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的供需分析中,一个常见的角度是供应方,是否是价格接受者:
关于市价或价格的行为或现象,经济学传统分受价(price taking)与觅价(price searching)。
但是这和企业日常的关注并不是完全匹配的,比如产品定价本来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作者的观察是:
没有谁注意到造价(price making)。
当然作者这里的造价不完全是定价,而是有“炒作”的含意在这里了:
造价的行为一般只出现于那些耐用、购买后可以再沽出去的物品。楼房是一例,艺术收藏品也是一例。
一切“炒作”都是相似的:
是购买的人希望这些物品“保值”,有需要时可以卖出去,尤其是卖出去时有机会赚价。
这就是为什么:
要炮制成行成市的形象,或市场的需求大,容易再卖出去。
这解释了为什么造价的行为好些时候连带着造势。
什么是造势?可以说是广义的市场营销吧,比如:
香港与内地的房地产市场造势常见。
股票市场也有造势的现象。
还包括作者不知道的,更典型的应是“直播带货” —— 所以与造价不同:
造势不限于容易转售、有机会赚价的物品,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需求。
这里的题眼是“增加需求”,作者再次强调:
“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是两回事。
前者是指需求曲线向右或左移动,后者是指需求曲线不动,只是价格变动时需求量按着需求定律而变。
换言之,原则上,说某物品的“需求”变动,是指该物品的需求量变动起于价格变动之外的因素。
那么,增加需求,怎么理解呢?
讯息的局限转变了。
讯息的转变,作者通过钻石的例子,提出了一个增信的角度,进而引申出:
某程度讯息费用的存在对物品需求的影响是有一般性。
这个结论没错,但是作者没有提到的是另外一个角度,就是需求曲线来源的角度:
- 造价的行为,一般针对于有形物品,或者是稀缺的无形物品(虚拟偶像?)
- 唯有如此,个体的需求曲线向右横加,也就是说
- 同一个价格,需求者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而再考虑到
-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是一段时间之内的曲线 —— 这个是作者提出,传统经济学分析经常忽略的
- 所以,造价,方能尽快的形成供需撮合的场所,也就是一个小规模的“市场”也
再延伸一下,拍卖、比价都是信息平台,为什么线上拍卖,一般价格越来越高;但是线上卖保险,一般就变成了比价呢?
- 前者,是有形的,是排他的,需求曲线是向右横加的
- 后者,是无形的,不排他的,某种意义上是信息产品(保险、金融玩儿的都是数据),其需求曲线本可以是向上叠加的
- 但是,由于其同质化等特征,导致了只能价格不断下降,直接到成本线上了
所以,都叫“产品”,但产品和产品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