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庐剧,作为安徽省三大地方剧种之一(与黄梅戏、泗州戏并称),是皖中地区民间艺术的重要结晶,承载着合肥、六安、巢湖一带数百年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其起源可追溯至清代中后期,在民间歌舞、说唱艺术与地方小戏的融合中逐渐萌芽,历经“倒七戏”“门歌戏”等早期形态,最终在20世纪中叶正式定名“庐剧”,成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要追溯庐剧的戏曲源,需从其生成的文化土壤、艺术基因、发展脉络及社会功能等多个维度展开,方能理解其“从泥土中生长”的艺术特质。
民间土壤:皖中民俗与艺术基因的孕育
庐剧的诞生,离不开皖中地区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皖中地处江淮之间,巢湖、大别山环绕,水网密布,农耕文明与市井文化交织,形成了“俗尚歌舞”的民俗传统,清代中叶,这一带的民间娱乐活动极为丰富,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节日,以及庙会、赛会、农闲时节,常有“玩灯”“唱门歌”“打莲湘”“跑旱船”等歌舞表演,这些活动以生活化的语言、即兴的表演,记录着百姓的喜怒哀乐,成为庐剧的“原始胚胎”。
“门歌”是庐剧最直接的源头之一,门歌原是贫苦农民在春节时挨家挨户“讨彩”所唱的歌谣,因多在门前演唱而得名,其曲调简单质朴,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内容涉及祝福、劝善、叙事,如《门歌调》中“正月里来闹新春,家家户户挂红灯”,既应景又贴近生活,演唱时以锣鼓伴奏,一人唱众人和,形式灵活,后逐渐吸收“秧歌灯歌”的旋律,形成了“小曲联唱”的雏形。
“端公戏”“香火戏”等宗教祭祀仪式中的表演艺术,也为庐剧注入了叙事性元素,端公是民间巫师,在祭祀仪式中通过歌舞、说唱演绎神鬼故事,其“踩罡步斗”的表演动作、“阳腔阴调”的演唱方式(如神鬼角色用假声),后来被庐剧借鉴,用于表现神话或历史剧目中的特殊角色,而“门弹词”(又称“大鼓书”)的说唱传统,则影响了庐剧的叙事结构,使其擅长通过“唱、念、做、打”结合的方式演绎完整故事,而非零散的歌舞片段。
雏形形成:“倒七戏”的早期发展
清代末年至民国初年,随着皖中地区市镇经济的繁荣,民间艺术开始从“田间地头”走向“草台班子”,庐剧的早期形态——“倒七戏”逐渐形成。“倒七戏”之名,一说因曲调中常出现“七字句”或“七度音程”,一说因演出中常有“七字顺口溜”的念白,亦有学者认为“倒七”与“道情”“落子”等民间艺术的谐音演变有关,其名称的模糊性恰恰反映了其“草根”属性。
这一时期的“倒七戏”,演出形式极为简陋:三五名演员,一桌二椅(甚至无桌椅),在村头巷尾、祠堂庙宇的临时舞台上表演,被称为“唱草台”,剧目多为生活小戏,如《借罗衣》《讨学钱》《王小二赶脚》等,情节简单,语言幽默,充满乡土气息,借罗衣》讲述农村妇女大嫂因无新衣看戏,向小姑借衣,途中又怕弄脏衣服的趣事,通过“借衣—赶路—看戏—还衣”的情节,展现了市井小民的虚荣与淳朴,表演中融入了“扭身”“抖肩”等生活化动作,念白夹杂合肥方言(如“搞么子”“咋搞的”),让观众倍感亲切。
音乐上,“倒七戏”以“小曲联缀”为主,吸收了皖中地区的“门歌调”“秧歌调”“划龙船调”等民间曲调,形成了以“寒腔”“三七腔”“二凉”为核心的三大主调。“寒腔”高亢激越,多表现悲愤情绪;“三七腔”节奏明快,善于叙事;“二凉”则委婉抒情,适合表达儿女情长,伴奏乐器以“三大件”为主:大筒(类似二胡,琴筒用竹或木制,蒙蟒皮,音色粗犷)、唢呐(用于渲染气氛)、锣鼓(控制节奏,常用“锣鼓经”如“急急风”“四击头”),这种“以简驭繁”的音乐体系,既适应了农村“草台”演出的条件,又为后来庐剧的声腔发展奠定了基础。
成熟与定名:从“倒七戏”到“庐剧”
20世纪30年代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倒七戏”逐渐进入合肥、芜湖等城市的茶楼、戏园,开始接受城市观众的检验,为适应剧场演出,艺人们在剧目、音乐、表演上进行了改革:剧目从生活小戏扩展到历史故事戏(如《休丁香》《鸳鸯泪》)、公案戏(如《包公赔情》);音乐上增加了弦乐和打击乐的配置,丰富了“花调”(在主调基础上变化的曲调);表演上吸收了京剧、徽剧的身段动作,形成了“生、旦、净、末、丑”的行当分工。
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代表性班社和艺人,如合肥的“小金班子”,以演出《休丁香》闻名,旦角演员丁玉兰的“悲腔”(融合寒腔与青衣唱法)极具感染力;六安的“倒七戏班”,则擅长公案戏,净角演员的“炸音”(爆发式唱腔)气势磅礴,这些艺人通过“师徒传承”与“同台交流”,逐渐统一了庐剧的基本表演范式,使其从“地方小戏”向“成熟剧种”过渡。
1949年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倒七戏”得到了政府的重视,1952年,安徽省文艺工作者对“倒七戏”进行系统整理,剔除其封建糟粕,保留民间精华;1955年,正式定名为“庐剧”——取“庐州”(合肥古称)之“庐”,寓意“庐州戏曲”,此后,庐剧成立了省级、市级专业剧团(如安徽省庐剧团、合肥市庐剧院),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如《借罗衣》《讨学钱》),创作现代戏(如《奇婚记》《罗帕记》),并多次进京演出,获得了“皖中庐剧”的美誉。
艺术特色:乡土气息与生活美学的融合
庐剧的艺术魅力,在于其“泥土味”与“生活化”,这种特色集中体现在声腔、语言、表演和题材四个方面。
声腔:庐剧以“主调+花调”为结构,主调如“寒腔”“三七腔”是骨架,花调如《绣荷包》《观花》等小曲是血肉,既有高亢激越的“炸音”,也有婉转缠绵的“软腔”,能表现复杂的人物情感,伴奏乐器中大筒是“灵魂”,其音色贴近人声,如诉如泣,被称为“庐剧的嗓子”。
语言:以合肥话为基础,融合皖西方言、巢湖方言,质朴幽默,充满生活气息,如《讨学钱》中老学念白:“东家请我坐上席,我嫌他桌子不整齐;东家请我吃个鸡,我嫌他尾巴拖到地——活像个大呆驴!”方言的运用让角色形象鲜活,观众一听便懂。
表演:强调“贴近生活”,动作多从劳动中来,如《王小二赶脚》中的“赶驴”“牵绳”,模仿农民赶集的真实动作;丑角的“矮子步”“碎步”,则借鉴了民间“踩高跷”的技巧,即使是帝王将相的表演,也保留着“市井气”,如包公的“蹉步”(踱步思考),既有威严,又有平民化的亲切。
题材: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市井生活,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如《借罗衣》借“借衣”小事,讽刺虚荣心;《休丁香》通过“贤妻被休”的悲剧,批判封建礼教;《奇婚记》则歌颂新中国成立后农村青年的自由恋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传承与挑战:从“乡音”到“非遗”的保护之路
进入21世纪,庐剧面临着现代化、城市化的冲击,年轻观众减少、传承人老龄化等问题凸显,2006年,庐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庐剧的传承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活态传承”,由省级非遗传承人(如段荣娟、黄新德)带徒传艺,培养青年演员;二是“教育传承”,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开设庐剧专业,将庐剧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三是“数字化传承”,通过录制老艺人影像、建立庐剧数据库等方式,保存艺术资料。
尽管如此,庐剧的传承仍面临挑战:如何让“乡音”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如何在创新中保持“庐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艺术家和观众的共同努力,正如庐剧老艺人所说:“庐剧是长在泥土里的花,离开了泥土,就没了根。”未来的庐剧,或许需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庐剧主要声腔分类表
声腔名称
特点
代表作品
流行区域
寒腔
高亢激越,真假声结合,多表现悲愤、激昂情绪
《休丁香》《包公赔情》
合肥、六安
三七腔
节奏明快,以七字句为主,善于叙事
《借罗衣》《讨学钱》
巢湖、肥东
二凉
委婉抒情,旋律舒展,多表现儿女情长
《罗帕记》《鸳鸯泪》
舒城、庐江
相关问答FAQs
Q1:庐剧与黄梅戏、泗州戏并称“安徽三大剧种”,三者有何区别?
A1:三者区别主要体现在声腔、流行区域和题材上,庐剧以“寒腔、三七腔”为主,流行皖中合肥、六安,语言质朴,多表现市井生活;黄梅戏以“彩腔、花腔”为主,流行皖江流域及湖北、江西,唱腔婉转抒情,题材多爱情故事(如《天仙配》);泗州戏以“拉魂腔”为主,流行皖北宿州、淮北,表演火爆,多表现民间传奇(如《樊梨花点兵》),简单说,庐剧“土味浓”,黄梅戏“柔美”,泗州戏“泼辣”。
Q2:庐剧传承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如何应对?
A2:主要挑战有三:一是“观众断层”,年轻人对传统戏曲兴趣低;二是“传承人老龄化”,老艺人减少,青年演员培养周期长;三是“创新不足”,部分剧目过于陈旧,难以适应现代审美,应对措施包括:推动“庐剧进校园”,通过课本剧、体验课培养青少年兴趣;鼓励创作现代戏,结合时代主题(如乡村振兴、文化自信);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传播,让庐剧“触网”,吸引年轻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