销玉米秸秆,该合作社每年对废弃玉米秸秆进行粉碎加工,通过添加微量元素后,生产出的饲料是奶牛的最佳天然食品,吸引奶制品等企业前来签订稳定的供销合同。
比如鄂州蓝焰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采用的生物质热解多联产技术,利用小麦、棉花秸秆等各类农林废弃物为原料,产出生物质燃气、生物质炭、焦油和生物醋液,实现供气、供电、供热,为周边农户提供高品质清洁新能源。
动物的粪便更是宝。过去农民把粪便直接施在农作物上,既不卫生又污染环境。现在,通过大力推广“畜—沼—果”生态循环模式,粪便变成了无色无味的沼气和沼液,既能施肥,也能“烧伙”。段店百席生态养殖农庄大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被列为农业部“948”攻关项目试点单位,我市户用沼气项目纳入第四批户用沼气碳减排项目(CCER)开发计划。
市农委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4%,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粪便利用率达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