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走进凤凰街道洋澜社区卫生服务站,眼前一亮: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等区划分明,就医环境干净舒适。
“服务站每天接待二三十名病人,基本上都是感冒、发烧等常见病。
如果是重病,超出了我们的诊治能力,我们就及时把病人转诊到上一级医疗机构。”卫生服务站医生说。
居民李婆婆呼吸道感染,正坐在治疗室边看电视边输液。“小病就近在服务站看,不用走远路。而且,在服务站诊疗费便宜,医保直接报销后,几块钱就能拿药、打针。”她道出了基层医疗需求的真心话。
近年来,在卫计部门及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下,我市医改工作成效显著,看病难、看病贵及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等状况有所改善,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从市级医院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再到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我市已基本实现纵向深入到底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成15分钟就医圈,有效缓解了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
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推行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我市率先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按照“保基本、建机制、强基层”的要求,大胆探索,统筹推进医改工作不断深入。“城乡一体、服务均等、品牌示范、信息支撑、整体推进”的“鄂州模式”基本形成,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日益凸现,群众的医疗卫生保障不断增强。
如今,我市所有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每年减轻群众就医负担1000多万元。2012年9月以来,在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共减轻群众就医负担1.6亿多元。公立医院医药费用控制效果明显,2016年,市中心医院次均住院费用和次均门诊费用分别为10214.83元和214.03元,明显低于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的12901.2元和289.6元。2016年,全市医改投入资金54460万元,较2009年同比增长321.64%。医改惠民政策不断推陈出新
近年来,我市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按照城乡一体的思路,大力实施卫生资源倍增工程,努力打造城区15分钟医疗服务圈、农村30分钟医疗服务圈。完成市中心医院、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三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和华容区人民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力度,在全省率先完成村卫生室“四化”(公房化、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任务。全市“四化乡镇卫生院”、“五化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档升级甲等A级达标率分别为60%、90%和60%。积极推进多元化办医,引入社会资本发展民营医院13家,占全市医院总数的61.9%。投入资金近亿元,建成鄂州市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市级数据整合,完成与省卫计委信息平台对接。投入1500万元,在全省率先建成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市中心医院免费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诊10万人次。利用3年时间,采用学历教育加全科培训的模式,免费为村卫生室培养300名全科医生。基本医疗保障水平越来越高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城镇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新农合“三网合一”模式,率先建立“城乡管理一体化、城乡待遇均等化、城乡服务网络化”的医保制度,破解城乡居民参保的身份限制难题,实现城乡居民自由选择参保品种。整合医保经办机构,实现“一套班子运作,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式服务”。加大筹资力度,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应保尽保,筹资水平和报销比例不断提高。建立医保总额预付制度,对部分病种实行单病种付费。加大对医保资金审计和医保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有效促进医保资金使用安全。2016年,全市总参保人数107.79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99.40%。城乡居民医保住院一档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75.3%;城乡居民医保二档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72.4%;城镇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80.5%。医疗技术服务能力越来越强
按“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推力”原则,将市中心医院整体委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经营管理,组建市中心医院医疗集团、市中医医院区域医疗联合体和市三医院医疗联合体,整体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建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13个,依托市中心医院组建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全面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和全科医师培训工作。深入开展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全面开展预约诊疗和导医服务。加大重点专科建设力度,共创建国家级重点建设专科2个,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学科1个,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2个,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1个,国家级中医传承工作室1个,省级重点专科5个,省级重点建设专科1个,市级重点专科13个。推行临床路径管理,临床路径病种达366种。全面推行药品带量采购和医用耗材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实行购销”两票制”。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制度基本形成。2016年,全市门诊服务量和住院人次分别达到3974274人次和164046人次,较2009年分别同比增长82。65%和63.96%。群众健康管理覆盖面越来越宽
从2009年开始,各级财政按国家标准,筹集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免费为老百姓提供建立健康档案、计划免疫、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老年病管理、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和重性精神病管理,各项健康管理指标优于全省水平。2016年,全市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2009年的人均15元提高至45元。全市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建档率98.77%,规范管理高血压患者7.03万人、糖尿病患者2.62万人。发现和管理重性精神病4244人,新增免费治疗艾滋病人52人,免费检查疑似结核病3510人,免费治疗结核病610人,免疫规划疫苗接种25.2万剂次。全市孕产妇死亡率7.44/10万,婴儿死亡率2.6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