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耳机升级线总整理以及经验分享

分类: 365bet娱乐场投注 发布时间: 2025-08-05 18:13:49
作者: admin 阅读: 4254 | 点赞: 147
2025年耳机升级线总整理以及经验分享

2025年耳机升级线总整理以及经验分享

摘要整理

大家期待已久的这篇长文整理终于来了!自从2021年分享2020年的耳机升级线发烧历程后,已经停更了将近四年。这段期间,经历了疫情的影响,我忙于博士论文的准备、工作上的挑战,以及孩子的教育,同时开始专注于家用音响系统,因此少了当初对耳机升级线的热情。然而,这篇文章对许多烧友而言影响深远——2020年版本在我的WordPress上累积了数万次浏览,并有许多烧友私讯我期待更新,毕竟旧款线材已经买不到了。

这十年来,我投入了无数的金钱、时间与心血在耳机升级线的研究上。这次的整理利用了我的闲暇时间,牺牲了假期与夜晚的睡眠,花费近一个月才得以完成。文章在Word文文件中显示超过15万字,不敢说多么完整,但绝对是目前华人区域乃至国际上,最丰富的耳机升级线使用心得。许多Head-Fi烧友希望能将这篇文章翻译成英文,甚至有日本烧友特地将内容翻译后与我进行深入讨论。如果您时间有限,只需阅读本篇摘要即可,而线材介绍部分则可酌情参考。

这些年来,我仍有许多想要分享的内容,但一直未能腾出时间撰写,这三年有自己的房以及电源处理后一直玩家用系统,预算大都分配在那里,我希望能够尽自己微薄的一份心力让耳机烧友圈能够发展起来,大家都能找到心目中喜欢的声音,谢谢。

升级线材的价值与选择建议首先,要强调的是,耳机升级线材的作用在于调音,并非能够改变耳机的基本性能,或让声音有天壤之别。此外,并不是价格越高的线材就一定更好,每种金属导体材质都有其独特的声音特性,适合不同的音乐类型与耳机需求。因此,建议烧友们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优先升级讯源(如DAP)与耳机,最后再考虑升级线材,毕竟器材本身才是声音表现的核心,而线材则是辅助提升整体体验的工具。

线材对声音的影响在这十几年的经验与测试,耳机升级线对声音的影响确实显著,足以让人清晰感受到差异。然而,并非所有IEM都对线材有明显的反应。某些IEM调音风格较为鲜明,升级线的改变可能较不明显,而另一些IEM则能呈现出线材更显著的音色变化。因此,建议烧友们亲自试听,找到最适合自己喜好的搭配。此外,线材的评价往往是相对性的,需要在同一环境下与其他线材进行对比,才能准确辨别其特性。因此,单纯凭记忆来评估一条线或一支耳机并不容易,声音的好坏往往需要透过反复比较才能得出准确结论。未来,随着新设备的加入,我也将持续分享更多心得,期待与大家共同交流,探索更多可能性!

基本观念:

1.材料纯度在探讨耳机升级线的材料纯度时,首先需要了解纯度的定义与测试方法。材料的纯度通常以“N数”来表示,N数即代表材料中纯金属含量的等级,例如11N表示纯度高达99.9999999995%,而6N则为99.99995%。评估纯度的标准方法之一是使用感应耦合电浆质谱仪(ICP-MS,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此技术能够精确测量材料内的杂质含量,例如铁、钴、镍、铜、碳、氮、氧等元素。计算纯度的方式是将所有检测出的杂质含量总和,并以100%减去该总和,得出的结果即为材料的纯度。因此,当杂质含量越多,N数就越低,材料的纯度也就相对较低。

影响材料纯度的因素主要来自于两方面。首先是原材料的质量,不同来源的金属材料其纯度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例如,不同国家的铜或银矿材料在提炼过程中因技术差异,可能导致最终产品的纯度有所不同。其次,在材料的生产与加工过程中,例如拉晶(拉丝、抽线),也可能因设备、环境或操作方式的影响而引入杂质。此外,后续的储存及加工过程中若控制不当,也会导致材料纯度的下降,而纯度不同材料本身的价格也会不同。

线材市场上,许多品牌会强调其材料的纯度,例如6N、7N等,而纯度越高的材料通常价格也更昂贵。然而,大多数品牌对于纯度的标示并不透明,仅少数高端品牌会公布其材料来源及纯度检测报告,消费者往往只能依赖品牌的宣称。

纯度的提升是否一定会带来更好的音质?理论上,高纯度材料能够降低导电过程中的损耗,使电子传输更为顺畅,进而减少杂质对声音的干扰。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音质的决定因素并非仅限于材料的纯度,导体结构、绝缘材料、制造工艺等因素同样举足轻重。例如,无氧铜(OFC)虽然纯度较OCC(单结晶无氧铜)为低,但不少品牌如日本的 Wagnus、Brise Audio 以及香港的 Audio Genetic、PW Audio 等,透过独特的技术,成功将无氧铜的声音发挥到极致,特别是在音乐的氛围感与人声韵味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中,日本 Brise Audio 在无氧铜线材领域的研究尤其深入,除了导入高纯度铜材,还在屏蔽与结构优化方面下足功夫,使其产品深受发烧友的青睐。

另一方面,金银合金与纯银导体的选择亦常引起发烧友的讨论。美国的 Double Helix Cables(DHC)专注于高纯度纯银线材的研究,其创办人 Peter 认为即便仅添加1%的金,亦会显著提升电阻率,削弱声音的解析力与速度。他曾在 2011 年于 Head-Fi 社群与 Toxic Cables 的创办人 Frank 展开激烈讨论,坚持纯银才能提供最佳的声音表现。然而,荷兰的 Crystal Cable 则持相反观点,其执行长 Gabi 在 CanJam 会议中表示,金的加入能有效填补纯银晶界的缺陷,使音质更为温暖、顺滑,减少过于锐利的高频表现。这两种观点的对立,最终仍需依赖使用者的实际聆听经验来验证。

值得注意的是,DHC 在 2017 年于 Facebook 发表的一篇报告中,展示了 Acrotech 针对纯银材料进行的 ICP-MS 测试结果。报告显示,市面上所谓的 7N 纯银几乎不存在,而 6N 纯银则只有极少数特定用途的材料能达到此标准。事实上,在半导体与太阳能产业中,纯银导线和银浆的纯度通常可达到6N,但由于生产成本极高,这类材料鲜少在耳机线材市场上应用。实际上,4N 至 5N 级别的纯银已经能够满足大部分高端音频应用需求,例如日本 Oyaide 所提供的银材。因此,对于市场上仍在宣称拥有 7N 纯银的厂商,烧友应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追求过高的纯度标准。

由于 ICP-MS 测试的敏感性极高,普通线材品牌通常不会自行进行此类检测。该测试需要在无尘室内进行,并且对样品的制备要求极为严格,一旦受到污染将导致测试结果失真。此外,ICP-MS 设备的成本高昂,委托测试一个元素的价格通常高达 400 新加坡元,这也是为何线材品牌更倾向于依赖材料供货商提供的纯度数据,而非自行检测。

在材料的纯化过程中,常见的方法包括拉晶法与固化法。拉晶法透过熔融状态下的材料提拉结晶,利用杂质的偏析效应将其集中至晶棒的头部或尾部,随后切除,以获得更高纯度的材料。固化法则透过反复熔化与凝固的方式,使杂质逐步被分离,以达到纯化的目的。这些技术在半导体与太阳能产业中被广泛应用,以确保材料的高纯度。

综上所述,材料纯度对于耳机升级线的声音表现确实具有一定的影响,但纯度并非唯一的决定因素。除了材料本身,线材的结构设计、屏蔽技术以及焊接工艺等都会对最终的声音呈现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选择升级线时,应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而非单纯追求最高的N数。

2.单晶或多晶在高端音频线材的市场中,常见的技术术语包括单晶(Single Crystal)、多晶(Polycrystalline)以及长结晶(Long Crystal)。这些材料的晶体结构对导电性能和声音表现具有深远影响。多晶材料因为内部存在晶界(Grain Boundaries),当电子流经这些晶界时,往往会发生**复合(Recombination)**现象,导致信号衰减和失真。此外,晶界处通常伴随着缺陷和杂质的累积,进一步影响导电效率。因此,单晶材料因为不存在晶界,能够提供更顺畅的电子传输,降低能量损耗,使得声音表现更加纯净、透明,动态范围也更为宽广。

市场上还有一类被称为长结晶的材料,这些材料虽然仍属于多晶范畴,但透过先进的制程技术,可以有效控制晶界的大小与分布,从而减少晶界密度,使材料的整体性能接近单晶。例如,一些导体制造商会刻意放大晶粒尺寸,以减少晶界对信号的干扰,从而提升信号纯度和声音表现。这种技术在音频线材领域的应用相当广泛,像是古河(Furukawa)等知名品牌便针对此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证明其优势在于能显著降低讯号损耗,使声音更加细腻自然。

在单晶技术方面,**OCC(Ohno Continuous Casting Process,连续铸造工艺)**是一种备受推崇的生产技术。该技术由日本大野教授发明,能够精确控制金属的结晶过程,制造出长晶方向一致且无晶界干扰的高纯度导体。由于OCC材料的杂质含量极低,信号传输更顺畅,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高端音响线材及合金制造中。基本上,使用OCC技术的材料即为单晶结构,因此消费者无需过度担心纯度问题,除非购买的是廉价或非正规生产的裸线。目前市场上的OCC材料主要分为万隆UPOCC、PCOCC等不同版本,这些技术的相关数据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大量介绍。众多知名线材品牌,如DHC、Whiplash、Han Sound、OC、Effect Audio、Toxic Cables、PlusSound、PW Audio、Flash Acoustics 、Vortex、Rolling Force等,均采用OCC技术生产的单晶导体,并且大多数品牌的来料均来自全球知名大厂,确保质量稳定。然而,即使是OCC材料,不同厂家在后处理上的工艺差异,例如表面抛光、蚀刻、酸洗等,仍可能对最终声音的细节表现产生影响。

有关万隆(Neotech)OCC技术的详细介绍,可参考普落影音网提供的专业文章:详细介绍万隆OCC技术,其中对万隆的工艺技术与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解说。

目前,生产OCC线材的厂家众多,较具代表性的品牌包括台湾万隆、上海吉铨、苏州Hakugei超纯晶、老人家音讯、香港瞬声等。这些品牌在DIY线材市场上享有盛名,熟悉线材的发烧友对这些供货商应该并不陌生,并经常在淘宝等平台寻找其产品。

总结而言,无论是单晶、多晶还是长结晶材料,在音频应用中各有其优势。选择适合的材料和制程,搭配高质量的后处理工艺,才能确保线材在信号传输过程中达到最佳表现,进而提供更优异的音乐体验。

3.材料对声音的影响市面上的耳机升级线通常采用多种不同的材料,每种材料都有其独特的声音特性,并非价格越高音质就越好。贵金属导体,如银、金等,就跟音响发烧料一样往往具有明显的音染与个性化音色,选择适合自身聆听偏好与系统搭配的材料,才能真正发挥升级线的价值。无论铜线价格多高,例如Briase Audio的Yatono/OROCHI Ultimate它依然拥有铜线的声音特性,而与纯银导体相比,虽然卖价比一般纯银甚至金银合金线材昂贵,依然存在一耳朵的区别。即便透过焊锡或线材结构调整,也难以改变材料固有的声音走向,最多只能微调音色的韵味与音染。

各类导体声音特性概述:铜线(OFC/OCC): 通常呈现温暖厚实的声音风格,低频扎实且富有弹性,适合人声表现,音色耐听,整体声底较厚实。OFC 无氧铜:温暖、厚实,适合流行、人声 (代表Brise Audio Yatono)OCC 单晶铜:细节丰富,声音干净,动态表现出色 (代表Toxic BW22/XL, Effect Audio

纯银线: 以高频的延展性和清晰的声线著称,提供优异的细节解析能力,速度感极佳,低频则相对较浅,适合弦乐、钢琴等乐器类型。

铜镀银线: 声音特性偏亮,特别是在中高频部分较为突出,整体清晰透彻,但相较于纯银,可能略带毛边感。

铜银混编: 兼具铜的厚度与银的解析,声音清亮,结像精准,适合喜欢均衡表现的用户,高频延展性略逊于纯银线材。

镀金线: 拥有温暖甜美的音色,较铜线更具层次感,音色带有特殊的“奶油感”,但整体速度较慢,适合人声与爵士乐。

金银合金线: 兼具银线的清晰度与金线的温暖度,中频表现较为厚实,低频弹性优秀,高频虽不及纯银,但整体平衡性佳。

近两三年来,以 Flash Acoustics 为首的厂家相继推出了多款混合导体线材,这类线材通常结合不同金属涂层,如镀钯、镀银、镀金等,并分别应用于正负极。与传统单一导体线材相比,这些混合线材的声音特性更加难以预测,其调音的复杂性也大幅提升。如果设计与调音得当,混合导体线材能够带来更加丰富且细腻的声音层次,但若调整不佳,声音可能会失去平衡,导致整体表现流于四不像,无法充分发挥各材料的优势。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述的线材特性仅供参考。每个品牌在材料选择、制程工艺与调音理念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即使使用相同的导体材料,最终呈现的声音表现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真正要了解线材的音质特性,仍需透过亲身试听来获取更准确的体验。即便是同样使用铜导体的线材,不同品牌的声音表现也可能截然不同,因此,以上所列的声音倾向仅供基本参考。音响发烧友若要深入了解各类导体的细微差异,唯有透过大量试听,才能获得更直观的感受。然而,许多仅具理论基础但缺乏实际体验的烧友,往往在这个阶段便停滞不前,无法真正体会线材之间的微妙差异。许多音响爱好者虽然对导体材质的理论有所了解,但若未亲自试听,往往难以掌握线材对整体音响系统的影响。因此,建议在选购耳机升级线时,应多方试听,根据自身的音响系统与聆听需求,选择最适合的线材,以发挥设备的最佳潜力,提升整体聆听体验。

Hornet 采用了万隆(Neotech)的 G-UPOCC 石墨烯单结晶铜导体,这是一种高纯度且单向性的导体材料,结合了石墨烯和单结晶铜的双重优势。这样的设计不仅拥有出色的导电性能,还具有极高的稳定性,能有效降低讯号传输中的损耗,同时提升线材的速度和解析力。石墨烯在导体上的应用通常是透过覆盖一层石墨烯涂层实现的。以

下是几种常见的技术方法及其特点:1.CVD(化学气相沉积)原理:在铜导体表面直接生长单层或少量多层石墨烯,形成紧密且均匀的涂层。优点:石墨烯层的纯度和均匀性最高,附着力最强,效果极为稳定。缺点:需要在真空腔体中进行,成本非常高,适合对性能要求极高的应用,但在音频线材中较少见。

2.化学涂布或喷涂技术原理:将含有石墨烯奈米材料的溶液均匀涂覆于导体表面,然后经过干燥或固化形成涂层。优点:生产过程相对简单,成本较低,适合大规模应用,并能提供良好的导电与稳定性。缺点:涂层的均匀性和附着力可能不如 CVD,但在音频线材应用中已足够满足需求。

3.电化学沉积原理:利用电化学方法在铜导体表面沉积石墨烯涂层,增强附着力并提升稳定性。优点:能产生附着力较好的涂层,工艺相对经济,适合中等规模生产。缺点:纯度和均匀性略低于 CVD,但在音频应用中影响不大。根据小弟在半导体行业的经验,CVD 所制造的石墨烯涂层质量最佳,特别是在纯度、均匀性和附着力方面。然而,由于 CVD 技术需要在真空腔体中进行操作,且涉及高温和高精度设备,成本极为昂贵。因此,在像 Hornet 这样的音频线材中,采用 CVD 制程的可能性不高。更合理的推测是使用 化学涂布 或 喷涂技术,这些方法成本相对可控,且能满足音频线材对石墨烯层性能的需求。此外,这些方法可以结合 G-UPOCC 导体本身的高纯度特性,进一步提升声音性能。Hornet 采用的 G-UPOCC 石墨烯单晶铜 导体成功结合了导电性与稳定性,透过适当的石墨烯涂层技术实现了高性能表现。尽管具体技术未公开,推测更可能采用化学涂布或喷涂工艺,而非高成本的 CVD,这样的选择平衡了生产成本与声音质量需求。单结晶铜(UPOCC) 是 Hornet 的核心材料,其透过先进的单向凝固技术制造,内部几乎没有晶界,让讯号传输更加顺畅,并显著降低失真。Hornet 采用了 22 AWG 的线径规格,平衡了导电性能与线材的柔韧性,使其在音质与耐用性之间达到最佳表现。插头部分,Hornet 配备了耐用的 4.4mm Tellurium 铜插头。这种材料以高导电性和稳定的信号传输闻名,同时提供了优秀的接触性能,确保使用中的每一分细节都能被完整传递。外观设计 则提供了两种配色选择:黑色与橘色。作为低调风格的爱好者,我果断选择了黑色版本,虽然 Matt 一直推荐更为鲜艳抢眼的橘色,认为它更加符合 Hornet 的「黄蜂」特质,但我还是更喜欢沉稳内敛的配色。XD当我询问 Hornet 的定价时,原本以为搭载了 G-UPOCC 石墨烯 技术的线材会标上一个更高的价格,甚至远超过 Toxic 的其他铜线。然而,Hornet 的售价竟然比 BW22 V3 仅稍贵一些,甚至比 BWXL 还要便宜!这让我想:「这不是应该打着 G-UPOCC 石墨烯的名号,卖贵一点吗?」XD

关于 G-UPOCC 石墨烯导体万隆近期推出的 G-UPOCC,将石墨烯薄膜镀在 UPOCC 单晶结构金属导体上,这让我对石墨烯在导线领域的应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好好奇。理论上,石墨烯镀膜应该可以适用于铜、金银合金、纯银等各类导体,而其对声音表现的影响无疑是值得探讨的。起初,我以为石墨烯镀膜会使铜线表面呈现类似碳的黑色,但观察发现,铜线仍然保持其原本的棕色光泽。虽然我没做过石墨烯论文,但之前做过文献回顾,了解到石墨烯的颜色主要取决于其层数与厚度。如果石墨烯层数较少(单层或少层,约 1-3 层),其厚度仅约 1nm,几乎是透明的,仅吸收约 2.3% 的可见光,因此当镀覆于高反射率的铜表面时,肉眼几乎无法察觉。要确认石墨烯的存在,通常需借助光学干涉效应或显微镜进行观察,亦可使用拉曼光谱仪测试其特征峰(D、G、2D 峰),以确定沉积的完整性与质量。此外,石墨烯的导电性也受到层数的影响。随着厚度的增加,层数达到数百层时,其材料性质将逐渐趋近于石墨,颜色转为黑色,导电性相较于单层石墨烯有所下降。这对导体线材的电性能及声音表现可能带来显著影响,估计太厚导电差应该不好听。简单来说1. 镀层不会是黑色(还是主导体色)。2. 石墨烯主要用来增强导体抗氧化性和高频性能,而无法取代铜或银载体。3. 声音真的蛮特别的。4. 希望市场能更多家用G-UPOCC的线材初听感受

4.真正对声音的重点每间厂家对线材都有自己的Know how,除了上述纯度跟材料之外,对声音影响最大的还有:

A. 线材结构线材的结构设计对于声音表现有着深远影响,其中包含线径(如0.08 mm)、蕊数、多芯(Multi-Strand,即在单一蕊内使用不同粗细的线径)、Litz Type、抗拉纤维,以及屏蔽设计等关键要素。那么,为什么线材结构如此重要?它又如何影响声音表现呢?

蕊数与线径对声音的影响极为显著,经常会有人抱怨某些铜线「不像铜线」,银线「不像银线」,而这往往与线材的结构设计密切相关。不同品牌在开发线材时,会针对导体的特性进行优化与补强。例如,Toxic Cables 和 Effect Audio 在设计产品时,会针对导体的弱点做出针对性改良。例如,Hydra 22纯银线 采用 Litz Type 4 结构,其中包含几组不同线径的银线,并依照特定比例绑定在单一蕊内。这种设计旨在透过不同线径的电流传输特性,弥补低频不足并削弱高频的刺激感。类似的设计也可见于 Thor II+ 及 PWaudio 1960s,这些线材在正负极部分使用不同粗细的蕊数,并针对屏蔽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以确保声音表现达到最佳状态。

此外,近年屏蔽线材快要成为主流结构设计,香港Vortex,台湾汉声(Luna, KunPeng等线材,亚洲线材商都在屏蔽设计方面投入大量精力,这类屏蔽线材的最大优势在于声音背景极为纯净,噪音抑制效果出色。随着 4.4 mm 第五极接地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厂商推出相应的屏蔽线材,以进一步提升信号稳定性,而且屏蔽的材质也越来越多元从一般的镀银隔离网再到石墨烯都有。

4.4 mm 第五极接地的应用不少烧友曾询问,当使用 PWaudio 转接头 将 AK SP2000 等 2.5 mm 输出设备转接至 4.4 mm 时,未能感受到预期的接地效果与更黑的背景。其实,要正确发挥 4.4 mm 接地功能,需要满足以下两个前提条件:设备端须具备完整的 4.4 mm 母座设计4.4 mm 插头的第五极接地功能,需要设备本身的母座具备相应的接地设计。然而,日韩品牌的 DAP(如 Astell&Kern、Sony)通常未焊接第五极,而中国品牌的 DAP(如 Lotoo、Cayin、iBasso)较常见完整的 4.4 mm 接地设计。因此,为了兼容日韩设备,市场上推出了一些 2.5 mm + 3.5 mm 转 4.4 mm 母座的产品,让 2.5 mm 负责平衡讯号,3.5 mm 用于接地,如此一来,即可避免使用双头龙线材,直接采用 4.4 mm 连接。线材本身须焊接 4.4 mm 第五极大部分标准 4.4 mm 线材仅焊接信号端(R+/R-、L+/L-),并未焊接第五极接地。因此,若要真正发挥屏蔽效果,需选择具备完整屏蔽结构的线材。例如 汉声毒液(Venom)、泽丰银龙V3 以及 PWaudio 屏蔽版线材,这些线材在中心导体传输讯号的同时,外部屏蔽层(通常为镀银铜隔离网)可焊接至第五极,实现有效的接地,进一步降低噪音干扰并提供更黑的背景。

Litz 线材结构:Litz 线材(Litz Wire)是一种专门设计用来减少集肤效应(Skin Effect)与邻近效应(Proximity Effect)的导体结构,广泛应用于高频电子设备、音频传输及高端耳机升级线领域。Litz 线材的设计理念在于将多股极细的绝缘导体依照不同的绕线方式捆绑,以降低高频信号的能量损耗,并提升传输效率与音质表现。

Litz 线材的工作原理,在交流电(AC)传输过程中,高频信号容易集中在导体表面,造成内部导体未被充分利用,这种现象即为集肤效应。Litz 线材透过将多股细导体进行绝缘处理后,再依特定方式编织成束,确保电流在各股线间均匀分布,有效降低损耗,提供更优秀的传输性能。

Litz 线材的不同类型Litz 线材依据编织与绝缘结构的不同,级别愈高,代表更能减少导体之间的互相影响:

在音频线材中相当常见,尤其适用于 IEM(入耳式耳机)升级线。与 RCA 或 XLR 讯号线不同,IEM 线材需要兼顾便携性,因此不会采用过于厚重的屏蔽结构。许多欧美升级线品牌,如 Toxic、DHC、PlusSound 等,均会在产品中强调其 Litz 线材类型。例如,Toxic 早期的 Black Widow 铜线采用 Type 2 结构,而在新一代 V2 版本中则升级为 Type 4 结构。详细信息可参考各品牌的官方网站,通常 Litz 线材的 Type 数字越高,结构越复杂,性能也越高级。

Litz 线材的一大优势在于其表层的漆包绝缘处理,这不仅能够有效降低集肤效应(Skin Effect),还能避免导体氧化变绿的问题。早期许多入门级线材容易因氧化而影响声音表现,而非 Litz 结构的线材(如 DITA OSLO)即使拥有出色的声音表现,仍无法避免氧化的困扰。

随着耳机线材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亚洲品牌开始标榜其线材结构,烧友对于 Litz Type 结构的认识也逐步加深,能够在选购时做出更理性的判断。过去常见的"黄金比例"等营销口号已逐渐被更具技术含量的参数所取代,消费者更愿意了解线材的具体结构与技术细节,而非仅依赖营销话术。

http://www.litzwire.com/litz_types.htm

Type 1:基本绝缘漆包线(Single Film-Insulated Wire)结构:每根导体单独绝缘,并无进一步的绞合或编织。特性:结构最简单,适用于低频应用,抗集肤效应能力有限。

Type 2:绞合线(Bunched Wire)结构:多股绝缘导体以简单绞合方式缠绕。特性:降低部分集肤效应,较 Type 1 改善电流分布。

Type 3:分组绞合线(Concentrically-Stranded Wire)结构:内外层导体以不同方向绞合,中心导线与外层环绕。特性:提供更好的高频性能,减少邻近效应。

Type 4:多层绞合线(Multi-Stranded Wire)结构:多层结构,导体按特定层数交错绞合,形成复杂编织,中间有一根避震管。特性:拥有更佳的抗干扰能力及灵活性。

Type 5:绞合后内层编织(Insulated Bunched Wire with Central Core)结构:在内部芯线外层包覆多层绝缘绞合线,形成对称结构。特性:兼具柔韧性与抗电磁干扰的特点。

Type 6:双层同心绞合(Dual-Concentric-Stranded Wire)结构:两层或多层绞合,内层提供主要导体,外层作为补偿线,中间有一根避震管。特性:极佳的动态表现与高频延展,抗噪声能力强。

比较常看到的设计就是Type 1以及Type 2,中高阶一点的就是Type 4以及6,6在耳机升级线已经是很顶级的存在,然而,近期有厂商推出更复杂的结构,如被称为 Type 9 的设计。 这些新型结构通常采用同轴设计,中心导体较粗,外层以较细的导线缠绕,并加入多层绝缘和屏蔽材料,以进一步提升线材的性能。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新型结构的命名和分类尚未有统一的标准,不同厂商可能有各自的定义。

举一个Toxic cables BWXL线材的例子,总线径是17AWG,很粗的线材,IEM线材是2 wire,耳罩线材是4 wire,结构是改良型的Type 6,意思是中心有一根很粗的主Dampening(避震纤维),接着铜导体以螺璇的方式缠绕在这根主Dampening上,每组铜导体线中心再一组Dampening,确保线材的稳定性。Type 6结构就是因为每组铜导体中那组Dampening要挑出,就很费时间,所以Matt说每次做Type 6光是拨线就要近30分钟。

BWXL 线身呈现咖啡色,铜线的颜色是肉色,外层皮是用透明黑色,所以整体才会呈现咖啡色。

拨完线后发现总共有八组铜导体线组,每组铜导体都经过超冷处理Cryo,这八组线每组其实都有不同线径组合调音,以及表面是做Litz漆包线,所以放在空气中理论上不容易氧化变绿。

Litz结构与同轴结构的比较除了 Litz 结构外,市场上还常见标准讯号线的同轴结构,这类线材以其卓越的信号传输能力深受青睐。其中较为知名的产品包括Crystal Cable 的 Piccolino、Micro 以及 DHC 的 Clone Fusion 铜银混编、Clone Silver 纯银线材。从外皮纹理便可明显区分这类线材与 Litz 结构的不同。Crystal Cable 一直以来坚持在结构设计上的精益求精,从经典的 Piccolino 同轴设计,到 Next 及 Dream Duet 等新系列产品,都展现了对于音质和工艺的执着追求,只可惜等了5-6年以上迟迟不见Crystal cable推出新的随身线材。

在传统的两声道系统中,讯号线与喇叭线的结构设计同样受到高度重视,而在便携设备应用中,则需在音质与携带便利性之间取得平衡,因此制造商不得不在设计上进行一些妥协。

http://www.litzwire.com/litz_types.htm

线径:耳机升级线的线径(AWG, American Wire Gauge)是衡量导体直径的标准,数字越小代表线径越粗,导体横截面积越大,反之则越细。线径对耳机的音质表现有显著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阻抗(Impedance):较粗的线径能够降低电阻,提供更好的电流传输,减少信号损耗,尤其对于低阻抗耳机(如多单元动铁 IEM)能提供更好的驱动能力。

频率响应(Frequency Response):粗线径通常可提升低频的厚实度,细线径则可能带来较灵巧的高频表现。

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线径较大通常能提供更高的动态范围,适合大编制音乐的呈现。

柔软度与便携性:较细的线径通常更柔软、更轻盈,适合日常携带使用,而较粗的线则可能较硬,影响配戴舒适度。

市面上常见的耳机升级线线径规格如下:AWG 规格 导体直径 (mm) 适用情境26 AWG 0.405 适合便携设备、IEM24 AWG 0.511 平衡便携与音质22 AWG 0.643 提升低频表现,适合头戴式耳机20 AWG 0.812 提供最佳动态范围,适合高端台机18 AWG 1.024 低阻抗高电流传输,适合高阻抗耳机

主流的 IEM 升级线仍以 26AWG 为主,许多厂商专注于这一线径,并推出 8 线(8 wire)版本,例如 Effect Audio。相较之下,24-21AWG 通常应用于头戴式耳机,但目前一些 IEM 升级线也已采用这些较粗的线径,甚至达到 16-18AWG,例如 Effect Audio Code 23 和 Toxic BWXL。若是针对头戴式耳机系统,建议选择 22AWG 以上的 4 线甚至 8 线配置,以获得更理想的音质表现。值得一提的是,Toxic 早在 2016 年便推出首款 18AWG 2 线(2 wire)纯银升级线,线径相当粗壮,当时所使用的外皮较为僵硬,不适合制作 4 线版本,且听诊效应明显。然而,随着材料技术的进步,现今的设计已大幅改善,柔软度与使用舒适性都有显著提升。

线径与导电度的计算网站如下https://www.v-cap.com/awg-calculator.php

B 批覆:耳机升级线的批覆(绝缘层)材料对信号传输的稳定性、抗干扰能力、耐用性及音质表现都有显著影响。良好的批覆材料能够降低寄生电容与信号损耗,确保信号传输的完整性,避免音质劣化。外层的皮材质除了对软硬,氧化外,对声音也有决定性影响,介电系数不同,常见的绝缘材料包括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聚四氟乙烯(PTFE,俗称铁氟龙)等。这些材料的介电常数(dielectric constant)不同,会影响信号传输的速度和质量。介电常数较低的材料,如PTFE,能够减少信号损耗,提供更清晰的音质。相较之下,介电常数较高的材料,如PVC,可能会导致信号衰减,影响音质表现。举个例子,Toxic 的SW22 之前的V1用是属于较硬的材质批覆,声音速度感明显,也较亮跟刺激,适合摇滚类型音乐,但是换成V2柔软批覆后,反而速度感较不明显,整体柔和许多,但彼此的其他优点如变态细节,高频延伸等都在。

批覆材质一般订制线材大多会加入抗UV颗粒使其更容易在太阳底下使用,不过可以还是避免阳光直射,容易变硬,使用习惯与流汗也会有影响。

C 焊锡:这个也是声音关键,大家都知道不同厂家的锡,含金量等对声音都有很大的影响,部分烧友认为,玩线到最后都是在调锡,很多线材厂家还用不止一种锡,包括混合多种,或是正负极不同锡,等到线材订制样本定版后,最后就是在调整焊锡种类比例,决定最后上市的声音。例如我跟PW Audio合作的Eddie Hsueh线材,最初在选择定版的声音,Peter给了我3-4条不同焊锡的Demo线材选定我喜欢的声音,而这些线材的声音还真的都有些许不同,焊锡材料在导体与接头的焊接中起着关键作用。

不同焊锡对音质的影响如下,常见焊锡品牌与声音特性WBT (含银焊锡)声音特性:高频延展性佳,声音通透清晰,动态范围广。Cardas (含铜焊锡)声音特性:温暖圆润,中低频表现饱满,适合音乐性较强的系统。Kester (无铅焊锡)声音特性:中性自然,声音细腻,耐用性佳。Audio Note (高纯度银锡合金)声音特性:高频极为细腻,音场开阔,极高的透明度。Mundorf Supreme (银金合金焊锡)声音特性:音色均衡,细节丰富,低频控制力出色。适合用途:高端Hi-Fi系统。

D端子:端子是指3.5 mm单端, 2.5 mm以及4.4 mm平衡,2025年了,4.4mm已经几乎成为主流端子,大部分的耳机厂家甚至只附4.4mm,而材质中Toxic cables也推出Tellurium copper (TeCU) Cryo treated 4.4mm 碲铜冷处理4.4mm端子,一般导体配件材料有黄铜,碲铜(TeCU),磷铜,声音特性不同,材料的导电率,因为高导电率有助于减少信号损失,从而提高音质。让我们来比较这三种材料的特性和导电性:

碲铜 (C14500): 碲铜是一种添加了碲的铜合金,这使得它在加工性方面表现出色。它的导电率约为90% IACS(国际退火铜标准)。碲铜的导电性虽然比纯铜略低,但仍然非常适合需要良好导电性和加工性的应用场合,例如音响端子。

黄铜: 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广泛应用于装饰和一些电气连接器中,但其导电率相对较低,大约为28% IACS。因此,黄铜在需要高导电率的应用中不是最佳选择。

磷铜: 磷铜含有一定比例的磷,这可以提高其硬度和耐腐蚀性,但会略微降低导电性。磷铜的导电率大约为15%至30% IACS,取决于具体合金和处理过程。

虽然**纯铜(紫铜)**的导电率最高,但在音响应用中,**碲铜(Tellurium Copper)**的导电性能已足以满足大多数需求,并且在加工性、硬度及弹性方面远优于纯铜,同时具备出色的稳定性和耐用性。相较之下,黄铜和磷铜因导电率较低,在音质和信号传输方面可能不是最佳选择,较少被高端音频品牌采用。

简单来说,碲铜在导电性方面接近纯铜,但具有更优越的机械性能,使其成为耳机升级线和高端音频系统的理想选择。众所周知,端子的导体材质与镀层(如镀金、镀铑等)对声音的影响同样至关重要,不仅仅是线材本身决定最终的声音特性。由于镀金具有良好的中性音色,因此成为许多发烧友的首选。我已经多年未使用古河碳纤镀铑端子,经过多次比较后,依然认为镀金更为稳定,且音色自然耐听。

目前市场上较知名的线材品牌,如 Toxic Cables、Effect Audio、PWaudio、Han Sound Audio 及 OC,均使用自家订制端子,以确保质量控制并兼顾成本效益。相较于较为普及的端子品牌,如信长(Nobunaga)、大鹰(Eagle),甚至 Oyaide,采用更高端的端子材料,如古河碳纤镀铑或 Pentaconn OFC 无氧铜镀金端子,其成本将大幅提升,对于追求极致音质的烧友来说,这些投资往往是无可妥协的选择。

镀铑端子的声音特性通常带有一定的音染,整体解析力较高,声音偏亮,尤其在中高频部分表现突出,但部分用户认为其高频延展过于强烈,可能导致音色不够自然。此外,镀铑层的耐用性也相对较低,较容易因长时间使用而脱落。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若追求稳定耐听的表现,镀金端子通常是一个更为中性且可靠的选择。

关于古河碳纤与不锈钢端子的差异,虽然有烧友表示碳纤维端子的背景较为干净,但就我的聆听经验而言,差异并不显著。不过,碳纤维端子的外观确实更具美感,质感出众,好看就完事。

此外,市面上越来越多品牌开始提供可更换端子设计,例如 DITA Audio、DUNU 等,这类设计让用户可以灵活搭配不同设备,进一步提升使用的便利性与灵活度。

E 插针

近年来,可换式插针设计在耳机升级线市场中逐渐成为热门趋势。这类设计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让用户能够根据不同耳机界面的需求快速更换插针,而无需额外购买多条线材。这项创新不仅提升了使用便利性,也带来了更经济的解决方案。以往,转接头曾经是主流选择,但如今大多数线材厂商已改为标配可换式插针,例如 瞬声、Vortex、Rolling Force、Whiplash 采用的 ConX,Toxic Cables 采用的 OE/Versus,以及 汉声 采用的 OE 插针系统。就实际使用体验而言,我个人认为 ConX 和 Versus 的设计相当出色,而 OE 需要透过螺丝锁紧,如果锁螺丝的力道不当,很容易导致损坏(崩牙)。不过,汉声近期推出的新款 OE 插头 采用了无螺丝设计,解决了这个问题,然而目前市面上仍未见单独贩卖。Effect Audio 的 ConX 系列 是市场上最早推出的可换式插针设计之一,拥有优异的兼容性与稳定性。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其他品牌如 OE Audio 及 Eletech Versus 也陆续推出了自家的可换插针系统,进一步丰富了市场选择。目前,市面上的可换式插针主要支持以下常见的接口标准:• CM 2PIN(0.78mm) – 适用于大部分定制与通用入耳式耳机(IEM)。• MMCX(Micro Miniature Coaxial) – 广泛应用于多数通用型耳机,如 Shure、Sony、Fender 等品牌。• Pentaconn Ear – 由日本 Nippon Dics 研发,近年来逐渐被部分高端 IEM 采用。这类可换插针设计大幅提升了升级线的适配性,让发烧友能够更自由地搭配不同耳机,而不再受限于特定接头规格。

5.实际聆听(主观听感) 我接触耳机升级线已超过十年,期间购入了数十条线材,几乎每个月都会添购一条。后来,许多烧友甚至主动借我试听,这让我非常感动。透过长时间的搭配与比较,我逐渐掌握了各大品牌线材的走向,以及它们适合的音乐类型。然而,升级线市场如今百花齐放,品牌与型号数量庞大,想要完全涉猎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大家有推荐的线材,也欢迎一起讨论,若有机会,我也乐于一试。

Effect Audio 系列• Ares II+:暖厚且能量感强,高频延伸柔顺,低频弹性不错。• Ares S:细节丰富,音色不肥暖,中高频细腻,融合 OFC 的厚度与 OCC 的解析力。• Ares S II:Ares S 的升级版,线条感更清晰,人声韵味更佳。• Code 23:最接近纯银线听感的铜线,解析惊人,中高频华丽,细节极多,音色明亮,整体素质最高。• Code 23 C:与 Code 23 走向类似,但素质略低一些。

PWaudio 系列• No.5:极为温暖,适合人声,但对其他音乐类型适应性较差,细节偏少,整体较糊。• 1960s 2 蕊:中性微亮,细节丰富,延伸良好,韵味与能量感强,线条清晰。• 1960s 4 蕊:保留 2 蕊的特色,但音色更宽松,音场更大,少了锐利感。• 1980:音场开阔,整体偏暖,环绕感强,线条较宽松,适合大场面音乐。• 1950:动态与力度强劲,解析与分析力出色,但音场相对较小。• 1960s MkII:1960s 4 蕊的升级版,解析更好,但声音略显锐利,少了一些韵味。• The First Times:与 1960s MkII 走向相似,但中频密度更高,且人声染色更明显。• Orpheus:素质优秀,解析力卓越,中频密度极高,堪称 PWaudio 最好的铜线之一。Han Sound Audio 系列• Zen 4:细节较少,音色稍暖,耐听,中高频带有特殊音染。• Zen 8:细节比 Zen 4 多,音色依然稍暖,中高频延伸更好,带有轻微「牵丝感」。• ZenToo Plus:与 Zen 8 相似,但中低频更饱满,中高频音染稍减少。Toxic Cables 系列• BW26 V1:极为中性,如白开水般无染,音色较为平淡。• BW26 V2:延续中性风格,但解析与中高频延伸比 V1 更好,整体较偏中高频,声音略显飘逸。• BW22 V2:中性,细节丰富,解析力优秀,高频延伸类似银线,音场宽阔,整体素质较高。• BW22 V3:相较 V2,细节更丰富,解析力进一步提升,音场更宽广,素质最高。• BWXL:中低频饱满,中频韵味比 BW22 更突出,整体厚实且细节丰富。• Hornet:石墨烯铜线,BW22 的进化版,中高频细节更华丽,整体偏暖。Brise Audio 系列• STR7SE:中低频饱满厚实,人声突出,整体偏暖,细节与线条感略逊于 OSLO,音场较小。• Yatono:相比 STR7SE,人声更为厚实饱满,韵味更浓,解析力更优秀,声音更具质感。• OROCHI Ultimate:Yatono 的旗舰进化版,韵味更丰富,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拥有更高的解析力与动态表现,展现 Brise Audio 顶级铜线的极致水平。其他品牌• OC Montana 6 Wire:细节多,凝聚感强,但高频稍显毛躁,整体不算顺滑。• OC Orpheus Mk5.5:低频强劲,但细节偏少,音色不暖且略显单薄,人声较远,耐听但线条感不明显。• Audio Genetic Panther Black:细节丰富,音色稍亮,8-wire 设计带来较强侵略感。• Wagnus Silence Sheep(第三代羊线):温润耐听但仍具备动态与力道,音场偏小。• DITA OSLO:人声靠前且温润,细节表现相当出色,乐器稍亮,但音场较小。• Plussound EXO Copper:均衡协调,中频带有一定韵味,线条感适中。• DUNU Hulk:中频突出,饱满且密度高,与 DITA OSLO 特色相似,但高频更华丽且不刺激。• Whiplash TWcu 20:中性均衡,中低频带有甜美感,细节与线条感维持良好,与 Plussound EXO Copper 类似。• PWaudio Athena:音色略偏亮,线条清晰,但整体较为生硬,与 BW26 V2 同级。• 泽丰阿西娜:中规中矩,音场较大,以 OFC 而言线条感不错,但中频人声略显单薄。• Cross Lambda Audio Future:底声与 1960s 4 蕊类似,音色宽松且中性,线条感柔顺,细节丰富。• Vortex Eddie Squared:联名铜线,以韵味为主的调音,音色偏暖,中高频带有银镀金的染色感。• Eletech Ode to Laura:中性均衡的高素质铜线,适配性广,中频稍暖。

最喜爱的铜线排名不分顺序(不考虑价格)如果不考虑价格,我最喜欢的铜线包括:• Toxic Hornet• Toxic BWXL• Effect Audio Ares S ll• Brise Audio OROCHI Ultimate• PWaudio Orpheus•

纯银线:(彼此比对)Toxic Cables 系列• Toxic Hydra 22 V1:高频延伸超强,堪称目前听过银线中的最强者,但低频稍淡,整体略显刺激。• Toxic Hydra 18 V1:高频延伸不如 22 强,但较不刺激,线条感极佳,整体更均衡。• Toxic Eddie / Toxic Cables Eddie 8(联名线):低频饱满,下盘强劲,人声相较一般银线偏暖,但线条感稍逊。Effect Audio 系列• Effect Audio Thor II:中高频延伸顺滑且不刺激,线条感稍逊,低频较浅。• Effect Audio Thor II+:延续 Thor II 的中高频柔顺特性,能量感更强,低频弹性更佳。• Effect Audio Cleopatra:中频柔美,线条感比Thor ll系列更好。Han Sound Audio 系列• Han Sound Agni:中高频延伸自然不刺激,低频力道相当强劲,但线条感较浊,整体音色较肥厚。• Han Sound Agni II:比 Agni 更亮一点,中低频没那么肥厚,整体更加均衡。• Han Sound LUNA:中高频华丽明亮,中频人声偏瘦,背景干净且黑。DHC(Double Helix Cables)系列• DHC SP V3:中高频较尖锐,能量感小,整体较平面。• DHC Elite 19 Silver:中高频延伸顺滑不刺激,线条感好,整体稍润且耐听。• DHC Clone Silver:中高频延伸顺滑带点暖意,细节与线条感保持得很好,动态也极佳。其他品牌银线• Crystal Cable Dream Duet:质感极佳,柔顺耐听,凝聚力强,高频延伸优秀,协调性堪称目前听过最好的银线。• Duelund 0.4mm 油浸纯银 4-wire:线条感与结像极佳,背景干净,高频延伸顺畅且富有韵味,声音偏瘦,音场较小。• Luminox Audio Tri-light(混合线):底声明亮,分析力惊人,中频饱满,日系女声极为讨喜,音场稍小。• 泽丰 Silver Dragon V3:背景超黑,中高频延伸平顺且不刺激,中低频稍暖,线条感不明显。• DITA Audio The Celeste:极致柔美细腻的银线,中高频华丽细腻,可说是最顶级的银线之一。• Rolling Force Diamond:低频饱满,下盘强劲,人声温暖,线条感优秀,细节丰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不考虑价格,我最喜欢的几条仍然是 泽丰 Silver Dragon V3、DITA Audio The Celeste 以及 Rolling Force Diamond,此外也很推荐 Brise Audio SHIROGANE-Ultimate,属于中高频不刺激、柔美细腻的类型,之后一定会入手。其实,一条真正好的纯银线,中高频应该不会刺激,也不应该偏瘦,而是在保持优秀线条感的同时,拥有细腻且柔美的中频,衔接流畅,整体呈现线性自然的声音。

铜银混编:(彼此比对)Effect Audio 系列• Effect Audio Eros II+:中性带点韵味,能量感强,整体均衡。• Effect Audio Eros S:声底明亮,细节丰富,线条清晰,整体均衡。• Effect Audio Eros S II:除了铜银混合外,还加入了铜银合金,素质明显比一代更好,声底更明亮清晰,中高频明亮却不刺激,低频下浅但有弹性,整体素质优异。Toxic Cables 系列• Toxic Virus V1:底声清亮但略显死亮,高频延伸稍弱,低频有弹性。• Toxic Virus V2:底声依然清亮,但线条感更清晰,背景干净,结像表现良好,相较 V1 进步很多。DHC(Double Helix Cables)系列• DHC Fusion V3:整体比 Virus V1 更亮,但亮度过高,甚至有些刺激。OC Studio 系列• OC Studio Monarch(平编):声音清亮,但不刺激,介于 Virus 和 Eros II+ 之间。PWaudio 系列• PWaudio Monile 2-wire:底声清亮,背景极黑,但音场与动态表现较小。• PWaudio Monile Shielding(屏蔽版 4-wire):底声清亮,背景极黑,四款 Monile 版本中最均衡的一款。• PWaudio Monile ft.60s(1960s 作法 4-wire):底声清亮,背景极黑,中频突出,人声细腻。• PWaudio Monile ft.50s(1950s 作法 4-wire):底声清亮,背景极黑,低频与动态表现更强。Han Sound Audio 系列• Han Sound Audio Nundu(港版):三频均衡,背景极黑,音染极小,现场录音还原力极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一直以来都不太习惯铜银混编的声底,主要原因在于两种极端导电度的材料结合后,容易产生一种不够纯粹、不够协调的声音,听感上显得有些「四不像」。这类线材的特性,通常既无纯银线的通透与延展,也缺少纯铜线的厚实与温润,导致整体声音个性模糊,缺乏鲜明的特质。

不过,在这类型的线材中,我最喜欢的还是 Effect Audio Eros S II,它的声底明亮清晰,中高频不刺激,低频也带有弹性,整体素质出色,在铜银混编线中算是调得相当好的一款。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现在愿意投入制作铜银混编线材的品牌也越来越少,或许这也反映了这类线材在声音表现上的尴尬定位。

镀金线:(彼此比对)Whiplash Twau 系列• Whiplash Twau 8 V1:声音稍暖,音像集中,平面感较强,信息量大。• Whiplash Twau 8 V2:相比 V1,声音更具韵味,表现柔顺宽松,音场明显更大。Toxic Cables GSP 系列• Toxic GSP 4-wire:声音温暖,立体感强,定位清晰,整体均衡。• Toxic GSP 8-wire:相比 4 蕊版本更暖,中频更凸出,声音更滑顺且集中,特别适合人声控,被戏称为「草莓大福」。• Toxic GSP V3 4-wire:改为 Litz 结构后,线条感提升,但 V1 和 V2 的人声表现则稍显更润泽。Effect Audio 系列• Effect Audio Mars:整体音色最暖,人声带奶油般的甜润感。• Effect Audio Horus:相对较不暖,声音细致宽松,音场开阔,稍微偏亮,少见的镀金线款式。• Effect Audio Horus 4:声线凝聚适中,稍亮但不刺激,音场宽阔自然,相较于 Mars 更清澈。• Effect Audio Centurion:解析与细节均较Horus更好,中频人声保持甜美音染,价位最高。Han Sound Audio & OC Studio 系列• Han Sound Solar Ray:声音很暖,但整体稍微粗一些。• OC Studio AuX 8-wire:稍暖,凝聚力强,动态表现优异,但声音稍显生硬。• OC Studio Au+:声音偏中高频,较亮但不过于暖,稍微有点飘。Toxic Cables GW & Phoenix 系列• Toxic GW24 4-wire:稍暖,甜美人声,解析力与细节表现比 GSP 更强,整体声音更宽松。• Toxic GW24 8-wire:稍暖,但人声更加甜美且毒性更强,声音集中,适合喜爱浓厚人声的听感。• Toxic Phoenix 22:结像清晰,细节丰富且爆炸性强,中高频延伸华丽,中频稍暖,音场开阔,是目前听过素质最顶级的镀金线。• Toxic Phoenix 22 V2:相比一代,继承所有优点,中高频更柔美,不刺激,声音更加顺滑耐听,听过素质最好的镀金线。• Toxic Phoenix 26:底声与 Phoenix 22 相近,但细节较少,中频少了一点饱满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论是 纯银镀金、金银合金镀金,还是纯铜镀金之旗舰线材,随着金价上涨,这类线材的成本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少厂家愿意投入制作,特别是 UPOCC镀金线,价格更是惊人。然而,Toxic Phoenix 凤凰系列无疑是我最推荐的镀金线,我也只愿意玩他们家的镀金线,毕竟 金银合金镀金 + 22AWG 线径 + UPOCC 材料 + Type 6 改良结构,这样的配置在市场上基本上找不到,声音表现自然无可挑剔。希望这条经典线材能持续生产,千万不要因为金价不断涨价而停产。

铜镀银(彼此比对):Effect Audio Cadmus II:中频略带暖意,中高频适度明亮,细节完整,整体耐听且毛边较少,声音均衡且富有质感。Effect Audio Code 24:声线清晰,整体稍亮,细节丰富,音场开阔,但人声略微靠后,宽广音场与丰富细节。Eletech Victoria:解析力惊人,整体音色极为明亮,线条感清晰,但中频厚度较少,适合搭配温暖调音的耳机。

铜镀银线材仍是市场上持续更新的热门选项,各大品牌皆不断推出新产品。这类线材相较于纯银线具有更亲民的价格,能够提供不错的解析力,同时保持较低的成本。因此,对于想要提升细节表现但不愿投入纯银或金银合金高昂成本的玩家来说,铜镀银线材仍然是相当具有吸引力的选择。然而,对于我习惯纯银与金银合金导体声音特性的耳朵来说,铜镀银线材的声音往往会带有 “死亮” 的感觉,且音色边缘可能较为锐利,毛边较多,缺少纯银线材的细致延展感与金银合金线的温润感。这种特性可能使声音在高频部分显得过于刺激或生硬,特别是在与某些耳机或播放器搭配时,可能会让高频表现变得较为生硬、缺乏韵味,使高频细节较为生硬、缺乏流畅的延展感。。即便如此,在众多铜镀银线材中,我最喜欢的仍然是 Effect Audio 的 Cadmus II。这条线材在维持铜镀银线高解析优势的同时,透过细致的调音减少了高频过亮与毛边感,使其声音表现更为平衡、顺滑,不会让人感到过于刺激或生硬。

金银合金:(彼此比对)Toxic Cables• Crystal Piccolino:中高频音染迷人,整体稍暖,低频具弹性,若能找到二手版本值得入手。• SW22/24 V1:能量强,动态出色,细节丰富,人声略退,低频点到即止,速度感快。• SW22 V3:细节与分辨率进一步提升,中高频拥有类似银线的华丽延伸,但尾韵更加温润。• Griffin 26:对比 SW22 更偏向中高频,人声靠前且细腻(较瘦),声音稍亮,整体像是带有银线的底色。Effect Audio• Leonidas:相对中性,声音风格有点类似 GSP 与 SW22 的结合版。Crystal Cable• Next:高频延伸优秀且带有丝滑感,透明度极佳,但低频较少。• Duet:整体中性无音染,解析优秀,线条感强。• Double Duet:相比 Duet,声音更饱满,人声甜美,厚度更好,但线条感略微下降(稍显浊)。Han Sound• Aurora:声音凝聚且集中,高频延伸优异但不会过于牵丝,整体不偏暖,低频有弹性。• Danta:结像清晰,细节丰富,声音稍亮,音场宽广,背景极黑。• Venom 毒液:背景极黑,动态强,声音厚实且温润,低频有力。

金银合金线材在市场上属于较为小众的选择,近年来,多数厂家转向各类贵金属混合导体,因此纯金银合金线材的产品数量逐渐减少,Crystal cable自从2018年Duet问世以来至今并未更新,目前仍持续更新的代表性产品主要是 Toxic SW22系列。在 2017 年之前(Medusa 与 GW24 问世前),SW22 一直是 Toxic Cables 的旗舰线材,其 UPOCC 金银合金导体 具有经典的声音表现,且价格约 2 万多台币,相比其他品牌的旗舰线材竞争力十足。目前该系列已进化至 V3 Type 6 结构,声音表现更为成熟。

金银合金﹑银镀金﹑镀钯﹑纯银等贵金属混合线材 (以瞬声﹑Vortex为主)Toxic Cables• Medusa 17:高频延伸极致,人声淡柔,低频弹性极佳,细节丰富,音场宽广,是古典乐器的毒物。• Medusa 17 V2:相比 V1,中频人声更突出且甜美,整体风格更加杂食,适应性更强。• Eddie 2:Medusa 的平价版本,声音走向相似,但整体素质稍降。Flash Acoustics• Ultron:人声靠前,柔顺甜美且富有韵味,低频饱满且细节丰富,中高频延伸细腻。• Thanos:人声略退但明亮,乐器结像清晰,音场立体且纵深感强,解析力优异,中高频华丽延展。• Venom(新旗舰):融合 Ultron 与 Thanos 特点,整体更加均衡。Han Sound• KunPeng(新旗舰):华丽细腻的中高频 为亮点,背景通透,定位清晰。中频略带冷静感,低频弹性佳但下潜较浅。Vortex Cables• Nadia:声音 中性干净,细节自然,解析力优异且不刺耳。低频强劲有力,适合日系女声,但低频量感较大,需搭配合适耳机平衡。• Lavinia:中高频华丽,结像清晰,乐器表现优异,但声音稍显生硬,低频弹性好但量感较少,适合偏亮、高解析风格。• Eliana(限量旗舰):融合 Nadia 的线条感 与 Lavinia 的动态,声音更平衡,低频仍不及 Nadia 强劲。Rolling Force• Cosmos:高频 华丽细致,声音通透,低频表现与密度均衡,整体风格偏亮。• Mercury:镀金设计使声音醇厚,人声更具磁性,独立屏蔽层带来更宁静的背景与丰富细节。Effect Audio• Fusion 1:低频丰富且强劲,同时保持出色的清晰度与细节呈现,声音均衡且富有活力。人声聚焦感强,细腻自然,耐听不易疲劳,有 Leonidas 升级版的感觉。

过去 2-3 年,贵金属混合导体与屏蔽技术线材的发展迅速,由 瞬声 领头推向市场,随后 Vortex、Rolling Force 等香港升级线厂家也积极跟进。这类线材相较于单一导体设计,在制作与调音上更具挑战性,尤其是不同导体之间的匹配与声音融合,往往需要自有工厂的精细调整。因此,基于 UPOCC 供应的品牌相对较少,如 Toxic Cables 等。贵金属混合线材的声音表现往往与传统单一导体截然不同,提供更加 多层次、细致、通透 的聆听体验。然而,由于导体与屏蔽结构的影响远超过单纯的材料组成,这类线材的声音风格难以单靠导体类型推测,建议亲自试听,避免盲狙。我自己是喜欢Toxic Medusa V2, Effect Audio Fusion 1, Rolling Forace Cosmos以及Vortex Cables Nadia。

6.如何挑选升级线其实挑选升级线并不复杂,关键在于 实际试听与个人喜好。最好的方式是 先做功课,列出预算范围内的线材,并亲自聆听比较。同时,也可以与 有相似音乐喜好的烧友交流,参考他们的搭配与心得,这能帮助缩小选择范围。

最重要的是选择 让自己最喜欢、最适合的声音,而不是被「纯度」、「结构」等技术参数影响过多。这些规格虽然能影响声音特性,但最终决定好坏的,还是实际的听感与个人口味。只要音乐听得愉悦,就是最适合自己的线材。

7.杂感不是说万元升级线就能让耳机「上天堂」,线材的作用在于调音,不是价格越高、越贵就一定适合你的系统,一切还是要靠搭配,符合你的聆听喜好。许多前辈曾用一个很贴切的比喻,想象你把车开在高速公路上,线材不会让你的车从国产变成保时捷,它只能帮你把原本坑坑洞洞的烂泥巴路变成平整的柏油路,让传输更顺畅。但至于坐在车上的你,想要享受怎样的路感、颠簸与速度,只有你自己知道。

举个搭配的例子,同样是镀金线,不同品牌在不同系统上的表现各异。之前与毒窟群组的 Raymond 交流时,他最喜欢 Whiplash Twau 8,而我则偏好 Toxic GSP。他的系统是 AK240SS + Noble K10U,我的是 PAW GOLD + VE6X1。在我的系统下,Twau 8 的声音过于集中且平面,细听之下容易疲劳,Toxic GSP 则刚好补足这个问题(因为金菊花的底声);但在他的系统里,GSP 相对显得较暖糊,反而 Twau 8 更合适。我们的听感都没错,这只是搭配上的差异。

再举个喜好的例子,Toxic SW24/22 大部分人如果喜欢它的声音,就会非常喜欢,但也遇过少数烧友觉得人声不够细腻、贴耳,甚至觉得太粗。如果没有试听就盲狙,那根本选错线,应该找铜线或镀金线。这几年收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最多的就是关于线材的搭配:「魔王换什么线好?无双配什么线?FWW 要用什么线?」或者「金泰坦如何?EA 限量线值得买吗?是不是最贵的就是最好?」甚至「十万打五万,五万打一万?」

除了无奈之外,我也一直强调,先搞清楚原厂线材与你的系统搭配之后,哪里让你不满意,这才是选择升级线的关键。原厂线就是厂商希望呈现的声音,而各类导体的升级线,在优质工厂制作下,质量基本都有一定水平,剩下的就只剩搭配与个人喜好。玩得多、听得多,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不一定要砸大钱,一样能搭配出自己喜欢的声音。

买了耳机,不要急着换线,先听一阵子,感受哪里不满意,再去考虑升级线材。先练功,提升耳朵对声音的敏感度,理解自己的喜好,但通常如果耳机本身还没到位,升级前端或耳扩的效果会更明显。声音是一门艺术,每个人的偏好不同,尊重彼此的选择才是关键。

之前几位烧友试听泽峰的银龙升级线,听完后惊呼:「这条银线怎么这么好!第一次听到背景这么黑,人声这么温润,高音又不刺激的银线,找了这么久终于找到了!」然后问价格,当他们得知这条线只要 7 千多台币,现场沉默几秒,接着才说:「性价比真高,我也要买!」但没过几天,又在寻找「最好的银线」,并问:「DHC Elite 19 如何?Dream Duet 怎样?」其实,他们要的不是「最好听」的银线,而是「最贵」的银线。

如果当初我先跟他们说这条线 3 千美金,是旗舰中的旗舰,只要调音不是过于刺激或刮耳,十个人里大概有八九个会说:「这条线真不愧是 3 千美金的声音,太好听了!各方面均衡,除了预算不够,基本没什么好挑剔的。」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烧友分享 Toxic BW22 的心得时,虽然很喜欢它的声音,但当其他人问他:「怎么不买更贵的铜线?」他立刻改口:「这只是挡着用的,我还有更贵更顶的 Brise Audio 铜线在来着。」事实上,我抽屉里也有那条 Brise Audio,只是觉得两者走向不同而已。但如果 BW22 的价格翻个两三倍,包装再豪华一点,情况就不一样了。

这种心态不只存在在线材,音响器材也一样。很多时候,不是器材不够好,而是不够贵。价格是最简单直观的参考依据,这点合理,但这几年 IEM 市场逐渐精品化,最终品牌价值与他人认同感才成为决定性因素。音响系统的变量非常多,品牌心理因素、聆听经验、耳朵敏感度、系统搭配、器材与线材的煲机程度,都会影响最终的声音表现。器材再贵,发挥不好也没用;相反,便宜的东西,只要搭配得宜,一样能有好声音。这也是从成立这个站以来,我一直强调的核心概念。

其实总归一句,在能力范围内玩得开心最重要,不要刻意追求高单价产品,享受器材调整带来的变化与升级,才是最大的乐趣。顺从你的心,第一印象带来的快乐才是真实的,不要去攀比,也别管别人是否认同你的器材。D-K Effect如果你常在耳机烧圈里看到有人极为自信地分享自己的观点,认为某些产品就是最好的,甚至语气中充满了对其他品牌或器材的不屑,甚至直接贬低某些东西来提升自身观点的价值,或者整天说耳机升级线无用,以肯定句的方式博取认可,那么通常这类人都处于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中的「巨婴阶段」。

如果你已经过了这个阶段,就千万不要与这类人争辩,因为他们还不懂,也不能怪他们,毕竟这算是每个发烧友都会经历的过程。其实,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是如此,当你钻研得越深,就会发现自己懂的还远远不够,这时候反而会更加谦逊,也更愿意用心去学习。

玩 Hi-Fi 已经快 20 年,对我而言,我依然像个新手,每天都在学习新的东西,不断尝试搭配,并分享给大家。从来不觉得自己「很厉害」,但没想到自己认为稀松平常的东西,分享出来竟然能帮到这么多人,这也是一种成就感。

出处:https://theceomagazine.cn/business/dunning-kruger-effect/

达克-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说明了知识程度与自信心的变化。• 自信巅峰(刚入门时):刚进入发烧圈的人,对自己的认知过于自信,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所有关键知识,甚至会贬低他人的选择来强化自身观点。• 低谷(发现自己无知):当深入学习后,发现自己知道的其实很少,自信心反而下降,开始质疑自己过去的判断。• 稳定成长(经验积累后的真正自信):随着经验累积,逐渐建立稳固的知识体系,不再盲目自信,也不再轻易贬低别人,而是专注于学习与分享。这也正是 Hi-Fi 烧友成长的过程,希望大家都能在这条路上慢慢迈进,玩得愉快!

8.Eddie 联名升级线

最近越来越多升级线厂牌联名,回想起应该是重Toxic Cables 开始。

2021 Toxic Eddie 26 4 wire Litz Type 4 纯银线非主流银线声底,华丽的中高频,但中低频偏暖,低频力道强,适合流行人声,线条感与细节较少。

2022 Toxic Eddie 26 8 wire Litz Type 4 纯银线音场比4 wire大一圈,线条感更好,中高频延伸不刺激,但中低频较不暖,细节更多些,往纯银方向靠近。 (已经割爱给烧友配VE10)

2024 Toxic Eddie 2 2 wire Litz Type 6 纯银混金银合金线Eddie 2有点小Medusa V2的味道,非常华丽的中高频,,中频甜美细腻,人声向前,TeCu连带让背景非常干净,动态也更好,属于这几条Eddie线材中素质最好的一条,毕竟贵金属,华丽的听感,但价格最高。

2024 Vortex Cables Eddie Squared 纯铜线集合Vortex技术与调音,配合特别的焊锡让中高频比较通透,带点银镀金的染色(这是这条线的特色),本质还是铜线,中频稍暖,人声厚实,线条感比一般银线少。

2024 PWaudio Eddie Hsueh 纯铜线Peter的调音真的很厉害,能把不同种类的铜线做出不同的调音,这条线很多人听完都猜是1-2万以上的声音水平。它没有Vortex Eddie这么暖,但带点1960s独特的人声染色,自然柔顺且宽松,且维持一定的细节与分析力,属于一条非常耐听的铜线。

可以发现这几条联名线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尽量便宜,不会因为跟我联名而卖高价,再强调因为没分润,所以让大家能够以合理的价格买到喜欢的声音,甚至很多烧友还不只一间Eddie,都收集。

9.线材品牌整理介绍实在太多了,我一个人的力量无法涵盖所有的线材厂商介绍。

1.Toxic cables2.Brise Audio3.Rolling Forace4.Vortex cables5.Han Sound Audio6.PWAudio7.Effect Audio8. Eletech Audio9.Flash Acoustics10.Plussound11.Crystal cable12.OC Studio13.Whiplash Audio14.DITA Audio15.澤豐Zephone16.Luminox Audio17.Cross lambda Audio18.Double Helix Cables(DHC)19.主題系列

1.Toxic cables

自从 2015 年 我入手了 Toxic SW25.5 二手线后,我便彻底沦陷,从此成为 Toxic Cables 的铁粉。这条线材的声音实在让人难以忘怀,开启了我对升级线材的探索之路。之后,我陆续盲狙了 SW24、Virus 24、SW22、GSP4、GSP8、CP2、CP4 以及 BW22 V2,几乎每次入手都是 毫不犹豫,毫无迟疑,因为 Toxic 的调音理念与我的聆听需求完全契合。

这个品牌让我真正理解到升级线的价值,而当 Matt 重返 Toxic 后,他又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线材,尤其是 旗舰级的 Phoenix 凤凰,这条线的声音表现让人欲罢不能。我也因此决定 凑齐 Toxic 全家桶,因为对我来说,Toxic 不仅是线材的选择,更是一种坚持与信任。

为什么我会这么死忠于 Toxic Cables?原因很简单:A.价格合理,没有高溢价,或者过度包装与炒作。B.媒体广告极少,口碑来自真实烧友回馈,而非营销话术(就我这个人拼命发)。C.漫长等待,但值得每一次的期待,交期虽然长,但收到后的声音与做工总能让人满意。D.Head-Fi 烧友讨论热烈,真实评价好,而不是靠广告堆砌出的品牌形象。

虽然 Toxic Cables 的交期相当长,但这份等待换来的是纯粹的声音享受,而不是营销话术下的空虚感。Toxic Cables 由 Frank Donghi 与 Mattabir Ali(Matt) 于 2011 年 创立,总部设于英国伦敦 Collingwood House 的一间工厂。从 设计、调音到制作,全程在英国手工打造,坚持以顶级材料与工艺制作耳机升级线材。

早在12年前,Toxic 就已经领先市场,推出了金银合金导体线材,其中 Silver Poison 与 Silver Widow 系列 至今仍被许多烧友视为经典。这些产品的推出,确立了 Toxic 在高端线材市场的地位。

在品牌运作上,两位创办人各司其职:Frank 更像是品牌的对外窗口,负责响应邮件、处理订单、线材制作与客户沟通,是 Toxic Cables 的幕前代表。Matt 则是隐藏在幕后的技术狂人,专注于线材的设计与研发,对材料、结构与声音的研究极为深入。Toxic Cables 在 Head-Fi 论坛上极为活跃,拥有近 700 页的讨论热度,可说是国际上最受欢迎的线材品牌之一。Matt 也时常在论坛与烧友们交流,分享设计理念,这种开放透明的态度使 Toxic Cables 更具信赖感。

然而,2018 年 6 月,品牌创办人 Frank 不幸离世,Toxic Cables 也因人事变动而陷入停滞。Matt 因家庭因素短暂离开,使品牌在市场上消失 超过一年,直到 2019 年 9 月,Matt 正式回归,并接手成为 Toxic Cables 的唯一负责人。

Matt 回归后,迅速重整 Toxic Cables,并推出了一系列新线材,完美延续了这个品牌的价值与声音理念。近年来,越来越多烧友开始关注。https://www.toxic-cables.co.uk/

Hornet 石墨烯单晶铜线2024 年中,Toxic Cables 的 Matt 与我讨论 Black Widow XL (BWXL) 后新一代铜导体升级线的发展方向。作为铜线爱好者,我始终偏爱铜导体升级线,原因不仅在于其相对亲民的价格,还因其声音风格具备中性偏暖的特性,适配性极高,大家的接受度也高。相比于市场上一众纯银线、镀金线甚至金银合金线材,铜导体提供了一种不过分华丽且染色适中的声音特色,这让它成为许多发烧友的首选。而且有些标榜比铜线便宜的银线或金银合金,我也不敢去听去买。然而,如何在推出了如 BW22 V3 和 BWXL 这些线径、结构已经臻于理想的经典铜线后,再寻找创新突破,确实是个难题。尤其是 BWXL,采用 17 AWG、Litz Type 6 改良型结构,已经是很经典之作。既然结构与线径已无太多提升空间,Matt 将目光转向了导体本身。当时,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不少以石墨烯为卖点的升级线材,这种材料以其高导电性和稳定性闻名。然而,Matt 一直认为这类产品尚不成熟,尤其是那些来自不熟悉供货商的导体,他更不敢轻易订制。而刚好台湾的万隆(Neotech)推出 G-UPOCC 石墨烯单晶铜导体时,他们不仅在市场上推广这项技术,还应用于自家多款产品中,例如在讯号线和电源线领域颇具代表性的 NEP-3001G。这让 Matt 看到了新的可能性,于是他决定尝试以 G-UPOCC 为基础设计新铜线,经过多次讨论和测试,Hornet就这样诞生啦。Hornet 的设计在结构上延续了旗舰 Phoenix V2 的双层构造,采用了更为复杂的类 Type 6 结构,比起 BW22 V3 更具技术深度。这种设计既能提升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又进一步优化声音的细腻度与层次感。

产品特性与技术背景Hornet 采用了万隆(Neotech)的 G-UPOCC 石墨烯单结晶铜导体,这是一种高纯度且单向性的导体材料,结合了石墨烯和单结晶铜的双重优势。这样的设计不仅拥有出色的导电性能,还具有极高的稳定性,能有效降低讯号传输中的损耗,同时提升线材的速度和解析力。石墨烯在导体上的应用通常是透过覆盖一层石墨烯涂层实现的。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技术方法及其特点:

1.CVD(化学气相沉积)原理:在铜导体表面直接生长单层或少量多层石墨烯,形成紧密且均匀的涂层。优点:石墨烯层的纯度和均匀性最高,附着力最强,效果极为稳定。缺点:需要在真空腔体中进行,成本非常高,适合对性能要求极高的应用,但在音频线材中较少见。

2.化学涂布或喷涂技术原理:将含有石墨烯奈米材料的溶液均匀涂覆于导体表面,然后经过干燥或固化形成涂层。优点:生产过程相对简单,成本较低,适合大规模应用,并能提供良好的导电与稳定性。缺点:涂层的均匀性和附着力可能不如 CVD,但在音频线材应用中已足够满足需求。

3.电化学沉积原理:利用电化学方法在铜导体表面沉积石墨烯涂层,增强附着力并提升稳定性。优点:能产生附着力较好的涂层,工艺相对经济,适合中等规模生产。缺点:纯度和均匀性略低于 CVD,但在音频应用中影响不大。根据小弟在半导体行业的经验,CVD 所制造的石墨烯涂层质量最佳,特别是在纯度、均匀性和附着力方面。然而,由于 CVD 技术需要在真空腔体中进行操作,且涉及高温和高精度设备,成本极为昂贵。因此,在像 Hornet 这样的音频线材中,采用 CVD 制程的可能性不高。更合理的推测是使用 化学涂布 或 喷涂技术,这些方法成本相对可控,且能满足音频线材对石墨烯层性能的需求。此外,这些方法可以结合 G-UPOCC 导体本身的高纯度特性,进一步提升声音性能。Hornet 采用的 G-UPOCC 石墨烯单晶铜 导体成功结合了导电性与稳定性,透过适当的石墨烯涂层技术实现了高性能表现。尽管具体技术未公开,推测更可能采用化学涂布或喷涂工艺,而非高成本的 CVD,这样的选择平衡了生产成本与声音质量需求。

单结晶铜(UPOCC) 是 Hornet 的核心材料,其透过先进的单向凝固技术制造,内部几乎没有晶界,让讯号传输更加顺畅,并显著降低失真。Hornet 采用了 22 AWG 的线径规格,平衡了导电性能与线材的柔韧性,使其在音质与耐用性之间达到最佳表现。插头部分,Hornet 配备了耐用的 4.4mm Tellurium 铜插头。这种材料以高导电性和稳定的信号传输闻名,同时提供了优秀的接触性能,确保使用中的每一分细节都能被完整传递。外观设计 则提供了两种配色选择:黑色与橘色。作为低调风格的爱好者,我果断选择了黑色版本,虽然 Matt 一直推荐更为鲜艳抢眼的橘色,认为它更加符合 Hornet 的「黄蜂」特质,但我还是更喜欢沉稳内敛的配色。XD当我询问 Hornet 的定价时,原本以为搭载了 G-UPOCC 石墨烯 技术的线材会标上一个更高的价格,甚至远超过 Toxic 的其他铜线。然而,Hornet 的售价竟然比 BW22 V3 仅稍贵一些,甚至比 BWXL 还要便宜!这让我想:「这不是应该打着 G-UPOCC 石墨烯的名号,卖贵一点吗?」XD

关于 G-UPOCC 石墨烯导体

万隆近期推出的 G-UPOCC,将石墨烯薄膜镀在 UPOCC 单晶结构金属导体上,这让我对石墨烯在导线领域的应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好好奇。理论上,石墨烯镀膜应该可以适用于铜、金银合金、纯银等各类导体,而其对声音表现的影响无疑是值得探讨的。

起初,我以为石墨烯镀膜会使铜线表面呈现类似碳的黑色,但观察发现,铜线仍然保持其原本的棕色光泽。虽然我没做过石墨烯论文,但之前做过文献回顾,了解到石墨烯的颜色主要取决于其层数与厚度。

如果石墨烯层数较少(单层或少层,约 1-3 层),其厚度仅约 1nm,几乎是透明的,仅吸收约 2.3% 的可见光,因此当镀覆于高反射率的铜表面时,肉眼几乎无法察觉。要确认石墨烯的存在,通常需借助光学干涉效应或显微镜进行观察,亦可使用拉曼光谱仪测试其特征峰(D、G、2D 峰),以确定沉积的完整性与质量。

此外,石墨烯的导电性也受到层数的影响。随着厚度的增加,层数达到数百层时,其材料性质将逐渐趋近于石墨,颜色转为黑色,导电性相较于单层石墨烯有所下降。这对导体线材的电性能及声音表现可能带来显著影响,估计太厚导电差应该不好听。

简单来说

1. 镀层不会是黑色(还是主导体色)。

2. 石墨烯主要用来增强导体抗氧化性和高频性能,而无法取代铜或银载体。

3. 声音真的蛮特别的。

4. 希望市场能更多家用G-UPOCC的线材

初听感受

将 Hornet 与 BW22 V3 这类纯铜线材相比,两者在声音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也有延续性的共通之处。BW22 V3 的中高频延展性令人印象深刻,具有类似纯银线材的直通到底的华丽感,速度感与解析力表现不俗,声音整体相对中性,适合追求细节与均衡的用家。而 Hornet 则在这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中频的韵味与饱满度。与 BW22 V3 相比,Hornet 的中频显得更有温度,尤其在人声表现上,密度提升明显。特别是女性人声的空气感与细腻度非常突出,展现出更高的精准度和清晰度,同时保留了 UPOCC 铜线特有的温暖特性。低频方面,Hornet 的表现延续了 BW22 V3 的弹性特质,下浅不深,声音干净且不厚重,保持了清晰而富有层次的轮廓感。中高频 则是另一大亮点,明亮且清晰,具有类似银线的解析力,但额外增加了一点厚度,让声音更具质感与立体感。音场与空间定位 表现同样出色,音场宽度和深度的延展自然而精准,乐器分离度清晰,让整体声音更有层次感。对我而言,Hornet 更像是 BW22 V3 在声音底蕴上的进化版本。如果 Matt 将其命名为 BW22 V4,我认为这也是完全合理的。不过,可能因为这是 Toxic Cables 的第一条石墨烯升级线,改用全新的命名方式来标志其技术突破。这样的声音调性也更适合搭配一些性格活泼的耳罩式耳机,例如这几天我用 Grado HP1000 SE 搭配 Hornet,能感受到乐器声音的细节更加鲜活,整体表现更为动态且充满活力。我猜之后会以Hornet命名 V1, V2等。

Toxic Cables Hornet 与 BWXL 对比Hornet 与 BWXL 作为 Toxic Cables 的两条高端铜导体线材,在声音表现上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风格,满足了不同用家的需求。低频表现BWXL:由于采用了 17 AWG 的粗线径设计,低频表现更为饱满,具备明显的厚度与扩散感,让声音更具存在感与氛围感,适合偏好浑厚声底的用家。Hornet:低频则更为紧凑且偏浅,声音干净且有弹性,虽然量感不如 BWXL,但在细节刻画上表现更为出色,解析力更高。中频表现BWXL:中频风格偏浓郁且温润,声音厚实且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适合聆听人声和器乐表现为主的曲目。然而,这种温暖的特性有时会让声音略显暖糊,细节刻画稍弱。Hornet:中频的密度明显更高,细节更为丰富,人声部分尤其突出。相比之下,Hornet 提供了更精准的表现,尤其是在女性人声的细腻度与空气感上更胜一筹。中高频延展BWXL:中高频延展性偏向柔和,声音柔美而圆润,少了一些直接的冲击感,更适合长时间的舒适聆听。Hornet:中高频延展性则显得更为直接与通透,有着类似银线的高解析与快速特性,细节更加明显且清晰,整体听感上更偏向精准和活力。整体声音风格BWXL:作为一条偏向厚暖风格的线材,BWXL 更注重声音的饱满感与情感表达,适合喜欢浓郁氛围感的用家。Hornet:则更偏向解析力与细节再现,声音相对中性且清晰,能够满足对技术表现有高要求的用家。从整体调性来看,Hornet 的声音表现介于 BW22 V3 与 BWXL 之间,既保留了铜线的温暖特性,又融合了更多细节与解析力的进步。适配性与选择BWXL:适合搭配需要提升厚度与饱满度的耳机,例如偏薄声底或低频量感不足的动圈耳机,能为其注入更多能量感与温暖度。Hornet:更适合需要提升解析力和细节表现的耳机,尤其是对中高频要求较高的用家,能让声音更加精致、透明。

Toxic Cables Hornet 与 Vortex Eddie Squared 对比作为与 Vortex 联名推出的线材,Eddie Squared 采用了 HPOCC 导体,并加上 OFC 镀银屏蔽层,是一条在性能与价格之间取得平衡的高性价比铜线。对比 Hornet,这两条线材展现了截然不同的声音特性,差异性比起BWXL更大。低频表现Eddie Squared:低频量感更足,下盘更为饱满,声音浑厚且具有包覆感,特别是在流行人声或电子音乐中,能提供更强烈的氛围感。Hornet:低频则偏向干净而富有弹性,量感适中但层次感更好,适合需要精细刻画低频细节的音乐类型,如器乐曲和交响乐。中频表现Eddie Squared:中频更加温暖,人声表现偏向浓郁且感性,特别是在流行音乐中,能带来极佳的情感渲染力,适合喜欢人声氛围感的用家。Hornet:中频则更为中性,密度与解析力均表现优秀,特别是女性人声的空气感与细腻度更为突出,能精准捕捉音乐中的细微变化,适配性更广。中高频延展Eddie Squared:中高频延展性带有镀金线材的特色,呈现出一定的亮度和音染,声音柔美而稍带华丽感,适合偏爱丰富音色的用家。Hornet:中高频则更为通透直白,展现出类似银线的解析力与速度感,但不过于尖锐,保持了适度的厚度,声音更清晰且细节更多。整体声音风格Eddie Squared:整体声音偏暖,着重于人声氛围的营造,音色偏暗且有包覆感,适合流行音乐和以人声为主的曲目。Hornet:则更接近 BW22 系列的一贯中性风格,解析力和分析力更强,声音表现更加平衡,适合多种音乐类型,特别是在器乐和动态复杂的曲目中表现更突出。适配性与选择Eddie Squared:非常适合偏爱流行音乐与浓郁人声的用家,对于追求温暖声底与情感表达的发烧友是好选择。Hornet:则是一条技术性更强的线材,适合喜欢细节重现、声音平衡且适用广泛音乐类型的用家。

结论Toxic家第一条采用了 G-UPOCC 石墨烯单结晶铜 作为导体,成功结合了石墨烯的高导电性与单结晶铜的温暖特性,展现出出色的速度、解析力与声音密度。在音场表现与细节再现方面,Hornet 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在保持中性声底的同时,多了一点中频人声的韵味,我觉得285英镑的定价实在很有竞争力,BWXL与Hornet 各有胜负,Hornet是BW22 V3的升级版本,收藏完全没问题,只是在在犹豫要不要收条橘色的XD一点心得供大家参考,香港Canjam应该可以听到啦

Toxic Cables Cerberus 限量旗舰升级线心得

先聊一下这个品牌Toxic Cables 这个品牌我已经接触将近10年,并且是唯一一家持续玩到现在的升级线厂家。品牌历史相当悠久,于2010年底成立,并于2011年开始在Head-Fi等平台活跃,与当时的美国 Whiplash Audio 一起成为欧美资深厂家之一。如今,仍能保持活跃且持续生产的品牌已屈指可数,Toxic Cables 无疑是当中持续的一间,新产品推陈出新。

值得一提的是,Toxic Cables 从创立至今,始终坚持由英国工匠手工制作,每一条线材的编线均由 Matt 与他的员工亲自制作,而焊接部分更是完全由 Matt 一人独立完成,确保了产品的一致性与质量。这种全英国人手工制作模式,而不寻求委外其他国家以较低人工成本编织制作,不仅使生产成本高于一般厂家,也让交期相对较长,这也是许多发烧友对该品牌的一个抱怨。然而,Toxic Cables 仍是少数坚持使用 UPOCC 导体的厂家,尤其是这家成本不断上升,为确保质量,这种执着在当今市场实属难能可贵。

我首次接触 Toxic Cables 是在2015年于新加坡工作时,透过 Head-Fi 社群与当地的发烧友交流时得知的。当时中文社群对这个品牌的认识近乎为零,于是我毅然地盲狙了一条 SW25.5,并将心得分享于华人圈耳喇版后,Toxic Cables 开始在华人市场逐渐获得知名度。如果问我哪一条线材最具性价比,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 SW22 和 BW22/BWXL,特别是 SW22 V3,以其划算的价格提供了极其经典的声音表现。

Toxic Cables 是最早开始与万隆合作,订制 UPOCC 金银合金导体线材的厂家,记得是在2012-2013年就有一条Silver Poison金银合金。虽然金的添加比例仅为1%,但这微小的改变对声音的导电特性有着显著的影响,尤其在人声的甜美度和中频厚度上表现出色,创造一种有阻碍的声音。此外,Toxic Cables 一贯坚持使用粗线径设计,从 22AWG 到 20AWG,甚至 17AWG,这在一般以26AWG IEM 线材为主流中实属罕见,亦是其声音表现的一大优势,线材越粗导体量越大,当然DC-resistance就越小,线径越粗当然成本也就越高,尤其如果是镀金线,26AWG的镀金与22AWG的镀金线差别更是巨大。

坦白说,声音表现本身是非常主观的,每位玩家都有不同的偏好,不见得坚持用好料声音就一定最好听,最喜欢。然而,当许多品牌选择使用较为低成本的材料,并透过焊锡和线材结构来调整出理想的声音特性时,Toxic Cables却始终坚持选用高成本的顶级材料,并以昂贵的人工制作,这种对质量的坚持让人不禁思考,这样的经营模式究竟能维持多久。

早前我就曾预测,随着贵金属价格不断上涨,像22AWG的UPOCC金银合金镀金线材「凤凰」这种产品,如果市场需求不足,恐怕难以持续生产。毕竟,制作一捆这样的线材所需的成本,几乎相当于一辆进口车的价钱,对于厂家来说,囤积这样的库存确实是极大的压力,如果没人买应该就会消失了。

Toxic Cables 至今已推出过两款限量版的「飞马座」线材,分别为一代和二代,两款皆限量约50条。我当时各入手了一条,记得这两款一经上市便立刻完售。这是Toxic Cables首度推出的金银合金镀钯线材,声音表现相当独特,尤其在人声的呈现上,具有极高的密度与细腻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今年初,Matt提到希望开发一款结合「凤凰」与「飞马座」特色的线材,并由于成本考虑,这次同样作为限量发售。Cerberus因此诞生,采用UPOCC金银合金镀金和金银合金镀钯的混合导体,线径达到21.7AWG,并采用Litz Type 6改良双层结构设计,整体概念仿佛是Phoenix V2与Pegasus V2的融合,但又采用全新订制的线基,让Cerberus成为一款特别的旗舰线材。

Cerberus 技术规格21.7AWG Multi sized modified Litz type 6 construction UPOCC Cryo Silver Gold alloy with Palladium and Gold plating导体:UPOCC金银合金镀金混合金银合金镀钯线径:21.7 AWG结构:Multi-Sized Strand Litz Type 6端子与插针:碲铜 (TeCu) 4.4mm,Eletech ET Versa可换端子

关于Tellurium copper TeCU Cryo treated 4.4mm 碲铜冷处理4.4mm端子一般导体配件材料有黄铜,碲铜(TeCU),磷铜,声音特性不同,你丢进去ChatGPT它会跟你讲介绍。在讨论碲铜(TeCu)、黄铜和磷铜作为音响端子配件的选择时,主要考虑因素之一是材料的导电率,因为高导电率有助于减少信号损失,从而提高音质。让我们来比较这三种材料的特性和导电性:碲铜 (C14500): 碲铜是一种添加了碲的铜合金,这使得它在加工性方面表现出色。它的导电率约为90% IACS(国际退火铜标准)。碲铜的导电性虽然比纯铜略低,但仍然非常适合需要良好导电性和加工性的应用场合,例如音响端子。黄铜: 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广泛应用于装饰和一些电气连接器中,但其导电率相对较低,大约为28% IACS。因此,黄铜在需要高导电率的应用中不是最佳选择。磷铜: 磷铜含有一定比例的磷,这可以提高其硬度和耐腐蚀性,但会略微降低导电性。磷铜的导电率大约为15%至30% IACS,取决于具体合金和处理过程。结论:对于音响端子配件来说,碲铜因其较高的导电率和优异的加工性,是三者中最佳的选择。它可以提供良好的电气连接,同时也能够被精确加工成复杂的形状,这对于端子配件来说是很重要的。虽然纯铜的导电率最高,碲铜的导电率已足够用于大多数音响系统,且加工性更好。黄铜和磷铜因其较低的导电率,在音质和信号传输方面可能不是最佳选择。简单说碲铜的导电率最好,电导率接近紫铜(纯铜) 硬度和弹性远优于紫铜,稳定性又好,耐用。大家都知道端子导体材质与镀层,镀金,镀铑对声音都有决定性影响,不只是线材本身。我最直观的感受对BWXL更换后声音的影响就是背景变的很黑,又干净,低频动态变好,细节也多一点,我都不知道BWXL低频可以这么猛,有弹性而且因为是镀金所有声音还是维持中性,我已经好几年没用古河碳纤镀铑了,听来听去还是镀金好,有鉴于此,还是选择TeCu 4.4mm。

声音比较使用的耳机:Vision Ears VE10使用的DAP一体机:Lotoo 雷神之锤

使用的耳机是Vision Ears VE10。之前提到,VE10本身非常适合搭配纯银线材,能够展现出其明亮而细致的声音特性。然而,如果预算允许,我更倾向于选择镀金线材,因为它既能保留纯银线的明亮线条感,又能增添一份温润的韵味,使声音不至于过于尖锐。在比较这次的耳机升级线材时,我主要选择了金银合金等旗舰级线材,并没有将铜线或纯银线纳入比较范围。毕竟,导体材质对声音表现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即使某些铜线的价格可能与Cerberus相近,但在音质表现方面,铜线始终无法与镀金线材的细腻与丰富听感媲美。

对比 Phoenix V2虽然Cerberus与Phoenix V2同样采用金银合金镀金导体,但两者在结构与线芯的组合上却存在显著差异。Cerberus属于混合线材,镀金的色调相较Phoenix V2略深。在人声表现方面,两者的诠释方式也不尽相同。Phoenix V2的声音偏向柔美且甜润,人声位置稍微退后,给人一种距离感。而Cerberus则因采用了TeCu 4.4mm导体,动态表现更为强劲,乐器的结像更为清晰,线条感与分辨率也更胜一筹。Cerberus的人声呈现相对更贴近,密度更高,口型更加鲜明,是一条特性非常突出的升级线材。高频部分,由于Cerberus线条感更优秀,高频延伸显得更加清晰,展现出更丰富的细节。

对比 Pegasus V2在与Cerberus进行比较时,Pegasus V2的声底与其反而更为接近。两者的中频密度都相当出色,解析力甚至优于Phoenix V2。然而,Cerberus在线条感方面略胜一筹,这可能归功于其混合镀金的设计,使得人声呈现出更加圆润、饱满且甜美的特质。在中高频段,两者都保有Pegasus V2一贯的优势,呈现出优异的解析与结像能力。然而,Cerberus的尾韵更为柔和自然,细节表现也更丰富一些。综合比较上述三条线材,我认为Cerberus的声音特质更接近Pegasus V2,但透过混合镀金设计,进一步提升了人声的甜度与解析力,成功结合了两者的优点,达到一种协调与平衡。尽管我一向对混合导体的声音持保留态度,但Cerberus的整体协调性确实不错阿。

对比 Vortex Eliana 棉花糖限量旗舰棉花糖这条线材可说是经典中的经典,作为限量款旗舰线材,也堪称该品牌技术结晶的代表作,因此特别拿来与Cerberus做比较。棉花糖采用了Type 7结构,并具备双层屏蔽设计,其特点在于中心导体为矩形截面的Litz漆包线,正极由石墨纤维、单晶铜、银镀金、银镀钯组成,而负极则是来自古河的铜银合金,屏蔽层采用5N OFC无氧铜导体,整体用料相当讲究。在声音表现上,棉花糖的解析力相当优秀,特别是在乐器结像方面表现出色。人声呈现则偏向温暖与厚实,与Cerberus的甜美特性形成鲜明对比。染色部分,Cerberus较为浓郁,且在细节呈现上更丰富。相较之下,棉花糖的动态在背景乐器方面更为强劲,但有时会显得略微过头,稍微轰耳,这点上Cerberus的表现更为自然,收放得宜。总的来说,两条线材各具特色,对混合导体的诠释都相当出色。Cerberus在整体聆听上更为舒适,而Eliana则凭借其双层屏蔽设计,让背景更为黑且宁静。

对比 Rolling Force Cosmos 限量旗舰Rolling Force Cosmos采用金银铂合金作为主导体,结构为四蕊线材,总线径连同屏蔽部分达21.2AWG,屏蔽层则选用了台湾产的OFC镀银材质,整体结构为Multi Structure Litz – Type 2 Coaxial with Spiral Shielding。这条限量线材也是我非常喜爱的Rolling Force作品之一。在声音表现方面,Cerberus与Cosmos之间的差异相当明显。Cerberus在中频人声的呈现上可谓是一大亮点,难得有一条线材能在人声甜美的同时,保持如此高的清晰度,人声位置也更加贴近,口型更为鲜明。而Cosmos相较之下,声音距离稍远,人声口型略微模糊,整体呈现稍厚实。尽管两者都是旗舰级线材,细节都非常丰富,并且没有一般混合导体线材容易出现的「四不像」问题,但在动态表现上,Cosmos更具优势。虽然棉花糖线材的动态表现也很强劲,但Cosmos的动态控制更为出色,这点在搭配VE10时尤其突出。

综合对比以上几款线材,并参考香港 @Audio Sound Stage 对Cerberus的声音描述心得,发现与我自身的聆听体验非常一致。无论搭配哪一款耳机应该都有很好的水平。

结论1. 作为Toxic推出的第三款限量旗舰线材,Cerberus在解析力与线条感方面表现出色,细节丰富,中频人声贴近且甜美细腻,中高频延伸华丽且自然,带有一丝韵味。低频部分则展现出适度的弹性但不至于过深,横向音场宽广,展现出旗舰线材应有的声音表现。整体而言,Cerberus的声音特质与Pegasus相似,但多了镀金线材特有的染色感,非常值得收藏。2.这或许是Toxic首款在配件方面如此用心打造的线材。虽然依旧没有提供收纳盒,但附带了许多订制的配件,充分展现了细节上的用心,具体可以参考图示。XD3.目前我打算将这条Cerberus留在台北,让烧友们先行体验,等到11月之后再收回。

Toxic cables BW XL 旗舰纯铜升级线开箱

在2023年中跟Toxic cables 的Matt订购BW22蓝色铜线给D8000 Pro限量版时,提到想要订制8 wire版本,但他觉得8wire编织较麻烦花时间,建议我做4wire就好,比较快收到,毕竟是22AWG 4wire线材也已经比市面上多数品牌用26AWG耳道线8wire做耳罩升级线合适多了,不过我跟他提到想要开发一条给耳罩用的升级线,而且希望是纯铜材质,价位对比纯银或是金合金便宜多,很少人会去搞凤凰当耳罩升级线,长度较长也太贵,再来是大家都懂铜线一般而言声音比较稳定,染色相对少,也较中性百搭,而且都是用UPOCC的万隆的料质量有保障,且现在市面上用UPOCC的升级线的厂家越来越少,毕竟成本高。

再来是线径一定要粗,越粗的线一般细节更多,素质当然也越好,不太想要搞屏蔽结构,还是怕会太硬,而且Litz线材有漆包集肤效应也降低,现在市场上给耳罩开发的升级线大都是还是用比较细的线径如21-26AWG来做,AWG数字越小越粗,然后在屏蔽材料跟结构下功夫,包括隔离网等让背景更干净隔离EMF等。经过讨论后就选择17AWG的线径,主要是Medusa 17 v2也是用这样的线径,线身尽量柔软,而且2wire还可以给IEM耳道,而4wire就做给耳罩。

Toxic在2016年就发表第一款18AWG 2wire的纯银线,非常的粗,当时的皮还很硬所以不合适做4wire,听诊效应明显,但现在就不一样。

17AWG 2wire经底下网页计算导体量相当于BW 22AWG 6wire,比4 wire多,而且17AWG 4wire则是相当于22AWG 12wire,这样一比BW22的优势就比较少,而且BW XL比BW22的DC-resistance更低。

https://www.v-cap.com/awg-calculator.php

结构就跟Medusa V2一样是改良型的Type 6 multi sized stranding,只是Medusa 是混合导体线材看得出颜色差异,线身柔软,这样就算是2wire带出门随身听也舒服避免听诊效应,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与讨论,BW XL(Extra Large)就这样诞生了,取名也是有趣本来想叫BW17但想到自己公司研发的太阳能组件产品最大版型也是命名Alpha XL,这条铜线叫做 BW XL也没什么问题。

大概11月份我先入手 BW XL 4wire耳罩版本给Hifiman Susvara以及D8000 Pro黑金限量听,拿到线材后第一个感觉是实在是太粗了,老婆说好像铁链,好在线身好柔软,使用上还蛮舒服的,不会难凹或是跟铁丝一样翘起来,就是顺着垂下去。声音方面我对比了本来给D8000 Pro订制的BW 22 4wire蓝色版本,一AB就马上就出售了,我也会便宜卖手边所有的BW22用耳罩线材,声音实在差太多,我本来预期细节会太多,解析会太好,毕竟单晶铜又是万隆的料线径又这么粗,结构又这么猛,素质会太满,导致不耐听,但BW XL的中频真的是很润很润,好特别,柔顺自然,音场又大,有种特别的音染,但又不失细节与动态,整体非常的线性,相比下BW22的中频人声的位置比较远,声音有点干,动态有点吵,这点本来是BW22对比其他品牌铜线的优势,反而在XL身上是劣势,听完马上加订BW XL 2wire版本给IEM用。

上BW22,下BWXL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3433560187_6c0866fca5_b.jpg

现在来比较一下IEM版本对比其他高价铜线差异

试听的器材DAP:乐图 雷神之锤耳机:Spirit Torino 动圈耳机TWIN PULSE BERYLLIUM

Toxic cables BW XL对比PWAUDIO The first timesThe First times是Pwaudio既经典的1960s后开发的线材,也是很喜欢的一条铜线,以价位而言应该算旗舰级,线径是26.5AWG不算粗,但特点在于每根内部有 7 组线芯,这些线芯都有经过独立的绝缘屏蔽处理,外层再用TRP绝缘处理,确保不要互相干扰,结构与限量线材Orpheus相似,做起很费工,先听first times一样是乐器的结像清晰,染色比1960s小,中高频延伸不刺激,活泼鲜明,细节呈现完整,接着换上BW XL差异好大,中高频延伸变的更为宽松自然,乐器声在first times上稍微生硬,吉他与钢琴尤其明显,但差异更多的是中频人声,带点微微的音染,柔化了口型的变化,线条感没这么生硬,听感属于比较舒服类型,整体素质还是单晶铜特性,只是人声的味道有点像是在听Brise Audio Yatono那种OFC特有的音染,如果交叉AB对比First time跟BW XL就是两个完全不同风格的声音。

Toxic cables BW XL对比Brise Audio YatonoYatono虽然是OFC无氧铜材质,但凭借着好几层的屏蔽与绝缘材料创造出非常独特且有韵味的中频人声,一样是先听Yatono,它整体的走向有点像是人声比较靠前的The first times,但一样不管是乐器还是人声都柔化不少,且中频较为温润厚实,而first times比较活泼一点,在这几条铜线中属于比较厚声的,接着换听BW XL,惊讶的是它的人声竟然比Yatono柔美,听起来宽松自然,乐器细节自然呈现,尤其是中高频延伸有跟Medusa v2一样拉拔上去且尾韵清晰又不刺激,人声的韵味还是Yatono更有魅力,毕竟是OFC的声音特色,但BW XL整体声音走向有点误以为在听Medusa v2那种柔美感,只是铜线的染色相对少,听完跟Yatono的对比心里已经有底。

Toxic cables BW XL对比 Eletech ODE TO LAURAOde to Laura是旗舰铜线,价位以铜线来说蛮高,用三种不同结构的铜导体α, β, γ,并且以不同的粗细尺寸,排列来做结构,去涵盖不同的频段,加上外层屏蔽网来做成屏蔽线材,总线径是22AWG,ODE TO LAURA因为结构的关系在传导上的细微差异,创造有别于一般铜线的听感,没有Yatono那种中频韵味与The first times那种活泼听感,整体算是中性且中规中矩,但可以听出解析与音场对比一般铜线都有所提升,中频人声柔和不会过暖,但一换上BW XL第一印象是是好像把一层纱给拿下的感觉,线性且华丽,有种直通到底的通透感,而ODE TO LAURA听感相对比较有种『阻碍』,这没有好坏之分毕竟ODE TO LAURA用混合型的铜在不同频段创造这种特殊听感,而BW XL就是粗线加Type 6改良结构去创造低导电率铜,ODE TO LAURA有做屏蔽所以背景比较黑跟干净些,单听没有问题,但对比下稍微闷跟暗一点。

Toxic cables BW XL对比Effect Audio Code 23这个对比就非常有意思,Code 23是市场上第一条使用16.5AWG 的铜线,而且同样都是UPOCC技术,2 wire这样的组合非常的重,可能对一般用惯26AWG当入耳式耳机的烧友不太习惯,但用过Toxic Hydra 18以及Medusa 17的我,可以接受这样线材的体积与重量,比较特殊的是Code 23的结构中心导体是实心铜,外层再用不同线经的细铜做组合,跟一般的Litz结构不同,Code 23会比较硬,凹起来会定型那种,作为入耳听诊效应会比较明显,重量达71g左右,BWXL是55g左右,Code 23其实当作耳罩式升级线会更棒。两条的声音走向对比上述几条都更接近彼此,在中高频延伸方面都有直通到底的华丽感,但Code 23表现在乐器的结像更清晰凝聚,BWXL则是比较宽松柔美细腻,差更多的应该是低频,Code 23可能是因为中心实心结构,低频的力道与下浅都更好,拳拳到肉感,而BW XL则是往旁边跑扩散感比较明显,中频则是BWXL稍微暖且细腻一点,考虑到价格,两条都收藏应该是没问题,EA跟Toxic都没有把铜线订高价蛮好的。

结论:BW XL这个产品的诞生本来是因为我想要做耳罩升级线给Susvara/D8000 Pro,但意外用在IEM效果也很好,毕竟材料结构的素质在那,比22AWG 4wire多的导体量,好声是肯定的,但它主要的声音特色还是在中高频通透感,线性且中频人声的柔美化,细节呈现自然横向音场大,声音还算百搭,对比其他高价铜线,如The first times与Brise Audio Yatono是往各自的特色铜线调音走,ODE TO LAURA对比下较中规中矩,Code 23除了比较硬的缺点之外,在我心中还是具有声音代表性,毕竟粗线径的实心铜线市场只有EA做且素质硬朗。

Toxic cables Eddie 2 混编联名线在2021年跟Toxic cables聊天讨论,希望他能开发一条相对比较平价的UPOCC纯银线材,Matt并不特别偏好纯银线材,这主要是因为自Toxic成立之初于2011年,他们就一直致力于开发金银合金导体,认为即使混合1%的金会稍微降低导电率,但能创造出独特的中频人声质感,同时避免了纯银线材在中高频的刺激。作为首家开发出UPOCC金银合金的公司,Toxic与另一家专注于纯银线材的DHC形成了对比。2017年,Toxic推出了自家第一条纯银线——Hydra 18,其中高频的延伸非常出色,拉拔至今还是印象深刻,唯一遗憾的是,当时使用的较硬的PE材质的批覆使得音速感较为明显,对于偏好人声的听众来说可能不太适合,反而更适合摇滚类型的音乐。

所以当初的想法很简单,希望能够开发出一款声音温暖、适合流行音乐,且具有弹性低频和华丽但不刺激的中高频延伸的纯银线材。经过数次讨论,就诞生第二条Toxic cables纯银耳机升级线,并因为是我鞭策出来的,所以就叫做Eddie,还真的成功达到我想要的声音,声音以纯银导体来说真的很特别,随后又弄了8蕊并且试着避免一般多蕊线材导体增倍声音会过于集中刺激,细节会太多,于是Eddie 8得音场就调整的非常大,记得当时把这条线给很多新加坡烧友听,每个人的反应都是这是银线!?大概跟每个听到BW22 V2/BW XL一样的表情这是铜线? Eddie虽然是纯银线材,但声音太暖了,尤其是低频力道跟弹性都很好,除了线条感差一点外,听流行人声都有独特的风格,之前对比一系列纯银线,不在同一个频道内,走自己的风格,连AVONE的Jermery听都很兴奋,还开直播介绍说is damn good,不少烧友都觉得应该很贵,而且又是拿我的名命名,结果就是跟Toxic其他线材一样,银线什么成本就该什么价,所以以我的名子命名我就很开心了,是自己喜欢的声音,看到别人毒到,听的脸通红就是我最大的成就XD

因为Medusa 17 V2声音的成功,与结构越来越精进复杂,在2023年时跟Matt聊,要不要做看看新的银线,Eddie二代目?经过几个月的讨论,最后用纯银线混合银镀金完成,结构与Medusa V2相似都是改良型的Type 6,为了让它便宜一点,线径细一点来到20AWG,混合的两个导体线径相同(Medusa不同),再配上OE可换线插头,2 wire比较方便配戴,而且皮比一般稍微厚一点,配戴感会比较舒服。

结构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3572309127_e451e300bb_b.jpg

接下来对比一下声音与其他线材的差异

试听的器材DAP:乐图 雷神之锤耳机:Vision Ears 极乐世界

Toxic cables Eddie 2 对比 EddieToxic cables Eddie 2相比第一代,规格方面有显著的进步。第一代Eddie采用26AWG Type 4 UPOCC 4蕊纯银线,而第二代则升级为20AWG Type 6 UPOCC纯银混合银镀金,以导体,结构与线径而言都是二代的素质比较好,可以预期声音的不同,一对比的差异非常明显,Eddie 2很像是保留了Eddie在中频人声温润与低频有弹性的特点,线条感更清晰,解析更好,中高频延伸拉拔更柔美也更明亮些,线条与解析主要可以归功于结构的关系,相比一代的声音比较糊,而且二代的结构是改良型的type 6,因为混合银镀金所以中频甜美的韵味染色会更凸显,但它混的量不多,所以更有银线的速度感,只是在各方面都有所润色跟修饰,不会有一般银线中高频刺激感或是偏瘦的问题,而且横向音场有接近Medusa的特性,意思是更合适听交响或古典,搭配耳机如VE极乐世界类型的静电混合或动圈耳机就非常合适,另外听久BX XL再听Eddie 2还是可以感受导体所带来声底的绝对差异,铜线的声音是相对中性很多,Eddie 2则是更亮些。

Toxic cables Eddie 2对比Effect Audio Fusion 1同样是UPOCC,EA的Fusion 1融合了更多的导体材料,除了银镀金,纯银外还多了纯铜,比例也不同,创造非常特别的听感,一般单一导体的升级线很难达到这种声音,这也是最近几条Effect Audio新线中听着最喜欢的。而线径是21AWG 2wire与Eddie 2差不多,结构是中心实心旁边混合不同尺寸的导体线材达到混合的效果,整体颜色看起来像是玫瑰金很美,声音表现上两着明显同级但声底差异两极化,因Fusion混了纯铜明显中频厚度比Eddie 2厚实饱满,人声的氛围感更好,整体的带宽往下拉,更集中于中低频,而Eddie 2相较下较偏中高频,延伸更华丽,偏亮,虽然中频有银镀金的染色,但明显跟铜线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异,是可以预期的,如果今天是听爵士或者需要一点厚度的音乐类型,Fusion 1的感觉会更合适,Eddie 2的表现更像是纯银线,直通到底的通快感。

Toxic cables Eddie 2 对比瞬声奥创奥创也是瞬声一条很特别声音的混合导体线材,是21 AWG 2蕊,双层丝包覆油浸混合导体线,导体很复杂,正极是镀钯银/单晶纯银/单晶纯铜/金银合金,而负极是银镀金/金银合金,导体是台湾的,也是只有自己有拉线工厂才能够开发的线材,瞬声也是少数自有工厂且也帮许多线材代工的公司,太猛。这也是瞬声对比万隆XDEddie 2一样是比较接近纯银线材的听感,听起来比较线性,中高频更华丽,人声尾韵会拉丝且不刺激,整体偏向中高频,线条感与乐器结像更清晰,中频带点镀金线淡淡的染色,相较下奥创的声音比较复杂一言难尽,因为混合导体较有阻碍,频段稍微往下拉,线条感比Eddie 2浊一些,但奥创的人声染色更明显突出甜味更多,与Fusion 1中频铜线的暖厚实感不同,是很明显贵金属的特有音染,中高频延伸带点特殊的味道,也不会刺激,Eddie 2就是飙上去,奥创混合这么多导体还能够调整成这样很不容易,已经颠覆单一导体线材用焊锡调音的认知,但奇怪的是奥创对比Eddie 2的人声位置比较远音场比较大,不过奥创对比灭霸则是刚好相反,+由以上三条线材对比,则可以发现Eddie 2的声音其实更往银线跑,接下来加入纯银线做对比。

Toxic cables Eddie 2 对比 汉声LUNA 纯银LUNA是纯银导体线材,用高导电石墨烯编织网当作屏蔽层在最外层,隔绝磁场干扰,纯银导体分成两层不同设计,线径与表面处理不同,内层是比较粗的纯银,外层是较细的Litz漆包纯银避免集肤效应,是Litz type 4结构而Eddie 2是type 6。两条一比感觉对了,果然Eddie 2比较接近纯银线的声底,LUNA与上面两条混合导体的声音差异更大,LUNA一样的通顺到底听感,还有纯银线的线条感与分析力,但两者的主要差异还是在于Eddie2的中频人声因为有混银镀金所以比较润与细腻,可能是因为结构关系,声线还是更清晰,LUNA相对有点凹进去且中频比较干些,人声较远且不够饱满,这是一般典型纯银线的问题,果然混合导体还是占有一点调音上的优势,不过LUNA得音场很像又更大一些,背景黑一点。

Toxic cables Eddie 2 对比 Rolling Force DiamondDiamond的结构是Type 4S+,线径23.1AWG 4wire,外皮是美国制SoftFlex PVC,分线器也有设计感,是我蛮喜欢的一条温润声底的纯银升级线,明显听出属于调音型的纯银线,是把声音调整成流行音乐合适的声底,与Eddie的走向很相似都是属于中频有染色的银线,但一样是Eddie2比较明亮,线条感清晰,中高频更华丽,音场也大些,但Diamond的人声明显更温润些,在听爵士人声的味道更好,Eddie2显的更理性一点,中频人声的厚度在这三条银线中,Diamond最厚暖,Eddie 2次之而LUNA比较干。

结论1.Eddie 2做为结构与导体类似MedusaV2的混编线材,有Medusa V2在中高频延伸的华丽感,线条感与细节,对比Eddie一代在结构与导体的差异导致声音的素质有较大的差异。2.走向偏向银线的听感,但因为镀金的关系中频有点淡淡的甜味,连带使得中高频不刺激,人声不干扁,低频有弹性,又不会像是铜镀银那种一听就知道死亮的不自然感。3.我觉得会比较合适动圈或是混合类型的耳机,自己配过Project M属于增强型关系,再来是IE600/900都试过合适,配一些本来细节就异常丰富的多单体动铁可能会太嗨。4.线材的搭配没有标准答案,要自己多试多搭配才知道。

Toxic Cable Pegasus 2 旗舰限量升级线首开箱

在2021年Toxic cables在发表22awg新型Litz结构的金银合金镀金线Phoenix凤凰时,一起发表了全球限量25条的Pegasus飞马座,这是他们家第一条金银合金镀金混合银镀钯线材,也是一发表就完售的线材,特殊的音染又将自家升级线声音带到了另一个境界,也是因为量太少的关系,二手也很少见,有看到的几乎价位跟原价差不多,Matt跟我说还有不少烧友私讯想要重启Pegasus,但因为已经没线基而且是限量就无法再订购。

2年多后的几周前发了一张新线的照片给我,我本来以为是Eddie 22 V2,但定眼一看这个特殊的色泽好像是镀钯线,后来才知道原来是Pegasus二代目!没想到Matt已经设计好线基且已经订购完成,而且发了一系列毒图,实在太兴奋马上预定,前几天终于到了,但没时间听,还在沉溺于LG C3 42吋的喜悦,继续煲线。

与一代的结构相同,都是独家改良版的Litz type 6结构,分成两层,中间一根比较粗的避震管,内层与外层每组线捆都有一组独立的小避震管,确保声音传输的稳定性,因为如此一样在做线时非常的耗时,线径来到21.7awg。

不同的是导体,一代内层导体是金银合金镀金,二代则是金银合金镀钯,等于二代内层与外层的导体都是相同的,而二代外层的镀钯层变厚,所以可以看出二代的颜色比较深,一代比较淡且亮些,不过结构没变化,只是稍微改变导体搭配与一代算是同等级只是调音不同。

左边一代,右边二代。

二代一样是限量版本,不过有50条,对比一代的25条多了一倍。

这次Toxic 一起发表了全新跟OE一起合作的可换插针端子,外壳跟设计都是Toxic自己设计的,所以外观看起来跟自家的壳一致,目前提供mmcx/CM插针的选项,测试过mmcx端子可以通用在Sennheiser IE600/900,这样不需要用转接头,实际的体验上,因为它是用螺丝锁开,所以最好是在室内或定点弄会比较方便,边走边弄是不可能,等等螺丝掉地上太小很难找XD

值得一提是配件多了一个收纳盒,这个比之前的铝盒感觉更合用,刚好可以放一条粗线跟耳机。

Pegasus一代对比二代声音差异其实很明显,他们的中高频都有镀钯线特殊的音染,但一代的人声位置比较远,音场非常宽松自然,中高频细节多且柔美,听起来比较舒服,而二代的人声比较近带点甜味,线条感与结像更清楚,中下盘比较稳定,但音场就没一代大,蛮惊讶导体材质上的调音改变这样明显,以为一代内层是镀金的人声会更近,应该还是取决于最外层的镀层导致声音的主要差异。

也稍微了一下凤凰的差异又更明显了,人声位置又更近,镀金线的中频染色又更甜美,音场又更小些,蛮有趣的,凤凰跟飞马座一代在两个极端的位置,飞马座二代则是在两者之间,三条线各有其擅长的声音。

Toxic Cables Eddie 8 纯银升级线

规格是 26awg Litz type 4 UPOCC单晶纯银线,在两年多前刚入手这条线时,就希望有烧友能够分享一下Eddie 8的心得,毕竟Toxic很少做26awg 8wire的产品,严格说仅有GSP8,大都是直接开发粗线径22-21.5awg。

而粗线径不是不能做8 wire升级线,之前尝试过做GW24 8 wire, 65g的重量,做成IEM线材对脖子的负担太大,太酸了,做成Headhpone cable比较合适,如BW22 V3 8wire。

纯银升级线就我的认知而言,当等级与工艺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太会有传统人声偏瘦,中高频拉拔刺激,死亮,且没低频的既定认知,取而带之的是保有分析力好,线条感清晰,明亮以及中高频华丽直通到底且不刺激,以及中低频微暖的表现,好的银线整体很[润],这点是听过例如Crystal cable dream duet, Effect audio cleopatra, DHC Elite 19 Silver, 杜兰Duelund 0.4 mm, ZEPHONE Silver dragon等线材得到的结论,而这些线材彼此都还有各自的特色。

Eddie 4 wire与一般纯银线材的差异在于本身的低频有弹性,中频饱满,人声靠前口型变化清楚带点甜美的音染,这也是AV ONE Jeremy大提到一耳抓耳的特点,作为轻量外出的随身线材没问题,但我自己听惯SW22,凤凰V2等22 awg的线材会觉得它细节不够多,线条感不够好,动态能够再好一点就更符合需求。

后来工作与搬家忙,直到几个月前突然想到,请Matt帮我做一条8 wire, 26awg做8根的重量我还受的了。

前几天发照片给我终于做好,选择TNT 寄送也很快。

褒了一晚,配上FIR Audio XE6私模分享一下与4 wire差异。

结果当然非常明显,导体量增加,简单说像是low gain/high gain的分别,底声一致,Eddie 8的背景动态更强,人声更饱满浮现,声线变的比较集中,线条感好些,细节也稍微多了一点,下盘变的稳一些,整体听得出更好,Eddie 4的人声位置相对远些,整体比较飘,音场比较大,整体比较宽松自然,要看搭配如果配上XE6或是动圈类型DITA perpetua等耳机我会更喜欢Eddie 8,但如果想轻松听配多单动铁Eddie 4就够了。

大概是这样的感觉,Eddie 8这条银线还有其他神秘Toxic线材明天会FedEX给MYIEM的Eric老板,在周末TPAF台湾耳机文化节给大家试听,帮我试试看搭什么耳机,什么不搭,毕竟我一人听不如众乐乐,一样麻烦爱护小弟的线,感谢大家。

Toxic Cable Phoenix V2 旗舰升级线首开箱

Toxic cables重成立以来一直专研UPOCC金银合金导体的声音,并且以这类的导体延伸出各种不同结构与组合的线材,如2010年推出的Silver Poison, , Litz type 4的Silver Widow24, Silver Widow 22,以及2014年推出第一款金银合金镀金线Gold Silver Poison(GSP),再到2017年出的双旗舰Medusa 17(Litz type6)金银合金混银镀金以及Litz type 4 金银合金镀金Gold Widow 24。

姑且不论声音,因为喜好很主观,Toxic线材中也没有我爱的Brise Audio或DITA OSLO那种无氧铜厚实人声,但就规格而言就算把2017年推出的这两条线材规格放在现在2021年来看,有多少厂家能用UPOCC达到这样的规格以及相匹配的价格,所以当时新旗舰凤凰推出时,大家都很期待,也是市面上第一款22awg Litz type6金银合金镀金导体高成本线材,因为就规格而言真的只有Toxic能超越Toxic(这是烧友们讲的)。

光是一条SW22 V2放到今天看,除了人声远之外,其他真的对我没太多的缺点,因为V3能够改善。

大概在半年前Matt跟我提到想要着手开发新版的凤凰旗舰,是一款超越Litz Type6结构的线材,更复杂的蕊数组合,每组更多的避震管,他是标准的工程师类型的玩家,满脑子都在想结构,我也跟他提到可以玩一下镀钯的导体的混合线材,市面上不少,但声音还没听到很满意的,考虑中。

直到上个月提到经过几版打样最终版已经完成,这个线材的价格实在太高,一次百米的订购,银行存款已经干,因为结构设计的关系最后的线径达到21.5awg,并且使用更薄的批覆,结构不知道叫什么改良型的Type6?我拿到手上的感觉比凤凰一代还要粗,但意外的非常柔软好收,希望抗UV剂能让皮不容易硬化,这样可以用的更久。

导体:金银合金镀金线径:21.5awg结构:不知道怎么叫XD

凤凰一代与二代对比Litz Type6规格

Phoenix V2

包装亦如往常的简陋夹练袋包,不过旗舰多了个铝盒,之前也跟Matt提到为什么不搞精美的包装,皮盒等配件,让品牌效应更好,高大上,他只说把这些东西的成本都转嫁到线材本身让产品更优秀不是更好?而且除了我整天Toxic说不停之外,应该很少看到媒体广告或是Reviewer再讲,大部分都是烧友口耳相传的东西。

2020旧文Black Widow 26 awg Litz cryo OCC单晶铜线 (BW26) Toxic BW26 是toxic 的成名线之一,在head-hi 的知名度很高,很多人拿来当大耳升级线,我曾在head-fi说我有toxic SW24、GSP26跟Virus 24,就是没有BW26,网友还说没有BW我晚上怎么睡的着,可见热门程度,现在有二代目V2,一样是批覆变软,结构变化,V1它的声音非常中性无染,就像是白开水一样,三频蛮均衡,对比Effect audio Ares ll+ 的肥厚中频,当时觉得不讨喜而出售,V2的声音好非常多,主要是结构从Litz type 2改成type 4,线条感好了,中高频延伸也往银线靠拢,但有预算不怕重,还是最推荐BW22 V2。

BW26 V1

BW26 V2 咖啡色

Toxic Virus 24 awg litz V1铜银混编线OCC Stranded Litz Silver + OCC Stranded Litz Copper strands within each wire这条是真正的铜银混编(true hybrid),一条铜 一条银的混编在同一条线里,与其他厂家大都拿一蕊铜跟一蕊银互绞不同,toxic 在之前也是跟Whiplash一样使用互绞线,直到2013年开始推出市场第一条真正hybrid 的互编线,刚开始数条铜银等间距互编,直到现在的新版线都是一铜一银,可能是调音考虑,它应该要有铜的低频,银的延伸,head-fi 说跟SW相比细节跟延伸较差,但好在低频量感佳 紧实,人声更有感情,外观看起来有玫瑰金的感觉后来慢慢也很多厂家开始跟进,提供这样的铜银互编线,如DHC等,至今几乎都是了。

声音:刚开始听到它的声音真的很不习惯,不是铜线,也不是银线的声音,很四不像,跟SW的声音很不一样.但听久一点可能是run开,也可能是耳多习惯了,越来越喜欢。首先它的声音一点也不像铜线偏暖,整体而言偏亮,人声对比SW,Virus 比较靠前,集中,亮 而SW相对较厚跟暖,可能跟SW有含金有关系,我觉得蛮适合听日系女声的。

听板井一姊比SW好听很多,它的低频很紧实,弹性很好,这点有铜线的感觉,集中,扩散感也不错,SW相对较宽松.它的细节没有SW多,SW实在太变态。

虽然它的声音偏亮,但是并不会刺激,刚刚好,在听很多乐器如吉他跟钢琴表现非常亮眼,如果您喜欢有银线的声底,铜线的低频,这条线很适合听ACG的表现应该也不错,最后小弟还是出售,听不惯,我比较爱银镀金声音。

Toxic Virus 24 V2 (2020新线)结构对比V1从Litz type 2改成type 4,而且批覆也变软皮,声音有很大提升。

试听器材:DAP:乐图墨菊 4.4 mm high gain耳机:Vision Ears EVE20耳机线材:Toxic Virus 24 V2/PWaudio Monile ft60s

本来不抱着太大期望听,但听了几秒后满脸问号,这个跟V1也差太多了吧,整体还是铜银混编的清亮感,但是没这么生硬,收放自然,中高频延伸也不会有这种被切掉的感觉,连我这个喜欢银镀金浓郁甜美型,不爱这种声音都可以接受,而EVE20本身的声音较厚实,配这条有点互补感,很合适。

对比导体同样是铜银混编的Monile ft.60s(人家有做屏蔽,还有棉布),可能是因为取向1960s的调音,Virus 24 V2还是比较亮,乐器的分析力与结像更清晰,人声冷声,音场较大,Monile 的人声比较润一些,背景也安静些,可能是还没煲开,Virus听得出动态太强,有点轰耳,久了应该会均衡些,可以可以!没翻车,一样合适日系女声,听LiSA好过瘾。

Toxic Silver widow 22/24 awg litz 金银合金线 SW22 V222AWG Type 4 OCC Cryo Silver Litz wire with 1+% Gold Content

这条线是Toxic 非常出名的成名线,也是小弟觉得最值得的线,您要在市面上找到OCC含金的银线,Litz结构,22 awg粗线径,又冷处理,找不到了….能量大,动态强,细节变态,高频延伸佳,低频弹跳,中频稍厚,解析棒,适合杂食 乐器 类的音乐,如果您很喜欢听人声,靠很近的那种,这条就没有这么适合,后来2017年4月开始提供软披覆的二代版本 V2,线身非常柔软,且三百多英镑的价位,在Medusa 17跟GW24问世前,一直都是旗舰,卖五年多,太狂,旗舰卖三百多英镑。

我有稍微比较一下V1以及V2的声音,之先前所描述,V1的速度感比较好,线条比较锐利,听摇滚类型音乐过瘾,人声较退,V2则是线条感比较柔和,人声稍微靠前一些,其他相似,果然披覆对声音的影响还是很大,现在有绿色版本了。

大家心得:Korner Sung2016年1月18日谢谢Eddie Hsueh让我听到这条猛线一条…这条Toxic cable silver widow SW24果然名副其实….才刚开声就力道十足…!低频打的又重又深..而且弹性十足.高中频也都有不错的表现…整个表现出的音乐氛围跟纵向表现出众的Whiplash twau有着不同的美好感受…韶轩2016年3月29日TWau 8 Wire & Toxic SW22 简略心得月初收到SW22时,刚好有新的工作转换,根本没时间好好听1听这条线的实力,只好放着RUN线。最近有几位朋友1直问我SW22和Twau 8 Wire的差别,不谈好坏,只简单说说对这两条线的感想。在人声方面 TWau是较SW22靠前的,TWau比较像在面前,而SW22大约退后1步左右。TWau的表现会让我聆听的重点放在歌者的口型和喉声上,这点是强过Toxic的。在乐器方面Twau承袭着1贯高解析和平衡的风格,三频平均、定位非常准确且冷静。Toxic的表现上感觉就比较活泼且生动,解析和TWau相近,在乐器的高低频上的延伸感个人觉得比TWau要好一些。在空间感的部分,其实两只不会差太多,个人觉得都有不错的表现。

以下是我用来比较的器材供大家参考讯源 PC / JRiverDAC VentureCraft VANTAM 627AU 2.5mm Balance耳机 VE6 XC测试曲目 Amanda Mcbroom / Dreemimg / Dreeming,The RoseLouis Armstrong / What a Wonderful worldJazz at the Pawnshop 30th Anniversary / Limehouse Blues

这次特别挑了1首JAZZ演奏、二首VOCAL女声和1首JAZZ男声作比较。我没办法决定我喜欢哪条线,如果我想听的是歌手的唱功,或是各人专辑,我的选择会是用TWau,如果我想听的是乐器类的表现,或是乐团的专辑,我比较偏向用Toxic。继续RUN~~PS:两条线的县径粗度真的差有点多……

Korner Sung1月27日

今日与@韶轩兄相见欢~~~比较了Twau 8芯跟Toxic cable silver widow22….可以确定的是Sw22在没上Hugo or Mojo用Dx80直推的情况下….是没办法发挥的很好.!!!应该是线径粗的关系…表现并没sw24好.!!!但上了Hugo就豁然开朗了~~低频下浅深收放快又有弹性…音乐空间感大…细节多到变态.!!Twau 8芯则是三频均衡…延伸感较好….音乐线条滑顺

两条好线….都想拥有

SW22 V2 透明

SW22 V2绿色

Toxic Gold Silver Poison (GSP) 26 awg 金银合金镀金线26 AWG OCC Cryo Gold plated Silver/Gold这款线材是Toxic第一条镀金线,是以其中之一的成名线Silver poison(SP)这款含1% 金的OCC银线为基底再镀金而成.与一般镀金线是以OCC银当基底有很大的不同,外观来说看起来镀金的颜色最深 ,线身非常的柔软舒服,质感很棒跟Effect audio Leonidas 摸起来相同先是这条线以外观来说颜色是最金的,长的跟Effect audio Mars 长的有点像,所以我先入为主觉的声音应该类似,而这条线run in时间应该有150小时。

一换上去很明显让人有种这就对了的感觉,这就是想要的镀金线人声,很有感情又偏暖,但又不失细节,与高频延伸,低频集中也有扩散感,与铜线所诠译的人声不太相同。真像轩兄所说会将注意放在歌手口型的变化,且声场拉的非常大,3D形体感很强烈背景很黑,与自家的SW相比,很明显在一些动态较大的演奏或是乐器上没有这么过瘾,人声向前,推荐给想享受镀金线底声的烧友,浪漫的线身,做工,声音,也是我的浪漫适合一些比较冷底声的耳机,如果耳机本身比较厚暖一点,可能就没有这么合适。

转录烧友心得Toxic Gold Silver Poison (GSP)是一条具甜美人声于一身的线,背景深邃,声音形体呈现非常立体,低频量不多,下潜拿捏恰当点到为止,中高频浓厚、尾韵延展性多且飘逸,但却不失衡。人声的呈现是GSP的主力,人声贴近、密度高、温暖且柔顺甜滑的声线加上中高频的尾韵延展性表现,这是一条会让喜欢Vocal用家失心疯的一条线。整体上是理性且带着一些梦幻感的浪漫美声,是条会勾引人心的线。

GSP8及GSP4皆为平衡 2.5 TRRS古河碳纤维镀铑接头及CM 2pin插针

GSP 8 wire vs GSP 4 wire

驱动:GSP是相当敏感的线材,对于控制力较为讲究,推力不须很大的要求;以XDP-300R平衡端驱动下4芯仅需要将增益开至低1就能表现出滑顺好听,若增益开至普通声音会较冲较硬(个人喜欢低1较柔滑较甜的声音)。但是..8芯就需要一些推力来驱动了,8芯需将增益开至普通才能表现出GSP8该有的实力,增益开低1会显得声音较虚、空洞的现象。

人声表现:GSP8强烈的表现出人声包围感,人声浓烈、温暖且贴近、密度相当高,在人声为主角的表现下,不失背景乐器表现,在8芯的表现中能听到更多乐器的细节。GSP4相较于GSP8,4芯的密度淡一些、人声中性微暖且冷静,保留了一些距离感,人声味道较淡。

乐器表现:聆听无人声的BGM/OST时,乐器表现在8wire的GSP较佳,在多一倍线芯的条件下使得乐器的线条能够较清楚的表现出来,尤其在弦乐中更能感觉出GSP的个性,GSP8的浓厚中高频及延展性表现出饱满的松香味音色,实在是会令人欲罢不能。

GSP4在乐器表现上虽没有像GSP8可以听到密度高、细节多、残响甜、低频潜得更深更Q弹,但是在乐器的定位及空间分离中却表现得比较舒适没有压迫的感觉。

空间感呈现:GSP8的空间呈现与GSP4相差不远,唯独在横向的消散感会感觉到GSP8的纵向是大于GSP4的呈现,在GSP8中虽然观察到乐器细节多了不少,

但由于乐器呈现的位置较GSP4近,使人感到有些许压迫感算是有点小遗憾。

小总结:GSP8是完全崭露无遗的表现出自己个性的线,拥有密度高、浓厚温暖的人声。相较于GSP4下,人声包围度、乐器细节、三频的密度相对都提升了不少,唯独在纯乐器表现下稍微lost掉一些些空间的舒适感,这点是我认为GSP8及GSP4最大的歧异点。

整体上个人比较喜欢GSP4的乐器空间呈现,但在人声的表现上我会毫不犹豫觉得GSP8比较优。

GSP 8 wire 配上古河镀佬碳纤端子

GSP 8 viwre V2

Toxic Hydra 22 awg pure silver cable V1

22AWG Type 4 OCC Cryo Pure Silver Litz2016年刚收到Toxic 的新款纯银线 Hydra 22,Run了两天可以说一下它的声音,对比SW22,Hydra是Toxic 第一款特别的纯银线,提供22 跟18 awg两个版本,给大耳还有耳道,小弟买的是22awg 4 wire版本。22 awg,OCC纯银,冷处理,Litz结构,每个wire有三种不同线径的银线绑在1起,共有六组,中间有一根damping wire做避震,很搞刚。以往Toxic总是提供金银合金线,如SW22/24 或是SP26,受不了一般纯银线偏亮,刺,没低频的缺点,后来好像开发成功,才推出。跟SW22比较起来,很明显Hydra22的声音比较亮,速度快,高频延伸很好,低频意外的很有弹性,但很明显还没熟化的声音,还是有点刺激,不太适合一些比较刺激的耳机。唯独一个缺点,它竟然还比SW22 V1粗一点,试着带出门边走边听,最后还是放弃,乖乖拿出T8ie +CCN,请问过Frank,下一批的线披覆会做得再薄一点更适合外出使用,而现在已经2019年,如果有V2软批覆的版本,应该有机会再收一条,不过相比最值得的还是SW22 V2。

Toxic Hydra 18 awg pure silver cable V1

Toxic Crystal Piccolino (CP2 以及CP4)

Crystal Piccolino是一条很出名的线材,在之前非常的火红,这是大厂crystal cable特别设计给IEM随身耳机的升级线,而crystal cable授权给Effect audio,Toxic cables,Jaben等厂商制作成升级线,中文称为晶彩线,火红程度在掏宝也是一堆仿线,而最近crystal cable跟AK合作推出的crystal cable next,也是以此条线为基础加以改良跟设计的,而实际聆听上这条线跟crystal cable next 声音差异蛮大的,CCN比较宽松 透明小弟第一次听是2016年在effect audio 那边听到的,一听马上被毒到,迷人带有韵味的中高频是小弟在其他任何升级在线很难听到的. 只可惜听说停产了,对它也就死心了。已经停产了,刚好拿到toxic少量库存,这次刚好搭上Toxic 新款的3.5端子试看看,一般升级线金菊花的音量大概在35-40就够大声,接上SW22不自觉要调到42左右,而CP要调到45才会有足够的音压,这个线没有这么好推.甚至比起SW22还需要稍微大一点的音量。

SW22有很大的音场还有扩散感,变态的细节,很棒的中高频延伸,低频快且浅,很适合听摇滚,乐器,大编制很过瘾,钢琴跟吉他的表现都非常棒。

CP有非常迷人的中高频,这种感觉是非常少见的,可以用毒形容,明显可以感觉声音比起SW22较为凝聚跟集中,很容易陶醉于歌手演唱的口型变化中,低频快速且有弹性,比起SW22讨喜,富有活生感及音乐性,非常适合听些人声,人声比起SW22往前很多。

4蕊的CP非常吃推力,因为本身是粗导体的同轴结构,导致音响性很强,感觉跟2蕊的声音有不少的差异,建议如果前端不够力还是选择2蕊就够了,再来是这条披覆有点弹性,4蕊会比较难控制,如果打算边走边听的话,而这条线蛮容易氧化,很多放久了的已经变成金色,这条已经不生产了喔! TOXIC也没货,结果在2020年顺利收到一条Matt割爱的二手,已经变金色了。

Piccolino 2 wire

Piccolino 4 wire

Piccolino 2 wire 变色

Toxic Medusa 17 与 Gold widow 24 开箱心得与简易听感(2017年12月入手)

17 AWG Type 6 OCC Cryo Silver/Gold cable with the addition of gold-plated silver strands.24 AWG Type 4 OCC Cryo gold plated Silver Litz wire with 1+% Gold Content

目前已经RUN了大概五天左右,可以简单说一下这两条线的差异,先说大概在2017年九月底时 TOXIC 的Frank写了封信给我,跟我说今年底会发表新的旗舰线以及更新一些线,问我有没有兴趣,当然有,手边的Toxic线仅剩下GSP 8 wire镀金线,而当时SW22 V2已经在版上割让给烧友,问了一下大概的价格感觉不便宜,差不多两倍多SW22的价格,但心想比起我玩的其他家的旗舰线老实说还是算便宜,而他跟我提到你知道我一直尝试的使我的线材价格更有竞争力,所以一直设法让价格合理,只是这条线的成本太高,而且也跟我保证目前市面上没有这种线,基于信任也知道通常欧美人士某些东西不太会虎烂,在什么信息都没有的情况下就先订一条,他只说这条线是在多年后自信调音后能够超越自家SW22的新旗舰。

本来很期待,直到10月中又收到Frank的信件透露说新的线会是Litz 17 awg 的金银线,并问我的意见,觉得要不要再做一条 24 awg 的银镀金线?当时我跟他说UPOCC银镀金线不便宜,如GSP,Mars等镀金线成本很高,而尤其是如果把线径做粗表面积增大镀膜也就越贵,之前PWaudio 有一条24 awg镀金线 The gold 这条就要价万元港币,而且金也有分等级跟纯度,坊间很多便宜的镀金线都是使用化学金,而可能会因为镀金量变多电流通过表面时,导电度低可能变得比较难推,Frank没理我直到两个月后跟我说,呵呵,我还是做了一条 24 awg Litz 结构的金银合金镀金线,价格会比另一条旗舰线还高些,问我有没有兴趣,这次换我没理他…因为价格实在太高。

但是变量很多,因为他知道我喜欢镀金线的声音所以强力建议我也入手一条,而他也做了一条 8 wire的demo线材说如果你很难决定要哪一条,我可以寄给你 4 wire 跟 8 wire做比较,看喜欢哪一条再决定,另一条还给他(但我打算消失XDDD),于是乎我就成为了第一个GW24用家。

试听器材是

耳机VE8DAP: 金砖 mod对比线材是 GSP 8 wire试听音乐1.Olivia-Fly me to the moon2.人声 Adele 25 send my love to you3.人声 Susan Waong-everytime you go away4.钢琴-史坦威钢琴之美

GW24 vs GSP 8先比较镀金线彼此的声音,GSP8 是我自己蛮喜欢的镀金线,它的中频突出人声绵密有感情,8蕊更是明显,比较与GW24 4 wire听感上差异,先听Adele 25 send my love to you,测试低频与人声的爆发力,前奏的低频一放下去,GSP8呈现的是比较浅而有弹性的低频,而GW24的下浅比较深,扩散感比较强烈,让我觉得差最多的是人声,Adele的声音在GW24的诠释下线条感比较清晰,也就是声线比较清楚,细节也多一点,GSP8相对有点朦胧美的感觉(奶油味),音场也足足大了一圈,GSP8的中频比较突出,而GW24比较均衡一点,两条真的都是听人声的利器,听Susan Waong或是Olvia Ong的声音真的是一种享受。

印象中对比同样是银镀金的Effect audio 的新旗舰Horus,Hours虽是镀金线但声音没有这么浓郁,声线较亮,音场较开阔跟透明度也较好,但一样看您喜欢什么样的镀金线跟期待能给你什么声音。

Medusa 17 vs GW24很多人问 Medusa 17 跟 GW24 4 wire 有什么不同,同样是一首Olivia 的Fly me to the Moon,Medusa 17的声音比较开阔明亮,有着银线的底声与高频延伸,但是人声细致稍暖并向前,往中高频走向非常舒服而不刺激,你会感觉这种声音就是取Hydra 跟SW22 v2两种线材优点的综合版,而且重点是本来以为会很难推,但不会,也不像SW22需要比较大一点的推力让人声不要退后这么多,很毒阿!难怪可以当新旗舰,听这么多线还没有这种声音的,它的低频跟SW22有点像,也是属于比较浅有弹性且速度快那一型,而一换成GW24,Olivia的人声变的沈稳起来,整体频段往下拉,人声的口型变化变的更完整具包覆感,中频带点甜美韵味,高频延伸平顺没有Medusa变态,而低频下浅深扩散感也好,两条就是完全不同走向的线材。

如果你听的比较杂一点,交响跟古典乐类型居多,建议试试Medusa 17,如果你摆明的就是喜欢这种甜美的人声GW 24会是更好的选择。

Medusa 17心得(岳汶大)

Toxic Medusa是今年发布的双旗舰之一,上次Eddie大空投GW8给我听过之后实在是觉得惊艳! 丰富的细节又有镀金线迷人的甜味,差点听到不想还他了…GW8实在是毒爆!!

然后这次8月初的聚会跟Eddie大建议CP4搭配VE树王看看(上次树王试听会听到觉得很配),所以就拿了CP4和Eddie大交换了Toxic另一旗舰「Medusa」来吸。

Medusa心得我富坚了很久呢…因为这条线实在是优秀到很难去形容他,听了好久想了又想才终于挤出这篇心得 (才不是怠惰呢!!)

一如往常地先介绍一下Medusa的结构:Medusa是个大家伙! 有着17awg的粗线径Type 6 OCC 冷处理的金银合金Litz线(OCC冷处理银线加入了少量的金),而中心的线蕊是用26awg的银镀金组成的多重结构组成,外观确实是极粗但多亏了够柔软的批覆所以并不会不好配戴,因为左右耳只有单线不像市面上4芯或8芯的升级线经过编织,而更服贴耳背。

试听的设备:耳机: VE5DAP: Sony A35 otg to Vantam Jazz

试听曲:Kevin Penkin – Underground River (opening version)Adele – I Miss You喜多郎 – 古事记 Orochi夏川里美 – 泪そうそうSchubert Sonata for arpeggione & piano,D821 – II. Adagio

话不多说直接开听! 一听发现Medusa背景、乐器和唱者的结像非常干净且细节清晰,分离度表现层次分明,在Adele和Underground River这两首曲目中很轻松就能观察出深邃、干净的声像,这种清楚、干净又层层分明的感觉让我想起了CP4的特性;音场部分虽然不及于CP4这种拉得非常宽广的变态音场,但Medusa的表现在我印象中的SW22来说已经厉害上很多了:Medusa的低频有着刚性带柔的质感,不过于浮夸的下潜力道和拿捏很洽当的量感,在喜多郎 – 古事记 Orochi这首中的鼓声表现出很棒的敲击力道和鼓皮在空气的震动传出慢慢散去的感觉,不过于侵略也不至于淡化,这低频力度真是多一分太多少一分太少拿捏得真好!

中频部分温润且厚实,在舒伯特鸣奏曲中,漂亮柔顺富含松香味的提琴声和清脆响亮的钢琴敲键声交织在一起,不知不觉也莫名其妙就听完一首;人声的表现,在听Adele和夏川里美时,人声位置不算贴近,不过却表现出温润、清甜会回甘的美,迷人的程度和GW8、GSP8比较起来没有那么奶油甜和会牵丝般那么华丽,但Medusa表现出非常和谐地与伴奏的乐器融为一体的感受,使得Medusa相当的耐听。

高频部分,清亮又柔美的爆发力和延展度,在这些曲目中不论是人声强力地瞬态爆发力或是乐器的延展力道维持极佳的平衡,表现出不刺耳、自然又柔美的表现,这在人声齿音观察就能清楚地听出Medusa巧妙地在一些中转高频段做了些为减缓地调整,让整个齿音柔和了下来,这点调整不得不说调得真妙!

总结来说,我个人觉得Medusa是条和谐、三频平衡度极棒的线材,恰当的低频、温厚的中频和清亮延展佳的高频是条富含质感的声音;Medusa在各种类型的音乐类都能表现出高雅的声音,相当的杂食,虽然它线径很粗但是却比SW22来得更容易推得好,令人挺意外的,我觉得可以把Medusa当成参考级的线材都不为过。

在听惯VE5+镀金线这种人声为主的组合的我来说,初听Medusa时只觉得各方面都很棒,在第一时间中实在很难说出到底好在哪边……只觉得他在高频拉得很美,比起SW22来说有着更棒的质感,不于硬也不过刺,中低频也够厚和稳固不让整体失衡,比起SW22更合我胃口这样子。然后在听慢慢品尝后我才发现,Medusa是条可怕的慢性毒线啊! 因为各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是种一听你知道他好但他的好却不过于亮眼,是需要花时间慢慢欣赏,然后不知不觉就会陷入他的美之中,一步一步的慢慢让你上瘾,真是可怕的毒性…

缺点? 除了现在买不到之外,声音上因为中毒中…我实在说不出他的缺陷在哪,身为人声控的我来说就只剩人声位置可挑吧? 可是这种维持巧妙的位置也不会是缺点,反而点得很好 (缺点驳回!!)鸡蛋里挑骨头来说,Medusa缺点就是太粗了,虽然也不是不方便带出门,算是美感上的缺点,酱子可以吧? XD

感谢Eddie大提供Medusa给我听,也请不要把我的CP4变成金菊Touch的一部份形状,小弟弟感谢您的高抬贵手,谢谢您。

Toxic GSP8/GW24 4/8 wire心得(岳汶大)

感谢Eddie大空投GW24 8wire(以下称GW8)、GSP8给我才能有这篇心得诞生,非常的谢谢您。

注意! 文长,懒得看中间琐碎的观察及伤眼的心得可以直接看结论的部分就好了,以节省大大们的宝贵时间,谢谢各位大大们收看:)

自从入了客制耳机后就慢慢开始接触升级线,从第一条的银镀金线GSP4,第二条汉声的铜银混绞Redcore和第三条ORB纯铜线clear force以及最近跟Eddie大接手的金银合金线crystal cable piccolino 4wire(CP4),这些玩线的路程上学到了很多关于不同材料大致上的音色走向还有听见了许多家线厂想呈现的调音。

演唱者的「人声」一直是我很重视的项目,听过纯铜线、铜银混绞线、银镀金线、金银合金线后,我发现我最满意的人声表现仍然是镀金线,镀金线的音色基本上有着滑顺温暖的声音以及会牵丝的尾韵,它的声音有着不刺激又顺耳的好听,尤其镀金线在人声的表现可以让人觉得有股活生感就像是注入了一点灵魂般的感觉,非常的让我难以自拔的喜欢。

以上都不是重点,这次重点是让我摔进线坑的Toxic出新旗舰啦!!在FB看到Toxic发表新旗舰GW24哪还有理由不兴奋? 当下立马问问Eddie大没想到Eddie大立马答应要将「GW8」以及人声的极致「GSP8」空投给我比较比较,真的很感谢您啊~~ (泣~)

本文开始:先附上线材的结构官网上的参数Gold Widow 24 – 8 wire (GW8)

24awg Litz type 4 OCC Cryo Gold plated silverThe Gold widow uses OCC Cryo Silver with a small addition of gold and is then further gold plated线径24awg,利兹结构Type 4 OCC冷处理银镀金,GW采用OCC冷处理银并添加少量的金(金银合金)在进一步地镀上金。从结构上看到GW24大致上就是采用SW24为基底下去镀金,所以GW24是属于金银合金镀金线 (超饶舌XD)

接着是Gold Silver Poison (GSP)

GSP没有在官网上上架,但其实可以直接跟Toxic下定,根据Eddie大提供的信息是使用Silver Poison (SP)进行镀金,在这里整理一下出我所知道的信息给大家参考

线径26awg,含1% 金的UPOCC银线(SP的结构)在加以镀金来制成GSP。

最后是Crystal cable piccolino – 4 wire (CP4)

CP的结构信息在官网找不到..只好问问google大神后再整理给大家参考,如果有错误或更详细的介绍麻烦请各位大大们分享一下,感谢:)Piccolino是当初Crystal Cable仅提供线基给外界升级线厂OEM的特别线材,所以没有放在官网上。

线径大概是介于24到26awg之间,同轴结构、核心是以金银合金组成,绝缘屏蔽层是使用银结构的屏蔽,最外层使用透明抗过敏塑料;主要是提供给大耳或者是IEM使用,Crystal Cable打造出Piccolino是基于声音不比Piccolo差但也不胜过为要求。数据源: http://www.just-hifi.com/What-is-the-difference-between-the-Piccolo-cable-and-Piccolino-cable_10351515.html

器材:耳机: VE5DAP: Sony A35 otg to Vantam Jazz增益设定: GW8(高增益)、GSP(低增益)、CP4(高增益)

试听曲:(1)Kevin Penkin – Underground River (opening version)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oNlr5zEZFw这首是2017年的夏季动画「来自深渊」第一话的开场曲,由Kevin Penkin创作,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这首主要用来观察乐器分离度、人声表现。(2)喜多郎 – 古事记 Orochi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fzNOj2HexQ新世纪音乐中最爱的一张专辑「古世纪」,指定Orochi是因为可以观察一下瞬态的爆发力。(3)夏川里美 – 泪そうそ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eRIWoVkgyk除了「蔡琴-被遗忘的时光」以外的女毒评测曲之一。(4)镜音リン・レン – リモコン -V4X ver.- (私心喜欢曲)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lECuwCumos节奏快速的电子乐,连人声都是用OO合成出来的(别再靠腰软O了! 我不会停止喜欢V家的!!),繁多复杂的混音我觉得蛮考验乐器分离度的拉。(5)Eagles-Hotel California众所皆知的评测曲,不用多作介绍了吧? 从人声、定位、空间到细节能测的东西可多了XD

GW8很成功营照出了背景干净深邃且环绕的声音且定位感很厉害,不论是人声或是乐器都有着明显的成像感,非常的3D,任何该有细节丝毫不放过。特别是提琴、长笛和富含感情的成熟人声,很容易让人陶醉在其中;GW8应付摇滚、R&A、ACG、流行和节奏收放快速的曲风表现也很棒!

在听节奏快速且混音丰富且繁杂的V家曲时,GW8意外的好听过瘾! GW8的瞬间爆发力,让低频很Q弹,电吉他瞬间刷弦的高频爆发不过份尖刺,人声部分立体稍微暖甜且牵丝,阿斯~非常的加分! 想要保有清晰的乐器并带点暖甜的人声GW不会让你失望。

GSP8整体上就是以人声为最高要求,乐器呈现相较于GW8和CP4较蒙,背景和细节呈现不像GW8或CP4如此的变态和干净,但人声的活生感跟亲和力却比GW8和CP4来得更讨喜、好听。人声的感染力在夏川里美的歌声中崭露出一览无遗的优势;那种柔柔甜甜又奶的声音,最后的尾韵还会勾(挑逗)你一下..啊!斯~真的是会起鸡皮疙瘩不小心发自内心笑出来。只能说..Toxic的GSP在人声表现方面还是非常的有一套! GSP仍然是我心目中人生最美的升级线。

CP4的乐器表现非常的整齐有秩层层分明,定位感很清晰,音场是我认为这三条线中最大的,人声后退、较为冷静,CP4整体上相较于GW8和GSP8音染明显较少,CP4听起来比较中性无染。CP4在聆听BGM或纯乐器演奏和大编制是非常有震撼感和爽度的,在Orochi这首中能清楚感受到鼓皮回馈、木笛余音回绕感、到中段出现的电吉他刷弦和最后敲下去的铜锣震动后声音慢慢消散的细节都完整丰富的呈现,CP4的节奏清晰且快速的收放感在听大编制真的是很爽快! 可惜绝版买不到全新品了,不然CP4真的是听大编制很棒的一条线。

总结:

GW8: 低频下潜深,量不多很Q弹、中高频滑顺且瞬间爆发力强、干净深邃的背景、变态的细节和变态的3D感,人声清甜稍微的奶油味,尾韵残响最多,稍暖,音场是呈现一个大的球形。成熟、高雅、大器,带有韵味且有着丰富内涵越听越喜欢的GW非常地让人印象深刻,不愧对于旗舰的身分和使命。缺点: 价格昂贵、重量较重、burn in前期较刺耳

GSP8: 低频下潜适中量偏多一点点比较松散,中高频柔顺密度高很浓厚,结像感适中细节稍蒙,人声贴近、暖,3D感强奶油味重,尾韵残响多(会慢慢淡出的感觉),音场为半圆。温暖、甜滑、充满人声韵味的镀金线,不绝后但仍是空前的人声之最- GSP!缺点: 乐器细节呈现较弱、价格稍高、对部分烧友可能会过暖

CP4: 低频下潜深量适中超Q弹,中频绵密,高频收得较快一些些、背景非常干净、细节变态层层分明,人声较为后退且冷,乐器的结像感立体,尾韵的残响相比起GW8和GSP8收得比较快一些(比较不牵丝),音场大、呈现一个曲度很小的U型(横向超大),就像是洞穴般的深邃、清澈且透明。动态感强烈、节奏快速却不失任何细节,非常过瘾! 不愧如制造商其名的表现,犹如水晶般透彻纯净的声音。缺点: 绝版、线身稍硬超Q、改头不易(同轴结构不太容易焊接)

音场: CP4 > GW8 > GSP8人声甜度: GSP8 > GW8 >>> CP4细节: GW8 ≧ CP4 >> GSP8低频: CP4 > GW8 > GSP8暖度: GSP8 > GW8 >>> CP4

后记(闲话家常时间): 线材和耳机一样是需要burn in的,刚拿到GW8时其实没有到惊讶到会想掏钱出来买的冲动…(就算想冲动也没钱买阿QQ),初听只觉得表现不错,细节很多,尾韵很牵丝,人声比起GSP来说好冷静没有超奶超甜的感觉;缺点有带点齿音,空间小感觉很挤,整体声音的位置也蛮怪的..仅此。觉得怪之后问了Eddie大GW8 burn in了多久?Eddie大跟我说大约100多小时左右。然后我觉得..这种表现应该不可能发生在旗舰上吧?看了下GW的结构,发现是Litz的结构后想起自己听过的汉声ZEN8也是Litz结构,当时听过新线跟burn in 300hr以上的差异有吓到! 怎么声音差了这么多?最后跟Eddie大讨论后交给我burn in,刚开始我自己煲了100hr后,一听觉得齿音少了,空间拉开了比较好听一些。接着继续煲到200hr以上…

加总Eddie大煲和本人煲的时数大约300hr以上后,喔!我的天!!差别也太多了吧? 这是同一条线!?人声甜了、音场拉得更大、低频变得紧实有power,整个声音真的是大跃进!从蛮3D变成了super ultra 3D! 有时候听一听还以为有吉他手站在自己的背后,可恶! 变得超毒! 可以不要还您吗? XD (开玩笑的)这个经验很棒,经历这件事后又再次验证了器材是需要burn in的。

每条线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和个性,换线这件事并不能治百病,但换线能够帮助您达成最接近心目中最理想的声音,换线前请自行考虑器材完整度及荷包负荷程度 🙂最后,这些试听的心得仅仅是本人亲身经历,每个人对声音的美学观感和看法不同,仅供各位大大参考,实际声音还劳请各位大大自行寻求试听,谢谢您的收看。

Toxic cables Black Widow 22 V2(BW22) 单晶纯铜22AWG Type 4 7N OCC Cryo Copper Litz wire如果你在找一条中性,线条感清晰,动态及能量强,细节多的铜线,一定要试试看BW22,一直以来花了很多时间想找好声的铜线,好的铜线会使人声更有感情,低频的下浅与弹性更好,更适合在某些音乐的表现,与镀金线所诠释的那种奶油味人声不太相同,比较自然一点,也相对来说没有这么多辟性,搭配起众多耳机也比较好搭。

在2016时盲狙了第一条铜线Toxic BW26 V1,这条与SW24/22同样是Toxic的成名线之一,在head hi 的出货量一直很大,其大耳版本BW22 V1在Head-fi也很多评测,我曾在Head-fi Toxic讨论串提到我有SW24,GSP26跟Virus 24,就是没有BW26,网友还说没有BW我晚上怎么睡的着? 可见其知名度。

声音来说,BW26的人声很集中,很明显感觉就是铜线的声音,低频弹跳很棒,下浅也很深,相对来说非常白开水,当时我是搭金菊花,听不出哪里好,没有太惊艳,对我来说太中性,给几个毒窟烧友听过,大家也都觉得太过于中性,而且当时被另一条Effect audio Ares ll+ 22 awg的动态,能量感以及韵味给毒到,只能抛售BW。

接着陆续入手几条铜线,Pwaudio No.5人声厚实,韵味十足。Han Sound Zen 8 线条感细致,宽松舒展,均衡,高频延伸以及讯息量多。OC 6蕊 Motana 讯息量多,凝聚但稍微生硬。以及变态铜线Pwaudio 1960s 2/4 wire,再到几条高阶铜线SAA以及电线,在讲这些线的听感,会没完没了,简单显示了之前一个一直强调的重点,即使都是一样的材质如铜线,不同结晶与纯度OCC/OFC结构,披覆,焊锡跟调音以及设计都再再影响一个产品的表现,其中的组合之多,恐怕联机材设计自己都未摸透,所以只能针对各家推出的产品来做试听。

直到去年底时跟Toxic的Frank入手了Medusa 17以及GW24 8 wire后,他又跟我说要不要试试看另一条新的铜线BW22 V2?这也是他第一次用22 awg粗线径的BW在耳道升级在线,我问了价格后,觉得怎么这么便宜,又跟他提到之前对BW26感想,但觉得应该不会多差吧?对22 awg的东西有信心,后来收到后听没几天,实在受不了,又写Mail给他,麻烦再定一条给我的HD800s,太惊人…

过年时带着BW22 v2到处毒人,蛮多人听完都中…

规格Type 4 OCC Cryo 7N Copper Litz wire它是一条Litz type 4 OCC单晶铜 22 awg 粗线径,更多的蕊数以及使用6 bundles of wires,这次的披覆变的比较软,所以给IEM也是很适合就跟SW系列一样,颜色是咖啡色的。

试听耳机: VE8,Aroma 尧DAP: Sony WM1Z mod对比线材:同是22 awg 的Effect audio Ares ll+试听音乐一样是1.古典钢琴2013 香港影视厅原音第四首 O mio babbino caro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zI1ZOFyxG42. Fly Me To The Moon – Olivia Ong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QJHTt53Tl03. Adele 25Send my love to you

我先听Ares ll+在Olivia Ong的歌声诠释,很熟悉这条线的声音,声音比较厚实饱满,带点淡淡的甜味,高频上去时不刺激很滑顺,当我换成BW22 V2时一耳惊喜,声音变的很干净透明,分辨率跟细节多很多,有点像是本来听Ares ll+像隔层纱一样厚重的感觉拨开,相对来说比较中性,没有这么有韵味跟辟性,高频延伸上去时也有银线的那种飘逸感,这是铜线!?其实听多线材后一开声就很容易知道这两条线的差异在哪里,不同走向,但BW的确是细节很多的铜线,如果在人声的表现是这样,换成乐器类型的音乐也同样是这样的差异,O mio babbino caro 古典钢琴演奏下细节还是很棒,音场也是,纳闷之余换上金银合金线Medusa 17,嘿嘿这类型的线诠释还是更好跟更华丽,细节更爆炸多,BW22虽败犹容。

Adele 25 Send my love to you 低频表现,Ares ll+比较厚重饱满,而BW22 速度比较快较有弹性,都是很棒的铜线,只是声底走向不同,Ares ll+明显是走甜美韵味型,适合一些素质跟解析比较好的耳机或是DAP,而配起Aroma尧这类型素质好的耳机很适合,而BW22相对来说杂食性比较大点,因为中性在各方面的表现都没有太多的短版与辟性,所以当时一定就觉得会适合HD800s才又定一条,之后再来分享HD800s升级线搭配的心得。

简单来说如果你在找一条线条感清晰,动态及能量强,高频延伸好,细节多又中性,像银线的铜线,一定要试试看BW22 V2,至今还是我心中素质最棒的铜线,今年新增透明跟绿色,总共有三种颜色。

咖啡

透明

绿色

Phoenix 22

Toxic cables 2020年新旗舰Phoenix 22凤凰搭配心得

最早在2018年初Frank就跟烧友们私信提到想开发一条新旗舰是20 AWG的金银合金镀金线,相信之前有玩Toxic线材的资深烧友都知道这个讯息,我之前也跟香港Packtrick大讨论过。

而Frank跟Matt在当时试过不同组合跟线材结构,订了一些样线后,最后决定是22 AWG 4 wire,只可惜等不到它上市,Frank过世也就没这条消息,直到2019年9月Matt重启Toxic才又承诺会订购那条线材,也提到镀金Litz线成本太高,他也没预期会太多人买,所以首批的量定不多,我也同时在当时就订了,也在首波五条名单内的第一条,感谢他。

导体跟结构设计:这是全球第一条使用22AWG 金银合金镀金线导体,并且是Litz最复杂,也可说是最强结构的Type 6,是由多股Type 4 结构集合而成,中间有一根Fiber Core还有棉布填充,每一组Type 4结构还有自身的Fiber core来做抑震,而Type 1跟2则是没有独立的Fiber core,所以只要看到结构图中心有根这个就是Type 4以上,请教过Matt,Type 6很多任务序要处理,拨线也要处理近半小时。

在欧美体系的升级线如Plussound或是D.H.C均会很实在的告知自己的线材是什么Type的Litz线,Toxic也是。

现在越来越多他厂线材重原本一般的Litz Type 1迈向Type 2甚至是Type 4。

而Plussound的几条线材如Tri-Silver跟Tri-Copper也是使用Type 6结构,可以参考一下,声音也是很有口碑。

Toxic的竞争对手一直是自己,不太管外面市场上的品牌线材价钱跟材质到什么程度,只管线材不断精进,将Litz结构发挥的很好,重2014年经典的SW22 V2金银合金Litz Type 4,到2017年双旗舰GW24 V2 金银合金镀金 Litz Type 4,Medusa 17 金银合金混银镀金Litz Type 6,再到现在这条Phoenix 金银合金镀金Litz Type 6。

Litz 结构参考

LOGO 凤凰

关于煲线本来拿到线材以为用大电流耳扩配合煲机碟煲几天,上周末就要分享了,但是一听还是不行,Litz又镀金线可能需要花多点时间,声音变化由一开声中频非常饱满向前,细节爆多,到第三天后中频退一点,整体均匀性好一些,但背景动态太轰,又煲一周背景才压下去,协调性更好,到现在才比较满意,所以建议用家或是店家demo这条线至少要200小时以上才会好一点。

关于线材对比我手边并没有跟Phoenix一样等级或是比它贵的线材,这条我觉得已经是贵爆了(超过可以接受的升级线价格),只有Effect audio一系列的高阶线材卖价会比它贵些,而在前几天新发表的旗舰全球限量10条的Horus Jumbo银镀金线材也是22 awg的线材,不过要价将近Phoenix两倍,价格实在太猛,期待烧友开箱分享。

另外Brimar audio 的一系列包括The Grand Master也是已知价位很高的品牌。所以只能粗略的跟手边其他几条Toxic线还有其他厂的线材做比对。

先说结论:跟另外几位Phoenix的用家讨论出来的结果就是,凤凰的特点在于球状音场,虽然是镀金线材但是染人声不染乐器,这点跟同是镀金的GSP或是GW24不同,它们多少都染,尤其是GSP 4(但染的我好爱),凤凰乐器的真实度很好,中频人声略带点染色,但分辨率爆高,细节量多但不会太累,听完凤凰再听GW24可以发现细节跟分析力少了,中频多了一点。

凤凰其实蛮百搭的,不过还是建议搭配一些有个圈的耳机,如单动圈,圈、铁或是圈、铁、静等,多单体动铁本身调音的分析力太高,或是太瘦,刺激的不太合适凤凰。

试听音乐:1.Olivia Ong- Fly me to the moon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QJHTt53Tl0

2.邓紫棋-摩天动物园 营火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6gIat5xLWI

3. Adele – Send My Lov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k4BbF7B29w

试听器材:DAP: Lotoo墨菊 4.4 mm high gain耳机: VE 极乐世界线材对比:Toxic Phoenix/SW22 V2/GW24/汉声Torfa 4 wire/ Audio Genetic Nova

Phoenix 对比 SW22 V2

SW22是Toxic 的成名线,也是从2014年开始到17年底的旗舰线材,当时虽贵为旗舰,但卖价也才三百多英镑,Litz Type 4结构金银合金导体线材,与Phoenix同样是IEM市场少见的22 AWG金银合金粗线材,而Phoenix结构则是Litz Type 6且包含镀金。

先听SW22 V2搭配极乐世界的表现,极乐的中频比较厚实,低频在私膜的弹性跟下浅刚好,背景干净,配一些银或是金银合金材质的线材在中高频的线条感跟质感会更棒,听Olivia Ong 的Fly me to the moon,前奏的乐器结像清晰,细节多,到了人声部分SW22把极乐的中频多了一点染色,高频延伸也蛮柔顺舒服,接着换上Phoenix,不自觉的要调高墨菊音量2-3格才有一样的音压,可能是因为表层镀金导电度相对银低一些,多少更吃一点推力,哇!细节爆出来,本来SW22的细节就算不少了,Phoenix更多,可以听得出背景乐器的泛音更明显,富有层次感,尤其是中频人声饱满细腻,人声的位置比SW22更靠前一步且清晰甜美,镀金线材的特色又更明显,SW22相对就糊一点,背景动态又更大一点,尤其是Olivia Ong的高音上去时,会觉得疑,怎么以前没听到这里有这样的声音,这首歌已经在无数的器材线材组合搭配试过了,今天换上Phoenix听又有全新的感受,也是之前所没有的,真的要AB才知道,我觉得这样的差异应该最大原因跟结构有关系,Type 4跟Type 6的分别,不然光是镀金应该只是中频的染色。

其实听完一首歌大概就可以知道,以往Toxic的几条线材都各有特点,如GSP的人声特甜美,3D音场,但相对细节较少,分析力差点,SW22人声退,但细节多,乐器类型音乐很棒,Medusa人声淡淡的美,细节爆多,整体柔美均衡,GW24细节跟分析力比GSP多跟好,人声突出甜美,没有它这么绵密,但是Phoenix有点像是集合这几条的优点一样,有GSP的3D音场,不输GW24的甜美人声,Medusa的细节,如果真的要说是目前听过对我而言Toxic自家最毒的线材,连GW24 8都没有办到,主要是它比较集中,听起来较为侵略感,音场越小,但Phoeix不会,如果给小弟选两条价位相近的GW24 8或Phoeix,会选后者。

Phoenix 对比汉声Torfa 4 wireTorfa是汉声在2019年尾的新旗舰线材,金银合金混合单晶铜导体,线径是22AWG,同轴结构,批覆很讲究。

一换成Torfa第一个感觉是分析力少了些,比较浊,这也是之前听4 wire Torfa的特色,对比于2 wire比较温暖,Phoenix的线条感清晰且细节比较多,在人声的厚度上两者均有其特别韵味,但镀金线材的优势在于高音尾韵更柔美迷人,而Torfa的背景还是更黑一些,Phoenix背景音乐的动态比较强,但稍微轰一些,需要进一步Burin-in才会更好,而Torfa则是比较顺。

我会说Torfa 4 wire跟Phoenix两条线材适合的耳机不太一样,一个适合比较亮冷静的耳机如Final A8000等,另一个则是蛮百搭的,但很不合适有Tia高音的A18t,后面会提到。

Phoenix 对比Audio Genetic NovaAG的Nova 是一条金银铜合金的金漆线材,Nova的材质为金银铜合金Litz结构,特别地在导体外层使用了银线做为遮蔽层,两芯22AWG,虽为两芯设计但要比大部分四芯的升级线还要粗些,透明的PE绝缘批覆以及黄色的线身晶莹剔透很有质感,也很轻。

重Phoenix 换到Nova第一个明显的感觉是变的稍微闷一点,音场小一些,人声更集中,没有这么宽松,Nova的人声有种类似镀金线的特殊音染,与Phoenix各有所长,但细节跟分析力当然还是Phoenix较好,Nova应该要是4 wire比较会更有比较基准一点。

我有请教同样拿到凤凰的毒窟烧友,他有GSP跟GW24,认为三条线的人声各有特色,GSP自成一格,人声暖甜,分析力跟细节较另外两条差,因为染了人声跟乐器而GW24对比凤凰则是,GW24的中频比较突出,音场较小,凤凰细节多,分析力好,声音拉的比较开,高频拉拔的较美,乐器的泛音也是,凤凰在某方面像是GW24的升级版,只是GW24也有自己甜美的人声,较易专注在人声口型变化,反而觉得凤凰的中频,在镀金线中算是比较没这么暖的,我自己应该会再收一条GSP 4 wire收藏。

耳机搭配听感

搭配VE ELYSIUM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在墨菊驱动下是一支中频厚实饱满,低频神猛动态好,且高频延伸滑顺舒服的耳机,有着VE家一贯强调协调性的调音,我较喜欢极乐配上分析力高一点的银线或是金银合金,所以当听到凤凰的声音,直觉应该会合适。

不用多说,换了凤凰后,分析力跟透明度提高不知道几倍,不能量化,算是目前搭配听过这么多线,小弟最满意极乐的搭配,不知不觉又听了几首,Eric你一定要试试。

搭配VE ERLKöNIG魔王魔王是一支灵敏度高的多单动铁耳机,在搭配上建议用DAP的低增益推会更细致,它的声音特色也很明显,人声密度高背景动态强,这边对比在调音2均衡模式的情况下,用Phoenix对比原线的提升,因为纯银腔体,我的认知是魔王的调性比较强,换线相对其他多单动铁如自家的VE8等提升没这么大,本身已经蛮好的,但换上Phoenix上第一个感觉是乐器的结像更清晰,中低频的动态好些,音场大了一圈,人声的密度稍微又更好一些,其他没有太多染色,算是蛮均衡的提升,搭配墨菊4.4 mm low gain在音量45/100细微的音量下也能呈现大动态,与中高音细腻感很棒,不知不觉又多听了几首。

记得跟当初魔王配GW24 8 wire的感受很不同,魔王的密度太高搭配些8 wire线材,声音太过于集中,细节用灌的,很不耐听,记得2018年时就发了一篇文章提到不太合适,不是什么耳机配上8 wire线材就是好,得看搭配,而Phoenix则是不会有这个问题。

搭配Aroma ACE无双无双是Aroma的旗舰耳机,之前分享过搭配心得,用均衡模式聆听,墨菊在4.4mm High gain下仅需要32-35对我即有足够的音压,在此模式下无双的人声干净饱满,音场宽松,Susan Wong的歌声充满渲染力,人声的位置适中,三频分布自然,各频段衔接顺畅,调的很顺,觉得使用原厂线就已经表现不俗,该有的都有,而且墨菊驱动力强,厚度也好,这样的组合很耐听,久听也不会觉得累,但分析力与细节不算太多,如果对比64 audio Soundwriter等这类型的耳机。

换上Phoenix后,一样是动态变的更好,乐器的结像与形体感更突出,尤其是一些微弱的细节更清晰些,人声在干净的前提下多了一些镀金线的甜美染色,中高频也更华丽一些,尤其是Olivia Ong飙高音时,好像开了无双的高音模式,也很合适。

搭配VE8VE8在我的耳机中算是属于相对中性且均衡的类型,喜欢用它听各种升级线的声音,也是众多VE耳机中很爱的一支,它本身就不是一支细节跟结像派的耳机,在更换Phoenix后一样是乐器更清晰,细节还是更多一点,又不会刺激,定位也更清晰,也可以的。

搭配64 Audio Soundwriter这是一支A18t 的改版,单元配置一样只是内线更换,一样拥有Tia集中凝聚的中高音特色,由上面的耳机搭配可知道可能担心不合这类型细节多偏亮的耳机,果不其然,搭上去实在听不完一首歌,底声偏瘦,细节爆炸,中高频又过于清晰集中,果然这支耳机试过这么多线材还是喜欢铜线,例如PWaudio 1960s 4 wire或是无氧铜等中频比较暖或是饱满类型的,搭GSP可能会好一点,当然这是我的喜好,也有人会喜欢这种声音,对我不太合适。

搭配Aroma 干Thunder 干是一支Aroma的新圈铁耳机,配置是1圈10铁,5分音,动圈负责低频,中低音与中高音各四颗,高音两颗,它有一般耳机少见的声音特色,就是音场所营造的空间感,像是在听Speaker一样,虽然是圈铁混合,但很好驱动,墨菊High gain 33/100左右就够音压,原线下的干其实调音就好顺了,可以从无双就知道Aroma家的调音的协调性很棒,接着换上Phoenix,下盘变稳,中低频的厚度出来,原线下比较飘一点,人声更甜美,细节维持的更好,很合适阿,没有太偏科的走向,这部分可以参考干的搭配心得更完整。

搭配水月雨S8大家的老婆水月雨,这是一支8单体的动铁耳机,配置是2低4中2高,有些网络上的评测提到原厂线材有点限制它的声音,这边试试换成Phoenix后的表现,S8是一支比较偏中高频的耳机,人声染色的很美,乐器定位跟结像清晰,High gain大概45/100左右够音压,比一般高敏动铁稍微难推一点,换上Phoenix第一个感觉是分析力变好很多,细节也是,原来的铜线搭起来比较糊一点,中频人声稍微多一点音染,只是改变没有上面几只耳机大,S8本身偏中高的调音特色还是很明显,搭起凤凰感觉有点太过侵略感跟亮一些,如果是这样可能配一些等级高一点铜线会更棒一些(我会配Pwaudio 1960s, Han Sound Zentoo plus以及Toxic BW22 V2),一样等S8的换线心得会好好比较,搭配凤凰则没有VE8等几支耳机合适。

NG Audio EURUSNG这支旗舰静电耳机,是当时试过几支整体的声音走向最接近STAX 003 Mkll+D10的组合,静电味比较明显,换上Phoenix后第一个感觉本来较瘦的底声多一点厚度,中频比较饱满,细节跟分析力那些提升均与其他耳机相同,搭起来还可以,主要是喜欢这支配一些暖声一点的线,之前试过DUNU HULK也可以,但如果喜欢中频更暖的镀金线配EURUS,我觉得GSP跟GW24应该是更合适。

搭配FAudio Major原厂搭配的是Black Sprite 24AWG 单晶铜线,神圈已经很出名,很早就发表,我的有mod过Nordost Odin 2内线所以声音不太一样,原配的声音音场极大,高频延伸很舒服自然,低频下浅深且有弹性,中频人声比较退一点,所以其实Major配上一些凸显中频的线材很棒,镀金线是其中之一,换上Phoenix后,其他耳机上分析力跟细节还有定位的改善也有,中频也突出一些,我觉得还可以,不过其实一样搭配支我喜欢中频更暖的GSP。

搭配DITA Dream XLS之前分享过搭配心得,不管怎么样的线材配上Dream XLS对于原来的OSLO-XLS均有音场变小,中频突出的问题,所以如果是喜欢原厂调音,还是搭原配线,但是没想到一换上Phoenix后竟然没有音场变小的情况,还是很大,然后一样细节稍微更多一点,中频人声染的很美,让XLS多一点味道,可以说是目前配过给Dream XLS相对于原线最合适与均匀提升的线材。

搭配传神1+2.3这是一只非常经典的圈铁耳机,2个娄氏BA动铁做中高音以及一个10 mm同轴式设计混合型生物纤维音盆材料动圈做低音,当初的设计者Gavin Chiu也是以两声道来进行调音,营造出类似Speaker感觉的音场,一换上Phoenix真的好棒,有打到我的点,不管是人声的穿透力还是乐器的形体感都更好,这可以归类凤凰这类兼具高分析力,细节,定位,音场,人声饱满度的线材其实很适合动圈或是圈铁类型的耳机,不知不觉用这支再多听了几首。

搭配SONY IER-Z1R这支耳机已经分享够多了,有点懒得写太详细的搭配,我用mmcx转接线听,我也觉得也很合阿,提升跟其他耳机一样,好听完事。

结论:1.凤凰做为Toxic cable 在2020年的新旗舰,就技术规格绝对是目前市面上顶尖的。

2.声音特色是音场的立体跟空间感很棒,细节爆多且不听不累,低频力道深也弹好,中频人声位置适中微甜,分析力惊人,高频延伸华丽且细腻,实在想不到什么形容词说它,但真的是对我算是目前守边线材综合性来说素质最高的。

3.几支耳机搭配下来我觉得它比较适合,动圈类型的耳机,如圈铁,圈铁静或纯动圈,少数多单体动铁有些可能没这么搭,主要是细节跟分析力真的手边线少有。

4.我最喜欢的搭配是传神1+2.3,Dream XLS,VE ELYSIUM极乐世界,Aroma干,无双,VE ERLKöNIG魔王,SONY IER-Z1R,还可以的是FAudio Major,VE8,NG Audio EURUS,水月雨S8,意思是有比凤凰更便宜但更好的搭配,不太合适的就是64 audio Soundwriter。

一点心得仅供参考

感谢

Toxic Phoenix 26 小凤凰这是一条Toxic 的新款金银合金镀金线材,一样是Litz type 6 结构,大概在2020年6月Matt有跟我提到想做一款新产品,跟凤凰一样结构跟导体,但线径小些改成26 awg,重量轻些,价格也便宜点,给大家其他的选择,我大概在10月左右收到这条新线,一直蛮低调在听煲线,也没时间也写什么。蛮多人好奇跟凤凰有什么分别,先说结论,预算够绝对还是入手凤凰,两条的底声相近,人声都属于甜美圆润,椭圆形的音场,有着独特的空间感,小凤凰在乐器的细节较凤凰少,整体比较干扁,形体感也较小。听到这里凤凰跟GSP V2 8 wire 还是我心目中最喜欢的两条不同走向与需求的镀金线,爱镀金线成痴,而小凤凰则是给喜欢银镀金暖甜人声又不失中高频延伸与分析力一个另外的选择。

Toxic Griffin 28/26

Griffin 26, 26 awg线径金银合金Litz type 6,Litz最高阶结构的设计,可能是因为凤凰的设计成功有经验了,这条应该才算是新系列线材,价位比SW22 V2便宜一点,结构比SW22高阶,但线径较细,比较一下差异。

Griffin 26 vs SW22 V2结构对线径,耳机是Simphonio VR1,对线材敏感的耳机,出乎意料,两条的声音走向完全不同,SW22 V2的人声比较退,厚实饱满,稍微浊一点,细节多,音场大,背景轰,Griffin 26比较偏中高频,人声向前细腻(较瘦),稍亮(不到Virus,但比SW22亮),没有一般金银合金这么厚实,比较像银线底声,背景乐器动态与人声分离度更好,相对不轰,低频收放干净且快,音场较小,差最多的应该就是中高频,Griffin 26 上的比较多,且透明感好,一样还没煲开所以毛边较多,我以为会是升级版,没想到两条不同调音的线,也是煲开很值得期待阿。

Griffin 26 vs Griffin 28结构相同,只是线径不同,听着出两条的底声很相似,一样是偏中频,差异大概就是细节跟量感,一般导体量少的线材都会有这个问题,高频延伸也是26好些,但如果不当场AB的话也还可以接受,一样继续煲,外出走路听28应该是轻多了。

Griffin 26

Griffin 28

Toxic Adder 8 wire Litz type 4铜镀银没时间写,以后再补。

Toxic全家桶

2.Brise Audio

创办人背景渡边庆一先生:自学生时代起,渡边先生便对音响设备产生浓厚兴趣,经常接触管乐团和广播设备。进入职场后,他从事录音工作,服务对象包括电台和专科学校。在此期间,他开始制作电源线,并测试发现不同的线材对声音质素和音色有显著影响。冈田直树先生:冈田先生是一位音响发烧友,对高级音响设备有着深厚的热爱。在二十五年的发烧历程中,他接触并使用了各种高价位的音响线材,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大约十五年前,他遇见了渡边先生,并被其制作的线材所吸引,促成了双方的合作,最终共同创立了 Brise Audio。

公司历史与动机Brise Audio 的成立源于两位创办人对音响线材的热情与执着。他们致力于开发高质量的线材,旨在将音响系统的潜力充分发挥,为用户提供极致的音乐体验。公司强调产品的日本制造,并以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技术在市场上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其中,与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合作开发的奈米碳管(CNT)技术,成为其线材产品的一大特色。总而言之,Brise Audio 的成功源自于创办人对音响的热爱、专业的技术背景,以及对产品质量的执着追求。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公司在高级音响线材市场上的迅速崛起和国际声誉的建立。

这是我今年的重点入手品牌,主要会入手SHIROGANE-Ultimate纯银线以及Yatono 耳罩线,我目前只有Yatono以及OROCHI Ultmate,新加坡目前有经销是Jaben。https://briseaudio.com/en

Brise Audio OROCHI Ultimate 心得Brise Audio OROCHI Ultimate 是该品牌最新的旗舰铜线,自去年11至12月正式发表以来,便迅速吸引了众多烧友的目光。我原本是打算在官网选购福袋,并考虑入手一条 Brise Audio YATONO-HP Ultimate,搭配 Hifiman Susvara 耳罩式耳机使用。此外,我也计划前往新加坡的 Jaben 跟Uncle购买,心里暗自希望Brise Audio 是否会推出一条导体量更多、更粗壮的铜线?毕竟耳罩耳机大多在家中使用,无需过多考虑听诊效应等细节。然而,当我浏览 IEM(入耳式耳机)线材分类时,意外发现 OROCHI Ultimate 已经上架。除了期待未来能推出耳罩耳机专用版本外,我也被眼前的 IEM 版本吸引,甚至有些冲动想立刻入手。于是,昨天我特意前往 Adelphi 商场,走过 JABEN门口时……嗯,那种中毒般的吸引力,真的会吸你进去。

OROCHI Ultimate 采用了 Brise Audio 独创的高性能、高纯度铜线材,拥有品牌有史以来最大导体体积和铜芯粗度。其线芯由约200股高纯度、晶体排列整齐的铜母材制成,并在传奇型号 YATONO 的基础上进行了结构性改良。此外,OROCHI Ultimate 采用了全新的屏蔽结构,包含专为 OROCHI 设计的电磁波吸收材质、CNT 纳米碳管材料以及BS Sheet 碳基材料,旨在实现更纯净的音质表现。在导体结构方面,铜的晶体排列主要分为单晶与多晶。单晶的晶体排列最为完美且整齐,而多晶的性能则取决于晶界的大小与排列。例如,某些导体会刻意放大晶界,以确保在传输范围内尽可能保持接近单晶的结构,降低杂质在晶界中的干扰机率,从而提升材料纯度。虽然在技术上仍属于多晶范畴,但相较于传统的高杂质多晶 OFC(无氧铜),这种设计往往能带来更为纯净、细腻的声音表现。根据官网的定义,OROCHI Ultimate 的定位在 YATONO 之上,其优势在于更高的导体数量、更粗的线径,并使用相同等级的特殊绝缘材料。然而,OROCHI 更进一步地强调了对高纯度铜材晶体结构的优化,透过更精细的拉晶工艺及严选原材料,使其在音质表现上达到全新的高度。

由于 OROCHI Ultimate 的线材较为粗壮且硬挺,在携带性和操作性方面可能不及其他型号灵活。不过,导体粗细与线材柔软度之间并不一定存在绝对的正相关性。例如,Toxic BWXL 线材的线径达到 17AWG,但线身却相当柔软。而在实际把玩 YATONO Ultimate 与 OROCHI Ultimate 后,可以发现 YATONO 更容易塑型,而 OROCHI 则显得更具弹性。这种差异可能源于导体芯数、尺寸,甚至是屏蔽材料的不同。

此外,在 4.4mm 入线处,OROCHI 的外壳后方还额外套上了一层外壳结构,这可能是一种屏蔽隔离的调音设计,也可能仅仅是为了提高耐用性的塑料外壳。相较之下,YATONO 并未配备这样的设计,这点也体现了两者在结构细节上的不同取向。

听感体验经过一整晚的煲机后,我开始进行实际的聆听测试。在我的线材收藏中,除了 PWAudio 以外,其他厂家并未推出如此高价位的铜线。因此,在后续比较中,我将尽量以其他品牌的旗舰铜线作为对比基准,这样的比较将更具代表性,也是之前讲的,铜线卖的再高价跟镀金或银线一样的价格,声音也不会变成它们那样,还是铜线。

测试设备DAP:乐图 墨菊 2代耳机:Vision Ears VE10接下来的聆听心得,我将深入探讨 ORICHI Ultimate 在音质上的表现,以及它在与其他旗舰级铜线对比时所展现的特性。

Brise Audio OROCHI Ultimate 对比 Brise Audio YATONO新旧铜旗舰的对比,主要是想了解 Brise Audio 自家产品经过这几年的调音演进与技术提升,声音表现究竟有多少改善。由于线径与重量的关系,OROCHI 采用了 2-wire 设计,而 YATONO 则是标准的 4-wire,甚至可以达到 8-wire。重量方面,OROCHI 从 YATONO 的 37.4g 增加到 63g,且重量感明显集中在 4.4mm 插头 部分。这让 OROCHI 在移动聆听时需要格外留意,但在定点聆听情境下,这些问题则不太明显。

先听 YATONO 搭配 VE10 的表现:人声细腻温润,毫不厚重;乐器结像柔和自然,呈现出典型高水平铜线的音色特性。虽然是铜线,但低频并不肥厚,下盘干净稳定,搭配 VE10 依然保有优异的平衡感。高频部分则表现出柔美细致的特性,整体听感非常舒适自然。

接着换上 OROCHI,不自觉地将 墨菊2 的音量提高 1-2 格,以维持相同的音压水平。整体音色走向可以明显感受到出自同一品牌的调音风格,依然保有细腻温润、毫不厚重的人声。但细听之下,OROCHI 的声音表现较 YATONO 更加细致,音场扩大了一圈,细节分辨率更为明显。某些乐器在 YATONO 上偶尔略显刺激,但在 OROCHI 上则显得圆润自然,整体听感更为舒适。此外,背景乐器的动态层次稍有提升,这是大线径带来的显著优势。而 ORICHI 的背景纯净度更胜 YATONO,背景听起来更加黑且干净,这可能与其进一步优化的屏蔽设计有关。这种体验让我回想起当年从 Toxic BW 22 V3 升级到 BWXL 时的惊艳感。OROCHI Ultimate 是一条让人感到极致舒适自然的线材,无论在音场、细节解析还是动态表现上,都展现出旗舰铜线应有的实力。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46342967_affd4e50fc_b.jpg

Brise Audio OROCHI Ultimate 对比 Toxic BWXLToxic BWXL 是他们家的旗舰铜线,拥有 17 AWG 线径、Litz type 6 结构,以及 UPOCC 单晶铜线。之前分享过拆线照片,能清楚看到其用料十分扎实,且线材极为柔软,重量约为 55.2g。尽管两者在价格上存在数倍差异,但同为铜线,仔细比较声音差异才是关键所在。

BWXL 使用 TeCu 4.4mm 端子,在细节传导上也有独特表现。两者都是粗铜线,音场表现相近,都属于大音场类型,这或许与线径有很大关系。但声音表现上,BWXL 与 OROCHI 以及 YATONO 的差异明显,听得出来并非来自同一种音色取向。BWXL 的解析力相对较高,声音表现更为亮丽且略带刺激感,但与 OROCHI 相比,少了一些舒适性。乐器结像在 BWXL 上显得更为清晰集中,中高频延伸表现得明亮且华丽。初听时,可能会觉得 BWXL 更讨喜,特别是在聆听一些日系女声(例如 LISA)时,那种充满爆发力且明亮的高音,确实让人印象深刻。然而,当细细品味后会发现,OROCHI 听感明显更为细腻温和,长时间聆听下来也更为耐听。如果从温润听感来排序,应该是:

OROCHI Ultimate – 细腻温和,音乐性极佳。YATONO Ultimate – 平衡自然,整体表现稳定。BWXL – 解析力高,明亮华丽,但稍显刺激。

这种温润自然的声音特质,是其他家铜线难以复制的,要知道BWXL对比其他铜线,温润反而是它的特色,但在Brise Audio面前实在不敢说温润,也是 Brise Audio 铜线在高价位段依然充满吸引力的原因所在。这条线材的调音,并非单靠技术堆栈或者焊锡调音所能实现,而是来自设计者多年来在音响线材领域积累的经验与独到的调音 know-how。这正是 OROCHI Ultimate 的迷人之处,也是为什么在旗舰铜线中,它能够如此突出且独具特色。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47665780_1cf02f339e_b.jpg

Brise Audio OROCHI Ultimate 对比 Effect Audio CODE 23

CODE 23 是市场上第一条使用 16.5AWG 的铜线,与 BWXL 一样采用了 UPOCC 单晶铜技术,但其设计结构独具特色。CODE 23 的中心导体为实心铜芯,外层再由不同线径的细铜线组合而成,这与常见的 Litz 结构有很大不同,这也是它声音特别的关系,素质强大。但这种设计使得 CODE 23的线材较为僵硬,弯折后会固定成形,在入耳式耳机的使用上,听诊效应较为明显。此外,线材重量达到了 71g,比 OROCHI 的 63g 更重,携带性和灵活性相对较差。虽然两者在价格上存在数倍差异,但透过刚才几条线材的对比,大致可以理解它们的声音差异。

CODE 23 因为采用了实心铜导体结构,其解析力比 OROCHI 更出色,中高频表现华丽通透,也是这几条铜线中解析力最接近纯银线材的。这种声音风格与 OROCHI 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极端。两者的音场规模接近,但 OROCHI 的音乐性表现确实更加优异,尤其在人声的演绎上更为细腻,背景表现也更加干净与宁静。相较之下,BWXL 和 CODE 23 的背景都有些许毛躁感,这在 OROCHI 上则几乎察觉不到。CODE 23 因为其中心实心铜结构,低频力道显得更为强劲,下潜深沉,直击人心。这样的对比很明显可以看出,CODE 23 更强调细节解析与直接锐利的高频,而 OROCHI 则更侧重于音乐性与长时间聆听的舒适度。

总结来说,CODE 23 在细节表现上很棒,但OROCHI 在人声温润感、音乐性以及背景纯净度上显得更加优秀。这两条线材分别代表了铜线调音的两个不同极端,各有所长,也各自拥有属于它们的独特魅力,OROCHI 一般老烧如我会非常喜欢。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47665770_0a2b518602_b.jpg

Brise Audio OROCHI Ultimate 对比 PW Audio OrpheusOrpheus 采用了 PW Audio 最高等级的高纯度铜材,并配备七组独立包覆的铜线结构,以确保讯号传输的纯净度与稳定性。线材外层覆盖着深蓝色线皮,线身设计纤细且柔软,大幅提升了使用时的舒适性。我所拥有的是非屏蔽版本,但即便如此,声音表现已经非常让我满意,这样的对比自然更具意义。Orpheus 在保持铜线温暖特性的同时,展现出不俗的分辨率与细节表现。相比之下,OROCHI 的人声位置显得更为贴耳,而 Orpheus 的乐器结像甚至比 BWXL 更为清晰细致。在音色取向上,Orpheus 的声音更偏向中上盘,而中频部分则少了 OROCHI 的厚度与饱满感。中高频则是 Orpheus 的一大亮点,呈现出华丽且高贵的质感,是这几条铜线中最为突出的表现。但相较于 OROCHI,Orpheus 的中高频略显飘逸,在稳定性上稍逊一筹,这或许与我手上版本为非屏蔽设计有关,猜测屏蔽版本可能会进一步提升声音的稳定性和纯净度。总结来说,Orpheus 以华丽中高频和清晰结像见长,适合追求高分辨率与精致细节的听者。而 OROCHI 则在人声的贴耳感、中频的厚实度与整体音乐性上更胜一筹,两者各自展现了旗舰铜线在不同取向下的极致表现。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47665750_d96cbafb42_b.jpg

结论Brise Audio OROCHI Ultimate 在已经非常成功的 YATONO 铜线音色基础上,于背景音乐的动态、人声的细腻度与厚度、中高频的透明度、音场规模以及低频表现上皆有显著提升。与其他品牌的铜线相比,OROCHI 的声音特色鲜明,展现出丰富的音乐性,对我而言,这条线材是必收之作。虽然它可能会让我考虑抛售 YATONO,但如果要外出使用,必须留意其线材硬度与重量,以及较为明显的听诊效应。

3.Rolling ForceRolling Force 是一家新的来自 香港 的耳机升级线品牌,专注于设计和生产 高端发烧级线材。其产品线涵盖 单晶铜、单晶银、金银合金、镀金、镀钯等多种导体,并结合多层屏蔽、Litz 结构及高端外皮设计,以提供更优异的音质表现。在短短几年间,Rolling Force 凭借独特的声音调校和高质量工艺迅速获得市场认可,成为香港耳机发烧圈内炙手可热的线材品牌。他们的产品在 香港、台湾、大陆、新加坡等地的音响展会 上屡见不鲜,并受到许多发烧友的推荐。Rolling Force 的核心理念:透过精密的导体组合与结构设计,实现高解析、高透明度的声音,同时确保音乐性与耐听性,满足不同耳机与玩家的需求。我也是这几年因为Canjam SG才开始认识这个品牌https://www.rollingforcepa.com/

Rolling Force Cosmos 旗舰限量升级线(编号001) 在 2024 年 4 月的 CanJam 新加坡 展会上,我有机会在 Rolling Force 摊位 试听他们的全新旗舰限量线材 Cosmos。这款线材来自 香港品牌 Rolling Force,其设计不仅独特,声音表现也极具魅力。当时,两位来自香港的烧友特别推荐我试听这条线,并强调它的声音与用料极为讲究。作为一个玩线多年的玩家,我对新线的第一印象通常会先从 声音与外观 两方面来评估。外观设计:蓝紫交织的奢华质感Cosmos 的颜色非常特别,在远处看是亮蓝色,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其中带有些微紫色调,甚至还有闪烁的亮粉颗粒,如星星般点缀在其中。这种设计让线材在不同光线下都能展现迷人的色彩变化,既不过分张扬,又低调中透着奢华。

比起 Effect Audio Code 24 的蓝色外观,Cosmos 的蓝色更有层次感,亮粉的加入也让整体视觉效果更为丰富。我可以想象,这种颜色在拉线时的调色应该相当困难,才能做到这样细腻的视觉呈现。配件与细节:与 Rolling Force 其他线材相比,Cosmos 在分线器与端子设计上更具细节,这次的限量版采用了雷射雕刻工艺,上面还印有限量编号,让人感觉更具收藏价值。此外,分线器摸起来的质感极佳,细致的雕刻与抛光让整体质感提升不少。

更惊喜的是,Cosmos 的 ConX 端子套件包含了全部的插针,这对于经常更换设备或耳机的玩家来说非常贴心,能够根据需求随时切换插头,增加了使用的灵活性。

声音表现在试听 Cosmos 时,我选择搭配 Vision Ears VE10,这款耳机的低频本身较强,因此适合测试线材对低频的控制力与层次感。Cosmos 并非传统的铜线,而是采用了 极为特殊的导体组合——金银铂合金。这种导体的优势在于 背景特别纯净,同时带有高端金银合金线材才有的 明亮、稍暖的细腻质感。高频延伸极佳,丝滑细腻且透明,明亮但不刺耳,具贵金属线材的温润质感,乐器泛音自然,空气感强,没有毛边,Cosmos 的高频表现与某些纯银线的极致通透不同,它的高频虽然 延展出色,但不会过于锐利或刺激,反而多了一丝细腻与温润感。这种特性使得 弦乐、钢琴、女声等乐器或人声 都能以更顺滑的方式呈现,没有刺耳感,同时保留丰富细节。

中频 稍带厚度,人声温润且带有独特韵味,结像清晰,密度适中,既不过分厚重也不偏冷,适合聆听日系女声或细腻的流行音乐,中频是 Cosmos 的一大亮点。与一般金银合金线材相比,它的中频更具厚度与音乐感,尤其在 人声的韵味 上有着铂合金特有的细腻感,这种质感很难在单一导体中找到。搭配 VE10 时,人声变得更贴耳、更细腻,口型清晰,层次感十足,但不会过分强调齿音或颗粒感。

低频收束良好,兼具弹性与层次感,下潜适中,适合控制低频较强的耳机,动态表现优异,鼓声与贝斯有良好的冲击感,VE10 本身的低频较为强劲,有时会显得较泛滥,而 Cosmos 在这方面的控制力极佳。它能够让 低频线条更为清晰,冲击力保留,但不会拖泥带水。这使得 节奏感强的音乐,如摇滚、电子乐、爵士 都能有更好的层次感,而不会变得过于混浊。

Cosmos 的音场表现非常宽广,不仅在横向宽度上有所提升,纵深感也极为出色。这种音场特性让 交响乐、爵士乐等需要层次感的音乐 表现更加立体,乐器之间的距离感明显,定位清晰。

Cosmos 针对 配备骨传导单元的旗舰耳机进行调声,因此与 Empire Ears Raven、Vision Ears VE10 这类高端耳机的搭配效果极佳。在这些组合中,Cosmos 能够提升细节、强化音场,并让声音更具层次感与动态表现,让耳机的潜力发挥得更为极致。如果你使用的耳机本身 低频较强、音场较窄、需要更多解析与空气感,Cosmos 会是一个极佳的搭配选择。包装与限量性。

当时试听完 Cosmos,我立刻询问这款线材的供货情况,得知这款线 全球限量 68 条,让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 编号 001,目前已经卖完了。

Rolling Force Diamond 纯银升级线纯银升级线一直是升级线市场的重要品类,而 Rolling Force 作为来自 香港 的升级线品牌,近年来推出了不少具有独特声音风格的线材。其中,Diamond 纯银线 是他们在 2023 年 7 月发表的高阶纯银线,主打 细腻、通透且耐听的音色,并透过精细的调音克服传统银线偏瘦、过于明亮的问题,让人十分期待。我最早接触 Rolling Force 是因为他们的 银镀金旗舰线 Mercury,其甜美的中频染色让我联想到 UPOCC Toxic GSP 以及 Phoenix,因此对他们的声音调音产生了浓厚兴趣。在看到 Diamond 发布后,我便对这条纯银线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在 台北耳机文化节(TPAF) 上与 Rolling Force 老板约好现场交货,非常感谢他为此特地预留并携带来台,占据了宝贵的行李箱空间。olling Force 的 包装一向精细,配件丰富,Diamond 也不例外。除了线材本体,包装内还附赠了一个 高质感收纳包,并且搭配 Effect Audio 合作开发的 ConX(MMCX/CM)可更换插针系统。

目前,越来越多香港品牌,如 瞬声、Vortex 以及 Rolling Force 都选择与 Effect Audio 合作开发可换插针设计,显示出香港市场对这类 高灵活性线材 的需求越来越高。早年,我们也曾建议 Toxic Cables 纳入可换插针设计,显示这种需求在高端线材市场中的重要性。材质与结构Diamond 是一条经过长时间调音后完成的高阶纯银线,目标是突破传统纯银线的限制,让声音既能保持银线的通透细腻,同时不会过于瘦亮。

导体:台湾制造高纯度纯银(不同产地的导体确实会影响声音,而 Rolling Force 选择的这款纯银在音色表现上更具厚度与层次感)结构:Type 4S+(进阶版 Litz 结构)线径:23.1 AWG(介于 22 AWG 与 24 AWG 之间,确保既有良好导电率,又不至于过于粗重影响柔软度)屏蔽层:多层屏蔽技术,提升抗干扰能力,确保低底噪与纯净度外皮:美国 SoftFlex PVC(提升线材柔软度与耐用性)分线器:设计感十足,整体规格与用料在纯银线中属于 顶级配置。

试听设备与对比线材DAP(数字播放器):乐图 雷神之锤(Mjölnir)耳机:Spirit Torino TWIN PULSE BERYLLIUM 动圈耳机对比线材:Han Sound Luna(汉声纯银线)Toxic Eddie(纯银线)第一次开声,Diamond 的声音立刻让我惊艳。它展现出了一条 高阶纯银线该有的透明度与细节表现,但同时拥有难得的 中频厚度与自然感。

高频延展自然,细节丰富但不刺耳,泛音层次分明,没有过度锐利感,顺滑且耐听,不会过于明亮,Diamond 在高频部分的处理相当细致,延展性优异,但并未走传统纯银线极致通透、偏亮的路线。中频甜美细腻,略带厚度与音染,人声贴耳且富有韵味,不会过分瘦削,乐器的共鸣感与层次表现优秀,这条线在 人声表现上极为出色,与 Toxic Eddie 相比,Diamond 的线条感更清晰,细节更丰富。Toxic Eddie 声音略显浊涩,而 Diamond 则保留了更多细节与层次感。

低频量适中,弹性极佳,鼓声与贝斯的层次感分明,没有拖泥带水,相比许多纯银线,低频表现更具能量感,Diamond 在低频方面的表现让我印象深刻。传统纯银线通常会有低频偏薄的问题,但 Diamond 并没有这样的缺陷,它的低频控制得相当得宜,适中的量感加上良好的弹性,使得低频部分既有冲击力,也不会掩盖其他频段的细节。

音场宽敞,纵深感优秀,背景纯净,乐器定位清晰,动态表现良好,适合复杂编曲的音乐类型,这条线在音场表现上与 Han Sound Luna 有明显区别,Luna 的音场较为横向宽阔,但背景较亮,而 Diamond 则在人声与背景乐器之间取得了更好的平衡,背景更黑、更干净。

与其他纯银线的比较Toxic Eddie:Diamond 细节更多,线条更清晰,Eddie 则较温润适合流行乐。Han Sound Luna:Diamond 人声更饱满,背景更干净,而 Luna 偏瘦亮,乐器分离度更明显。

如果将 Toxic Eddie 和 Han Sound Luna 视为两个极端,那 Diamond 则完美位于中间,兼具细节与音乐性,并且拥有较高的适配性。

Rolling Force Diamond 是一条高素质、耐听且均衡的纯银升级线,无论是外观设计、材料用料还是声音表现,都在纯银线市场中具备极高竞争力。适合需要细节丰富但不刺激的烧友, 喜欢甜美人声与适度厚度的玩家,希望拥有更干净背景、更清晰乐器表现的玩家。

Rolling Force Mercury升级线近年来,香港升级线市场发展迅速,不少新兴品牌逐步进军高端市场,而 Rolling Force 作为 便携真空管耳扩品牌 Pico Audio 的子品牌,近年来在各大音响展会中逐渐崭露头角。在 2024 年 CanJam Singapore 展会上,透过 香港烧友的推荐,我首次接触到 Rolling Force 的旗舰升级线——Mercury(水银)。这条线材自推出以来,获得了不少正面评价,而在台湾与新加坡市场也陆续有代理商引进试听与分享。由于我本身对 银镀金线材的声音特性 相当感兴趣,在之前分享 IE900 与 Z1R 的升级线心得 时,就有烧友建议我试试这条线。因此,这次在展会上,我终于有机会深入体验 Mercury,看看它是否能够达到旗舰级线材应有的声音表现。

Mercury(水银)这个命名十分符合其 外观与声音特性,因为它确实拥有「毒性」,既带有银线的清澈通透,也具备镀金线材的甜美与厚度。线身设计相当亮眼,与一般银镀金线相比,它的银白色线身带有一丝淡淡的金属光泽,在光线下能呈现细致的反射效果。这种设计不仅让线材显得更加高级,也符合其 旗舰级升级线的定位。在外观部分,Rolling Force 延续了一贯的精致设计,并且 加入更多高端细节处理,例如:• 屏蔽结构更为精细,确保背景纯净度• SoftFlex PVC 外皮,确保耐用性与柔软度• 雷射雕刻的金属分线器与端子,手感细腻整体来看,Mercury 的质感完全不输给其他高端品牌的旗舰线材,不论是 Toxic Cables、Brise Audio,甚至 Effect Audio 的高阶线材,在做工与细节处理上都能媲美。

配件与插针系统Mercury 配备完整的收纳盒与 ConX 2.0 可换插针系统,让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由切换 MMCX、CM 等不同类型的插针,这点在高端升级线市场中已经逐渐成为主流设计趋势。

目前,越来越多品牌选择与 Effect Audio 合作开发可换插针系统,例如:瞬声, Vortex, Rolling Force这显示出 香港升级线市场 对于灵活性与可更换插针的需求逐步增加。早期,甚至连 Toxic Cables 也曾被建议导入这种可更换插针系统,可见其实用性之高。

导体与结构Mercury 采用 台湾制造的纯银镀金导体,虽然官方未明确表示是否为 万隆 UPOCC,但导体的纯度与技术水准应该不会相差太远。• 主导体:台湾制纯银镀金• 屏蔽结构:Litz Type 4 外包屏蔽层• 屏蔽层导体:镀银无氧铜(OFC 镀银)• 屏蔽层与隔离网之间:加入 厚实的发泡材料(用于降低噪音并改善介电系数)• 外皮:美国制 SoftFlex PVC(提升柔软度与耐用性)这种设计不仅能够确保 良好的屏蔽效果,减少外部干扰,让背景更加纯净,同时也对 声音调音有一定影响,让声音表现更为均衡。

为了测试 Mercury 的声音表现,我选择了以下设备进行试听:

DAP(数字播放器):乐图 雷神之锤(Mjölnir)耳机:NG Audio Erebus(8 静电单元 IEM)对比线材:Toxic Phoenix(金银合金旗舰线)Toxic GW24(银镀金线)Brise Audio UPG001Ref(无氧铜线)Mercury 具备 典型的银镀金线材特性,但比起一般银镀金线,它的调音更具层次感,且更加均衡。高频 延展性极佳,华丽细致,但不刺激,拥有银线的透明度,但带有镀金的顺滑与温润感,弦乐泛音丰富,背景宁静。相较于传统纯银线,Mercury 的高频延伸不会过于锐利,而是 更加丝滑、耐听,这点与 Toxic Phoenix 有些相似,但 Mercury 在 控制力与厚度 上更加平衡。

🔹 中频人声染色较甜美,略带厚度与温润感,不同于 Brise Audio 无氧铜线的厚重感,而是更细腻、清晰,适合流行乐、人声、ACG 以及日系音乐

这条线在 Erebus 耳机上的表现非常优异,Erebus 本身的中高频较为华丽,但略显偏瘦,而 Mercury 的镀金导体适时填补了这一块,让人声更有厚度,听起来更甜美且具韵味。

低频低频收束良好,量感适中,不会过于浓厚,比起 Toxic GW24 更有弹性,鼓点与贝斯的节奏感更清晰,不会让整体声音过暖,保持解析力。Mercury 虽然比不上 Toxic Phoenix 或 GW24 在低频的冲击感,但在 低频层次感与清晰度 方面做得相当不错。适合不喜欢过厚低频,但又不希望低频太过清瘦的玩家。

✔ 高频顺滑且细腻,解析力高但不刺激✔ 人声甜美,有独特韵味,适合流行乐与 ACG✔ 低频控制得宜,弹性良好,不会过于厚重✔ 背景纯净,声音层次分明,音场宽广✔ 配件丰富,具备 ConX 2.0 可换插针,灵活性高适合玩家适合喜欢银镀金特性、但又不希望过暖的玩家适合流行乐、日系音乐、人声爱好者想尝试高阶银镀金线材,但不想负担过高价格的玩家

4. Vortex Cables

Vortex Cables是一家成立于2018年的香港耳机升级线品牌,秉持「平价享轻奢」的理念,致力于为音乐爱好者提供高质量且价格合理的升级线材,强调坚持、热诚与诚意,这三个核心价值也体现在其三角形的品牌标志中,分线器也是这样三角形设计,从线材结构、材料选择到包装与配件设计,都投入了大量心思,务求让烧友以合理的价格获得高质素的升级线材,产品线包括 C.F.S. 系列,该系列以创新与时尚的设计著称。其中,Lavinia 是该系列的代表作,采用了金、银、铜、钯四种金属作为主轴的构成材料,并使用人造丝纱线作为线材外层护套,这也是成名作品爬山绳,所以后续线材都是以这样的外观设计,对比一众透明PVC外皮升级线厂商有非常不同的感觉。自成立以来,Vortex Cables 积极拓展市场,成功进入大陆、韩国、台湾等亚洲地区,而且积极参与各种厂家耳机的联名款,替他们设计升级线。此外,Vortex Cables 与 Effect Audio 合作,采用了 ConX 可换式插针设计,提升了线材的实用性和便利性,让用户在搭配不同耳机时更加灵活。主理人 Oscar是一位年轻的烧友,也提到还未创业时,就很常看我的升级线文章,最后在2024年也一起合作推一款纯铜联名线Eddie Squared。http://www.vortex-cables.com/

Vortex Cables Eliana 限量升级线心得这是我第一次接触香港新品牌Vortex的线材,之前就经过不少香港烧友推荐我这这间的屏蔽线,声音好之外价格也合理,但可惜是当时新加坡跟台湾还没有,只能看大家开箱放毒,Vortex有一个特色是大部分的线材都是做成屏蔽线材,外观就跟爬山绳一样各种花纹颜色都有,跟坊间一般透明批覆直接露出导体的线材在外观上有很大的鉴别度,当时心想这个线肯定会比较硬些,上网爬文才知道这间已经有成立五年之久,但最近的产品比较多,能见度越来越高,而且跟粉丝页老板聊天才知道,五年前品牌成立时,朋友就推荐他一定要让小弟试看他们家线材声音,因为毕竟当时线材玩得真的很深入,升级线发烧历程每年都写,什么都想试。

直到五月时看到这条限量38条五周年纪念线Eliana发布,棉花糖的外观实在好可爱,而且蛮多人开箱,Patrick大的文很毒,Audio Stage Personal 的阿乐也推荐我,不抢不行,真的感谢,先以这条线材做为初玩的感想,一般旗舰或限量最能体现该厂的技术。

结构导体:这也是决定要收藏的原因,因为也是第一次使用Type 7结构必且有两层屏蔽结构的线材,Type 7的特点就是中心导体是矩型截面的Litz漆包线,Eliana的介绍,等于是把type 7的导体特色应用在同轴结构上,配上好多层屏蔽,中心导体正极矩型的是石墨纤维,单晶铜,银镀金,银镀钯,负极则是从古河来的铜银合金,而且尽量设计成1:1的正负比例,让失真更少,屏蔽层是用5N OFC无氧铜导体,玩升级线很久,这样的结构与混合导体还是第一次见,这点跟最近很火的瞬声一样,很成功的走自己品牌的设计风格。

因为有屏蔽层所以4.4mm第五极是与屏蔽层焊上,配上同样4.4mm母座有接地的DAP在声音的优势很明显,降噪声背景会很干净,静且黑,降低干扰,而且会让声音的细致度以及横向音场更好,屏蔽层的结构也有不同组合与材质,丝包与碳纤维,失真应该也会有帮助,两蕊的设计,导体线径是19.6awg。总之是一条结构与导体组合非常讲究与复杂的线材,尤其是这种导体混编线材一般声音都没有单一导体来的单纯直观,做的好听很考验调音者的功力。

阿乐帮我抢到是编号02/38,太开心了,拿到后真正让我惊讶的是屏蔽做成这样竟然不会硬,我以为会很难凹,之前玩汉声线材时屏蔽做的好一般都比较硬,直到蛋塔才有所突破,但Eliana对我还可以接受,再来因为限量版,包装实在太过精致,第一次看到线材这种包装,直立的盒子抽开里头放了一个水晶座,线材放在上面,感觉就像是公司服务10周年感谢会送的奖座一样,是可以直接放在家里当装饰表起来那种,另外不用说跟Effect Audio合作的ConX接头,可自行更换插针非常方便,越来越多香港品牌跟EA合作,线身就跟棉花糖一样颜色,分线器有设计感三角形状,也是品牌logo,而4.4mm端子自己觉得则比较普通点,应该是分线器实在美,或者是瞬声的4.4mm端子太有科技感。

声音才是重点,虽然已经买不到,但还是想分享给大家声音,会对比手边的金银合金,或镀金线材差异,铜线就不比了,声音走向差太多,以及搭配不同耳机的走向,Eliana入手至今已经将近500小时的煲线,配合煲机碟跟大推力amp应该已经开了。

对比不同线材的差异,器材如下:DAP:钛菊耳机:Vision Ears 极乐世界私模

Vortex Eliana对比汉声DANTA汉声的蛋塔是自家的旗舰线材,金银合金混合纯铜线并且改良版的屏蔽网让线很软更好收纳,是很好的对比线,先听蛋塔,搭配极乐世界的中高频的空气感很好,乐器的结像清晰,中频人声不暖,且富有穿透力,接着换上Eliana第一个感觉是背景绝对又变黑一点,跟蛋塔的声线有点相似,一样是空气感很好,不是暖声型线材,但Eliana的厚度明显比较好,中下盘稳些也干净一点,可能是因为屏蔽层不同的关系,镀金头蛋塔相对比较瘦跟飘一些,中高频的穿透力跟拉拔又更明显,两条搭配极乐世界都蛮合适的,但听得出Eliana的屏蔽优势与特色,题外话线身来说DANTA还是更软些,没办法,Eliana的屏蔽做得太讲究,多层。

Vortex Eliana对比Toxic Medusa V2Medusa V2一直是一条经典的古典神线,V2是镀金的成分多一点,结构也不同,导致中频又更饱满,合适的音乐类型也多些,两条的差异非常大,Medusa的横向音场非常大,中高频延伸带宽拉拔的更高,中频修饰明显较甜,听起来宽松,细节自然,音染明显,一耳朵惊喜,但人声位置相对Eliana后退一些,Eliana的音场较小,但中频低频厚度较多,较稳,可能还是跟跟屏蔽层有关系,中高频延伸相对Medusa保守些,但也够了,不AB不明显,UPOCC还是有它厉害的地方,但Medusa不是屏蔽线所以自然没Eliana这么静。

Vortex Eliana对比ERUA orcaERUA Orca虎鲸Orca是旗舰也是多层屏蔽结构,屏蔽层是铜镀银混部分纯银,以及订制的金银锡搭配,中心主导体负责中低频的部分用的是单晶铜镀银,外层在中高频氛围感调整用的是纯银+银镀金点缀,两条主要差异还是在音场跟中低频厚度,Orca的横向音场比较大,中低频厚度比较薄,Eliana则是较稳跟厚实,但相对来说Orca的乐器结像有点轰耳,在背景乐器有时会盖过人声,Eliana结像比较清晰,Orca则是比较偏向上盘,听起来比较活泼些,声音的差异没有听到Medusa这么大。

Vortex Eliana对比Rolling Force MercuryRolling Force也是香港新升级线品牌,Mercury是旗舰线材,线基导体是台湾制的银镀金结构是Litz type 4外包屏蔽层,屏蔽层导体是无氧铜镀银,在屏蔽层与隔离网中间再包一层蛮厚实的发泡材料,也是屏蔽线材,Mercury的声线明显比上面几条都来的柔美,主要是银镀金的音染把人声跟线条都有所柔化,音场跟Eliana差不多大,中高频延伸滑顺,但结像与解析就不及Eliana的好,这两条合适极端不同耳机的搭配走向。

Vortex Eliana对比瞬声UltronUltron也是多种贵金属混合的导体,镀钯银、纯银、7NOCC铜和银金合金,并且用金银油浸包覆,这条一直是我很喜欢搭配的升级线,主要是它的声音既有解析,音场,甜美的人声,还有油浸线材特有的味道,让整体声音不至于过冲,音色圆滑,非常的润,所以很百搭,Ultron的声音像是Eliana与Mercury的特色的融合,介于两者之间,但中频厚度还是Eliana的优势。

听完升级线的对比可以清楚知道Eliana的声音特色在于非常黑与干净的背景,中低频温润,低频富有弹性与包覆感,人声向前且厚实,但线条感清晰乐器结像清楚,横向音场较小,纵向比较大,可以算是好搭的一条线,增强型的。

搭配不同的耳机

SONY IER-Z1R在不添加太多的音染下,Z1R的优点又更加凸显,例如中频的厚度变的更饱满,乐器更清晰,低频本来有点轰,收了不少也比较干净些,背景变黑些,搭配起来蛮合适的,是少数搭配Z1R不会太改变声底的。

NG Audio Erebus一样是补中频的厚度跟下盘的稳定度,原线下的中高频比较飘些静电味比较多,一样是背景变黑,整体而言不太改变耳机本身的调音,都是画龙点睛的提升。

试了两支耳机大概就知道这条升级线合适的耳机搭配,基本上是属于增强型的类型,染色相对较少,这也难怪烧友提到棉花糖搭配不同的耳机都能起到些化学作用,这点跟Toxic cables就差蛮多的,尤其是凤凰跟Medusa的音染好重,不过我好爱,但搭配Eliana升级线会把中频会变的比较温润些,但又不像是铜线一般暖糊感,解析还是在,这点尤其适合动铁,或静电混合的耳机,这类型的耳机一般不缺细节,通常音乐性比较吃调音,而纯动圈得看喜好,素质好的没问题,我试过IE900很搭,但IE600本来就有点厚度,听不太习惯。

Vortex Cables虽然是新的品牌,但推出的升级线与市场上的区隔蛮大,主要是专做屏蔽线,藉由棉布的外观图案给线材颜值带来不同的设计,会持续关注这间品牌的升级线,也希望多点非限量的线材,让大家都能搭配。

Vortex Eddie Squared 纯铜升级线开箱

在去年五月时第一次接触这个香港品牌Vortex的线材,当时就已经不少香港烧友推荐我,并且分享其中几条升级线,Vortex的特色就是大部分的线材都是做成屏蔽线材,外观就跟爬山绳一样各种花纹颜色都有,跟一般透明批覆直接露出导体的线材在外观上有很大的鉴别度,一眼就可以认出是Vortex家的线材。

从而入手第一条限量38条五周年纪念线Eliana,又叫棉花糖,外观如其名实在太特别,且一般旗舰或限量最能体现该厂的技术,之后陆续入手C.F.S 系列的Lavinia,香港版Lisa以及台湾版Seraphina,价位都相对合理,短短不到一年,Vortex线材的评测文在网络上非常多,我也是跟着默默爬文看大家的文入手收藏,而新加坡目前还没有机会试听。

后来私讯聊天才有机会认识这位Vortex cables创办人Oscar,常看到他在小弟脸书日常哈拉文下面留言互动,一聊之下才知道五年多前他初烧时,一直有在留意我分享的文章,包括升级升级线发烧历程等心得,毕竟当时玩线玩得很疯狂,说是小弟的粉丝,发烧圈名人,实在太客气了,当时他正在想2024年要推出什么线材,询问我喜欢什么样的声音,跟他提到我喜欢铜线为基底的线材,毕竟中性百搭,不会有混合导体线材因导电度不同创造的特别听感,调整的好当然声音很棒,但很容易听起来不自然,声音很怪,铜线整体最稳定,只是我也喜欢纯银镀金线那种特别中频人声甜美的染色,中高频明亮且润,只是金价每年都在上涨,至今已经很少厂商愿意做镀金线,毕竟买一捆都快可以买台国产车,看一下UPOCC的Toxic Phoenix,GSP V3以及Effect Audio的Centurion等的价格,追求导体极致的声音,不知道到几年后涨到太可怕就不会有人开发镀金线了。

Oscar听了小弟的建议,觉得苦恼要怎么在铜线的基础下调整类似银镀金的听感,这本来不太可能,但他根据自己开发线材结构的经验,与调音见解开发了一条纯铜线,也问我喜欢什么颜色的外皮,我说老婆喜欢紫色很美,而后来才知道他原来喜欢画画跟学设计,难怪做些不同线材的外观,在去年11月TPAF 台湾耳机文化节听到了这条线的Prototype,看到紫色外观成品实在好看,内敛带点华丽感,听完第一版觉得声音有点太暖,后来再经过调整,终于最后有镀金线的感觉,也就是多点透明度,是我喜欢的声音。

直到有一天询问我能不能以我的名命名,觉得很惊讶,那不就跟Toxic Eddie一样的概念,我当然是很开心且没问题,但唯一的要求是希望价格能够便宜且亲民一点,也符合Vortex创立的宗旨与平价声音,希望能回馈烧友,然后跟Toxic Eddie一样卖多少跟我都没关系,只要能联名以及烧友听到后脸通红被毒到对我就是最大满足,还有一条拿来抽奖送粉丝的线材,感谢Oscar的提议,他真的是很用心,包括配件分线器的LOGO有ED2以及新设计的4.4mm端子,跟Effect Audio合作的Conx插针,并印上自己的LOGO等,这些都是我没想到的。

包装也是希望越简单越好,体积越小越好,毕竟线材本体才是重点,包装太大在家里很占空间,然后送给烧友一个可以背出去的收纳袋,直到最后我听到价格,只觉得实在太超值,这大概是Vortex最便宜的线材?

规格C.F.S Series – Eddie Squared结构:Golden Ratio Strands with Shielded Twisted Pair材料: ( I ) Shielding : Silver plated 5N LC-OFC Copper( II ) Core : High Purity OCC Copper物料产地:Taiwan线规:21 AWG配件:标配ConX Basic 插头

结构图: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3618386384_1ed40e06c9_c.jpg

Eddie Squared用的是非限量旗舰线材Lavinia的主芯结构作为设计,中心是OCC纯铜导体,每根独立的线材内有两股,每股内有三种不同线径铜线比例做混合,确保三频均匀分布,外层再包5N的无氧铜镀银金属隔离网做屏蔽,再包棉布,总线径是21AWG,而铜导体就是这样的声音,但Vortex最后用不同焊锡去调整到满意的声音。

我来对比一下几款价位在范围内的铜线以及Vortex cables自家的LISA给大家参考声音走向,这次的耳机我选择用DITA Audio Project M,本来想用VE10,但VE10有偏单独跟更完整的线材搭配分享。

试听的器材DAP:乐图 雷神之锤耳机:DITA Audio Project MVortex Eddie Squared 对比ERUA Audio Vidar Alter llVidar Alter 是铜线,并且在外层包铜镀银屏蔽隔离层,除了带有铜线温润的音染之外,搭配有第五极接地的DAP背景还非常的静跟黑, 颜色黑与紫色混编,导体加入单晶铜混合无氧铜,结构也成Litz Type 4S,两条单就导体与屏蔽规格而言很接近,Alter ll搭配Project M真的很合适,修饰了中高音偏瘦的听感,线条感更好,中频也稍微突出一些,换是增强型的搭配,接着换上Eddie Squared,两条都是铜线,不是不同导体一耳朵就可以听出的绝对差异,但在仔细AB下还是可以知道两者在配Project M的不同,差异最大的就是中频厚度与中高频音染,Eddie的中频似乎比Alter ll更饱满一些,人声比较厚且向前贴耳,但中高频有保留一定的透明度,尤其是延伸那种类似镀金线材往回勾带点特殊的尾韵,这点我配Project M满喜欢的,算是互补型的线材搭配,这也是在这支耳机我喜欢的搭配方向,可以听很久,果然一配就中,当知道耳机的特性后,配升级线就蛮容易,而Alter ll相较下更中性,且音场比Eddie 大一些,这也是Alter ll的优势,两者在有第五极接地的DAP表现都非常的安静。

Vortex Eddie Squared 对比Effect Audio Ares SAres S 算是在这个价位当中非常超值的铜线,毕竟调音的方向是在Canjam SG经过烧友票选出的产品,很特别是使用两股不同线材做混合搭配,重外观很容易看出,线径是24AWG,这条的设计算是解析与韵味兼具的调音线,在厚度与解析力兼具取中间的线材,与Eddie最大的差异还是中频位置,Eddie的人声位置比较近且温润,Ares S则位置比较远一些,但厚度肯定是比Alter ll多,另外相较下Ares S配Project M的背景比较轰跟噪一些,可能是刚刚听完两条屏蔽线材,所以有无屏蔽对声音的影响还是很大,连带影响清晰度与线条感,低频是属于集中有弹性那种,而Eddie是往外扩散带点包覆性那种,Project M可能会更合适配Eddie。

Vortex Eddie Squared 对比Effect Audio CODE 24C Limited紫色的线身是铜线,CODE 24C算是CODE 23的轻巧版,线径是18.5AWG比较细之外,中心导体也不是单一粗实心导体而是不同线径混合,包覆的批覆也比较薄,所以整体较为柔软,如果是对比CODE23,我自己比较喜欢CODE24C,虽然硬素质有差,但毕竟便携性还是更重要,搭配Project M两条主要的差异在于CODE 24C的细节与分析力比Eddie好,线条感比较清晰,而且CODE铜线的声音都不是像刚才的Ares S铜线一样偏向调音走向线材,但Eddie的人声还是更有韵味跟氛围感,感觉很舒服,且维持一定的素质,这两条各有特色,搭配Project M都可以看喜好。

Vortex Eddie Squared 对比Han Sound Audio ArtonaArtona是限量88条的汉声新铜线,结构是编织网—PVC-石墨烯编织网-棉纸-高分子绝缘薄膜-occ自然退火铜导体,高导电石墨烯编织屏蔽网做为隔绝电磁干扰,加上高分子薄膜作为绝缘材料,线径是22AWG,两条搭配Project M在中频的表面很相似都有韵味,但差异在于Eddie比较偏中上盘,而Artona比较偏中下盘,整体稍微暗一些,更沈稳,可能是石墨烯编织网的关系,这点与LUNA有点像,而Eddie则是在中高频延伸上更亮,有点像是银镀金那种感觉,Artona则是稍微浊一点,如果就分析力来说CODE24C最好,再来是Eddie,最后是Artona,韵味是Eddie与Arona都不错,而CODE24C最中性。

Vortex Eddie Squared 对比Vortex LISAElsa是香港特别版,导体是古河电工铜银合金镀银,用的一样是继承Lavinia的结构,这条虽然是镀银线,但没有一般这类型线材死亮的中高频,反而能够保留耳机本身的特色再把人声更凸显,清晰细致,对比Eddie的整体走向相似,因师出同门,但毕竟导体还是有决定性的差别,LISA在乐器的表现与结像上更清楚,还原度更佳,更中性且染色稍微少一点,而Eddie则是染色较大,更厚实饱满与浓郁的中频,更重视人声的表达,这个听口水歌更好XD

结论1.Vortex Eddie Squared 作为联名线材,有我对铜线理解与喜欢的声音特色,例如厚实饱满且细腻的中频人声,中高频上盘保有银镀金特有的透明感与韵味,且价位上非常合理。2.适合特别是动圈,或是多单体混合动铁,静电,细节多,素质好偏冷的耳机,在中高频肯定能达到合适的音染,但不太合适些偏暖的耳机,怕细节吃掉太多会太糊。3.与差不多价位的铜线各有差异,如果是配Project M我自己会喜欢的是CODE24C与Eddie Squared两条不同走向,刚好互补。4.联名线材Vortex真的很用心,分线器与插头重新设计,紫配黑低调内敛也很有分辨度。5.线材需要一点时间煲线,我手上有正式版调音但煲200-300小时,以及最终版刚拿到声音差不少,包越久透明度越高,不然会比较厚实,可能跟焊锡有关系。

Vortex Cables Nadia 新旗舰开箱Nadia 是继 2022 年发表的旗舰 Lavinia(跳跳虎)后的全新旗舰,两年推出一条旗舰线材,速度相当快。Oscar 这两年非常努力,不仅专注于自家品牌的线材开发,还为许多香港品牌推出联名款,甚至连我都有联名线材。相比其他品牌,他的出线速度确实令人印象深刻,玩线材这么多年,像这样快的推出速度对比其他厂还是头一遭见到 XD。

虽然 Nadia 是旗舰级线材,但相比一般的 UPOCC 金银合金或镀金线材,价格要亲民许多。Vortex 的导体结构通常相当复杂,复杂到仅靠导体无法完全描述它的声音特性,因为这牵涉到多层次的声音调校。而这正是 Vortex 特别之处,音色的调校需要非常精湛的技术才能让这么多不同的导体和谐地融合。我猜这样的线基必定是有自家工厂内研发和制造的,才能这么快推陈出新。Nadia 的导体结构包括正极部分使用四种导体:金银合金、银镀金、铜镀金及纯银;负极则由纯铜和纯银组成,且正负极的线径也略有不同,具体规格可参见官方网站。

Nadia 的外观的配色纤维丝线用的颜色是参考棉花糖限量旗舰线材,也代表这次的Nadia真的算是重之前至今Vortex的技术结合。

在官方Facebook公布消息后,我立即联系了Oscar,几天前收到线材后并进行了20-30小时的煲机,配戴耳机是VE10,搭配的播放器是乐图雷神之锤。初次聆听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条声音非常中性且线条干净的线材。它既没有Eddie Squared那种中频厚实饱满的铜线特性,也不像Seraphina那样提升中高频亮度,而是属于一种非常耐听、舒适的音色。细节自然浮现,分辨率和声音线条感都很到位,但不会过于锐利或密集。低频则是其中的一大亮点,在如此舒适的声音表现下,VE10搭配下的低频表现相当强劲,这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感非常特别,无法单靠材质来评断其声音个性。Oscar提到这条线需要煲200小时,我猜可能与所使用的焊锡有关。

我还是简单对比了一下前旗舰 Lavinia,两者的声音风格差异相当明显。Lavinia 的结像更为清晰,中高频华丽且尤其适合乐器的表现,但略显生硬,有些偏向于中高频,长时间聆听背景乐器有点轰耳。低频则是两者最大区别,Lavinia 的低频较为弹性,但力道较小,不如 Nadia 那般强劲。我认为这可能与 Nadia 的负极导体结构有关。Nadia 的线条感更加干净,中高频表现更为收敛,这两年 Vortex 在技术上的进步确实反映在新旗舰的调音风格上。不过,这并不意味着 Lavinia 声音表现不好,肯定还是有人会喜欢这种调音。经过AB对比,我更喜欢 Nadia 的干净声底,但它的低频对我来说稍显过猛,尤其是搭配 VE10。如果搭配其他纯动铁耳机,可能会有更好的平衡感,也有可能是尚未完全煲开。我希望低频能够更加扩散,这样对我来说会更好。

接下来必须对比限量旗舰棉花糖 Eliana,棉花糖的声音风格可以说是 Lavinia 与 Nadia 的结合体。它与 Nadia 一样有着干净的线条感,但背景音乐的动态又更接近 Lavinia,而没有那么轰耳或过于锐利。低频方面依然是 Nadia 更具力量感。这三条旗舰线材在声音上有着明显的家族特征,但 Nadia 在调音上显然更进一步。Eliana 作为限量旗舰,依然有其独特之处,但这些旗舰线材都不是中频偏暖的类型,听爵士人声可能不太适合,这时 Eddie Squared 的铜线才是更好的选择。但如果你喜欢金银混合导体的高素质表现,这几条旗舰线材会是非常合适的选择。尤其是日系女声,Nadia日系女声大概很合适,但不会像一般铜镀银那种死亮的感觉。

Lavinia & Alida 开箱终于我也有其他款Vortex的线材,其中Lavinia很早就在香港发表,网络上已经很多毒文规格介绍跟听感,尤其是在去年11月在毒窟群的Patrick大的分享,Lavinia导体是纯银,银镀金,铜镀金、银镀钯混合加上同轴结构以及铜镀银隔离屏蔽而成,线径是20.4AWG,我稍微听一下,它的声音走向其实跟棉花糖有一点像,主要是中频人声的甜度与厚度在,因为屏蔽背景一样很安静,但棉花糖的解析与中高频延伸又比Lavinia更上层楼,如果是在找自家相似棉花糖走向的线材Lavinia可以胜任,Vortex这几条棉线的声音都算是暖声线材,而非一般纯银或铜镀银那种明亮光泽型,这种一般久听会不耐听。Alida 还没有听,但Patrick大也在Post76分享过心得,等两条煲一段时间再来一起分享与棉花糖差异。https://post76.hk/thread-337130-1-1.html不过这个包装也太用心与豪华,长方形的盒子里头装了一组耳机收纳盒,Effect Audio ConX插针盒,线材与线扣以及保证卡,当然没有棉花糖那种奖座包装,但也比一般升级线好多了,Toxic有万年夹练袋,现在多一张Thank you card 哈哈。

Vortex Cables ELSA 屏蔽Twins Pair 升级线这是香港限定版升级线,之前一直有跟Vortex 的Oscar大讨论有没有办法做类似Type 9结构的升级线,尤其是一直以来都做这种特别的棉布屏蔽线材,爬山绳。Type 9是一种同轴式的结构线材,中心是多股Litz漆包线材,外头包上绝缘层(材料的介电常数跟厚度需要控制),绝缘层外层还有一层导体(这层导体数要与中心导体数awg相同)或编织网再上厚点的复合绝缘层材料,最后在包上棉布完成,没什么人做这样结构的升级线,主要这类的线材一般用于高功率/高频功率传输等,所以对讯号的传输跟衰减有一定的要求。ELSA就是这样的概念下产出的线材,外层导体用的是无氧铜镀银,中心导体是Furukawa铜银合金镀银。这次比较特别的是绝缘材料一般用的是铁氟龙较多,而它用的是把空气注入聚乙烯(PE)的方式,导致含25%的空气,说这样的材料介电系数更低,而失真更小,看介绍很特别,不过怎么样都是耳朵验收,听说听感是中低频穿透力,人声味道但不浓味 ,低频清晰,而且价位不算贵,不过他们家的线材听过棉花糖后就真的还是回不去 XD

5. Han Sound Audio 汉声

Han Sound Audio 的品牌起源可追溯至 2010 年,当时仍以 汉声小铺 名义经营。然而,真正的转折点是在 2016 年,品牌进入高速成长期,并正式更名为 Han Sound Audio,这四年间,品牌规模迅速扩展,成为台湾本地最具代表性的升级线材品牌之一。

近年来,Han Sound 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日益提升,无论是在 香港、CanJam 等国际音响展,还是在 韩国、大陆、香港、新加坡等市场,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品牌知名度持续攀升。这几年的努力与成长可说是 有目共睹,逐步奠定了其在高端升级线市场中的地位。

我与 Han Sound Audio 的缘分始于 2016 年,当时经毒窟烧友推荐试听了三款线材后,才开始对这个品牌产生好感。吸引我的不仅是 价格合理、质量优异、产品更新快,还有维修保固效率高、客户支持度强、声音表现出色。其中,Zen系列铜线材特别令人印象深刻,这几年汉声的新线材为DANTA,KUNPENG,LUNA以及KULA。

http://www.hansoundaudio.com/

汉声新旗舰-鲲鹏 KUNPENG升级线开箱汉声的线材已经接触很久,从2016年还是汉声小铺、知名度相对较低时,就开始试听他们家的线材,也是经过毒窟群烧友的推荐。直到将他们的线材推荐给当时在新加坡的 Music Sanctuary 老板 Calvin 试听后,他惊为天人,认为这间来自台湾的线材品牌极具潜力。随着他们的努力,品牌转型为 Han Sound Audio,并在国际展会如 CanJam SG 等活动中逐渐打开知名度。

几条新推出的产品令人印象深刻,例如价格实惠且在中高频具有特殊音染的铜线 Zen Too/Zen 8,中频人声带有独特奶油感的 Aegis 8(虽然音场会略微缩小)。2017年,汉声推出市场上第一条 全屏蔽金银合金旗舰线材 —— VENOM 毒液双头龙,外观采用黑色尼龙披覆,搭配两颗端子(2.5mm平衡接讯号 + 3.5mm单端屏蔽接地)。这样的设计很大程度上源于当时 AK 播放器 以及 Mass Kobo 404 耳扩 的使用需求。后来,端子设计改为 4.4mm第五极接地,迅速引起市场热议,毕竟当时市场上并无类似设计的线材,也引发不少品牌效仿与跟进。

如果说 VENOM 毒液 是汉声的旗舰线材,接下来于 2019年 推出的 Torfa 4 则是另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这条线材距离上一条 毒液 已有两年多时间,采用了 同轴结构设计,核心导体由 金银合金与单晶铜 Litz 线 混合而成。经过 VENOM 毒液 和 Aegis 等合金类型导体线材的研发积累后,汉声在合金掌控与屏蔽技术上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产品发展基本上围绕这两个主轴持续深化。

自 毒液 的成功后,汉声逐渐确立了自己的品牌定位。虽然他们依然会推出一些非屏蔽线材,如 Aegis、Agni纯银线 和 ZenToo超值纯铜线,但高阶旗舰产品几乎都是以 棉布外观的屏蔽线材 为主要设计方向。

2021年,汉声推出全新旗舰线材 DANTA。这款线材拥有深蓝色的线身,其问世主要源于 屏蔽材质的突破性进展。传统热塑材料的介电系数较高,对讯号传输与声音表现有一定影响。而 DANTA 改用 高分子材料,不仅可塑性更佳,传输性能也有所提升。拿在手上,第一个感觉就是「柔软且轻薄」,与过去的 Redcore 和 Nundu 产品有着显著差异。

然而,近三年来,由于疫情的影响,汉声 新产品的推出速度明显放缓,特别是新旗舰线材的发表。在这段时间里,虽然 汉声 推出了纯银导体与石墨烯屏蔽层的 LUNA、铜镀银材质的 Kula,以及纯铜导体与石墨烯屏蔽结构的 Quintin,但这些线材在品牌辨识度上未能延续过去旗舰产品的鲜明特征,主要仅在屏蔽材料上进行了创新尝试。

直到 2024年11月初,林董 首度透露即将推出新旗舰线材,但对于细节却守口如瓶。随后,我们才在 官方脸书 以及 耳机文化节 上见到了这款旗舰线材的实体,并有幸亲耳聆听到它的声音表现。

这三年来,我使用 耳罩系统 的比例逐渐增加,心里不禁浮现一个期待:这次的旗舰线材,会不会有机会推出耳罩升级线呢?

2017年旗舰VENOM 毒液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16768542_baee5f8b4c_b.jpg

2019年旗舰Torfa 4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49185715077_faef6ff895_b.jpg

2021年旗舰DANTA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1246292191_c9e625c658_b.jpg

底下是网络介绍,很详细,供参考。『汉声于2024年12月正式推出全新一代旗舰商品『鲲鹏 KUNPENG』「鲲鹏」一词源自中国古代传说,描述北冥的巨鱼化身为展翅高飞的鹏鸟,气势磅礡、恢弘壮丽。这个名字不仅象征线材音色的宏大表现,更展现出汉声团队对于这款旗舰产品所投注的深思熟虑与满满自信,也让发烧友们对其充满期待。

鲲鹏 采用三种不同材质且不同尺寸的贵金属,透过 星状绞合技术 进行集合,并以 DoPunt Hytrel弹性披覆体 将正负两极独立绝缘,同时填充 避震棉丝,并辅以 高分子薄膜 将线芯紧密集合。在屏蔽层设计上,鲲鹏 采用了独特的双层屏蔽技术,由 石墨烯编织网 以及 镀银金属屏蔽网 组成,外层则使用 超柔软医疗级PVC 作为披覆,确保线材在保持优异电气特性的同时,也拥有出色的柔软性,方便佩戴与收纳。如此复杂的结构下,线材依然维持了令人惊艳的柔软手感。

鲲鹏三种金属导体设计与双层屏蔽结构纯银:保留传统Hi-Fi音响银线的独特特质,提供细腻、丝滑的人声表现,并在高频钢琴弹奏中展现出卓越的颗粒感与低频质感。金银合金:在纯银的基础上加入特定比例的黄金,使音色在丝滑中更增添一丝活生感,让听感更贴近现场演奏,音色不过于渲染,细节更为真实自然。银镀钯:纯银镀上钯层后,声音在高频部分更加华丽,整体声音层次感与厚度显著提升,无论是大编制古典乐曲还是乐器定位,都能展现细腻且均衡的音色表现。鲲鹏 采用了独特的双色混编双层屏蔽结构,通过两种材质的特性有效阻隔外部噪声。石墨烯编织网 确保高频讯号的传输顺畅,而 镀银金属屏蔽网 则加强中低频段的传输稳定性,防止电磁干扰,让声音背景更为纯净,呈现更深邃的「黑背景」。

专属设计,低调奢华为 鲲鹏 特别设计的 分线器 与 插头造型,无论是 石墨黑的底色 还是 亮橘色的点缀,都展现出低调而奢华的美感。壳体线条细腻,凹凸有致,凸显出细节工艺的极致追求。此外,分线器上的滑块设计能在不使用时固定于分线器上,不易滑落,实用性大幅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线材首度搭载了 全新型可换式插针 设计,使用者无需任何工具,即可轻松快速更换不同的插针,让使用体验更加便利。

极致包装,尊荣体验专属的 磁吸式牛皮收纳包 及 同色牛皮收纳扣,在打开包装时,扑鼻而来的是纯正的牛皮香气,提供耳机与线材最为高贵的收纳保护,从细节之处展现出品牌对质量的坚持与对用户体验的重视。

调音哲学,均衡细腻在 调音设定 上,鲲鹏 选择了不走极端路线,无论是古典大编制音乐还是小品流行歌,都展现出优异的动态表现与丰富的细节还原。整体音色偏向 中性,但在高频上略作点缀,使人声更为悦耳、穿透力更强,而低频则拥有极佳的扩散感。

聆听时,可以感受到 高密度却不壅塞的厅堂感,以及绝佳的乐器定位表现。音场呈现椭圆形,各个乐器与歌手的位置轮廓清晰可辨,这也归功于卓越的 双层屏蔽设计,让聆听体验再次突破极限。』

规格:导体材质:纯银、金银合金、银镀钯双层屏蔽结构:石墨烯编织网 + 镀银金属屏蔽网(接地)外披覆材质:医疗级超柔软PVC颜色:金属灰与海洋蓝线径:20 AWG / 每蕊线蕊数量:2蕊标准插头:汉声 4.4mm 平衡插头可更换式标准接头:2Pin IEM、MMCX、PE

重点整理:1.三种金属导体:纯银、金银合金、银镀钯。首次在旗舰线中引入银镀钯导体。2.双层屏蔽设计:石墨烯编织网 + 镀银金属屏蔽网,呈现黑、银、蓝色的交织外观。3.20 AWG 线径:两蕊设计,线径略粗,适合耳罩升级线使用。4.独特外观设计:专属分线器、可旋转更换插针设计,无需工具,使用便利。

搭配器材耳机:Vision Ears VE10播放器:乐图墨菊2(GT2)

初听感第一个印象便是中高频非常华丽,乐器的结像清晰,定位极为准确。一听便能辨识出这是贵金属导体特有的音色,但与一般金银合金线材不同,鲲鹏展现出更为细致的中高频解析力。这种表现应该是源自银镀钯导体的贡献,搭配纯银的高频细腻度,构成如此独特的声底。整体听感偏向中高频延伸,呈现出一种华丽质感,这种音色即使是经过精心调整的铜线,例如 Brise Audio、Toxic BWXL,甚至是汉声自家的 Quintin,都难以达到。鲲鹏的声音特性让人一听便被那种华丽的声音所吸引。这种声底与 VE10 形成很好的互补,让中低频线条更为干净利落,同时提升中高频的延伸感,尤其适合演绎交响乐。在这三种混合导体中,仅剩下金银合金承担中频与低频的弹性补足。而如此独特的音色,除了导体本身的特性,应该在焊锡上也进行了特别的调整。林董一向会针对不同焊锡进行反复测试,直到达到理想的声音走向。

鲲鹏的声音特性偏向杂食型,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它特别适合日系女声、交响古典,甚至是金属、摇滚、电影原声带(OST) 等多种音乐类型。举例来说,在聆听 《Stellar Blade 剑星》的OST 时,乐器细节的还原与结像的精准性堪称亮点。

双层屏蔽设计 确实有加分效果,除了让背景更黑之外,还让微细节得以自然浮现。然而,若要聆听爵士女声那种厚实甜美的音色(如 Susan Wong、Olivia Ong),鲲鹏 在中频表现上略显清冷,少了一些温润饱满感。即使搭配 GT2 这类中正偏暖的播放器以及 VE10 这种稍有暖意的耳机,这种特性依然存在。若以爵士人声为主,搭配铜线可能会更为理想,跟我常听的音乐类型不同。

低频方面,鲲鹏的量感相对较浅,即便搭配在低频表现突出的 VE10 上,低频的下潜依然显得浅一些。不过,其低频拥有良好的弹性与扩散感,呈现干净利落的低频轮廓。

在搭配上,我也尝试过与 Aroma Fei Wan 搭配,效果非常好。主要原因在于 Fei Wan 在中频人声部分拥有极高的密度,抓耳效果极佳,特别适合流行音乐。而 鲲鹏 则将 Fei Wan 的中高频表现进一步拉升,使整体声音更为明亮通透,两者形成极佳的互补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鲲鹏 可能不太适合本身声音特性就偏亮或高频较尖锐的IEM,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无法达到理想的互补效果,反而可能会放大原本过于尖锐的高频特性。

鲲鹏对比 DANTA鲲鹏重量为56克,而 DANTA重量为35.6克。DANTA 的导体同样是金银合金混合纯铜 Litz 线材,在屏蔽材质上突破性地采用了高分子材料,作为前旗舰产品,有着极高的技术水准。因此,透过声音比较,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三年来的技术进步。两条线材在初听时的走向有些相似,同样以中高频为主。然而,仔细聆听后,差异逐渐显现。DANTA 的人声声线与乐器清晰度相比 鲲鹏 稍显逊色,略带模糊感。这也可以理解,毕竟 DANTA 采用的是金银合金混纯铜线,在中频的厚度上稍有优势,但声音听起来偏干,缺少 鲲鹏 在乐器光泽与水分上的细致感,进而影响了 中高频延伸的华丽感。这次的比较显示,导体与结构 才是决定声音表现的关键因素。虽然后续可以透过 焊锡 进行微调,但声音走向大致已定。这种差异,唯有经过实际对比才能感受到。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17932108_024e8d669d_b.jpg

鲲鹏对比 Flash Acoustics 瞬声奥创瞬声奥创重量为45.7克,是瞬声今年的新旗舰线材 Venom 的前身。虽然手边没有 Venom,但根据香港展的印象,它的声音同样走 中高频华丽 的路线,但中频部分更为润泽,让人十分期待后续深入比较。

虽然 瞬声奥创 的定价相对较低,但其声音特色鲜明,尤其是中频人声部分,带有一丝奶油般的甜美染色。瞬声奥创采用多种导体混合,包括 银镀钯、纯银、7N OCC铜 以及金银合金,并且多了一些铜导体的支撑。外层结构方面,瞬声奥创 采用了双层丝包奈米金银油浸设计,线径为 21AWG,较为细致,并使用 X-Cross 技术,中间带有黑色底色,呈现独特的 X 型设计。相比之下,鲲鹏 采用了双层屏蔽网,外观密实,线径略粗,屏蔽效果更加优异。

在声音表现上,两者差异显著:瞬声奥创:中下盘表现稳定,声音均衡,人声中频带有甜美染色,中高频延伸稳健。鲲鹏:将声音焦点更多地放在中高频,高频细节清晰,线条感更佳,背景纯净。对我而言,鲲鹏 更适合搭配暖声耳机,尤其在流行乐曲中能达到绝佳的互补效果。而 瞬声奥创 则显得更加稳定,搭配性广泛,适合那些不过度追求华丽音场的用家。

鲲鹏对比 Toxic Medusa V2Toxic Medusa V2 重量为57.2克,采用 17AWG 线径,结构为 Litz Type 6,导体材质为 金银合金混合银镀金。在我心中,Medusa V2 一直是交响与古典音乐中高频延伸表现最佳的线材,音场宽广,特别是第二代的银镀金,在中频染色上表现得更加出色。两者在中高频的声音走向上有些相似,但各具特色。Medusa V2:整体声音更加柔美,中频人声韵味更浓,银镀金的特性让高频更具光泽感。鲲鹏:背景更加纯净,彷佛一大片透明的落地窗,乐器的光泽与线条稍显明亮。在音场表现上,Medusa V2 更为宽广,包围感更强。然而,鲲鹏 的高频延伸细节更为明显。就我常听的音乐类型来说,Medusa V2 更加合适。我已经听过这么多条线材,但至今还没有一条能在中高频延伸表现上与 Medusa V2 匹敌。即使是 Toxic 自家的限量旗舰 Cerberus(三头犬) 也未能超越。然而,这次的鲲鹏 已经让我感受到了一丝那种水平的味道,彷佛触及了 Medusa V2 的中高频延伸境界。

鲲鹏对比 Orff Cables Project: Elizabeth 伊莉萨白伊莉萨白重量为56克,是 Orff Cables 的首款 IEM 旗舰线材,导体采用 银镀金混合银镀钯,结构为 Litz Type 2 与同轴3D屏蔽,线径为 2蕊。两条线材的素质接近,在细节表现与线条感上都十分优秀。然而,鲲鹏 的 中高频 显得更加突出,整体声音更加华丽,细节更为丰富。而 伊莉萨白 的频段分布稍向下盘移动,乐器结像更为凝聚,空间感也更为立体,音场表现更加宽广。伊莉萨白:低频更具弹性与扩散感,搭配 VE10 可能低频稍显过强,但搭配 Fei Wan 则表现得相当均衡。鲲鹏:中高频延伸更为突出,细节更丰富,适合那些追求高频华丽音色的用家。两者的走向有所不同,选择时可依据搭配需求与个人喜好而定。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17932068_58c749952f_b.jpg

鲲鹏作为耳罩耳机升级线测试设备耳机:Final D8000 DC Pro Edition线材:原厂铜镀银线(京线) vs. 汉声鲲鹏DAC:Chord Dave耳扩:Headamp CFA3

家用系统电源专线:Furutech FP-S022N(奈米金银粒子无氧铜,23公尺)、GTX-D NCF(R)壁插、106 D NCF碳纤维盖板电源处理:PLIXIR BAC1500 1500W平衡隔离变压器(升级三组GTX-D NCF(R))音响架:Atacama 110-40 四层网络设备:Ediscreation Silent Switch OCXO / Ediscreation Fiber Box II讯源 Roon Core:Roon Nucleus + Furutech LAN-8 NCF + Plixir BDC 19V线性电源讯源 DAC:Chord Dave(Crystal Cable Diamond)

这次的比较结果与之前的 IEM 使用体验有些不同。京线 虽然线径较粗,但其铜镀银导体的特性使声音表现稍显生硬,例如在聆听钢琴演奏时,琴键压下去后的反弹力道较为平面,缺乏细致的起伏感。而 鲲鹏 则展现出更丰富的动态表现,随着按键力道自然起伏,细节更为柔顺自然,这种差异在中高频表现尤为明显。然而,在耳罩耳机系统中,因为大电流的推动,鲲鹏与 IEM 搭配时的听感有所不同。特别是动态表现大幅提升,中高频的特性依然存在,但强劲的动态有时会稍微掩盖原有的细腻度。这种现象在贵金属、合金与镀金线材之间尤为明显,毕竟电流量的差异直接影响声音的传输特性。这点需要实际测试,才能更精确地感受其中的差异。

结论1.鲲鹏 vs DANTA作为耗时三年研发的新旗舰,鲲鹏 相较于 DANTA 的提升非常明显。这主要来自于导体材质与结构设计的差异,毕竟在用料上已经存在显著不同。至于包装细节,网络上已有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2.声音特点:鲲鹏在 中高频 表现上极为突出,声音更加华丽细腻,背景犹如一扇透明落地窗般纯净,乐器的泛音自然浮现,定位清晰且立体感十足。中频:不属于厚实饱满的风格,略带冷静感。低频:下潜感较浅,但弹性十足,扩散性佳。整体上,鲲鹏适合低频本身较强、偏向中下盘的耳机进行互补,反而不太适合本身高频较亮的耳机,避免声音变得过于尖锐。线材手感线身虽然粗壮,但依然保持着极佳的柔软度。不过,由于听诊效应明显,出街边走边听时需要稍加注意。

3.附赠 4.4mm 对录线随附的 4.4mm 对录线 是一大亮点,与鲲鹏的线材设计一体性极佳。不过线身稍短,适合将器材堆栈连接使用。

4.可换插针设计OE可换插针设计 也是一个极大的加分项。无需任何工具即可快速更换插针,使用上极为便利,是设计上的一大亮点。

5.与其他线材比较每条线材都有各自的特色与优势,而对我而言,Medusa V2 仍是我的最爱。毕竟硬素质摆在那里,无可挑剔。

一点记录心得供参考

汉声LUNA 纯银升级线搭配心得

玩汉声升级线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从2015年到现在,主要是因为台湾品牌亲切,毒窟烧友推荐,从一开始比较小众的汉声小铺到几次CanJam参展后的Han Sound Audio,线材几乎每条都有入手,一路看着进步跟转变,在目前升级线新品牌备出且没几个月就一条新线,大都是线海战术,汉声推出线材的速度其实不算太快,蛮稳定的,例如就纯银线来说2017年推出Angi, 2020 推出Agni ll到2023年才又更新了纯银系列LUNA,每三年更新一次。

这次的LUNA在看到脸书发表后,马上问了汉声几时推出与细节价位,赶在8月香港高级影试听展前寄出,顺丰从台湾寄出大概2-3天就到新加坡算很快,而且在展会过后不少香港烧友私讯分享购入心得,且Patrick大也有发文入手,评价都是正向。

包装这次汉声采用全新设计的外观包装,磁铁式的翻盖设计,跟以往分开式盒子不同,一翻开里头还有LUNA的艺术字样以及汉声的品牌名,而且与一般厂商包装把线材卷成圆形放入盒中,汉声把线材用包装定型在内装里,端子LOGO与插针从一开箱就看的很清楚,体验很与之前都不同,感觉有用心,不知道以后每条线是否都采用这种设计,简洁又力。

结构:LUNA是纯银导体线材,外观跟设计都取代本来的纯银Agni系列,有别于以往透明批覆,这次是用高导电石墨烯编织网当作屏蔽层在最外层,隔绝磁场干扰,纯银导体分成两层不同设计,线径与表面处理不同,内层是比较粗的纯银,外层是较细的Litz漆包纯银避免集肤效应,这种设计是为了兼顾各种不同频段的声音,在很多升级线高阶品牌都有相似的作法,中间层是负责低频 然后再用石墨烯网包起来,当然最中心还是避震管,也算是Litz type 4的一种应用,但最特别的地方就是这个石墨烯编织网,一般金属编织网如铜镀银等,通常比较有韧性,厚度也厚导致屏蔽线材一般都比较难凹,也比较笨重,当初看LUNA的照片主观以为很硬,但没想入手后非常的柔软,且听诊效应也低,主要贡献在于编织网材质的突破。

更正,香港烧友Alfie大拆解分享Luna并未将石墨烯焊到第五极,只有包覆住线身,感谢分享。

再来是这次的分线器以及4.4mm插头也是新的设计,印上了汉声的字样,比旧款的纯纹路感觉更好看且彰显品牌。

至于外皮的颜色是灰色配上金粉的感觉,应该是要展现月亮的颜色,就颜值这块来说刚看很像是工业用线的颜色XD,但是看久还蛮耐看的。

试听的器材如下耳机是VE 极乐世界私模DAP是乐图钛菊

声音走向一插上DAP听,极乐世界4.4mm high gain输出大概39/100就有足够的音压,这点与一般混合型导体或是银镀金等导电率较低的线材差异明显,一般我听极乐大多需要42/100左右的音量,Luna作为纯银线导体它好通透,主要还是导电率低的关系,又屏蔽低噪声,开声就可以感受到典型银线的声音,细节多且自然呈现,不是硬灌给你,声音柔美,整体往中上盘偏,声线清亮,中高频华丽且不刺激,这种单一导体的声音反而比较线性,但最特别的是低频,LUNA继承了Agni系列的优势,的力道与弹性都比一般纯银线的层次感好,但它又没有Agni太过肥厚的问题,纯银在IEM耳机升级线的数目对比铜线跟金银合金等导体反而少很多,但我也至少听过20几条,但LUNA算调整得很好,保留一般银线的优点,但偏干瘦与偏亮的缺点却一点也没有,但我私心喜欢多一点厚度的银线,这点银龙或是Eddie就多一些。

与其他纯银升级线的声音对比

对比Toxic Eddie 4 wiresEddie 4 wire明显在声音的透明度上表现没有LUNA好,比较浊一点,线条感也差些,没这么通透,中高频延伸更柔美,但Eddie在中频人声表现位置向前比较有感情一些,厚度也好,真不愧是我XD,喜欢传统银线的声音还是得选LUNA,Eddie的声音比较特殊一点。

对比Toxic Eddie 8 wires8蕊对比4蕊的差异很明显,音场大了一圈,中频没这么浑厚,线条感跟细节都好很多,但与LUNA相比,LUNA的乐器结像又更清晰,中高频又更明亮且华丽些,音场稍微小一些,不过人声的厚度少了一些,且位置稍微退后些,当然就背景宁静度而言LUNA毕竟有4.4mm接地,表现更好些。

对比DITA Celeste旗舰纯银Celeste用的是日本 Kondo Audio Note的4N纯银导体,经过30年的自然退火来保持声音的光泽,光是原材料就跟坊间的UPOCC导体有非常大的差异,与LUNA这两条的价差有点多,且也是目前我最喜欢的纯银升级线,主要是收藏为主,但还是来做声音的对比,两条一开声就可以明显感受到差异,Celeste有LUNA做为银线的优点,但它的下盘非常稳与静,中频带点淡淡的甜味,这种声音是在任何银线没有的,即使是Crystal cable dream 或DHC等,而LUNA相较之下比较轰且偏中上盘,较飘些,Celeste是可以听很久不会累的。

对比汉声自家的VodunVodun是铜镀银导体,Litz Type 4结构,中心是避震管,内圈是铜镀银材质绕抗拉丝,外圈用的是双色四束多股纯铜导体,在导体与结构与定位上与LUNA的等级不同,两条线材的差异主要在线条感跟中高频华丽度,Vodun相对下较为中规中矩,较闷且不清晰,而LUNA的音场也大一些,这点不AB较不明显。

根据银线的特性,我比较喜欢搭配些动圈类型的IEM,主要是对线条跟分析力有更大的帮助,静电混合型或是多单体动铁比较不缺细节跟解析,随手抓些我觉得会合适的耳机。

搭配不同耳机1.Spirit Torino IEM TWIN PULSE BERYLLIUM这支意大利耳机,声音非常的线性且中性,衔接顺畅,中频微暖,低频干净,中高频不刺激非常柔顺自然,是一只调整的非常自然的耳机,声音是可以很耐听让人久听的,又不无聊的,且细节的呈现很自然,搭配LUNA的第一个感觉是整体底声更明亮些,线条感更清晰,乐器的泛音更明显,这个钢琴跟敲水晶一样,蛮搭的,且不会让本来WIN PULSE的优势消失,久听也不累。

2.SONY IER-Z1RIER-Z1R搭配原线在推力够的情况下,它的中低频比较浑厚,有人觉得太强/肥,声线不够干净清晰,这次配LUNA算是互补型,本来Z1R中频人声就比较温暖些,LUNA把人声的口型变的更清楚,口水音也明显些,其他本来中高频的优势不变,比原线好听很多,可以配LUNA。

3.搭配Sennheiser IE600IE600做为次旗舰它与IE900的声音还是有很大的分别,主要在于IE600在中低频的厚度与饱满度比较多,低频的下浅多了一些扩散感,整体往下盘拉,听人声会比较有感情,比较往流行音乐多一些,但整体的细节表现,乐器的结像,人声与乐器的分离度,音场等还是IE900比较优秀,这次配上LUNA后的提升是有的跟IER-Z1R有点相似,也是互补型,乐器的泛音变的更清晰,人声口型也是,但还是无法往IE900的素相比,本身耳机的限制就在,LUNA只是在本来IE600的基础上多了一点音染,IE900我觉得可能不太合适就不配了。

4.搭配DITA Audio Perpetua旗舰动圈DITA Audio Perpetua的素质非常好,很少听到动圈耳机有这种解析与细节,听不出来是动圈,也是手边最喜欢的动圈耳机之一,搭配Celeste更是相得益彰,但这次配上LUNA听几首就拿掉,主要是细节强碰,太不耐听了,比较刺激些,本来就解析就很好的耳机不太合适典型纯银导体的线材,不合适。

结论1.LUNA作为汉声的新纯银导体线材在结构与屏蔽上有所突破,对比本来自家的Agni进步非常大,主要在线条感,背景宁静度,线性度,中高频细腻度有提升,低频也没这么混浊。2.对比与其他品牌的纯银线材,LUNA比较像是典型纯银线,保留中高频优势之外低频也更有弹性些,但希望中频的厚度能够再突出一点,但Eddie就有点太多,比较偏向听人声的银线。3.搭配耳机不会像是铜线那样百搭,但尽量选择动圈或是调音比较保守一点的动铁或静电混合(VE家可以,我也试了极乐世界以及VE8),或是偏暖声的耳机,如IER-Z1R等都可以,Spirit Torino IEM TWIN PULSE意外对我合拍,IE600也可以,而Perpetua不太合适。

HanSound Audio Vodun 升级线开箱

大概将近一年时间没有认真接触与试听汉声的线材,新的金字塔Pyramid系列UNAS也没有去试听,是因为汉声的产品往屏蔽隔离网外层包棉布方向发展,从DANTA跟UNAS都是,以音响用讯号线结构的方式来制作升级线,力求用新材料让有隔离网的升级线更软,更好收纳,像之前的毒液线材导体包铁福隆管,缺点就是线材的比较有弹性,难避免麦克风效应,而屏蔽线材对声音的表现很明显,包括背景变黑,更干净,也能更专注在歌手口型变化,使4.4mm第五极得到更好的发挥。

这些优点这几年下来大家都懂,但这类型的线材对习惯UPOCC工艺制作,例如Toxic cables, Effect Audio的各种透明,镀金、镀银美美的线材例如Toxic cables, Effect Audio, Plussound等的我审美被养坏,DANTA的蓝色棉布虽然很好看,但UNAS的亮橘色(UNAS 的橘,让你走在高调又流行的前端!),以及后来又推出墨绿色,实在欣赏不来,尤其是很难跟美丽的客制耳机配色。

升级线玩这么久听过搭配大概百条,其实有个感触,就是声音真的是其次,不管它的声音与素质再怎么好,一定会有需要搭配的地方,且很吃个人喜好,一定有人不喜欢,不是一条线材就可以通吃所有耳机,在各种导体,结构,焊锡,端子,插针对声音影响组合的情况下,变量太多,但消费者看到看到第一眼的就是外观与配件,它如果好看对眼,再看品牌,再看介绍,再看价格,再决定要不要试或是盲狙,而且通常很多人根本没时间试,直接盲狙,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消费行为。

举例好像我做太阳能组件产品,我每天想要怎么让产品可靠度更好,功率更高,用最新的技术推出市场,但直接做成黑色组件,装在屋顶更美,客户更爱,又品牌够大直接盲狙,这就像是做技术的人都有盲点,但通常客户要得其实很简单。

再来就是现在各种Litz type结构出现,有避震管,不同线径的multi strand负责不同频段,表层漆包都做得很好,不一定要做传统讯号线结构声音才会好。

这次汉声的Vodun一改之前的Pyramid产品线的作法,终于用了Litz Type 4结构,中心是避震管,内圈是铜镀银材质绕抗拉丝,外圈用的是双色四束多股纯铜导体做配色,透明的PVC批覆,所以外观看起来是黑绿相间的颜色,非常的耐看,颜值控应该会中,再来是价格也是走中低价路线,柔软好收纳,外观搭配耳机也没什么问题,线径也来到21awg。

在毒窟聚会其实大家就看过成品,当时就觉得很好看,大概是汉声出过颜值最高的线材,也在TPAF台北场展会过后把它带回家,煲了两天就开始听,配上VE的极乐世界,DAP用的是乐图的钛菊,初听的觉得中高频细节呈现得很自然,不刺激刮耳,这点就算没煲开,中高频也没有什么毛噪感,锡的调音很顺,虽然是混编线材,但频段没有特别突兀的点,衔接很好,而中低频饱满,不冷声,搭极乐在本身的音色下在中频多一点润色的功能,人声稍微带点温度且蛮宽松,但是有个问题是细节不多,且分析力与线条感对比金银合金,或银线还差一些,这种听爵士人声,女声或流行乐较合适,但听一些对音响性与细节要求比较高的音乐类型,可能会有乐器分离度与定位不够的问题,除此之外的优点就是蛮百搭的,尤其是现今多动铁单元素质类型耳机当到,Vodun可以不改变太多耳机特性的情况,多一些润色的功能,而虽然是混编但最后的走向就是没有铜镀银偏亮偏V型的粗糙音色,反而往铜线特性走。再来就是线材好看阿!

Han Sound Audio Artona限量升级线在11月底的台北耳机节第二天,汉声才神秘的拿出这条线材给大家试听,很多第一天去现场的人没听到,当时听完只觉得是铜线的声底,温润不失线条感,背景很黑,因为用了跟LUNA一样包覆的石墨烯编织屏蔽层,再包上棉布,线身外观有点像是2020年自家推出的Torfa,一样是黑色棉布的点点线材,不过这次的外观点点的颜色搭配看说是黑紫金三色,有『黑曜石、紫水晶、金琥珀』,开运配色,不同颜色代表这条线所拥有的不同的声音特色,看介绍真的是汉声才能想的出来的Idea,消灾祈福解运,台味十足XDD

限量是88条,只有在台湾跟香港开售,而且在圣诞节前夕开卖,价位毕竟是铜线不会到太贵,但这次的铜导体用的是自然退火工艺,自然退火是一种金属热处理过程,将金属加热到高温,然后在控制条件下缓慢冷却,以改善其微观结构和物理特性。这个过程对金属的内部结构有重大影响,能够提高金属的延展性、减少硬度和消除内部应力,缓慢冷却过程是一个关键,听说线材厂如Kondo是将线材存放使其自然老化退火,使结构恢复正常,纯银导体存放时间竟然达30年之久,听汉声说这次用在Artona的铜导体大概是6年左右。

整体的结构就是编织网—PVC-石墨烯编织网-棉纸-高分子绝缘薄膜-occ自然退火铜导体,高导电石墨烯编织屏蔽网与LUNA纯银线用的是一样的,隔绝电磁干扰,加上高分子薄膜作为绝缘材料,所以就算是第五极没有做焊接,声音一样是蛮干净的,线材看起来好粗,重量算可以配戴也舒服,除了线身有点硬之外,可能是因为屏蔽层关系,线径是22AWG。

线材的外观有烧友说跟Vortex的线材有点像,来跟评价很高的Seraphina以及爬山绳对比一样,三条放在一起点点的图案设计与位置还是有很大的分别,Vortex是三个形状连在一起,而Artona是六个菱形有间隔的分开,三种颜色的菱形点,而Vortex则是以单一颜色来区分线材型号,且Artona粗度则是粗不少,等等来比较一下声音差异。

再来这次Han Sound跟OE合作可换式插针设计,这点跟Toxic cables一样,OE插针的设计上弹性比较高,需要自己设计外壳包括图案印刷等,如果是跟EA合作ConX则需要使用印刷上EA的品牌在外壳上,喜欢自己设计与印刷自己品牌的线厂可能会有所顾虑,但老实说就使用下来OE跟ConX各有优劣,OE麻烦的是那个螺丝需要锁,但也是如此锁完固定后比较稳定,不容易转动,而ConX则是非常方便是直接用手转就可以固定得很好,不需要螺丝,但有时用的时间一久有些线材比较硬很容易把它又弄松,转不紧,而ConX是更美观也更有设计感,结论就是汉声现在线材可以换mmcx/CM插针,其他特规的好像需要定。

而Eletech有跟ddHiFi合作新款的插针,期待那样的新设计。

试听的器材DAP:乐图 雷神之锤耳机:Spirit Torino 动圈耳机TWIN PULSE BERYLLIUM线材对比:Effect Audio Ares S与Vortex爬山绳

简单对比一下两条线材的差异,耳机用的是 Spirit Torino动圈,这支的声音走向是中性自然且对升级线敏感的耳机,很好分辨差异。

Han Sound Audio Artona对比Effect Audio Ares S先听Ares S这条是很喜欢的EA铜线,主要是在一般OCC纯铜那边接近纯银干净线条感的中性声底下,由于混编在中频的厚度又更多些,中高频明亮,中频温润,整体协调性很好,接着换上Artona,最大的感觉就是中下盘变稳,声音变的干净透明,背景也变黑些,中高频比较没这么飘,但亮度跟线条感依然还在,音场大了一些,这应该是石墨烯编织网的关系,但中频则是Ares S比较饱满些,差异蛮明显,这边听得出汉声中高阶线材喜欢的调音风格还是一致,尽管是用铜线还是尽量调到中性一点的声底,染色少一点,比较后感受不到自然退火的声音特色,但整体是属于中性的铜线,不太像是中低阶的Zentoo Plus那样染色的声音,这点跟印象中的中性铜线UPOCC Toxic BW22 V3底声相似,只是Artona的中下盘肯定会比较稳。

Han Sound Audio Artona对比Vortex Lavinia爬山绳

Vortex Lavinia爬山绳在最近台湾非常红,好多人评测与心得分享,它的屏蔽是无氧铜镀银,导体是纯银、单晶铜镀金、银镀金、银镀钯混合,导体不同本来比较不太合适,但长的像又都是屏蔽线材就刚好比较,两条的差异竟然没有刚刚的Ares S来的大,比较像是同一类型线材,两条的背景都算黑,下盘也稳,Lavinia的背景乐器的结像比较清晰,刷弦的共振感明显,但人声比较柔,口型变化较不明显,这点可能是跟Lavinia混合导体有关系,带点不同金属混合的音染,Artona则是比较明显,横向音场则是Artona大些,相对中性点,这两条就无所谓谁比较好听,得看喜好与搭配。

除了线材本身比较硬之外,三色点点其实蛮好看的,声音也可以,价位也还好,铜线稳定好搭又有独家屏蔽,推荐给大家试听。

Han Sound Audio DANTA 开箱接触台湾汉声的线材一段时间了,从2016年还是汉声小铺时就开始接触,一路上看着这间品牌的成长至今,2016年当时申请在新加坡试听了几条线材分享心得后,就把那些线拿给拼命毒我PWaudio 1960s的Calvin,他听后觉得声音很棒,也很有潜力,就代理,结果开始在2017年Canjam SG联合展出后,知名度越来越高,改名成Han Sound Audio,也越来越多国家代理,在这段时间毒窟烧友们一直不断鞭策林董,让产品跟声音越来越好,如2017推出从Unlimited改版的的金银合金全屏蔽线材毒液VENOM,第一条以2.5mm 平衡输出,3.5 mm接地的双头龙,当时也是因为Mass kobo 404搭配AK播放器玩法的需求而进化的产品,且由烧友需求而鞭策出来的,声音自然会比较符合需求,因为玩法特殊也吸睛,讨论度很高(没试过的人一直说多此一举,试过的说差很多),后面也是非常多厂家推出,而且背景黑的效果很明显。

自从毒液的成功后,汉声渐渐找到自己的定位,虽然还是会推出一些非屏蔽的线材,如Aegis, Agni 纯银线, ZenToo超值纯铜线等,但是高阶旗舰线基本上都是外观棉布的屏蔽线,主要是以REC/XLR讯号线设计的概念去做耳机线,结构很讲究,但大家也知道,便携与发烧很难兼顾,结构屏蔽做的好的线材基本上都较硬且重,主要是里头的金属隔离网还是有点重量,密度跟材质导体也会影响,如去年的旗舰Torfa以屏蔽线来说已经算是软身,但老实说你自己去把玩就知道,还是有一点的阻力。

汉声去年一整年都没有出新的旗舰,感觉主要都在准备新产品,以及这条DANTA,林董是一个很讲究调音的人,通常线材定案后,会不断的测试以及用各种混锡调音到觉得最满意的情况,以及很多烧友给意见后才推出,之前也提到过现在很多烧友都很忙无法试听,像我光是看到线材金光闪闪就觉得很好听而盲狙,透明批覆起到很大的作用,如Plussound Tri-hybrid等,而像是Torfa等屏蔽线材外观实在是….相对吸引不到一部份烧友,但老板还是对于这点非常坚持。

DANTA的推出主要是因为屏蔽材质的突破,往往这类热塑料材料的介电系数较高,对传输以及声音有一定的影响,改用高分子材料,可塑性变的比较好,拿在手上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好软阿,又薄,跟之前自家产品Redcore以及Nundu根本两回事,深蓝色的线身,轻薄的分线器以及这次刚推出的锑铜镀铑插头,以及镀铑CM插针,一体感很好,一样有做4.4 mm第五极接地,配乐图钛菊正好。

另外更值得一提的就是包装,刚看到的感觉与VE极乐世界包装外型还有打开方式非常像,我以为打开线材也跟极乐一样会浮起来,虽然没有,但可以感受到对这个新产品的用心,有种精品的感觉,看着夹练袋包的Toxic, XDDD

DANTA的导体也是金银合金混合纯铜Litz线材,基本上汉声很多产品都是同类的导体,较少镀金甚至是镀钯材质。

开箱后煲2个小时就迫不及待先听,接上对耳机线非常敏感的瑞弦VR1,我这次选择听Frozen的Let it go,前奏的乐器一开声第一个感觉的就是好亮阿,带宽拉的非常广,尤其是中高音的透明感,非常的清脆,就像是在敲水晶的感觉,连听个鬼灭之刃的椎名豪祢豆子的钢琴演奏都可以到抽一口气的感觉,明显有别于其他线材的感受,而且音场不小,听LiSA等日系女声也很过瘾,这个除了镀铑端子影响外,相信跟批覆材质的改良有很大关系,只是目前听得出中频明显比较薄声,少了厚度,人声也退一些,极高音还是有点毛边,还需要一段时间煲线,相信煲完后会比较均衡,只是中频厚度不会改变太多,马上就知道会合适哪些耳机。

我会配一些中频以及底声稍暖的耳机,如VE极乐世界,FAudio Project Y等,不太会去配VE7,而IE900可以再试试(暖声线还是必须的)。

2020年旧文Zen4、Solar ray、Muse Mkll (2016年第一次接触,还是汉声小铺) 2016年心得,前几天爬文,发现台湾还有一间耳机升级线厂商叫汉声,属于广聚兴有限公司,常常听到毒窟的朋友请他们改线,很推荐,让我很感兴趣,于是小弟厚脸皮的请问能不能借我试听看看,但我人不在台湾,结果没多久就收到这三条线QQ

Solar Ray 单晶银铜合金镀24k金Burin-in 两周终于可以来写点 镀金线Solar-ray的声音,小弟很喜欢镀金线的声音,一方面带来暖声底,也可以帮VE6X1这种比较相对中性平淡的耳机对于人声带点感情,小弟将会拿它(6990)跟之前Toxic GSP(12000),OC Au+(8800) 来做个比较,首先是外观与触感,Solar-ray跟GSP摸起来的感觉1样,披覆比较软,感觉是相同材质,而Au+摸起来比较硬一点,颜色方面那两款比较金,而Au+相对较淡,接下来是声音,试听器材一样是金菊花+VE6X1,Solar-ray的声音很暖,且较难推,金菊花low gain要调到5X(max 7X)才够大声,其他两条仅需要41-42就有足够的音压,跟Au+相比Au+明显声音比较清亮 偏中高频,有种银线的感觉,而Solar-ray感觉有往下拉 比较稳,包围感很不错,底声不太相同,都很不错,喜好由人。接着换GSP,感觉底声很相像,人声一样往前,温暖,但是细听会发现Solar-ray相较下声音比较有颗粒感,稍微粗1点,这点如果不仔细比较感受没有这么明显,而Solar-ray虽然很暖,但背景非常黑,在1些大编制乐器演奏下,可以让人很容易注意在衔接上,最后 以价钱来说 七千左右的镀金线能有这样的声音已经很惊喜,如果您有预算买Au+不彷也试试看这条Solar-ray可给您不同的感觉,人声非常的暖声,适合比较亮跟刺激一点的耳机。

MUSE II OCC单晶铜镀银 水蓝色披覆线身试听器材是 DAP:金菊花,耳机VE6X1,先比较单晶铜镀银线的声音,Muse MkII(3880 NTD) vs. Whiplash Twspc(225 USD) oyaide镀金头,比较的同样是铜镀银的声音,老实说底声很接近都是属于较亮的感觉,Muse MKll 明显在高频比较亮一点,但又不会尖锐,整体声音也很饱满,而虽然底声相似,但是细听Twspc的声音稍微薄跟粗一点,颗粒感比较大,两条都有铜线的低频,富有弹性,请教过林先生才知道Muse MKll的表面是以镜面处理方式镀银,有效降低集肤效应,这点跟镀金线的手法是类似的,如果您喜欢镀银线的声音 不仿试试这条,老实说非常超值,但小弟还是听不惯镀银线,比较喜欢 暖厚点的声音,两条我选Muse MKll,给大家参考。

Zen 单晶铜Litz线 4 蕊Zen 系列不管是Zen 4, Zen 8再到新的ZenToo以及ZenToo Plus一直是他们家最成功的产品,合理的价格,音染特殊的声音。

试听器材是 DAP: 金菊花,耳机VE6X1,先说结论,如果您有3000台币的预算,一定要试看看这条,小弟很喜欢,撇开线身非常柔软不说,完全没有麦克风效应,而声音也是很棒,Zen(28XX NTD) vs. Toxic BW26 (135英镑),才刚听完Muse MKll 的我,还在那清亮 凝聚的底声走不出,1听到Zen马上对这条饱满厚实的铜线给吸引,给人一种宽松舒服中性的感觉,虽然它没有Toxic BW的凝聚,细节也不多,但铜线该有的底声都有,BW比较中性点,这条小弟买单。

Zen 8 wire 汉声 Zen 8蕊单晶铜升级线之前在板上分享过汉声的线还有Zen 4蕊的心得,当时觉得这条线很耐听,细节较少,没有这么暖…于是有一天直接跟林董联络,想买一条8蕊的试看看,也听说版上其他人的心得说4蕊跟8蕊声音差很多,林董问我喜欢甚么头,我说试看看古河镀佬碳纤头,声音应该会比较凝聚,而且细节也会比较多,过年前回台湾拿到后,到现在也已经Burn-in 超过500小时,终于可以说看看它的声音。

我有过很多铜线,之前在买了Toxic SW22后,一直在试铜线,我喜欢好的铜线带来那种温暖的人声,还有弹性跟下浅的低频,跟镀金线所诠释的奶油味,绵密感不太一样,如今听跟有过Toxic BW,Effect audio Ares ll+,Ares ll(听过),Whiplash Twcu 8 (听过),PWaudio 1960s 2 wire 跟4 wire…这边先不讨论变态神线1960s… 价格也较高些 Zen 是1条很柔软的线,它的批覆跟EA的Ares ll 系列一样软,而BW跟Twcu比较硬..8蕊Zen编织的很密,手工也很好,第一次用8 wire线很惊叹,摸起来也舒服…试听器材一样是VE6X1,LPG之前在版上有分享过4蕊的版本,配镀金头,声音 中性,耐听,细节不多。但这条8蕊的声音差异不小,一听怎么觉得细节这么多? 底声柔顺不刺激,而且铜线低频的特性也保留得很好,人声背景音乐的协调性很好,但相较下没有这么厚实跟暖.跟Effect audio Ares ll +相比,Ares ll+声音比较厚实饱满,带点甜味,而Zen 8 的扩散感很好,可以感觉高频延伸上去而尾音会牵丝那种,有骚到痒处,声音凝聚,细节也比4 蕊多很多,两条线各有所长,都是很好的铜线,端看搭配。

ZenToo (2019年新线材)

Aurora 单晶银与金银合金混编六蕊线 (2016 Canjam SG发表)

汉声(Han Sound)旗舰Aurora 单晶金银合金(4蕊)+单晶纯银线(2蕊)共6 蕊混编开箱心得,这条线其实在3/12 CanJam后就入手Run in到现在也已经1个多月可以说一下对它的感想。

并且在CanJam发表了一系列的新线,除了本来就知道的镀金线Solar ray跟单晶铜线Zen 8之外,又多了AGNI单晶纯银线,LAGOM单晶金银合金线,产品线很完整,且新款的金属分线器看起来蛮有质感的,看不到任何螺丝,全系列的线材都是搭配古河镀铑头,所有的线身也都很软,也不需要耳挂。当天在MS的摊位听到后马上被毒到,当时Eric也去试听搭他的VE6LSE跟AK380 Cu也直说很好听,(Eric后来好像也订一条自用),这条线刚拿到时没有Run in 跟在MS摊位听到的差蛮多,有点闷,且比较瘦一些,300小时的Run in后声音逐渐稳定,这是我第一次接触金银合金跟银线的混编,以往对混编线的印象不是太好,如之前有过的Toxic Virus 铜银混编,都有种不上不下的感觉。

以下是Master Pro 节录的介绍—————————————————————————————————————–台湾品牌『AURORA』手工耳机升级线Made in Taiwan[完美听感]首款采用单晶金银合金跟单晶银混编而成的耳机升级线 具有单晶金银合金的特色 又具备单晶银的速度感 两者经长时间调音发布的一款突破性的耳机升级线产品。屏除一般镀金线材的低频不够沉稳 高频干涩过冲的感觉 反而给予的是1种收缩自如 泰然自若的感觉 即具备开阔明亮的音场 又具有精确的音场定位 让你聆听音乐时 彷佛身历其尽享受它带来给你大气中的震动感 渲染力 包围感 是相当值得聆听的一条好线材[亮丽外观]医疗抗UV等级PVC外被覆材质 对肌肤不易产生过敏现象以6芯手工编织 双色外观呈现 并发挥最佳声音的特色[特制分线套]采用CNC铝合金材质 高光阳极上色处理 呈现极高反射亮度 且不易受外力刮伤表面 不刮伤线材与肌肤或勾扯衣物 整体组合一致化 隐藏式对向无磁感螺丝更能稳固线身不易震动及滑动[2.5/3.5mm Plug]使用High-End等级FURUTECH碳纤维镀铑插头 外观更能衬托出此线的美感 声音更能增强高频延伸及低频层次感[connector]使用自制高质量2P IEM(CM)、MMCX 采1体式结构设计 无一般接触不良或松脱问题

试听器材如下:耳机VE6 XC LSE限量版耳扩 Mass kobo 404 modDAP 金菊花对比线材 Toxic SW22,这次为了想要更知道这两条线的实力,上了耳扩 404平衡2.5 trrs输出,我目前手头上已经没有任何金银线跟镀金线,SW22跟烧友借,加上汉声这条应该就可以补齐这块。

试听音乐是1.古典钢琴2013 香港影视厅原音第四首 O mio babbino caro2. Fly Me To The Moon – Olivia Ong3.赵鹏人声低音炮外婆的澎湖湾

接下来是听感在第二首Olivia Ong-Fly Me To The Moon,我很喜欢听她的歌,独特的嗓音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先试听SW22,觉得很不错,维持1贯的能量感,动态强,细节多,再搭配VE6 LSE银线版本也不会觉得太刺耳,高频平顺,宽松的人声,但当我换上Aurora时,突然觉得Olivia Ong的声音变得凝聚许多并且向前,让我更专注于歌手口型的变化,而相较下SW22的声音比较翁1点,并且往后退些。

并且更多了渲染力,高频跟SW22一样滑顺,接着换上乐器演奏类型的音乐,SW22很过瘾,速度很快,而Aurora的表现中规中矩,准确平稳的诠释每个音符.接着试听歌曲是赵鹏的人声低音炮-外婆的澎湖湾前奏那段鼓声跟乐器演奏一开声,SW22的低频比较浅跟淡,感受不到鼓声下潜的震撼,赵鹏像是往后退了一步在唱歌,但Aurora很明显可以感受到鼓皮比较有弹性,跟回馈的力,还有赵鹏独特的沧桑口音,也不是那种镀金线的抹层油的奶油味人声,听到这里觉得有点可以理解设计成4蕊金银合金跟2蕊纯银混编的目的,一般金银合金的声音高频比较上不去,低频有弹性跟下浅好,声音稍微暖些,搭配银线来补高频,而整体的协调性却发挥得很好,实在蛮难形容它的声音,有别于其他听过的线材。

这条也有人说合适T8ie Mk ll或是Xelento,但可能已经停产,能收到二手最好。

Agni 一代单晶纯银

2017 六月,今天新加坡国定假日,下午小孩睡觉,闲闲没事听音乐分享一下两条耳机线的心得。简单试听一下Effect audio Thor ll 跟 Han Sound audio Agni 两条纯银线的差异,Thor ll 线径是26 awg 而 Agni是24 awg,单晶纯银线的走向应该是拥有优秀的高频延伸,偏瘦的底声,速度感十足,低频则收得比较快,但一般便宜或纯度较低的银线只有偏亮跟刺激的声底,不太喜欢。

而一般像这样两间厂的订制线,通常除了纯度这基本需求外,特别在结构上有不同设计让原来线身材质能发挥优点,减少缺点,而且具有各自的特色。

拥有这两条线也已经好几个月,之前分享过Effect audio Thor ll+,对这条22 awg粗线径的纯银线的声音很满意,跟Thro ll一样是Multi stand 多蕊不同粗细结构的设计。

而Han Sound这条Agni是在今年三月CanJam SG入手Aurora后一段时间在MS试听被毒到,也是他们家的新线,相较于Thor ll粗些的线径。

试听音乐1.Olivia Ong-Best of OliviaFirst of May 测试人声的细致度,小品类型2. Adele 25-send my love to you测前奏的低频跟Adele 充满爆发力跟磁性的人声

试听器材是DAP:Sony WM1Z 金砖 3.5 mm输出(还没解放4.4 mm)耳机:VE8Agni是2.5 trrs版本用镀佬转接头

先从Thor ll开始听,Olivia的声音很柔和细致,完全没有一般银线的刺激感,是一种很舒服的声音,很适合听小品的音乐,这个底声跟Thor ll+很相似,但Thor ll+的音场明显大不少,声线也稍微肥厚些,而一换成Agni后发现另一片天,前奏的钢琴演奏按下的力道明显比较大,而且也比较清脆,不知不觉需要调高金砖的音量达到与Thor ll一样的音压,这点跟之前听Toxic SW24/22是一样的感觉,而且音场也明显比Thor ll稍微大些,两条线的高频延伸都不错也不刺激,对这样订制线也只是很基本门坎,Thor ll 人声比较向前细致贴耳,Agni人声退一步相对粗点,背景音乐较有力道,蛮适合乐器演奏。

换成听Adele 25,前奏的低频一下去,这几天听惯GSP镀金线的我,银线的低频明显搔不到痒处,Thor ll的低频已经算是银线中表现不错了,但相于其他材质的线材还是比较浅一些,Adele的声音在Thor ll诠释下细致柔柔的,比较没有沧桑感,而Agni低频出乎意料的有力,明显比Thor ll有力甚至没在银线听过这种低频,Toxic hydra,DHC SP也是没有,那种低频是会让你一耳惊喜,Adele的爆发力有回来,蛮纳闷的,怎么会这么有力,难怪之前有烧友跟我分享说入手了Agni声音铿锵有力有如清耳屎XD。

不知不觉打太多,小孩要起床了,简单来说Thor ll 的声音比较柔跟细致,Agni 声音比较有力音场较大,速度感强,适用的音乐类型不太一样,端看搭配。两条的高频延伸都很好,也不刺激,再次证明即使是同样材质,不同材料制造工艺、线身设计结构、线经、批覆、焊锡对声音还是有不少影响。

Han Sound Audio Aegis Litz单晶铜+金银合金 混绞升级线开箱心得在2018年三月CanJam SG汉声发表了一条全新的线材Aegis(烧友称之阿基师),它是市面上第一款用Litz单晶铜以及OCC金银合金做的混绞的升级线,古铜色的线身披覆带点复古的味道,而线径为23 awg,在展场时听汉声说这条线当初再开发遇到很多问题,因为两种材料的强度跟韧性不同混绞在一起的良率不高,所以采用少量供货的方式,目前还在研究跟工厂讨论如何提高量率,它的披覆是软的但有趣的是凹起来是有一点韧性的,可能跟混编材料有关系,而如多数汉声的线材一样,中心也是有使用杜邦抗拉丝来增加可靠度,抗UV材质的披覆可以让线材不容易发黑变绿。

这条Aegis与一般使用不同材料的线材当作正负极的作法不同,是一条全新产品,多数的线材商可能会推出一款铜线,一款银线以及一款镀金线,在经过各种混编正负极,调整不同的声音来当作另一款新产品,对厂商的好处是不用开发新的线基也有很多产品可卖,也可以消耗库存压力,对消费者的好处是可以有更多声音的选择,但这点来说相对Toxic cable也不是属于玩这种游戏的厂商,每款线也都是全新线基新产品,之前也有跟Frank聊你怎么不把SW24跟GW24混一下推出另款产品,得到的答案是他没有想过这个作法,只能说他比较老实,一直砸钱开发新的线材。

一般而言铜线的声音比较温润肥厚,加上金银合金的底声虽有银线的调性以及高频延伸但整体也是比较偏暖,这样两种不同的材质在一起可想而知应该会是比较有韵味的声底。

这条我在展场听过很喜欢后,当时跟Eric提到可以去听看看,他也是一听就中,而在展场结束后我抢到一条四蕊的,而他之后也入手一条,一直在脸书放毒,四月中开卖至今,线虽然好听,但真的出乎意料的好多人入手,不少篇开箱心得,以升级线来说连续开其实蛮特别的,因为以前都是我很孤单在PO线材心得,没想到汉声这条Aegis很多篇分享阿,两个原因要嘛太便宜,要不太好听,太便宜的话目前升级线价格五花八门,它虽算便宜,但也不是2-3千台币那种,太好听?恩!线材只是调音很吃搭配跟喜好,也许是Aegis在人声韵味这块调的非常讨喜。Wiredo威凯兄搭配Aroma 尧旗舰耳机以及对比Aroura 线材心得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524669803.A.A52.htmlyabeeboo兄心得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524395351.A.A20.htmlnekolenlen兄首开心得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524295601.A.3CE.html

我的Aegis已经闭关Run-in超过500小时了,可以简单说一下它的声音对比手边其他线材跟以及一些适合耳机的搭配,线材很多前几天才数总共27条,但是没有一条是金银跟铜混绞这种材质,所以想到的是跟差不多价位的BW22 V2铜线跟汉声自家的银线Agni比较。

试听器材如下:耳机:VE8,Aroma 尧DAP:Sony WM1Z Nordost Odin mod对比线材 Toxic BW22 V2单晶Litz铜线,Han Sound Agni纯银,

试听音乐是1.古典钢琴2013 香港影视厅原音第四首 O mio babbino caro2. Olivia Ong- Fly Me To The Moon3. Adele 25-send my love to you

接下来是听感

搭配VE8我先试听VE8配Aegis的组合,测试人声的表现,Olivia Ong的Fly me to the moon,这首歌已经在很多线材跟耳机组合听了N次,但她的歌声响起在Aegis的诠释下人声非常贴耳,带有一点浓郁化不开的感觉,这种奶油味有一点镀金线的味道,但是线条感还算不错,一般万隆单金银合金或是镀金线的线条感就稍微浊一点(当然Toxic SW24//22例外 XD),但是Aegis不会有这种问题,虽然没有CCD这么解析中性,且前奏吉他刷弦的声音少了一点凝聚的力道,但就是这种人声的味道让人着迷,难怪这么多人一听就中,大家讲的就是这样的人声尾韵。

不信邪换些乐器演奏听听,O mio babbino caro提琴跟钢琴合奏类型的音乐,听着很舒服,高频延伸的华丽感跟细节不比些银线,或是Medusa来的好,但也够了。

接着是低频,很多人提到这个优点,试试看Adele 25-send my love to you,前奏的低频一下去,兼具速度感与力道,好有力,打下去还有扩散感,是目前听到几条线当中低频算很猛烈的,只是我的VE8这样搭下去有点太强,本来富有层次感的优势没有了,但这种低频会很适合像是VE5,VE6等大多数的动铁耳机,而动圈如T8ie看口味可能会没这么适合,如岳汶大所说的,这只补了VE8的中频厚度整体变的很有肉感,线材的对比其实可以往镀金线做依据会比较能让我知道这条线的特性。

不过还是先试试差不多价位的Toxic BW22 V2铜线对比Toxic BW22 V2测试人声,Olivia Ong请唱,从Aegis换成BW22声音变化很明显,本来浓郁化不开的人声往后退一步且较为开阔,整体空间感营造比较好,声线也比较清楚,BW22 虽为铜线但还是有它的厉害的地方,Aegis会让我更专注于歌手口型的变化,而的确BW22比较中性杂食一点,听到这边,阿基师越来越让我想跟镀金线比较看差异,其他Agni银线也不用比了。

对比Toxic GSP8 wire这个应该要请岳汶兄分享跟4蕊的差异我这条是8蕊,一样测试人声,Olivia Ong请唱,哇!阿基师比GSP还奶油阿,粗略听两者的调性有点像,相比下GSP线条感稍微好一点,声音也比较集中(应该是8蕊关系),阿基师这种表现价位来说实在超值。

搭配Aroma Yao尧尧的特性是一只解析好,调音很讨喜的耳机,人声向前且抓耳,这么绵密的人声感让我觉得有之前听T8Ie MKll的动圈味,虽然是高达十二单体的动铁耳机,但调音非常讨喜,三频的连接顺畅且饱满,高频延伸也不会太过于有侵略性,这样的耳机搭了Aegis之后,声音的改变反而没有VE8来的明显,整体还是尧的底声,调音比较明显的耳机其实搭什么线都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如果对比相对中性监听的VE8,话虽如此,搭上去后还是拔不下来,今晚就这样听到睡觉吧XD。

小结Han Sound的这条新线Aegis是一条在这个价位少见调音的升级线,它的底声是属于中频温润饱满绵密却维持一定的细节量(不糊),人声向前,低频下浅力道大,扩散感强,高频平顺的线材,如果您是人声爱好者非常适合,对于喜欢交响跟摇滚乐以及速度感强烈的类型,可能需要在搭看看比较准(应该要请Kroner试试看),而如果是喜欢铜镀银,铜银混编,银线偏亮听感的烧友这条可能就没这么合适,推荐给大家。

Han Sound Audio Aegis 8蕊心得

新增4蕊与8蕊差异

试听器材如下:耳机:VE8DAP:Sony WM1Z Nordost Odin mod对比线材: Aegis 4,Toxic crystal cable piccolino 4(CP4)

试听音乐是1.Olivia Ong- Fly Me To The Moon2.Rebecca Pidgeon- Spanish Harlem3.Adele 25-send my love to you4.钢琴演奏 名琴的朝圣-史坦威之美

接下来是听感Aegis 4对比Aegis 8

我先试听VE8配Aegis 4的组合,测试人声的表现,Olivia Ong的Fly me to the moon,一样Aegis 4的声音特色是绵密的底声,Olivia的声音柔细,突出的中频以及贴耳的人声尾韵,接着换上Aegis 8一开声发现Olivia 的歌声退后一步,没有这么贴耳,整体的表现较为均衡,与背景音乐的协调性较好,高频延伸滑顺细致,不太像是同样材质线材从4蕊变到8蕊的声音,一般而言像Toxic GSP 4 to 8,GW 4 to 8,几乎大多的4-8蕊线材都是其底声不变,在同样的架构下,8蕊线的动态变强,声音比较集中,细节也多一点,整体比较有侵略性,但是Aegis 8明显不是这样的走向,也可能跟调音有关系,另外一条听过不太向4-8的还有Crystal cable的duet,double duet的声音更有水分跟饱满,频段的衔接也比较滑顺。

因为好奇人声的细腻度差异,又选了一首不同风格Rebecca Pidgeon的Spanish Harlem来试听,这次先听Aegis 8表现,前奏可以感受背景很黑且干净,Rebecca人声的位置适中与背景伴奏的协调性好,接着换成Aegis 4,差异很明显,Rebecca的歌声虽然比较突出,可以比较清楚听到人声口型的变化,但是伴奏音乐比较飘,8蕊的中下盘比较稳,底声也比较干净,而4蕊大提琴的低音键力道比较大。

继续听Aegis 8在Adele的人声表现,前奏的低频是属于比较浅且速度快的,有点像是SW22,喜欢beats的人会明显觉得稍不到痒处,很纳闷因为记得Aegis 4的低频的力道与扩散感蛮强的,基于在Olivia的人声表现,Aegis 8因为人声没有这么突出,所以Adele嗓音的独特沧桑感没有展现出来,整体还是较为中性,而的确4蕊人声较前,低频比较有力道,但是整体相较下还是少了一点下盘。

所以低频表现上,8蕊较浅且速度快,4蕊扩散感较好,营造出动次感,但对我的VE8而言太多了,人声来说,本来听Olivia歌声蛮喜欢4蕊表现,但是听完Rebecca跟Adele这类型的女声,还是8蕊会较均衡一点。

接着试听钢琴演奏类型的音乐-史坦威钢琴之美这是一张我非常喜欢的钢琴演奏专辑,2009年入手至今陪我测试过各种音响器材的声音,它有一个特点是整张专辑只用了一台史坦威GRAND钢琴来演奏,为了创造独特的空间感跟背景凝聚度还特别在教堂录音,用来测试这两只耳机非常适合。(容我再copy)

这张专辑两条线的差异也很明显,4蕊因为相较于8蕊中下盘比较不稳,琴音比较清脆明亮,而8蕊背景比较黑,中低音键比较饱满,细节也多一点,但老实说两种音色各有特色,对我而言4蕊这种轻快的音色也很棒。

Aegis 8对比CP4Toxic crystal cable piccolino 4 wire,这条绝版好线是毒窟岳汶兄的,8月网聚后被我抢回来听XD CP4有一个特色就是音响性很好,人声不属于甜美饱满型,且不好驱动,恰巧跟CP2差很多,CP2有着迷人的中高频,低频有弹性,就算听过这么多线,至今还是觉得CP2魅力很大,有机会再收一条二手。

介绍如下:Crystal Piccolino(CP) 是同轴结构单根实心金银合金粗导体,最外层披覆再以抗过敏符合人体接触的医疗级材料完成是标准的crystal cable讯号线结构。

一样先听人声的表现,Olivia Ong请唱,CP4果然需要调高音量约4-5格来达到与Aegis 8一样的音压,不好驱动,CP4的定位佳音场自然延伸,空气感跟活生感都表现得很好,背景音乐的残响也是,它的音响性还是一样非常优秀,而对比Aegis 8则是少了稳重的下盘,跟饱满的中频,其实两条都各有擅长之处,而CP4素质还是比较优秀的(价差两倍多,又绝版了)。

找时间再对比看看Crystal cable double duet

小结Han Sound的这条新线Aegis 4是一条在这个价位少见调音的升级线,它的底声是属于中频温润饱满绵密却维持一定的细节量(不糊),人声向前,低频下浅力道大,扩散感强,高频平顺的线材,而Aegis 8 低频较浅,中下盘较稳,人声向后一小步,而整体协调性比4蕊好,本来初听时觉得各有所长,但听久8蕊后再听4蕊还是觉得没这么耐听XD一点简短记录心得供大家参考

Han Sound audio 旗舰全屏蔽金银合金升级线 Venom 毒液开箱心得Han Sound 汉声在2017年八月在香港的AV show发表了这条最新的旗舰Venom毒液,并在香港耳机展第一次亮相提供大家试听,黑色尼龙批覆的外观加上一颗2.5 mm以及一颗3.5 mm输出端子俗称双头龙,当时记得马上引起话题,毕竟当时没有这样设计的线材出线在市场,之后也引起不少人试做看看也争相模仿。

其实当初有这样的灵感跟概念的是来自Raymond兄,我们都对汉声原本这条全屏蔽的金银合金线很喜欢,而他有次跟汉声提到想要做条全屏蔽的线材,而且2.5 mm trrs平衡端子跟3. 5 mm单端分开,2.5 走讯号以及3.5走接地这样子接在他的AK240 SS以及Mass kobo 404 理论上来说背景会比较黑 跟干净,在404的设定上很简单,只要input开关调到balance input即可,大家讨论有个概念后,林董再根据这个部份做改良优化后就诞生这条新旗舰。

效果听说很满意,大家听到后也被毒到,在香港发表会之前也透过新加坡MS给了很多来自东南亚很多烧友听过,其中包括head-fi蛮有名的Rudi等人做测试,毒窟也不少人入手这条线,大概4-5条,正式在香港发表后听说也是评价也不错,因为在市面上没看过这样双头龙的概念升级线,的确制造一股话题。

而我一直是没有什么兴趣,原因是我的DAP是金菊花只有3.5mm单端没有双头龙可以玩,当初也没有想要这样用在404耳扩上,只能持续装死,看着大家都在爽玩这条线,而我只能听Aurora安慰自己觉得全屏蔽的线材是能好到哪里。

直到今年十月左右换了新的DAP 金砖 WM1Z 开始玩4.4 mm平衡,才再与Han Sound联络看4.4mm能否做类似双头龙的概念,我想用 一根4.4 mm端子走讯号以及一根 3.5 mm端子做接地,得到的答案是不用这么麻烦,因为4.4 mm有地极,直接做在同一根就好但前提是金砖要把地极焊上,而刚好我也想要改金砖就这样拍板只用一根 4.4 mm端子做输出。

做工这条线的线身因为有包尼龙棉布的关系,所以看起来有点粗,只不过线身算软,也没有麦克风效应,比较硬的部分是耳挂,需要花一点时间才能够调整到我的耳型,每次用都需要凹一下,对我而言是比较麻烦。而跟汉声反应后,寄回去重新做更改把耳挂部份拿掉,变的比较柔软有弹性,这样能够自然的挂上,不用跟之前一样像铁丝须要凹来凹去定型,已经有这条线的烧友可以试着改看看。

全系列的插针也是改成锑铜(TeCu)插针,之前有稍微聊到这是一个好的趋势越来越的线材商都换成这样的材料,包括OC studio,Pwaudio 跟Toxic 等等,而现在也几乎是标准配件,锑铜插真有一个特点就是声音会变得比较凝聚,力道较足够,解析也会变好,调的好也会比较饱满,但是一体两面如果调音不好,很容易被插针抢了锋头,而整体可能听起来会比较生硬,刚好送回改毒液耳挂的同时,也把手边的Aurora跟Agni 送回去都改成锑铜插针,且林董又针对每条线的特性做了一些调音来达到比较合适的匹配,拿到时稍微试听一下Aurora又是另一种体验,满满的升级感,有机会再分享,建议手边有这些厂家线材尚未升级插针的烧友,可以试着换看看。

但这边也说一下这个插针的缺点,就是变得比较软一点,即使是有冷处理,以往我拔下客制耳机都习惯用扳插针壳的方式,施力在插针壳上,耳机都吸在耳朵蛮紧的,蛮费力才能取下,导致几次下来看到插针歪了,当时马上写信给Toxic Frank 客诉,无解最后只能改变习惯 转耳机的方式取下。全新设计的收纳木箱来搭配这条旗舰线,这个木箱问过后才知道是价格不斐的橡木实木再上漆,不锈钢面板,随线附赠的铜油(不知道拿来做甚么XD),还有一条2.5 female to 4.4 male的转接铜线,这条线的端子均是使用日本NOBUNAlabs制的镀金头。

试听器材:耳机:VE8线材:毒液对比Twau v2 8wireDAP: 金砖 mod试听音乐1.人声 青青from 青心-Beautiful Love2.人声 Adele 25 send my love to you3.人声 Susan Waong-everytime you go away4.钢琴-史坦威钢琴之美

对比的线材,因为手边已经没有金银合金类型的线,除了还在RUN-IN的Toxic 新旗舰之外,之后会再比较,先试听毒液在人声的表现,Susan Wong一开口可以感觉到毒液是一条比较厚声的线材,而且极黑的背景以及很强的动态,在毒液的诠释下她的声音充满磁性并且厚实饱满,人声的细语靠近也舒服不会有压迫感,这让我好奇对比Twau V2 8 wire的差异,因为这条线也是以韵味为走向,而且也能说是Whiplash目前的旗舰线材,一换上V2听声音的厚度顿时少了一半左右,Susan Wong的声音一样有韵味只是比较清淡,人声的氛围顿时少了许多,也后退一点,细节也少了些,让我很惊讶本来觉得V2 8 的人声已经够有韵味跟渲染力但是跟毒液比起顿时差了很多。

再来是低频还有人声的爆发力,换听Adele 25-send my love to you,镀金线在低频方面应该有优势,但听过Calvin手边那条QBT 99的毒液低频比我手上这条好非常多,力道这下浅不是同个等级,而我手上这条跟Twau V2比起来,Twau v2比较有弹性,但一样到了后面人声的爆发力跟厚度一样是毒液有它的优势在。

人声试的差不多了,青青的声音更是厚实,接着该试试钢琴类型的音乐,史坦威钢琴之美这张专辑2009年就入手至今,爱不释手,前奏一开声可以明显感受到那个背景宁静度跟回音就好像在一个全黑的舞台只有那张名琴在那边演奏一样,尤其是琴键敲下的力道跟清脆度都比Twau V2好不少,再讲下去我的V2不用卖了XD

简单来说毒液是一条声音厚实饱满,动态强,背景黑与凝聚的好线,有着金银合金的底声却又保有一般升级线少有的动态与宁静度,建议一定要去常试看看。

听感仅供参考

KIMERA 金、银、铜混编升级线(2019年发表)关于混编型导体线材这几年市场上越来越多混编导体型的线材,营造一种较特别的听感,有几种作法,一种是最简单的方式订购不同导体的线基,再将之混编成4蕊或是8蕊贩卖,这种对厂商最经济的作法,因为可以有较多的产品,仅需一条铜线跟一条银线,即可创造三种产品,或是镀金线跟银线的混编,不用订制新的线基,对消费者有更多选择也好。

而另一种就是订购全新的线基,将不同导体的材料坐在同一蕊上,以特定的比例跟混绞营造不同的听感,这种通常比较麻烦,需要一捆捆的订制测试声音,但是完成度也比较高。

目前市场上较大众的混编导体即是铜银混编,两条不同导体线材混合的如Effect audio Eros ll+以及OC Studio的OC studio monarch,单条导体混绞的如Toxic Virus,Double Helix Cables(DHC) Symbiote Fusion以及Mad Cable 巨人以及Pwaudio Vanquish,Brimar audio 。

其他较高阶做的较出名单条导体混绞就是Effect audio Leonidas 系列,不管是银线与镀金线或是跟镀钯混编,以及Toxic Medusa 17 金银合金加上银镀金混编设计。

我第一次接触混编线材就是2015年入手的Toxic Virus 铜银混编线材,它最早的做法是一段约5 mm的铜跟5 mm银的比例做混合,但后来经过调整改成0.1 mm的间距更致密,而早期铜银混编线材国外较先驱的就是Toxic 跟DHC。Toxic VirusEffect audio Eros ll+OC Studio monarch

我ㄧ般听不太习惯铜银混编的线材,不管是Toxic Virus , DHC Fusion 等国外厂的作品,因为它整体属于比较清亮的底声,有铜线的低频,但高频上不去,整体较不自然比较生硬的亮,很难定位出像铜线,银线,镀金线以及金银合金导体的特色听感以及喜好。

之前试过比较满意的只有Effect Audio Eros ll +,因为Ares ll+ 以及Thor ll+ 线材特色关系,尤其是银线Thor ll+本身属于比较润一点的线材,线条感跟整体没这么亮。

汉声的这条Kimera是铜合金镀金、OCC银、OCC铜三种导体混编升级线,第一次试听是在今年三月的Canjam SG展会,当初觉得加了镀金应该会把声音拖一点,不会这么清亮,果然在试听时一般铜银混编那种不自然的清亮底声消失,换来的是比较均衡,兼具速度感以及动态的声音,也不属于偏暖的底声,线径是 23 awg, 量了重量是 34.2 g 跟Aegis 4 差不多重,ㄧ般26 awg 线大概是22-30 g左右。

前几天新加坡终于到货,还感谢Music Sanctury 老板Calvin 当晚10点多还送货到家里,这个服务精神,真心感谢。

昨晚对比了 Toxic GW24 镀金,CCDD 金银合金,Aegis 8,Nundu 跟DITA OSLO 大概可以知道它的走向跟定位在那里。汉声Kimera对比Toxic GW24GW24是金银合金镀金导体,线径是24 awg,拿它来对比即可知道Kimera的暖度跟厚度对比银镀金差异,先听Kimera,Susan Wong请唱,前奏的乐器声明亮鲜明,凝聚力好,但不会像一般铜银混编一样太死亮,人声的位置适中,不是暖声底,而因为背景干净,乐器与人声的分离度好,可以专注于演唱者口型变化以及细节,底声较为中性,不是属于中下盘稳的线材,接着换听GW24,Susan Wong的歌声又柔化了一些,向前一小步,没这么鲜明,而Kimera的背景动态较强,也比较亮一些,由这类柔美型的人声表现可知,Kimera相对较中性明亮,个性鲜明,背景动态较强,而GW24则相对润了一点,人声更甜美,快融化,还是它诠释最好,但如果是听一些日系人声如ZARD板井姐则是Kimera有优势。

接着换听Adele 25,前奏低频是属于扩散感好,下浅不深类型,而副歌开始背景的动态表现抢眼,人声爆发力好,相对下GW24背景动态较小,人声也较暖。

接下来换听Susan Wong 新专辑Close to Me耳机:VE8播放器:墨菊试听音乐: Susan Wong 新专辑Close to Me Don’t dream it over

声音走向它的底声有点相似铜银混编明亮,凝聚,只是多了镀金这个导体,拖了一些导电率,整体更中性,不会死亮,阴阳顿挫较明显,衔接也较顺,背景动态很强,整体偏中上盘,毛边较多。

对比Toxic GW24GW24 整体比较稳,人声柔化甜美一点,也较暖,听Susan Wong 较舒服,而KIMERA 较亮则是听些日系女声如 板井姐等更适合,KIMERA 的动态很强,背景比较黑跟干净,很容易注意歌手人声口型变化,有部份觉得是汉声新开发的这个导体采用无磁感镀金锑铜材质的新4.4 mm 端子。

对比CCDDCCDD 是金银合金导体整体在人声多了一点厚度,尾韵拉的更有感情,中下盘较稳,毛边处理的较好,其他差异不明显。

对比Aegis 8铜与金银合金混编,Aegis 8的人声较退一步,动态跟音场较小,背景音乐的清晰度则较浊点,KIMERA 乐器分析力较好,可能归功于加了银导体,但Aegis 8中下盘较稳,KIMERA 相对较漂,毛边多。

对比OSLOOSLO是长结晶无氧铜金银油浸导体线材,一样OSLO 柔化了线条感,中频更饱满,也很合适Susan Wong的歌,分析力则是KIMERA 表现较好。

对比Nundu这是一条香港限量版本的线材,导体是多股单晶铜加铜镀银,并且在批覆下了不少功夫,一样是中性音染少,底声理论声音会相似。

Nundu 的底声更中性,人声位置相较KIMERA 退一步,背景还是更黑一点,而KIMERA 还是较鲜明个性,人声线条感跟味道较好。

我大概每条汉声的线都会换成这个 4.4 mm端子,把古河镀铑换掉,很满意呀。

照片

Torfa 4 wire 2019年旗舰线开箱

Han Sound Audio Torfa 4 wire 旗舰线材搭配心得

Torfa设计理念:Torfa是汉声在2019年的新旗舰线材,距离上一条全屏蔽金银合金旗舰VENOM 毒液也已经两年多时间,它使用的是同轴结构设计线材,中心结构是使用金银合金与单晶铜Litz混合导体,而汉声经历Vemon毒液以及Aegis这类合金类型导体线材后,对合金的掌控已经相当成熟,中心导体线径是22 AWG并且用3层单晶铜屏蔽层(隔离网)批覆而这层就是用来接地用的,如果是做4.4 mm或是4 Pin XLR就可以发挥这种设计的效果(但也要您的DAP4.4 mm母第五极有接地才可以,墨菊有,金砖无要改),这种作法就跟音响用的讯号线一样讲究,可以预期背景一定很干净跟黑。

相关心得毒窟烧友威凯跟岳汶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14688668659495/permalink/2460843080710698/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191192474259756/permalink/2723679287677736/

Headfonia reviewhttps://www.headfonia.com/hansound-torfa-review/

但也因为如此,线材本身是属于比较硬,听诊效应会有一些,尤其是4 wire,不过对我而言外出听还可以。

目前同轴结构的IEM线材,已知有停产的Crystal piccolino,还有最近半年的大陆新品牌胧之冶的无双以及浮士德,其他大都是一般编织Litz结构线材。

这次的包装重新设计,黑色类似皮革的包装,中间有一个抽屉,打开后Torfa就躺在里面,与前旗舰Venom还有香港限量版的Nundu木盒设计不同。

4.4 mm版本的端子是用新的无磁感锑铜镀金材质,而CM插针也是锑铜镀金加上Cryo处理,值得一提的是新包装还包括全新设计的分线器,与端子外壳的图案设计讲求一致性,整体的完成度比起先前的产品又更高一些。

这条线有2 wire跟 4 wire版本,在去年六月发售前有稍微试过试听比较,两条底声走向相同,同样背景都黑,但是4 wire比较饱满细腻,人声密度高一节,而2 wire虽然没这么饱满,不过线条感比较好,细节也多一些,也清晰些,背景一样极为安静,汉声的线材设计很巧妙,通常4跟8 wire的声音不太一样,不太能说是升级版,需要看搭配跟喜好,就像香港烧友Patrick提到4 wire适合搭些高清动铁,2 wire配动圈比较合适,我也会搭配手上一些不同耳机比较。

关于煲机拿到后到现在也已经煲了将近一千小时,配着FAudio Major煲,动圈单体耐操且越煲越好听。

先对比几条金银合金类型相似导体的线材

试听音乐:1.Olivia Ong- Fly me to the moon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QJHTt53Tl0

2.邓紫棋-摩天动物园 营火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6gIat5xLWI

3. Adele – Send My Lov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k4BbF7B29w

试听器材:DAP: Lotoo墨菊 4.4 mm high gain耳机: VE 极乐世界线材对比: 汉声Venom/Toxic SW22 V2/汉声Numdu/Pwaudio monile ft.60

对比前旗舰Venom 毒液毒液是金银合金单蕊导体四根,每根独立铁氟龙屏蔽,外层再套单晶铜镀银隔离网再套棉布制作而成,而另条Aegis则是使用金银合金与铜合金导体,Torfa 4比较像是结合两者优势的改良版。

先听毒液在女声表现,Olivia请唱,第一次搭配毒液在VE极乐世界上,且因为墨菊的4.4 mm座有做接地,正好可以发挥毒液在屏蔽上的优势,前奏一开声即可感受到背景非常黑,音场宽松自然,人声位置适中,有银线的分析力,但又稍微暖一些,接着换上Torfa 4,背景一样的黑,乐器演奏的动态更好,可是轰一些,中频人声又厚实且带点韵味这是毒液没有的,但乐器的线条感跟分析力相对毒液要更优秀些,本来极乐世界的特色就是中频突出厚实,Torfa这样配起来又更暖了。

换Adele 测试低频,接着听Torfa 4,前奏的低频非常的惊喜,精准,快速,下浅的力道不深,但是扩散感很舒服,也有包覆性,这也是极乐的特色,有加成的效果,人声厚实饱满,又充满爆发力,很好诠释了Adele磁性的嗓音,接着换回毒液,果然低频的扩散感少了很多,也没这么饱满,人声也没这么有爆发性。

Torfa 4果然如之前所听到的,是中低频饱满细腻,且人声厚实的线材,密度很高,适合流行人声,或我所喜欢的歌手类型如Olivia, Susan Wong等,但是如果是喜欢日系女声冷亮等类型的,或是ACG音乐或需要线条感清晰明亮的就没这么合适,材质决定了大部分声底。

极乐本身的中频比较厚实,我会更喜欢银线或是镀银线的搭配,让高频延伸更棒。

对比Toxic SW22 V2SW22 V2是Litz type 4结构的金银合金线材,线径是22 awg,两条的声音差异很明显,SW22比较偏中上盘,人声位置退了一步,较为轻柔细腻,细节更多,线条感好点,但Torfa 4的背景更黑且干净,人声向前,中低频氛围感好且厚实,两者在中高频的延伸表现都很好,SW22较为华丽富空气感,而Torfa 4则是较为柔顺,两者对静电耳机都有加成效果,如果是配极乐世界,我会比较建议SW22这类型的声音,Luminox Tri-light也是不错的搭配,Torfa 4我会喜欢配高分析力的耳机,同理因为人声密度高也不太合适V魔王。

对比汉声香港限量版Nundu两蕊线材是由多股的单晶铜加上单晶铜度银混合而成的结构,是一条相对中性,声线明亮且音染较少的线材,果然与Torfa 4 wire差异明显,Nundu人声的线条感清晰一些,整体清亮,Torfa 4的中低频则是更饱满厚实一些,VE极乐世界其实也蛮搭Nundu的,主要是本身中频的调性。

对比PWaudio Monile ft.60s之前有分享过试听心得,最后还是中了ft.60s,尽管已经有1960K,它的导体是高纯度铜跟纯银线材混编,26awg 的铜用在负极,以及25.5 awg银线用在正极,外皮是以PVC 与soft FEP组成 最后再用黑色的棉布做包覆,整体的厚度虽然很粗,但是柔软,而Torfa因为有单晶铜隔离网屏蔽,所以相对比较硬些,Monile的声音清亮偏瘦,往中高频偏,与Torfa 4 的底声刚好相反,但相较下,Monile背景乐器相对突出且较轰,Torfa 4的线条感则是干净不少。

其实就单听完Venom,Torfa 4 wire以及Nundu这三条屏蔽类型的合金或混编线材,就可以知道汉声林董自己有对声音的偏好以及设计,三条线材虽然因为导体不同各有走向,但共同的特色就是背景黑,中性较少音染,三频均衡,音场开阔等调性,不太喜欢一些比较偏好的音染调音,如偏过暖厚实或是奶油味,或是过于强调细节以及分析力偏亮的人声,估计是最后在焊锡上的调整。

耳机的搭配听完跟几条线材比较后,可以知道Torfa 4的特色,中低频饱满厚实且温暖,密度高且背景黑,音场大,适合一些高分析力或是偏向中高频的耳机,一些强调人声密度或是偏厚声的耳机可能没这么合适,我挑选几个觉得可以配的。

NG Audio EURUSNG Audio这支旗舰静电混合是一支调整非常有静电味的耳机,对比于VE极乐世界,当初也跟STAX 003 MKll+D10比较过,调性很接近,配置了12单元,三分路设计,4超低音动铁,4中低音动铁加上4高频静电,本身中高音非常细腻又有动铁细节,搭配了Torfa 4 wire后,中频也是变的更厚些,背景更黑一些,线条感没这么明显,但让人声变的更有韵味些,听Olivia更合适些。

64 Audio SoundwriterSoundwriter是Project K合作的联名款,用18t的单元配置再改内线完成,本来标配是PWaudio 1960K,很多人觉得18t这支的声音太过解析,Tia中高音结像过于完整不太自然,配些暖声一点的线材会比较有帮助,刚刚听完EURUS再听Soundwriter,差很多,人声变的非常靠前明亮,Torfa 4对它的修饰有,但没有1960K合适,Tia特性还是很强烈,之前测试过如果是汉声的线材搭这支Aegis 会更合适一些。

VE8比刚刚配Soundwriter合适很多,主要是VE8的癖性比较没像Soundwriter或是VE魔王来的重,相对中性均衡,比较容易试听出线材的特性(相信Inear PP8s, Pmx也合适),Torfa 4 wire搭配VE8线本身效果更明显,而且舞台层次感跟音场的体现又更好些,果然好听,VE家的耳机还是最喜欢VE8。

Aroma Thunder 干干是一支一圈十铁的Aroma新圈铁耳机,秘密武器,四分音设计,3D打印制作的外壳,特色是半开放设计,有个气孔加强空气电流,音场特殊且大,搭配Torfa4 wire后,音场又大了一圈,在人声的厚度上又多了一些,背景一样更黑,也是可以,之后Thunder的搭配心得会更完整,再好好听下。

DITA Dream XLS之前在Dream的心得中有提到它也是属于中性,素质优秀的旗舰单动圈耳机,之前换线都有音场变小,中频变饱满的情况,最后还是搭佩原线较均衡,换上Torfa后它没有改变太多XLS的音场,反倒是在线条感上更柔和细腻一些,意外蛮搭的,不知不觉又多听了几首歌。

SONY IER-Z1RTorfa 4 wire之前有烧友分享很配IER-Z1R,在过年的毒窟聚会也听过这个组合,汉声为了Z1R还特别去做了一个专用mmcx插针,外壳尺吋与原厂相似,装起来比较好看,Z1R其实就是适合这样走向的线材,搭配Torfa4 wire的中频人声很迷人,高频又修饰了线条感,在延伸跟尾音部分非常顺,很棒阿,IER-Z1R其实配这类型的金银合金甚至银镀金都很合适。

FAudio Major神圈虽然新出的小神圈现在很红,但是这支Major mod对我还是很喜欢,主要是它的音场非常大,舞台空间感跟定位也好,上了Torfa后,第一个感觉是背景极静,跟Dream XLS相似在不改变太多调音的情况下,低频下浅更深,音场的纵深也好一点,中频稍微突出一些,高频则是一样顺,也是在Major的基础条件下又更进一步提升,蛮合适的。

结论:其实耳机跟升级线听久了,经验累积多了,我先用一支相对较中性的耳机听了线材后,大概就可以知道特性跟可能会搭哪些耳机,Torfa 4 wire做为汉声的新旗舰线材不管是导体金银合金、单晶铜利兹,或是单晶铜屏蔽设计,都有集合之前线材设计的概念,它增加了中低频的厚度跟量感,背景干净跟乐器分离度好,非常适合些明亮且需要线条感修饰的耳机。

一点听感供参考

6. PW Audio

PW Audio(Peter Wong Audio)由香港音响爱好者Peter Wong于2010年创立,提供高质量的耳机升级线材。 Peter最初因在市场上找不到符合自己声音喜好的线材,决定自学制作,并将兴趣转化为职业。 品牌成立初期,Peter主要购买现成的线材进行DIY,随后逐渐发展出自己的设计,并委托海外工厂生产线材,最终在香港手工编织和焊接,以确保每条线材的质量和声音表现。PW Audio以其独特的声音调校风格受到广大音响爱好者的关注。其中,周年纪念系列如No.5、No.10和No.15等产品,展示了品牌在不同阶段的技术积累。Peter Wong对声音充满好奇心,这驱使他不断尝试和研发新产品。他强调,导体材料固然重要,但线材的结构对声音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PW Audio在设计线材时,特别注重结构设计,以达到最佳的声音表现。我真正开始接触 PW Audio 的线材,是在2016年入手的 The 1960s,这是一款 价格昂贵的高阶铜线。特别是 四蕊版本的 1960s 经过 1000 小时的煲线 后,那种 人声的宽松度与细致度,至今仍然是我听过最具韵味的铜线之一。这条线的调音有种 难以取代的独特性,特别适合强调人声情感的流行乐或爵士乐,也因为此线的成功使得品牌的线材渐渐的以铜线为主。https://www.pwaudio.com.hk/

PW Audio Anniversary Series – No.15 铜线不知不觉间,PW Audio 已经走过了 15 个年头。回想我与这个品牌的初次见面,正是在 10 年前新加坡的 Music Sanctuary 耳机店。当时,店主 Calvin 热情地向我介绍这个品牌,恰逢其 5 周年纪念,之后毒窟群组里几乎人手一条 No.05 铜线。这条线材以其温润厚实的声音特质脱颖而出,拥有其他线材无法比拟的独特韵味。虽然解析力稍显不足,但其浓厚而富有音乐性的表现,让人印象深刻。No.05 也成为许多烧友的第一条 PW Audio 铜线,当时不少人选择升级至 No.05 8 线版本,但短短几个月后,许多人又进一步升级至更高阶的 1960s 系列。

随着时间推移,我也陆续入手了 No.10(虽然材质未经确认,但感觉像是铜镀银),再到现在的 No.15。这一系列产品可以说是 PW Audio 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见证了品牌每个阶段的技术积累。值得一提的是,Peter 通常会将自家旗舰线材的技术下放至周年系列,让更多人以较亲民的价格体验其独特魅力。与大多数品牌动辄旗舰级或限量版的周年纪念产品不同,PW Audio 的周年线材始终保持合理的价格。例如这次的 No.15,价格不到台币 6 千,感受到 PW Audio 的诚意阿。

PW Audio一直以来以其独特的声音调校风格受到烧友的注意,而 No.15 作为品牌 15 周年纪念款,承载了多年研发的心血与精髓。这条线不仅延续了 PW Audio 一贯的温暖自然音质, 网络上提到的"传递速度差别技术",让声音的层次与立体感达到特殊的听感。

No.15 是用了 2 股 4 芯铜导体结构,外被材质选择了 PVC 与 FEP,确保耐用性的同时也兼顾柔软性。线身规格方面,正极使用 28AWG,而负极则设计为更粗规格,这样的设计理念正是 “传递速度差别技术" 的核心之一。根据官方介绍,这种技术透过正负极线径的细微差异,营造更立体的声音表现,扩展带宽并提升细节还原能力。15 年前,PW Audio 的创办人在研究 D.I.Y. 音频线材时,发现正负极电阻的不同配置会影响音质表现,当两者的数据比例偏离 1:1,声音的层次与细节便会发生显著变化,就是正负极线径以及蕊数的差异造成听感上的分别,电阻上的差异,但这个差异由于都是铜线虽然好小,但这都需要设计者长期的调整与听音测试才能达到。

初听感这条线的三频均衡算是均衡,一般铜导体听感都不会太差,搭配的耳机是Vision Ears VE6 LSE纯银限量版,DAP当然是乐图的GT2,No.15 在三频均衡表现下,有温暖且自然的中频。低频方面,量感适中且具备良好的弹性,下潜深度虽不算极端,但扎实而有层次,能够忠实呈现音乐的基础动态。中频部分则是 No.15 的核心优势,厚度恰到好处,并且人声表现温润细腻,带有独特的感染力,尤其适合人声、弦乐类型的音乐。高频则在柔和与延展性之间取得平衡,细节展现得更为生动而不过于刺激,这种中频表现对比No.05的清晰度更好,素质表现也是,可以听出这10年期间对于铜线的理解又更上层楼,就算配VE6 LSE声音非常的细腻,且不抢VE6本身的风采。

音场与空间感在实际聆听中,No.15 展现出了开阔的声场表现,乐器之间的分离度表现自然,彼此之间保持良好的距离,层次感也十分分明。在交响乐的回放中,各声部的定位精准,而在流行音乐的表现上,空间感营造得更具临场氛围,整体对价格来说很超值。

适配性与搭配建议但我觉得它的高频延伸可能不够华丽,对比像是BWXL/Hornet等铜线,如果是喜欢细节爆表或者乐器结像惊人的线材, No.15 就可能不太合适,建议搭配No.15 以其温暖且细腻的调音特性,特别适合搭配中性或略为冷调的耳机,例如 Sennheiser IE900等,我自己也配了DITA MECHA也蛮合适,毕竟中性稍暖的铜线蛮百搭的,相对之下Vortex Eddie Squared就会更暖些,但银镀金听感的中高频味道与延伸也是No.15 所没有的,同时,也非常适合搭配偏向细节解析的播放器,我自己也配了DITA MECHA也蛮合适。线材的搭配就是这么有趣,不同的组合得自己去试试才知道合不合胃口。

PWaudio Orpheus 旗舰耳机升级线开箱还记得三年前 Orpheus 刚发表时,这条线材的高昂售价令人咋舌,当时只觉得它是「不可高攀」的铜线,也从未想过自己会有机会亲自拥有。这条线在 中国大陆的微信群与各大烧友圈内,更成为大烧身份的象征,甚至 新声域的钟Sir 也特别推荐我试屏蔽版本。但那时候 Orpheus 属于限量款,还轮不到我,于是便继续用 The 1960s,直到 PWaudio 推出了更亲民的 First TimeS 旗舰线,听说它采用了 Orpheus 的结构设计,于是果断入手。如今三年过去,终于有机会入手 Orpheus,虽然对许多烧友来说,它已不再是「新产品」,但对我而言,这是 第一次正式聆听这条传说中的铜线之王。这次的编号是 2111,收到后的第一印象令人印象深刻。

打开包装后,第一个感受就是 线材比预想中更为纤细,深蓝色的线皮带有淡淡的金属光泽,在光线下散发出微微的反光,质感极佳。相比其他旗舰级铜线,Orpheus 的 线径更细、线身更柔软,却依旧保有稳固的结构,没有因为使用高纯度铜而显得过于僵硬。Pentaconn 4.4mm 平衡插头 的加入则更添专业感,这颗插头已成为许多高阶耳机系统的标配,能够确保最佳的讯号传输与接地稳定性。根据 Peter Wong 透露,Orpheus 采用了 PWaudio 最高等级的单结晶铜(Supreme Level OCC Copper),这种铜材拥有更高的纯度与极低的阻抗,确保声音传输的细腻度与准确性。此外,这条线材最特别的地方在于:1.七组线芯皆有独立的绝缘包覆,最大程度减少导体间的干扰2.使用 TRP 绝缘材料,提高耐用性并降低讯号损失3.四股编织设计,线径为 26AWG,提供更好的动态与低失真4.外层包覆美国 FEP 软性材料,触感丝滑且具良好的耐久性这种结构的设计不只是单纯地「增加纯度」或「提高线径」,更重要的是,通过合理的导体结构与绝缘技术,让声音表现更加均衡且细腻。收到后我煲了一晚,搭配 VE10 和 First Light 进行试听。第一个印象便是——这不是一条典型的铜线,它完全颠覆了我对铜线的固有认知!通透、自然,远离传统铜线的厚重感

这条线材的声音特性 并没有传统铜线常见的厚实感,同时也不像 高阶 UPOCC 铜线(如 Toxic BW XL)那样明亮且线条感强烈。它的 音色非常活泼、轻盈,泛音极为细腻,且毫无生硬或刺激感,这种声音风格在我过往试听的铜线中 完全没有出现过。1. 中高频的延伸与透明度出色,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铜线特质2. 泛音细腻,乐器的细微共鸣清晰可闻3. 低频量感适中,较为收敛,没有传统铜线的浑厚感4. 音场宽广,层次清晰,听感相当舒适中频表现——人声的空气感与细腻度惊人PWaudio 一向以 人声表现见长,Orpheus 也不例外。但与 No.5 或 The 1960s 那种「浓郁、温暖」的调音不同,Orpheus 的人声更具空气感,音像略为后缩但细节更为丰富,让声音更具层次感。在搭配 Vision Ears VE10 时,这条线的 宽松度与细腻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来 VE10 这类多动铁耳机对铜线的适配性不佳,但 Orpheus 透过其通透的音色,让 VE10 的高频变得更加柔和,中频更为耐听,甚至比某些纯银线还要适合搭配。

记得三年前 Orpheus 刚发表时,只觉得是条价位不可高攀的铜线,而且这个价位太高了,各种烧友私讯我说这条很好听,在大陆微信群甚至以入手这条作为大烧的象征,新声域钟Sir也推我屏蔽版,当时心想反正限量也轮不到我,还是听1960s就好,结果好险出一条便宜些的First TimeS旗舰,听说也是用Orpheus 的结构设计,就入手。

Orpheus 的适配性由于 Orpheus 并不是典型的铜线声音,在搭配不同耳机时需要特别考虑其互补性。根据我的试听,这条线 适合搭配中频温暖但需要更开阔音场的耳机,例如: Vision Ears VE10(提升透明度,让高频更顺滑) Empire Ears Odin(改善中频厚度,提升音场感)64 Audio U18t(增强细节与高频泛音,提供更好的音场表现)但若搭配原本就偏冷、线条感较强的耳机(如 Elysian Annihilator 或 Campfire Andromeda),可能会让音色变得过于清淡,失去一些动态表现。因此,这条线的适配性较为 挑剔,但搭配得当时,它的声音表现将会是很棒的。

Orpheus 是一条 完全颠覆传统铜线概念的旗舰线材,它的声音特性融合了 铜线的温润细腻、纯银线的透明度、以及金银合金线的丰富泛音,展现了一种 独特且难以形容的「无压感」听感。优势✔ 中高频延伸出色,透明且通透✔ 人声空气感十足,没有厚重或浓郁的染色✔ 泛音细腻,细节丰富,音场宽广✔ 低频适中,层次分明,不拖泥带水✔ 线身柔软,使用体验优异可能的缺点售价极高,不适合预算有限的玩家音色较清淡,低频不强,可能不适合喜爱厚重低频的用家

PWaudio 1960s MkII我第一次接触 PWaudio 1960s 是在 2016年新加坡的 Music Sanctuary,当时这条线由店主 Calvin 极力推荐,说它是 「你听过最好听的铜线」。但一听到 4-wire 版接近 6 万台币,当下的第一反应是:「这什么铜线敢开这么高的价格?」我甚至直接和 Calvin 表示:「这是我见过最贵的铜线。」然而,他不为所动,只是笑着回了我 三次:「可是它真的很好听、很好听、很好听。」这句话一直萦绕在耳边,于是我最后还是带了 2-wire 和 4-wire 版本 回台湾给烧友们试听,没想到大家听过后全都「中毒」,陆续购入了多条 1960s,这条线也成为我们圈子里的「毒物」,被认为是 最具音乐性与氛围感的铜线之一。如今,时隔六年,PWaudio 于 2023 年推出 1960s MkII,作为经典升级版,我自然毫不犹豫地入手了一条。这次的编号是 专属客制版本,连分线器上都印上了我的名字,无疑让这条线更具收藏价值。外观与做工1960s MkII 与前代最大的外观变化,莫过于 线皮颜色的变更。如果说 1960s 是 黑色的经典传承,那么 MkII 则是 Morandi 蓝色的精致进化。这款蓝色棉编外皮质感极佳,相比黑色版本更具高级感与现代感,视觉上也显得更加细腻耐看。此外,MkII 依旧维持了 26AWG OCC(Ohno Continuous Cast)单结晶铜 Litz 线,但内部结构却有了不小的改动: 七层屏蔽技术:进一步降低 EMI/RFI 影响,减少干扰,使背景更黑更宁静,每根线芯采独立绝缘包覆,降低讯号损失,提高解析力,采用未镀层纯铜 4.4mm Pentaconn 插头,进一步强化信号传输的稳定性这些改动,让 1960s MkII 不仅外观更为精致,也在声音表现上带来更纯净、细致的体验。

收到后,我立刻进行煲线,搭配 VE10、First Light 进行试听,并与 1960s MkI(前代)4-wire、1960K 以及 First TimeS 进行对比。低频:下潜更深、质感更细腻,低频的量感适中,依旧维持 1960s 系列一贯的自然感,相比前代,MkII 的低频更扎实,层次更分明,不会浑浊, 虽然仍然不是强调低频能量的线材,但质感更加细腻且富有弹性,对比 1960s MkI,MkII 在 低频的控制力 和 细节呈现 上更为优秀,低音的解析力更高,鼓点与贝斯的动态表现更加灵活。

中频:人声更集中、密度提升,人声的厚度与密度更高,音像略向前推,相较于 1960s MkI,MkII 的中频线条更加清晰,声音更凝聚, 整体仍维持 1960s 的宽松自然调性,但多了一丝细致的解析力,这点在 搭配 VE10 时尤为明显,MkI 偏向 松软温暖,而 MkII 则多了几分 干净利落与层次感,人声细节更为突出,乐器与歌声的分离度也更好。

高频:延伸更自然,细节更丰富, 相比前代,MkII 的高频更加细腻,泛音更自然,细节提升,但依旧保持了 1960s 一贯的耐听特性,不过亮、不刺激,乐器的光泽感更强,铜管、弦乐的细节更容易浮现,这次的 MkII 提升了高频的延展性,不会过于锐利,依旧维持温润流畅的听感,但细节的丰富程度有所增加。与 First TimeS 相比,MkII 更偏向 柔和且耐听 的风格,而非强调高分辨率与锐利细节的调音。

音场与层次感:更立体、更开阔, 相比前代,MkII 的音场更宽广,空间感更强,层次感更为鲜明,声音定位更加精确, 整体更有「开放感」,不会过于内缩,这次 MkII 在音场上的表现远胜前代,让乐器与人声的距离更自然,空间感更明确。这点与 1960K 的层次感相似,但声音更加温暖自然。

如果你的耳机本身 已经偏向中性解析(如 64 Audio U18t、Andromeda),MkII 可能不会带来显著的提升,反而会让声音变得过于柔和。但如果你的耳机 原本中频较薄,或低频较松散,MkII 将会是极佳的补充。

1960s MkII 是对经典 1960s 的完美升级,保持温润耐听特性,并进一步提升解析、音场与细节。这条线材并非极端改变耳机风格,而是进一步强化耳机的优势,让音乐更加耐听、自然。可能的缺点 ⚠ 低频仍非主打重低音风格,低频党可能不适合⚠ 音色依旧偏向温润柔和,解析党可能更偏向 1960K 或 First TimeS

PWaudio First Times我对 PWaudio 的初次接触可以追溯到 2016年底,当时在新加坡 Music Sanctuary 经由老板 Calvin 推荐,听到了当时的经典铜线 1960s。在那个时期,我们毒窟烧友们对铜线的认知还停留在 Whiplash TwCu、Effect Audio Ares II+、PWaudio No.5 以及 Toxic BW26 V1 这些价位不超过台币万元的铜线。但当 1960s 出现在我们眼前时,2-wire 版本的价格竟然高达 7,800 港币(约台币三万初),4-wire 版本更是直逼顶级银镀金或金银合金线的价位,让人完全无法理解这条铜线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当时,我只是一脸震惊地对 Calvin 说:「这是我见过最贵的铜线!」,结果他只是 笑着连说三次「可是它很好听、很好听、很好听!」。带回台湾给毒窟烧友试听后,大家几乎全数沦陷,2-wire 和 4-wire 版本瞬间变成标配。1960s 以其宽松自然的调音与开阔音场,成为当时市场上最具代表性的纯铜升级线。随着 1960s 的成功,PWaudio 几乎将铜线的开发推向极致,陆续推出 1950s、1980s,乃至于价格惊人的限量旗舰 Orpheus。然而,直到 2023 年,我仍然只留下 1960s 和 1960K,因为其他铜线虽然各有千秋,但始终无法取代 1960s 的经典地位。直到 2023 年 7 月,我问 Peter Wong:「有没有正常一点的旗舰线?」他才透露即将推出一条新线,结果不久后,First Times 终于正式登场。当我听到这条线的名字时,忍不住笑了:「这是要叫 初夜 吗?」其实,First Times 代表的并不是「第一次使用升级线」,而是希望用户能够重新找回当初第一次聆听 Hi-Fi 设备时的悸动。

First Times 采用了 Morandi 深蓝色尼龙外皮,搭配软质 PVC 材质包覆,相比 1960s 更具现代感,质感更加细腻耐看。线径比 1960s 更粗,看起来更有份量。内部导体部分,First Times 采用了 26.5AWG 纯铜导体,并使用了 Orpheus 的线材结构设计,但不同于 Orpheus 这类旗舰线使用的超高纯度 OCC 铜,First Times 的铜材经过 长达 9 个月的测试与开发,以求达到 自然、细腻、动态优秀且音场开阔的聆听体验。1.正极与负极导体使用不同线径与屏蔽设计,优化声音传输2.七层屏蔽技术,减少 EMI/RFI 影响,使背景更黑3.TRP 绝缘处理,减少内部讯号干扰,确保声音纯净

在声音表现上,First Times展现了自然清晰的音质,动态表现出色。中频人声部分尤为迷人,带有丰富的情感表达。音场开阔,给人如同聆听开放式耳机般的宽广感受。与此前的1960s相比,First Times在保持纯铜线材温暖特性的同时,提供了更高的解析力和更丰富的细节,声音更为均衡,适配性也更广。

First Times具有广泛的适配性,无论是动圈耳机还是多单元耳机,都能展现其优异的表现。例如,搭配NG Audio的耳塞,能够提升声音的透明度和细节表现,同时保持音乐的温暖和厚度。

试听搭配 Vision Ears VE10并与 1960s进行对比。低频比 1960s 更具质感,量感适中但更有弹性,不会过度浑厚,但能提供足够的冲击力,低频的线条感与解析力优于 1960s,细节更丰富,中频:人声更具情感,厚度适中,素质更好,声密度比 1960s 更高,音像稍微靠前。如果说 1960s 偏向「宽松耐听」,那么 First Times 则是 兼具温暖与细节,声音更具魅力。音场横向与纵向表现均优于 1960s, 整体更接近开放式耳机的感觉,动态反应迅速,瞬态表现优秀。如果你是 1960s 的粉丝,那么 First Times 无疑是除了Orpheus之外最好的旗舰选择。

PWaudio Eddie Hsueh终于跟Peter 大联名,自从2016年被1960s毒到后就对这家来自香港的品牌很有兴趣。我跟Peter说要联名,线材一定要便宜,我是不分钱的,只要挂名且烧友喜欢,让更多人可以用有限的预算享受升级线的魅力。它是铜线不过听感跟规格什么的,听到它的价钱跟声音什么都不重要,太超值了,这几天有几位烧友听到后都直说要抢。因为它应该是限量的,且真的便宜,听到会吓一跳,便宜还是有盒子的 ,100条已经完售,再版要等等,太便宜上市困难。

PWaudio 1960s 2绞 旗舰纯铜线之前已经稍微介绍过,这条线大概是目前最贵的铜材质耳机升级线,光是两蕊的价格就要大概港币七千八百元,折合台币差不多三万初,这样的价位对耳机升级而言通常只发生在镀金或是金银合金在线,如果是四蕊那定价更是接近六万台币.究竟是怎么样的铜线能够在市场上开出这样的价格,PWaudio是由香港的发烧音响达人Peter Wong所创的品牌,大家比较熟悉的线应该是跟黄X鸟搭配的No5,五周年纪念铜线,这条线非常的暖,有韵味,当时就对这个达人的调音功力及对线材的观念有很深的印象,通常真正在玩音响的比较懂一些美角,对声音也比较有自己的要求.会试听跟拥有这条线是因为新加坡Music Sanctuary 的老板Calvin毒我,我只跟他提到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个贵的铜线,可是他连说三次,可是它很好听,很好听,很好听。

先来介绍这条铜线,1960s是PWaudio旗舰款的IEM cable,使用的是26 awg线径跟FEP材质的包覆的铜线用在正极,然后再用24 awg线径PVC材质包覆的铜线用在负极,来做调音,在结构跟披覆上下尽了功夫,最后再用棉布包覆住线身,1960的线身是美国制的,我感觉有想象是老西电布线的味道,先说一下整体的感觉,它给的感觉很不像铜线,非常均衡耐听,高频延伸好,细节很多,非常大的音场,我从没想过一条升级线可以让金菊花的音场有这种表现.目前CP4跟1960s 听起来各有胜负,CP4声音比较凝聚,人声向前有毒性,能量感太大,背景有点盖过人声,嗡嗡的,分离度较差点(可能还没run好) ,1960s声音比较宽松,人声稍微退点,比较悦耳,配上宽大的音场,自然舒服,各方面都恰到好处,没有华丽跟刺激的高频延伸,低频是CP4比较有弹性,看您的喜好,目前我比较喜欢1960s,很难想象是铜线的声音,推荐给大家。

PWaudio 1960s 4绞 旗舰纯铜线4 wire 1960s相当于一般升级线当中的 8 wire(因为里面有两根), 声场对比于2 wire又拉的更开,整体又更宽松细腻,没有这么明亮,建议如果对1960s有兴趣一定要试试 4 wire。

PWaudio 1960k(s),1950s,1980s三兄弟对比

试听器材如下:耳机:VE8DAP:Sony WM1Z Nordost Odin mod对比线材: PWaudio 1960k(s),1950s,1980s三兄弟对比试听音乐是1.Olivia Ong- Fly Me To The Moon2. Ellie Goulding专辑Delirium-Love me like you do只测试两首不同类型的人声

1950s 对比1960k

1960k与1960s 4 wire有什么分别?线基是相同的,只是配件插针,分线器、端子,以及使用的焊锡不同,1960k除了使用Project K的焊锡之外,端子跟分线器都是红铜底材非常讲究,两者底声相近,鸡蛋挑骨头,1960k的声音比较凝聚,1960s 4比较宽松,表现都很棒。

先听1960k在人声的表现,Olivia一开声熟悉1960s 4蕊的调性出现,声音柔顺细致,细节与分析力不多,但却有着独特的韵味,所以很适合听这类型的小品人声,不管是Susan Wong或是藤田惠美的声音,非常舒服,而K的声音又相对凝聚一点,接着换上1950s本来宽松的声音瞬间变的比较集中,解析力比1960k好一些,Olivia的歌声变的比较立体,且动态也较好,两条的底声与调音差异很明显。

接着换听另类型的人声,Ellie Goulding专辑Delirium当中的Love me like you do,这首歌是英国歌手Ellie Goulding 在2015年为格雷的五十道阴影所演唱,收录在其电影原声带中,透过这首歌,脑海总是浮现男女主角趴趴趴,不是,是浪漫爱情故事,这三部曲老婆超爱看,我在旁边滑手机,只是觉得歌好听。她是葛莱美奖最佳影视媒体作品歌曲,葛莱美奖最佳流行歌手提名。

Ellie的歌声在1950s的诠释下,伴随着快节奏的背景音乐,爆发力跟能量感很强,尤其是低频的力道跟扩散感,很过瘾,接着换上1960k差异立分,Ellie的声音瞬间又柔化许多,线条感较不明显,低频相对也较浅一点,其实如果换成听Adele这类型的女声也肯定是1950s诠释较理想。

听完这两首风格完全不同的人声后,可以得到一个小结论,1960k(1960s 4)特点属于柔和细致型,宽松的人声以及较宽音场,低频较浅,1950s有比较强的动态,线条感较好且较为集中,低频力道强且具扩散感,音场较小。

1980s对比1960k

接着换1980s上阵,PWaudio The 1980s是Peter Wong 两个月前所发表的最新铜线,使用挤压铜搭配特殊的Litz结构,以28 awg 线径作为核心导体,并且混上24 awg 线径导体作为披覆,为一种混合结构,总共是四蕊并且有八导体,这条线其实不太柔软,有一点硬度,之前有请教过Peter Wong怎么这个PVC皮这么硬?结果才知道硬的不是皮而是里头的结构而非皮,皮很软,本来没有这一条产品,新的旗舰只有之前在CanJam SG发表的The 1950s,而是无意间发现挤压铜的声音特色,而进一步开发了这一条The 1980s。

一样先听柔和的女声,Olvia Ong请唱,先听1960k一样熟悉的细腻宽松的人声,接着换上1980s,人声的线条感清晰些跟解析也好一点,但是感受最明显的还是音场,1960k的音场与1980s有很大的分别,60k呈现的是大且自然延伸的的感觉,但80s呈现的是一种具有回音感的音场,结象立体靠前清晰,且乐器定位精准又不失去彼此的位置以及分离度,真环绕音场阿,只是这首歌跟这类型的音乐还是喜欢1960k的表现。

Ellie Goulding或是Adele这类型充满爆发力的西洋流行乐也不用在测试,差异很明显。

简单来说Pwaudio The 1960k(s),1950s以及1980s三兄弟彼此的特性很明显,三种调音就是可有不同选择。

如果你喜欢听人声是那种小品类型,讲求贴耳细致的人声,1960s肯定是好的选择,但喜欢讲求力道跟爆发力还有分析力的人声可以试试1950s,最后分析力跟细节介于两条之间,但是独特的环绕音效跟空间感就是选1980s。

PW Audio Monile 耳机升级线试听心得

PW Audio 的Peter Wong可达鸭在今年三月的Canjam SG发表了这款名为Monile的耳机升级线,它的导体是高纯度铜跟纯银线材混编,26awg 的铜用在负极,以及25.5 awg银线用在正极,外皮是以PVC 与soft FEP组成 最后再用黑色的棉布做包覆,,每一根黑色的线都有一组铜银混编线,所以两根就等于一般升级线的4蕊,这个作法跟1960s应该相似。

PW Audio的线材种类很多,也有纯银,纯铜,银镀金,以及金银合金线,但其实最红的还是铜线系列,不管是No.5,1960s, 1950s以及1980s,很少有铜线是这样的声音,尤其是1960s 4 wire,人声宽松自然,充满音乐性,至今还是很少在升级线找到这种调性的。

而也因为1960s系列的火红,市面上很多仿冒线材,包括直接仿冒是PW Audio品牌的1960s或是暗黑1960s,说是类似(暗黑)的就算了,但直接仿冒的其实不太好,所以重这几个月出货的PWaudio线材,都会走做防伪记号,包括在分线器上刻序号,还有线身绑一个标签。

Monile按照焊接以及制作方式分成几种

1.Monile 2 wire2.Monile shielding 屏蔽版 4 wire3.Monile ft.60s 1960s作法 4 wire4.Monile ft.50s 1950s 作法 4 wire

分线器上的线身型号

分线器上的线身序号

试听音乐:1.Olivia Ong- Fly me to the moon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QJHTt53Tl02. J.Fla something like this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_elXY2Lcfk3. Godzilla-King of Monster Godzilla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INrERKAR4A

这几条拿到后,为了有更好的参考性,我也煲了将近一周的时间,以之前在使用1960s的经验,效果更好。

试听器材:DAP:LOTOO 乐图墨菊 4.4 mm high gain耳机: Vision ELYSIUM 极乐世界线材: Monile 2 wire/ Monile shielding 屏蔽版 4 wire/ Monile ft.60s 1960s作法 4 wire /Monile ft.50s 1950s 作法 4 wire

先听Monile 2 wire 声底第一印象是典型的铜银混编声底,声音清亮偏瘦,往中高频偏,但是高频延伸不会有一般铜银混编如DHC Fusion以及Toxic Virus在某个频段上不去的感觉,因为这底声,乐器的结像清晰,分析力很好,因为有屏蔽背景如同1960s般的安静,但可以听出音场较小,空间感有点压迫,但就声底而言蛮适合VE的ELYSIUM,它是一支低频动态好,中频厚实,中低频精准富层次感,高频延伸平顺无毛边细腻,整体协调性好的耳机,这样的线材补了它的分析力跟在中高频多点明亮的染色,背景也黑。

接着换听Monile Shielding屏蔽版这条是4 wire(相当于一般的8 wire导体线材),其中拉一根3.5 mm出来,可能是用镀银隔离网做接地,但其实如果是用4.4 mm,可以直接焊上第五极做接地就好,使用2.5 mm才需要另一根3.5 mm,就跟之前的汉声毒液一样,在猜PW这样做可能是为了跟其他两条ft.60s 以及ft.50s做区分。

整条线身非常粗,比1960s 4 wire还要粗,因为多了颗3.5 mm端子重量来到54.8 g,以随身线材算重,比Toxic Medusa 17(58 g)轻一点。而我用的墨菊4.4 mm有做第五极接地,所以 Monile Shielding的3.5 mm单独拉出来没有太大帮助,可能会对WM1Z/A金黑砖等4.4 mm没做接地的DAP有较大影响。

果然一换上对比Monile 2 wire一耳朵分别,音场拉开大了一圈,声音宽松自然,也维持不错的结像,铜银混编清亮的特性少了一些,中高频没有这么亮,这种感觉就像我当初听到1960s 2 与 4 wire差异,不同调性,4 wire的协调性会更好一些。

我也测试把3..5 mm插入墨菊的3.5 mm母座A/B一下,我是听不出声音有什么分别,可能如刚刚说的墨菊设计,在4.4 mm已经做了接地。

值得一提,这个线材的配戴需要留意,因为它的线径很粗,如果没做耳挂用透明批覆包起来的话,不太舒服,建议做耳挂会较好。

接着换听Monile ft.60s这也是4 wire Monile,因为少了一颗3.5 mm端子,重量减到51.4 g,相同线基但使用1960s的制作方式,可能是用相似的焊锡调音,底声还是相似,但是中频人声又更细腻向前一点,真有1960s的贴耳柔顺人声感觉,但因为本质上导体的差异,还是属于1960s本尊的韵味较好,Monile还是属于亮声底,不过这条应该是当中最适合听人声的线,不管是Susan Wong或是藤田惠美的声音,都非常舒服。

接着换听Monile ft.50s之前听1960s 跟 1950s的分别在于,如果你喜欢听人声是那种小品类型,讲求贴耳细致的人声,肯定选1960s,但喜欢讲求力道跟爆发力以及分析力的人声则应该是选1950s,试试是否是一样的差异,一换成ft.50s,中频人声又退一步,没有这么细腻,低频的扩散感较好,只是在这种甜美女声类型的音乐,乐器不多的,感受没有这么强列,这时只能听一下哥吉拉OST,这首歌就很明显分出这两条的差异,ft.50的低频好猛,在动态比较强的鼓声,力道跟扩散感都比ft.60好些,而且ft.60在乐器演奏一多的情况下,显的稍微有一点杂乱。

测试Monile 3.5接地的功能值得一提是VE的极乐世界上Aroma A100后动态又好上不只一个等级,一样没什么太大的分别,因为玩法不对,以之前在Mass-kobo 404的经验,AK播放器3.5 mm输出到404耳扩的3.5 mm输入做接地,接着2.5 mm接2.5 mm当作讯号,然后在404的输入选择平衡输入,输出端就是2.5 +3.5双插,2.5 mm做讯号,而3.5 mm做接地,以当初使用Han Sound Audio的毒液以大家测试的结果,接地的效果让背景更黑一些,整体的帮助很大,但我现在没有404,而A100因为体积小,3.5 mm以及2.5 mm输入的洞太靠近,无法测试在墨菊的效果,这点就靠大家去玩看看Monile屏蔽版接地的效果,用AK的机器(2.5 mm+3.5 mm)或是用金砖4.4加3.5试试。

附上Raymond大之前的玩法给大家参考

结论:Monile Shielding,ft.60s以及ft.50s这三条线因为线基导体相同,整体的底声相似都是属于铜银混编那类偏亮型,高频延伸好且不刺激,背景极黑,而ft.60s将中频人声拉的近一些也细腻一些,而 ft.50s则是人声稍微远,但低频跟动态是三条最猛的,看喜欢哪类型的音乐,但Shielding算是整体最均衡的,因为我已经有1960K,所以还是比较中意Shielding。

屏蔽版的接地效果,在我手边的器材较不明显,要靠大家去讨论发掘它的玩法。试听心得仅供参考感谢

7. Effect Audio

Effect Audio(简称 EA) 由 SuYang 创立于 新加坡,是一家专注于高端耳机升级线设计与制造的品牌。该品牌以 创新技术、多样材质的线材设计、精致工艺,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极高的知名度。Effect Audio 的产品线涵盖 纯铜、银镀铜、纯银、金银合金、镀钯导体等多种材质,使用UPOCC,并且在线材结构与屏蔽设计上不断创新,使其成为全球发烧友高度关注的升级线品牌,建立成为精品化高端线材品牌。我个人因为 十年前在新加坡工作 而认识了 Effect Audio,当时有幸接触 SuYang 以及品牌的发展历程,这个品牌在全球各地,尤其是亚洲市场,拥有极高的影响力。其中 银镀金线材 Mars 8 蕊签名限量版,更是在亚洲市场掀起抢购热潮,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线材之一,一步步从小的工作室看EA成长至今。Effect Audio 的高阶线材皆在 新加坡制作,并且在近几年走向 精品化发展,使其成为发烧级耳机线材市场中的 领导品牌之一。由于新加坡本身就是一个国际化市场,因此 Effect Audio 也相当注重国际销售,在 欧美、香港等地均有稳定的销售渠道。Effect Audio 产品线丰富,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系列:🔹 Signature Series(标准系列)这是 Effect Audio 的入门系列,提供价格相对亲民的线材,适合想尝试 EA 调音风格的用户。代表性产品包括:• Ares II / Ares S/ S ll(高纯度铜线)• Cadmus / Cadmus II(银镀铜线)• Eros S/ S ll(铜银混合线)• Leonidas II(银镀金混合导体)其中 Leonidas(Leo 1) 是 Effect Audio 早期最具代表性的线材之一,这条线材一度在市场上拥有极高的评价,许多烧友认为它的声音细腻、层次丰富,使其成为 EA 早期的经典之作。

🔹 Heritage Series(经典系列)Effect Audio 在 2018 年推出了 Heritage 系列,强调创新与精致工艺,将其作为更高端的产品线:• Leonidas II OCTA(银镀金 + 银线 8 蕊设计)• Cleopatra / Cleopatra OCTA(高纯度银线,透明度极高)• Eros II OCTA(铜银混合线 8 蕊版本)其中,Cleopatra 被许多烧友称为「解析神器」,适合喜爱超高透明度与细节表现的用家,而 Leonidas II OCTA 则以其 细腻温暖的音色 继承了第一代 Leonidas 的经典特性,成为 8 蕊银镀金线的代表作之一。🔹 Hall of Fame Series(HOF 顶级系列)随着品牌发展,Effect Audio 开始推出旗舰级产品,进一步提升线材的调音与技术标准。该系列包含:• Mars 8 Signature Edition(银镀金,限量生产)• Horus / Horus X / Horus OCTA / Horus Jumbo(22 AWG 银镀金)• Code 51(2019 年旗舰,融合金银合金、銀镀钯與銀镀金)• Centurion(2021 年旗舰,金银合金镀金线,售价高达 4,999 美元)Horus 系列 是 Effect Audio 旗舰等级的银镀金线材,其中 Horus X 与 Horus OCTA 更是将 8 蕊设计、银镀金导体 推向极致,而 Horus Jumbo(22 AWG) 则是限量 10 条的特殊版本,价格高昂但镀金线声音好。2020 年 Code 51 旗舰线的推出也引发了市场关注,这条线材采用了 银、镀钯银与镀金银的混合导体,并且强调动态表现与细节重现能力,在当时成为高端市场的热门选择。早期的 Effect Audio,特别是 Leonidas、Eros II 那个时期,受到许多烧友的推崇,但近几年来,Effect Audio 也面临一些挑战,包括价格攀升,Effect Audio 的高端线材定价让许多烧友望而却步尤其是限量线材,Effect Audio 在 不同地区推出高价限量版产品,如亚洲、欧美、日本市场分别推出不同的限定线材,且早期产品有质量控制问(近年已经没有这个问题)

Effect Audio 作为 新加坡高端耳机升级线品牌,在市场上的影响力无庸置疑。其在 银镀金、纯银、铜银混合线材的设计 上,无论是声音调校、材料运用、线材结构,均展现出领先的技术力与工艺水平。http://www.effectaudio.com/

Effect Audio CODE 24 和 CODE 24C Limited 开箱去年11月的台北耳机文化节,Effect Audio的摊位有提到没多久可能会推出比Code 23还要柔软的新线材,是基于开发Fusion 1得到的经验,Code 23是市场上第一条使用16.5AWG 的铜线,之前在Toxic BWXL那篇心得提过,线径越粗它的电阻越低,导电也越好,坊间给IEM做的线材大都是26-21AWG,26AWG是标准,而22AWG一般已经算是粗线,所以粗线不管结构设计它的素质就在那里,这是很难用细线多蕊去达到一样的导电率,例如2蕊17AWG就相当于6蕊22AWG的导体量,就不用说16.5AWG又更多了。

CODE 23铜线因为中心是单根实心粗导体,以及有被较粗的高分子管包覆住,导致比较硬,这种硬度很奇妙是可塑性,你把它卷起来它会躺在那好好的,不会跟以前硬批覆一样散开,但是你把CODE 23凹起来,它可以自己立的直挺挺,没办法垂下来,导致有听诊器效应,这条带出门听会很辛苦,在家接大耳罩听就合适很多,撇除这个缺点之外,声音当然是很有代表性,素质优异跟Toxic BWXL各有擅长。

EA在2024年推出这两款CODE系列线材,分别叫做CODE 24以及CODE 24C Limited(限量500条),导体不同,CODE 24水蓝色的线身是纯铜镀银,而CODE 24C Limited 紫色的线身是铜线,算是CODE 23的轻巧版,而CODE 24与CODE 23的结构相似,一样总线径都是16.5AWG,最大的差异在于CODE 23中心是单实心粗导体与较厚绝缘层,而CODE 23则是改成三根实心导体与较薄的绝缘层,看介绍管套厚度减少15%,这个改变导致两条的柔软度差蛮多,连带重量也轻了一些,CODE 23 71.6g,CODE 24 67g而CODE 24C limited 53.6g(18.5AWG)。

不得不说两条线材的配色跟主题实在太大胆,用这种水蓝色的外皮,虽然Eletech Victoria香港版也是这种颜色,但CODE 24的线径粗太多所以会更有存在感,当初看到网络上的渲染图好惊艳,但与实际照片差的比较多,两条就外观而言我比较喜欢紫色而且透明度比较高,在光线照下容易看到铜线的线身,而蓝色那条透明度比较低较看不出来铜镀银线身。

再来是分线器与端子再到插针的设计,一体性与主题性真的很好,至今真的非常少看到升级线厂商会因为各种不同线材去创造独立的配件,大都是直接通用所有的,质感很好,先不论声音跟价格,EA这个真的没话说,玩升级线这么多年,一直都是走在其他厂商前面,是真的一个团队在想怎么把产品做的更不同。

声音比较重要,我只有煲一天就开始比较,只是初听感,我分两个组合,一组是IEM VE极乐世界上三条线材的声音差异,一组是在大耳罩HD820上的差异,DAP都是乐图的雷神之锤。

CODE 23铜线对比CODE 24铜镀银这两个对比其实很不公平,不同导体的声音特色很明显,我还没听就可以跟你说CODE 24比较明亮,但还是负责任的对比一下,先是IEM VE极乐世界先上,这支对线材比EXT更敏感所以比较好比,先听CODE 23,这条虽然是铜线但他表现在乐器的结像相当清晰凝聚,低频的力道与下浅都很棒,拳拳到肉感,细节也多,中高频延伸非常线性,这是粗线径实心铜线有的表现,素质不会差的,底声中性不偏冷或暖,如果是找暖糊铜线CODE 23就不合适,对于VE极乐世界属于增强型,在各方面都有提升,接着再换CODE 24果然最大的分别就是乐器的信息量与细节,CODE 24明显多些,再来是结像变的更亮些,中频人声突出点,音场也大些,但低频就没有CODE 23来的多,比较浅往两旁扩散,这点在听大动态的原声带就更明显,这是很典型的铜镀银声底,但没有一般铜镀银那种模仿纯银线但高频延伸上不去的那种粗噪感,CODE 24的表现算很好,一与同样是铜镀银的另款CADMUS,CADMUS就毛噪些,细节也少点,比较死亮,毕竟素质的差异在,对我而言CODE 23与24算是同等级毕竟导体不同,连带影响声底。

CODE 23铜线对比CODE 24C limited铜线想知道CODE 24C这条轻巧版的能达到CODE 23多少水平,两条的声底相似,一样相对中性,主要差异是CODE 23声线比较清晰,CODE 24C比较不清楚但较柔美,有点往Toxic BWXL方向靠拢,但各频段都较少CODE 23一些,真的有LITE版的感觉,就配戴而言比CODE 23好太多,好轻很舒服,又更柔软,如果要带出门肯定带CODE 24C,又是这么高颜值的紫色。

接着就比较HD820这两条的差异(受Maxwell与Keith大的委托)我用转接头先听CODE 23,HD820对比800s的解析,细节等都大幅度的提升,只是音场对比800s这种开阔感差太多,毕竟开放与封闭式耳机还是差很多,导致听惯800s都会不习惯820声音,这两条搭配HD820我自己比较喜欢CODE 23铜线,主要是CODE 24配上HD820有点素质强碰,虽然中高频的拉拔很美,乐器亮度够,但人声变的比较日系,没这么中性,就耳机的匹配性而言,我自己会配CODE 24跟HD800s而CODE 23配HD820会更合适。

结论1.CODE 24是典型的铜镀银升级线,但受于结构与导体的优势,没有一般铜镀银那种毛边较多的中高频,比较平顺且明亮,音场也大,适合一些暖声底的耳机,而CODE 24C限量版属于中性的铜线声底算是CODE 23的LITE版本,线条感较柔。2.CODE 24虽然已经比CODE 23软很多,但毕竟结构跟线径在那,对比于一般细线还是比较硬,要看自己能不能接受,但对比CODE 23当然就够合适做IEM线,耳罩也没问题,其实外出配条CODE 24C就很好。3.美就完事

Effect Audio Ares S ll 纯铜升级线开箱Effect Audio 在 2022 年推出了全新的 Signature 系列线材,这一系列延续了2015年推出的首个 Signature 系列中的经典线材,包括 Ares 纯铜线、Eros 铜银混编线,以及 Thor 纯银线。随着 Signature 系列的进化,见证了 Ares S、Eros S 与新加入的 Cadmus 铜镀银线的诞生。作为这系列的一员,Ares S 在市场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我自己尤其是喜欢Ares S铜线。铜线市场往往存在两种主要的声音取向,一种是偏向温暖柔和类似OFC无氧铜的声音表现,而另一种则向高阶 UPOCC 铜线靠拢,以解析力著称(例如 Toxic BW22 V3等)。Ares S 系列则巧妙地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一特色延续到 Ares S II 的设计中,使用两种不同结构的铜基材料结合而成,使其音色在保留传统铜线温润音质的同时,增添了优越的清晰度与解析力,这种独特的音色反而给人一种很新奇的感觉。铜线由于声音自然且价位相对合理,辟性较少。不同于金银合金、纯银镀金、或镀钯线材,铜线通常在音色上较为中性,且在搭配耳机时不易产生挑剔的匹配问题。当然,金银镀合线材虽然声音素质更高,但其音色往往较为复杂,不一定适合所有耳机。之前Signature 系列一代在两年前的推出恰逢 CanJam SG 展会,因此得以在展会上第一时间让烧友们进行 Prototype 的体验与票选,以确定最受市场青睐的版本进行后续生产。这次 Signature Series ll的发布实在没预期到,直到看到9月底看到官方网站上公布才知道更新系列二代,再看一下价位,铜线的Ares S ll变的贵一些,不同于第一代的4股结构,Ares S II 升级为 8 股设计,使其在声音的解析力和稳定性上有了显著提升,可能是之前做 Ares S 8 wire的成功,所以二代直接改成这样,而Ares S一直在我身上测试搭配不同的耳机,是一条很声音表现稳定又超值的铜线,马上联系Effect Aduio,都在新加坡实在方便。Ares S II 的包装,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尺寸的缩小,使得收纳更加方便。不同于大尺寸包装,除非是限量高价版本有收藏价值,大包装对于线材来说显得冗余。Ares S II 的分线器、4.4mm 插头和 ConX 插针外壳也都进行了全面的重新设计。Effect Audio 作为线材品牌的创新精神,体现在不仅更新了线材本身,还为配件部分专门订制新款,这种全新设计在耳机线材市场上十分罕见。一般厂商通常会沿用现有设计,EA这对成本的增加是蛮大的,意思是订购几百个量,只能给这个系列用。但 Effect Audio 为了提升产质量感投入大量资源,专门为 Signature II 系列开发新配件,展现了其对细节的追求。Ares S II 采用了来自 CODE 系列的实芯技术,专为提供更纯净稳定的音效体验而设计。与传统多股电线不同,实芯导体消除了高频信号中易产生阻力和讯号损失的空隙,这大幅提升了音质的清晰度和细节,为您带来应有的沉浸式听觉体验。在 EFFECT AUDIO 的双重变异 QuantumCopper™ 技术支持下,Ares S II 进一步结合了两种类型的高纯度铜:实芯导体赋予饱满的声音与深沉的低音,而双层多股束设计则带来非凡的清晰度。• 规格: 26AWG 8股• 熔炼工艺: UP-OCC连接系统:• ConX® 2-pin(预设)• EA 标准镀铑黄铜直型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106842763_28822e29c6_b.jpg从介绍来看,Ares S II 与一代线材一样,使用了两种不同的线基:一种为实芯粗铜线,一种为多蕊铜线。实芯粗铜线的设计应是借鉴了 Effect Audio 之前的 CODE 系列,从中可见实芯导体在提升声音清晰度和解析力方面的显著优势。即便以铜为基材,实芯导体仍能展现类似纯银线材的透明度和低导电率特性。虽然实芯线材通常较硬挺,但 Ares S II 的线身显得相当柔软,与一般 8 股线材无异,这可能得益于其线径较细,避免了 CODE 23 和 24C 那种稍显硬朗的质地。在接下来的测试中,我会针对 Ares S II 在不同价位的铜线中进行声音对比,并搭配 VE10 耳机以及 Lotoo 雷神之锤 DAP。Ares S II 对比 Ares SEffect Audio Ares S II对比 Ares SAres S 的一代与二代之间的对比,不仅仅在配件上进行了全面更新,还体现在材质上的改进。例如,二代的 4.4mm 端子采用银色镀铑,而一代则为镀金。镀铑的音色通常较为明亮,分辨率更高,并且成本也相对较高,这显示出二代在配件质量上的提升。尽管我手中的一代是四股结构,而二代为八股,因此两者在线径上的直接比较不完全公平,但至少可以明显察觉到二代在音色走向上的差异。首先,两代的声音定位虽一致,但二代的线条感与解析力相比之下一代更为出色。尤其在人声清晰度方面,一代相对较为温暖而略显模糊,但当 AB 比较后,二代在背景乐器结像的稳定性与低频控制上都更具优势。一代的低频表现较浅且有些扩散感,而二代的低频下潜更深且富有弹性。细节处理上,二代的细腻度稍高于一代,但不至于像纯银线那般过于明亮。可以说,Ares S II 明显展现出更为进步的声音层次,这可能得益于其实芯结构及八股设计。Effect Audio 对 26AWG 8 股线材的手工编织工艺,做工实在很好。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107036975_b28f7337f6_b.jpg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107036955_fd75c00e8b_b.jpg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105719717_1165160271_b.jpg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106925074_2328a0ae32_b.jpgEffect Audio Ares S II 对比 Vortex Eddie SquaredVortex Eddie Squared以 OCC纯铜导体为核心,每根独立线材内部包含两股铜线,每股由三种不同线径的铜线混合而成,确保三频分布均匀。外层包覆 5N 无氧铜镀银金属隔离网,再加棉布绝缘,总线径为 21AWG。与 Ares S 系列相比,这两款线材的音色特质差异更为明显。Ares S II 在解析力上优于 Eddie Squared,尤其在乐器定位与细节表现方面更胜一筹。相比之下,Eddie Squared 的中频人声略显模糊,但在中下盘音色上更为厚实,整体声音倾向润泽、柔美,带有镀金线的音色特质,特别适合爵士或流行人声。Ares S II 则拥有较为均衡的音色,音质素质也相对较高,对乐器的表现更加清晰。在人声的定位上,Eddie Squared较为靠近听者,Ares S II 居中,而 Ares S 则较远。此外,由于 Eddie Squared使用了屏蔽结构,背景表现更为纯净黑暗,无屏蔽的 Ares S II 则多一分空气感。因此,两条线材的声音特质各异并且互不相冲,但若搭配 VE10耳机,Ares S II 可能更具适配性。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105719722_c94cf03c94_b.jpgEffect Audio Ares S II 对比 Toxic BWXL 与 CODE 23Toxic BWXL采用 17AWG 双导线结构,线径粗大,展现出强劲的音频细节和解析力;这次 Ares S II 碰上了一位强大的对手。BWXL 的音质表现与 CODE 23不分轩轾,两者在中高频延伸上皆具有极高的清晰度和华丽感,而 Ares S II 虽然接近 CODE 23 的水平,但 CODE 23 的整体素质仍稍胜一筹。毕竟,CODE 23是市场上第一款使用 16.5AWG的粗铜线材,在乐器的分析力方面尤为突出,BWXL 居次,而 Ares S II 排第三。在人声韵味方面,BWXL 表现最佳,呈现出宽松、柔美且细腻的音色;Ares S II 紧随其后,具备一定的人声细腻度,而 CODE 23 的人声表现则稍显直接。综合而言,Ares S II 在这三款线材中提供了一种折衷的音色,介于 BWXL 和 CODE 23 之间,既具备 BWXL 的温暖韵味,又保有 CODE 23 的解析力和平衡度。考虑到价格上的差异,Ares S II 的表现相当出色,是具有性价比的选择。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106925084_af15f5e70e_b.jpg结论Ares S II 作为 Effect Audio Signature Series II 的重要成员,在其十五周年之际呈现给消费者,无疑展示了品牌的诚意与技术实力。通过引入 Solid Core 技术与双重铜材结构,Ares S II 不仅继承了 Ares S 的音色特色,还通过改进的解析力和均衡音色进一步提升了,是绝对可以收藏的一条铜线,并且会成为我搭配各种耳机的固定班底。我自己是更喜欢EROS S ll配VE10,改天再分享心得。

Effect Audio Eros S IIEffect Audio 的 Eros S II 是 Signature Series II 系列中的高端耳机升级线,主打 铜银混编 的设计,旨在提供温暖自然的音色,同时保持优秀的解析力与细节表现。作为 Eros 系列的进化版,Eros S II 在导体设计、结构与调音方面都有所提升,使其成为许多烧友关注的升级线选择。Eros S II 采用 TESC™ 技术(铜银合金),透过精确的导体混编比例,让线材在音色表现上取得最佳平衡。导体为 26 AWG 铜与银混合,并搭配 Effect Audio 独家的 Ultra-Flexi™ PVC 外披覆,不仅手感柔软,也大幅减少微音效应。在结构上,Eros S II 采用了 Type 4 Litz 配线技术,进一步提升讯号传输的稳定性,降低讯号衰减,使声音的细节得以完整呈现。此外,线材具备 ConX™ 可更换端子设计,让使用者能够自由切换不同的耳机插针(如 MMCX、2Pin),大幅提升适用性。Eros S II 以其平衡的调音受到好评,既保有 铜线的温暖与中频厚度,又具备 银线的分辨率与透明度,适合喜爱 自然声音 的烧友。

低频扎实且有弹性 量感适中,不会过于强调低频,比纯铜线更清晰,不拖泥带水,鼓点与贝斯的层次感更鲜明,动态表现出色Eros S II 的低频表现比纯铜线更加精准,带来更好的动态感,适合搭配低频稍重的耳机,如 Empire Ears Odin 或 Vision Ears VE10。

中频温暖且富有层次,人声略微向前,带有丰富的音乐性,相比 Eros II,细节更多,质感更为细腻,乐器分离度高,层次感强。在中频表现上,Eros S II 既保留了 Eros 系列的音乐性,又进一步提升了细节解析,使得 人声更加迷人,适合人声流行与爵士乐。

高频延伸自然,细节丰富,泛音绵密,不会过度锐利,比纯银线温润,避免过度亮声, 弦乐与铜管乐器的层次感更佳。高频部分,Eros S II 维持了银线的延展性,但不会让声音变得太过刺激,适合长时间聆听。

Effect Audio Fusion 1Effect Audio 在 2023 年推出了 Fusion 1,作为旗舰级 Tri-Strata Layering(多层导体结构) 技术的代表作,它是 Effect Audio 对于 混合导体技术的极致探索。这款线材将 UP-OCC 镀金银、纯银与纯铜 精巧融合,并采用了 Solid Core 同轴线芯设计,大幅提升讯号传输的稳定性与音质表现。作为 Effect Audio Fusion 系列的首发产品,Fusion 1 既保留了 Effect Audio 一贯的高端声音调音风格,也为喜欢Leonidas的老玩家找回EA的感动。

该线材采用了 UP-OCC 镀金银、纯银和纯铜的混合导体,结合 21AWG 的双芯结构,并运用了 Solid Core 同轴线芯设计,确保高稳定性和优异的电气特性。在声音表现方面,Fusion 1 提供了显著的低频增强,无论在质量还是量感上都有提升。低频表现大胆且彻底,能够展现最细微的细节,同时保持速度感和冲击力。中频则略带温暖,使人声听起来自然且栩栩如生,乐器也因此增添了一丝模拟质感。高频部分,Fusion 1 保持了闪亮和平滑的特性,没有尖锐感或刺耳感,提供充足的空气感和微观细节,而且中频温润细腻,实在好爱。

技术上,Fusion 1 采用了名为「Tri-Strata Layering」的全新线材几何结构。每根线芯包含近六种不同的铜材质,分布在约 40 个不同的束在线,这些束线围绕着纯实心核心。此外,每个束线内部还包含多种尺寸的线径,这种设计旨在提升线材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在设计方面,Fusion 1 采用了金色、玫瑰金和银色的三色主题,线材本身具有圆形几何图案,象征着不同导体材料的融合。线材外层覆盖了 Effect Audio 的 UltraFlexi 绝缘材料,这是一种透明且柔软的塑料,使得线材在保持 21AWG 线径的同时,仍具备柔韧性和灵活性,线身实在太美,配上专属的分线器以及配件,真的美就完事。

Leonidas (2016年心得) http://www.effectaudio.com/…/ie…/pre-order-leonidas-796.html

这条是Effect audio既Mars后推出的全新旗舰镀金线,Litz结构UPOCC银镀金与纯银以一定的比例hybrid混合线,SuYang兄跟我说这条线的结构很复杂,当初花很多时间设计,取名叫做Leonidas是因为希望像斯巴达300壮士一样的威猛,每条线都有附上真皮的收纳盒,跟各自的编号,拿在手上很有质感,摸起来的材质很柔软,他的批覆与一般线不太相同,PE跟PVC材料的差别,相较之下Toxic SW系列的线摸起来比较硬跟难凹一些,这条听说在日本与各国都卖得非常好,第1批已经出货完毕,台湾好像还没有拿到,要等下个月后的第二批,小弟手上这条是刚好在新加坡请SuYang帮忙保留一条给Raymond兄的,刚好回台带回。以外观来说这四条线这条是所有线当中较美的,尤其是新款的分线器,铜制摸起来很有质感.相较下toxic的碳纤维分线器摸起来塑料味比较重些。

一开声就让刚听完Mars的我很惊艳,它的声音比Mars还要开阔,低频Q弹,高频延伸也很好,但是不像一般镀金线的暖声,底声跟Toxic SW有一些像,但是延伸似乎又更好一些,听了很久,真的被毒到了。这条线的声音很不像镀金线,但某些部份又很像,怎么说呢?它有镀金线的暖声底,与Twau有点类似,但又有金银合晶线的高频延伸跟变态的细节像Toxic SW1样,人声对比GSP1样没这么有韵味,但是整理的协调性很好,细节非常多,且相较下,GSP声音稍微粗一点没这么细致,一听有点被毒到,它给我的感觉是综合Toxic SW跟GSP优点的一条线,虽然都差一些。心想这个价格真的合理,做工也很好,推荐给大家。

这条Head-fi有烧友做成8蕊,听说声音还不错,也是小弟的目标,不过一条要1千多镁,我还是先忍着点 XD

Mars 4 wire 银镀金线

这条线在亚洲已经很出名,有也不少用家,小弟第一次听这条线是去年在新加坡的music sanctuary听,只觉得声音变得暖一些,其他听不太出来哪里好,直到今天听到完全改观,除了原本的暖声还在之外,低频的力道很够,人声有感情,延伸也很棒,很顺的一条线,小弟觉得跟Twau各有所长,但是Mars明显暖很多,可能跟镀金量有关,这两条镀金线感觉走向很不太一样。

Mars 8 wires Signature 银镀金

这条真的很毒,好险买不到了 先站个位置再介绍

Ares II+ 22 awg 铜线没想到一听22 awg完全又是另一个世界,我马上跟SuYang 说怎么差这么多,低频下浅很深又有弹性比起上述三条,他的人声更有感情,跟镀金线的走向不太1样,那种Vocal,吉他刷弦的共振,觉得非常舒服,高频延伸也很不错,是因为粗线径的原因吗?差太多了这条小弟有入手,等Run in后再来分享,初听非常浓郁 不会厚跟糊,比起Toxic BW 更有铜线的韵味,这条铜线稍暖,有韵味,高频延伸有且滑顺有水分,算是一条很喜欢的铜线。

技术规格:1. 22 AWG UPOCC litz multi stranded copper wires2. Same insulation as Effect Audio Heritage Series Leonidas3. 1.2 meters standard length4. Proprietary Multi-Size Stranded design within single encapsulation5. New EA CF connectors and Y-Split

想找好声的铜线很久了,好的铜线会使人声更有感情,低频的下浅与弹性更好,更适合在某些音乐的表现,与镀金线所诠释的人声不太相同。Effect audio 最近有一系列的新线更新,除了有Mars, Leonidas,等旗舰款线之外,旗下的Ares 纯铜, Thor 纯银, Eros 铜银互绞都出现了ll 二代,且最特别的是都有推出+ 也就是22 awg的粗线径版本.展现出High end 线材的野心。

试听器材是 DAP 金菊花对比线材 Toxic BW 铜线, SW22 金银合金线试听的音乐是1. George Michael – Careless Whisper2.史坦威钢琴之美3.四叶草 好想你…….

BW凭印象写,对比起来 BW的声音比较中性无染,各方面都恰到好处,或是说烧不到痒处,不会太暖或是厚,而Ares ll+一换上就可以明显感受到它的好一听,这是铜线的声音吗?为什么延伸这么好?相较BW没有这么暖,人声较退后,但Vocal 很棒,音场也是,在耳边散不去,仔细听才发现BW的声音较干,没有Ares ll+这么有水份。再换上SW22听看看,以人声的表现来说退的较多,有点干,但是细节多,也较凝聚,听史坦威每个琴键下去的力道还有回馈都呈现的很清楚,Ares ll+力道较小,但也很柔顺耐听.值得1提的是虽然是22awg 但是它的披覆(insulation)很薄1层,摸起来很舒服 柔软,相对于 Toxic SW22 较厚.值得1提的是铜制分线器 很有质感,摸起来很棒,Toxic的塑料为稍微重点,可惜的是重量较重.谢谢Effect audio Zou Suyang 开发这条好铜线,享受音乐中。

Ares II 8 wire 26 awg 铜线

很平顺耐听,个频段的延伸都很不错,但跟ll+相比 较没有这么有韵味,但比较均衡一点,比较起来我比较喜欢Ares ll+

Thor ll+ 22 awg 纯银线之前陆续介绍过 Effect audio Ares ll +铜线以及 Eros ll+铜银混编这两款 22 awg 粗线性的新款升级线,今天介绍的是 Thor ll+银线, 是Effect audio 二代的新线,同样也有一般26 awg线径的版本 Thor ll,这条跟Eros ll+1样都是属于比较新的线,台湾应该都快要有了.网站上的介绍说这条线是给想要更多喜欢银线的优点,但又缺少了自身的缺点,如缺少低频,高频过刺激,人声较没有感情.而22 awg粗线径提供了较佳的3D感,制造宽松的感觉结构方面一直是好声音的重点, Thor ll+使用multi-stranded Litz wires设计,使表面积有效增加, 提升导电率,并且做好隔离。

技术规格如下22 AWGUPOCC Pure Silver LitzProprietary Multi-Size Stranded design within single encapsulationFlexible insulation (same as Leonidas)New EA CF connectors and Y-Split

Notes

A multi-sized stranded design within the same encapsulations enables the Thor Silver II+ to achieve distinct highs and details due to the signal transmission speed in thinner cable strands, while the thicker size cable strands are usually employed for smooth bass and mids.Past experiences have taught us that even though sound quality is a critical factor in determining an upgrade cable’s worth, the tensile strength and flexibility matters too. The reworked insulation features high tensile strength and flexibility, while adding as little weight as possible8 Wire Braid is only available by “Bespoke”Effect Audio uses certified UP-OCC materials only.

http://www.effectaudio.com/upgrade-cables/iem-cables/iem-premium-series/plus-edition/thor-silver-ii.html

之前买过几款纯银线,同样是22 awg Toxic hydra 22, DHC fusion等,一直对银线的缺点很感冒,直到看到这款线后基于对Eros ll+的好感,马上联络Suyang,就有手边这条Thor ll+

外观:1如往常如所有的efect audio的新线1样非常的柔软,它的批覆与Ares ll+相同,摸起来很舒服,走路使用也完全没有麦克风效应,相较下 Toxic hydra 22 与 SW22的线,披覆就比较硬一些。实在很想建议Frank 全部改成EA这种披覆.新款的分线器,缩小了体积,更轻适合外出使用,对比于手上的Ares ll+旧款的大小, 让我想要全部换成新款的XD

试听的器材如下DAP: PAW Gold 金菊花对比线材, 同是22 awg Toxic hydra 22

听感各有所好,器材的搭配也会造成不同,所以仅供参考

1. Fly Me To The Moon – Olivia Ong2.古典钢琴2013 香港影视厅原音第四首 O mio babbino caro3. Fly Me To The Moon – Olivia Ong

听了几首常听的歌, Hydra 22只能凭印象写,因为已经让给烧友, Hydra 22的高频延伸很好 拉拔很强,乐器也很清脆,但仔细听,很明显感受的高音刺耳的不适应感,相较下Thor ll+ 呈现的感觉是柔顺自然的延伸,比较舒服,在第一首O mio babbino caro演奏下伴着乐器声 3D包覆性好,很容易让人陶醉在其中.

在第一首O mio babbino caro演奏下 Thor ll+呈现的是比较宽松的感觉, Hydra呈现的是比较比较有侵略感,标准的银线底声,在金菊这种动态强的DAP推下,Thor ll+比较适合。在人声表现下Olivia Ong的Fly Me To The Moon1放下去也是一样很舒服的感觉,听到这里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之前听Eros ll+时不像一般铜银混编线一样有着比较清亮刺激的底声,原因是因为银线的部分用的是 Thor ll+,这条也请老婆听看看,搭她的Noble 3 reshell, 跟我同样的感觉,人声带点甜味。

如果您喜欢银线的底声,但希望没有高频刺激与低频较少的缺点您绝对可以考虑这条 Thor ll+

Thor ll 26 awg 纯银线

Effect audio Eros ll+

Effect audio Eros ll + 22awg铜银混编 开箱兼升级线心得

一直想找一条铜银混编的耳机升级线,他应该要有铜线的底声,银线的延伸,而陆续买了Toxic Virus, DHC fusion v3 这两款铜银混编的线(within the same wire), 都让我听的不太习惯,整体的底声都是偏亮,信息量多,有些许铜线的低频,但有点紧,而高频上不太去,所以先后两条都卖了。

直到最近Effect audio 开始对于旗下一系列的线改版,Ares (铜线),Thor(银线),Eros(铜银混编),推出二代版本, 且各自都有Plus edition 22 awg的粗线径版本,买过了Ares ll+ 跟听过Thor ll+ 对这两条线很有好感,又加上Raymond兄询问Eros ll+,于是赶快联络SuYang,才有这条以这两条为线基的Eros ll+ 铜银混编线。

技术规格如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22 AWGUPOCC Litz Copper / SilverProprietary Multi-Size Stranded design within single encapsulationFlexible insulation (same as Leonidas)New EA CF connectors and Y-Split

Notes:A multi-sized stranded design within the same encapsulations enables the Eros II+ to achieve distinct highs and details due to the signal transmission speed in thinner cable strands, while the thicker size cable strands are usually employed for smooth bass and mids.Past experiences have taught us that even though sound quality is a critical factor in determining an upgrade cable’s worth, the tensile strength and flexibility matters too. The reworked insulation features high tensile strength and flexibility, while adding as little weight as possible8 Wire Braid is only available by “Bespoke”Effect Audio uses certified UP-OCC materials only.

线身的批覆一样是很柔软,完全没有麦克风效应,,而且其实不只是全新的线身,连3.5, 3.5 trrs端子,CM插针 还有分线器也是全新制作, 分线器尤其是很有质感,每次拿在手上都很扎实,只是重量有点重,用在客制耳机明显比1般来的舒服点

试听的器材如下DAP: PAW Gold 金菊花对比线材, 同是22 awg 的Toxic SW22, Ares ll +

试听音乐是1.古典钢琴2013 香港影视厅原音第四首 O mio babbino caro2. Adele 25Adele – Send My Love (To Your New Lover)3. Ariana Grande-Dangerous Woman中的 Be Alright4,四叶草好想你…

首先对比Toxic SW22, 在古典钢琴的表现之下, Eros ll+的声音比较集中,一气呵成的弹奏,搭配背景音乐非常的宽松的音场,很容易让人陶醉于音乐之中,一首一首听下去,而SW22的能量感比较强烈,高频延伸好,琴键轻脆,细节多,但明显感觉往后退了几步…换到Adele 25 Send my love to your new lover, 在一开始的前奏低频, Erosll+表现的扩散感比SW22明显,下浅比较深, SW22速度比较快,较弹性,可能是铜线有发挥作用,而人声部分在尾音处理的也很不错,没有一般银线的刺激感,这点SW22因为含金也表现很棒,只可惜一样SW22退的比较多1点.同样的几首人声为主的音乐都是这样的感觉,Eros ll+ 有铜线的低频,Ares ll+特有的宽松感跟韵味,加上Thorll +银线的声底,整体表现在不失去各有的特色外,交织出绵密的活生感完全没有之前Toxic Virus 跟DHC fusion v3给我那种高频上不去,整体清亮,尤其是fusion v3 偏瘦点,比较无法久听.如果您再找一条铜银混编的Hybrid cable,不彷试试这条Eros ll+, 请记得试听Plus version, 因为这样22 awg的线,仿间找不到了。

Janus- Dynamic and Basso(CanJam SG 2018 试听心得) 这几年凭着SuYang以及Effect audio团队的努力,目前俨然已经成为耳机升级线第一品牌的地位,包括几款知名客制耳机如Vision Ears与Empire Ears都与其合作,强强连手,连端子也跟Pentaconn以及oyaide合作联名款,推出的几款线材都是很多人争相模仿的对象,没有一定的销售量跟品牌价值是无法办到,对比三年多前第一次跟SuYang见面至今,实在很佩服。

今年EA有新的作品推出, Janus是目前市面上第一款OCC Palladium Plated copper(铜镀钯)与金银合金混编的线材, 8 蕊24 awg粗线径,拿在手上有一点重量,披覆柔软但是整体因为线径粗还是稍微有一点难定型, Janus有两种版本一种是Dynamic version,一种是Basso version 两种使用同样的线基只是焊锡跟一些调音不同,但声音确有蛮明显的差异,我会比较喜欢Basso的版本虽然名Basso低频却没有这么轰下浅跟层次感比较好,高频延伸也比较舒服,本来以为靶材料的导电度低声音会更拖,但是不会,速度感很不错,人声也不会厚实,是一种蛮少体验的声音,比较中性,但当我换成Dynamic版本后声音的厚度又回来了,但整体没有这么宽松。短暂的试听有很多感受,有机会再好好去EA那听看看。

Effect audio Horus 8 (2019年心得)

来听剧毒线旗舰限量线材。

玫瑰金分线很美,连端子也是金色的。

听感

印像中Horus 4有个特色就是声音拉的很开阔,像银线的高频延伸,整体稍微亮一点,中频微甜,不像一般镀金线稍暖的底声,蛮特别的。但是Horus 8 底声还是Horus 但整体的细节与信息量变多,解析也好一点,本来拉开的声底变得比较集中沈稳,却维持本来的高频延伸优点,中频还是微甜的听感,协调性更好,不会有听久较累的感觉,好毒。

8.Eletech Audio

Eletech是一家总部位于新加坡的高端耳机升级线品牌,成立于 2019 年。品牌由 Eric Chong 创立,他在音频行业拥有多年的经验,曾在耳机升级线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背景与市场洞察。

Eletech 以创新的材料应用、精密的制造工艺和卓越的声音调校见长,致力于开发能够最大化提升耳机性能的升级线材。品牌的理念基于「声学美学」(Acoustic Aesthetics)与「精密工艺」(Precision Craftsmanship),强调通过精细设计来达成声音的自然、均衡与动态表现,他们家的线材以颜值来说可以说非常美,不管是分线器还是端子,整体的搭配都是艺术品。

目前,Eletech 已与多家耳机品牌建立合作关系,推出联名款升级线,以及与ddHifi合作推出Versus可换插针,例如香港特别版的Victoria,到2025年升级线品项与种类非常多,积极参加Canjam展会,增加国际曝光度。

虽然都在新加坡,但是这几年接触他们家的线材比较少,今年有机会再跟大家分享,几个简单的试听心得与介绍如下。

https://elementechnology.com/

Eletech 产品线

Eletech 产品线

Eletech 目前的产品线主要分为 Virtues、School of Athens、Parnassus 以及常规旗舰系列,涵盖不同价位与声音风格需求。Virtues 系列为入门级产品,以高性价比为核心,采用混编技术,适合首次升级耳机线的使用者。School of Athens 系列则属于中高阶级别,包括 Plato(纯银)、Socrates(单晶铜)、Ptolemy(镀金银)、Aristotle(纯铜)、Euclid(金银合金+纯银),各自具备不同的音色特点,适合进阶发烧友。Parnassus 系列作为旗舰级线材,采用高端材料与工艺,代表型号包括 Ode to Laura(高纯度单晶铜导体,提供温暖且细腻的声音表现)以及 Sonnet of Adam(铜镀金、银镀金、金银合金组合,提供更丰富的音色层次)。Aeneid 为 Eletech 的常规旗舰型号,导体为 24K 双重混合黄金镀层的 OCC 单晶纯银,拥有极致的动态与声音密度,并非限量产品。此外,Baroque 是 Eletech 旗下的耳胶产品,采用日本医疗级硅胶材质,并结合多项专利技术,如 SATINÉ™ 纳米波纹结构与 Flexion™ 耳塞末端的人体工学设计,提升佩戴舒适度与声音表现。Eletech 线材设计兼顾物理结构与声学表现,核心技术包括 Litz 结构(大多数线材采用高纯度导体搭配 Litz 结构,以降低高频衰减与讯号损失,导体可能为 UPOCC)、Satin Shield™ 绝缘层(提供优异的耐用性与柔软度,减少机械噪声并提升佩戴舒适度),以及 Eletech 自家开发的镀金铜接插件,确保稳定的传导性能。• 高端市场定位:Eletech 主要面向中高阶发烧友,价格区间从数百美元到数千美元不等。Eletech 的旗舰线材价位也属于较高,建议一开始先重Virtues以及School of Athens 系列开始玩,这样比较能明白品牌的声音走向。

• 高端市场定位:Eletech 主要面向中高阶发烧友,价格区间从数百美元到数千美元不等。Eletech 的旗舰线材价位也属于较高,建议一开始先重Virtues以及School of Athens 系列开始玩,这样比较能明白品牌的声音走向

Eletech Ode to Laura 旗舰铜线开箱心得

第一次开箱到这么精品等级的升级线,Eletech Ode to Laura 作为品牌旗舰线材,在配件、包装外盒以及设计理念上投入了极大心思。每条线材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其设计不仅仅是工艺的体现,更带有品牌的哲学与艺术感。

包装内含丰富的附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本小册子,详细介绍了 Eletech 所有线材型号的声音取向,这对发烧友来说非常有参考价值。此外,标配的圆形收纳盒质感细腻,并且随附与 Pentaconn 合作开发的滑块,据说能影响升级线的声音特性。令人惊喜的是,盒内竟然附赠了一枚专属硬币,这可能也是包装重量颇重的原因之一,

Eletech 在细节处理上确实极为讲究。

材质与结构:独特的三层铜导体设计,争议与讨论Ode to Laura 选择 多层单晶铜导体 作为旗舰升级线,这在高阶市场中较为罕见,特别是 Eletech 旗下还有镀金、金银合金等更昂贵的导体选项。这条线的特殊之处在于其

采用了三种不同结构的 铜导体 α、β、γ:• α 型导体:声音偏向中高频,华丽且通透,但略显纤细。• β 型导体:具备较厚的声底,类似 OFC(无氧铜)的温暖感,特别适合人声。• γ 型导体:介于 α 与 β 之间,均衡耐听。

这款线材采用了 9 捆独立的 Litz 结构铜导体(每捆均含不同粗细的 α、β、γ 导体),并且中央填充 Kevlar Infused 抑震管,以减少机械震动对声音的影响,最终达成 22AWG 的总线径。这样的结构设计,不仅提升了讯号纯度,也让声音更加稳定与耐听。此外,Ode to Laura 采用了 四层屏蔽结构,能有效降低电磁干扰与讯号损失,让背景更加干净,细节表现更为突出。

然而,去年大陆一些网友在拆解后发现其内部结构与官方描述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例如屏蔽层的布局、Kevlar 填充范围,以及 Litz 结构的细节。有些发烧友质疑该线材的屏蔽效果是否如官方宣称般出色,这部分仍待更多测试与官方响应,之后官网拿掉了结构图。

使用体验:柔软舒适、设计感出色虽然是屏蔽线材,但 Ode to Laura 出奇地柔软,不会过度僵硬,易于整理与收纳,并且听诊效应较低。Eletech 在分线器与端子的设计上依旧保持极高水平,整体视觉与手感很好。

初步听感与比较目前仍在煲线与深入体验阶段,我主要搭配 FIR Audio XE6 及 DITA Perpetua 进行试听。初步印象如下:• 音场宽广,乐器分离度高,空间感强。• 中频表现温润且有厚度,人声富有感情,适合偏向温暖音色的耳机。• 高频顺滑,不会过于刺激,延展性佳但不过于锋利。• 低频扎实且有弹性,不会过于松散或泛滥,保有足够的控制力。

但整体走向属于中性偏暖类型,与Toxic BW22以及BWXL声音的差异很大,铜线的声音风格大抵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同样的价位其实更倾向于贵金属导体的Sonnet Of Adam素质应该会更高,听感更好。

新线 EUCLID与 ARISTOTLE在现场试听时,我也测试了两条全新推出的线材 EUCLID(金银合金+纯银)与 ARISTOTLE(纯铜)。• ARISTOTLE(纯铜):o 这条纯铜线材在搭配 Vision Ears VE10 时展现出极佳的分辨率。o 细节丰富,中高频延伸华丽,音场开阔。o 与一般传统铜线不同,ARISTOTLE 偏向高解析走向,适合想提升细节与通透度的用户。• EUCLID(金银合金+纯银):o 这条线材的动态表现极为突出,声音更明亮且能量感十足。o 高频表现更为细致,层次感丰富,低频凝聚力强,适合喜欢大动态与鲜明对比的发烧友。o 在 VE10 上的搭配令人惊喜,与 ARISTOTLE 相比,EUCLID 的声音更具张力,我比较喜欢它搭配VE10。整体来说,这两条线材各具特色,EUCLID 偏向动态强、明亮的风格,而 ARISTOTLE 则以高解析、高频延展性取胜。

Eletech Victoria 香港特别版Victoria 香港特别版 是 Eletech 为香港市场推出的特别版本,这条线材不仅拥有水蓝色外观的高颜值,也在导体结构与屏蔽设计上进行了独特的优化。材质与结构• 9 条单晶铜镀金 + 9 条单晶铜 Litz 结构,确保讯号纯净度与频段响应的平衡。• Kevlar 避震填充,降低机械震动影响。• 无氧铜镀银隔离网,提升屏蔽效果,减少电磁干扰。• 第五极屏蔽接地技术,有效提升讯号稳定性。• 线径为 26AWG 4 线结构,适合 IEM 使用。视觉与设计 Victoria 令人惊艳的设计语言使其与市场上其他线材形成鲜明对比:• 底银色的隔离网搭配蓝色皮革包覆,奢华且极具层次感。• 水蓝色线身与同色系分线器、4.4mm 端子,颜色一致性极高,整体视觉优雅精致。• 若插针亦能统一配色,将更趋完美。初步听感 Victoria 在试听过程中展现出极为均衡的音色,低频饱满且富有弹性,中频流畅自然,高频则具备良好的延展性与光泽感,明亮的声音走向。

9. Flash Acoustics

这几年非UPOCC导体升级线以及各种混合混编线材发展如此的好,其实都归功于Flash Acoustics(瞬声),让我们能够相对便宜的预算买到好的升级线,瞬声是一家源自香港的音频线材品牌,专注于为音乐爱好者提供高质量的升级线材。该品牌拥有自家独立的一体化工厂,从设计、制造到焊接,各个环节均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监督,有自己工厂的好处是可以达到最大化的客制化,什么样的线基规格都可以做,相当于我们熟悉的万隆,多年来,Flash Acoustics积累了丰富的代工经验,深谙如何在升级在线实现最佳效果。专业设计团队创造了一系列独家线材结构,推出自有品牌。

在在众多产品中我对Ultron(奥创)和Thanos(灭霸)最有好感,新旗舰是Venom(毒液) 金银合金镀金混合金银合金镀钯,这个导体名好长。

http://m.flashacoustics.com/

Ultron(奥创)产品规格与设计Ultron是Flash Acoustics多年研发的杰作,由多种贵金属混制而成,包括镀钯银、纯银、7N OCC铜和金银合金。采用21 AWG Custom Litz结构,结合X-Cross技术和双层丝包奈米金银油浸线。正极由镀钯银、OCC单晶纯银、OCC单晶纯铜和金银合金组成,负极则采用银镀金和金银合金。线材外皮使用定制的FA SoftFlex物料,提供优异的透光度、手感和耐用性。

声音表现Ultron在三频之间达到微妙的平衡,透过X-Cross技术带来独特的空气感。低频部分,提供深沉且富有弹性的下潜,鼓声有力而不混浊。中频方面,人声表现温暖且贴耳,齿音控制得当,电吉他的中频厚实且解析力强,它的中频肯定是一大亮点,太甜美了,有种在听银镀金奶油味的听感。高频则延伸出色,亮丽而不刺耳,钹声清脆且不与其他乐器声冲突。整体而言,Ultron在三频上达到平衡且自然的表现,音场开阔且乐器定位准确,适合各种音乐风格的聆听,我自己喜欢它的人声风格。Thanos(灭霸)

Thanos代表着死亡气息,按照主题专门设计的线材结构。正极采用镀金、镀钯加上纯铜,负极则是单晶铜镀银。采用Litz结构,并使用金银油浸线材,确保讯号传输的纯净与稳定。线材外皮同样使用FA SoftFlex物料,手感好和耐用性。hifiprosumer.com声音表现Thanos在声音表现上展现出宽松且大气的特质。低频部分,下潜深且有力,提供稳定的低频基础。中频方面,人声稍微退后,呈现明亮且清晰的特性,乐器结像清晰,解析力优异。高频延伸华丽,带有丰富的空气感,钹声和弦乐的表现尤为突出。整体而言,Thanos在音场表现上尤为出色,横向和纵向音场都被大幅拉宽,乐器定位准确且层次分明,适合聆听摇滚、流行、电音等曲风。hifiprosumer.com总结Flash Acoustics的Ultron和Thanos升级线材各有其独特的声音特质。Ultron以其平衡且自然的三频表现,但中频甜美感合适听人声,适合追求全能型音乐体验的烧友;而Thanos则以宽松大气的音场和华丽的高频,适合喜爱强劲动态和广阔音场的烧友,然而,我目前更倾向于 Venom(毒液)。与 Ultron 相比,Venom 在解析力与线条感上更为出色,减少了 Ultron 略带奶油味的中频染色,使整体听感更加清晰、细腻。同时,Ultron 虽然动态强劲,但有时略显轰耳,而 Venom 则在动态与顺耳度之间取得了更好的平衡,某种程度上位于 Thanos 与 Ultron 之间,兼具细节表现与舒适耐听的特质,使其成为更适合长时间聆听的选择。

10.Plussound

Plussound 的工作室位于美国加州洛杉矶,品牌致力于研发音响产品和线材。每一条耳机线均在美国当地生产,所有制作工序都以全手工进行,过程十分耗时,因此产量有限;如需要订购,需时4至 6 周才能完成(依据网站上更新为主)。Plussound 线材以精美的做工见称,编织相当紧密,并且经过名为 Litz 技术的特殊处理,利用线材编织的角度,可以抵消不良的讯号干扰及降低耳机线碰撞时出现的听诊效应,线材导体应该也都是UPOCC,质量有保障,价位也很合理,以欧美线材厂而言非常推荐,只是在亚洲相关的心得比较少,讨论度相对低,入手管道也有限,这五年没有入手任何线材,就我自己而言会比较倾向玩Toxic cables,因为同样来源是UPOCC,Toxic的结构与线径都比较粗一点, Plussound较多是26AWG左右规格线材,心中也觉得欧美线材制造商在亚洲都面临维修,售后的成本问题。

曾经入手过 Plussound EXO Copper,作为中低阶的纯铜线,其声音表现细腻且均衡,特别是在一众亚洲品牌铜线中显得格外出色。早年香港烧友普遍推荐 Tri-Copper 以及 Tri-Silver,这两款线材以更高阶的结构设计提供更细腻的声音表现。近年也推出Copper XL 18AWG高阶铜线,进一步拓展了品牌的高端产品线。

线材结构与选择Plussound 提供多种线材结构,主要分为双绞(X Series)、四绞(Exo Series)、六绞(X6 Series),甚至八绞(X8 Series)。每绞有 6 组线芯,当绞数愈多,就可传输愈多讯号,声音更扎实、密度更高。此外,每一条线都可以搭配不同的讯源插头,例如 3.5mm 插头、2.5mm TRRS 平衡插头或 4.4mm TRRRS 平衡插头;而连接耳机的一端,则提供 CM、MMCX、FitEar 及 JH Audio 等等不同的插头,可选配任何耳机。

https://plussoundaudio.com/

如果今年开始有些款式有讨论度,我会试着去试试看声音。

11.荷兰Crystal cable 晶彩线

Crystal Cable 于 2015 年正式与 Astell&Kern 合作,推出联名款随身线材,其中包括 Crystal Cable Next (CCN) 以及 Crystal Cable Cantabile (CCC)。这些线材不仅延续了 Crystal Cable 在高端音响领域的精湛技术,更针对随身音讯设备进行了优化,在市场上获得了极高的评价,成为许多发烧友心目中的梦幻线材。

在 2018 年 3 月左右,Crystal Cable 终于推出了完全由自家设计的随身线材,包括 Crystal Cable Duet (CCD)、Crystal Cable Double Duet (CCDD) 以及 Crystal Cable Dream Duet (CDD)。这一系列产品在声音表现上进一步提升,并展现了 Crystal Cable 的独到设计哲学。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许多玩家都期待 Crystal Cable 会推出 8 线版本的 Dream Duet,毕竟按照市场趋势来看,这种升级版产品无疑会吸引大量玩家买单。然而,Crystal Cable 原厂在进行测试后发现,Double Dream Duet 的声音表现未能达到他们的预期,因此最终决定不推出这款产品。这也展现了大厂对声音质量的极高标准与谨慎态度,让人更加期待未来的新旗舰产品。

当时,官方透露 2020 年有望推出新的旗舰线材,然而,由于全球疫情的影响,计划未能如愿实现,至今已经 2025 年,却还没有发表新的线材。对于发烧友来说,这无疑是一场漫长的等待,但同时也增添了对 Crystal Cable 未来产品的更多期待。

如今回顾这段历程,不难发现 Crystal Cable 在产品开发上始终保持极高的标准,宁可推迟发布,也不愿妥协于次优方案。这样的品牌精神,也让我们更期待他们未来的动向。

我自己是很喜欢收藏的Crystal cable Piccolino 2 wire 与 4 wire,如果找的到品项良好的二手千万别放过。

T8ie MKll+Crystal cable next(2016年组合)

今天要跟大家介绍的是AK T8ie MKII 配上Crystal cable next 的组合记得小弟2016年3月时在新加坡CanJam 被AK T8ie 跟 crystal cable next 升级线的组合电到好久,是唯一 一组坐着听超过半小时的组合对比原厂线透明度大增,好像拨开一层纱,人声细致有感情,细节更多,低频恰到好处,原来以为是原厂线太差,上次试听轩兄的t8ie+ toxic SW24 没有听到当时的感动,声音虽有提升,但透明度没有这么好,中频还偏厚一点,所以确认是搭配Crystal cable的美声记得第二天想测试CM插针对比Toxic SW24在一般的动铁耳机差异,我用Noble 3比较,Crystal cable的声音在中高频表现非常棒,比SW24细致,也是有很棒的透明度,但是低频表现却是点到为止,很浅,所以觉得搭配T8ie真的有它适合的地方,难怪在PTT耳机版有位烧友试过很多线搭配t8ie还是觉得 crystal cable最好,这组有我在VE6X1+SW24所没有听到的感动,而当时为了推广随身线材,Crystal cable 的CEO Gabi亲自在AK摊位为大家服务,太感动了。

[url]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Z4iRwXGx6s[/url]

小弟很喜欢Toxic cable 的声音,但是对于AK T8ie 这支耳机还是有更适合它的升级线.只是当时都在沉迷于VE6X1 耳机的搭配,而听说T8ie 又要改版,只能够忍,终于忍到七月中新耳机到 还有八月初crystal cable next到 才完成心中理想的组合这是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 AK T8ie MKII原厂镀银线跟这条crystal cable next的差异,试听的DAP是 Lotoo PAW GOLD金菊花。

一开始先听原厂镀银线,完全感受到T8ie 这支动圈耳机的优势,声音很绵密,一口气给你,在衔接上很不错,低频打得有力扩散感很不错,不像VE6X1或一般动铁的声音分离度很好,但声音太冷静 每个音符都呈现得很清楚,所以才有人说缺乏感情,需要再升级在线下点功夫,但这几点在T8ie MKII 加上原厂镀银线完全没有这些问题,声音很不错,比起之前听一代原厂铜线的感觉好太多了.接着换上Run了一周的Crystal cable next(CCN),一比之下原厂线的的声音细节,跟透明度较差,而低频较轰跟散,一些动态较强的音乐,低频容易在前面抢过背景音乐 如人声的风采换了CCN人声变的很有感情,乐器的表现也是,真的很毒….简单来说它发挥动圈的优点,且又把这些优点的美化或是说放大.T8ie 新版的镀银线声音其实不会差,比起旧版的大幅提升,线身也很柔软,但CCN是一条更棒的线~小弟目前听这组时间更多于 VE6X1+crystal piccolino有的时候听音乐不用这么累,最后如果您在找T8ie 的升级线,建议存多一点钱,不会让您失望的。

CCN这条在配其他动铁耳机时,一样维持中高频的毒性,只是低频相对有点太浅,不是很好搭配,所以还是喜欢在T8ie的表现。

Crystal cable duet (CCD)开箱心得与浅谈Crystal cable随身耳机升级线

如果玩两声道线材有一定资历的玩家一定听过Crystal cable这个来自荷兰的Hi-end audio大厂品牌, Gabi Rijnveld是这个品牌的创立者,有趣的是她的先生Edwinder van der Kle也是Siltech的创办人,有别于Siltech线材蓝教粗线身的霸气,Crystal cable走的是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水晶色的细线身一直是他们家的特色,而这两间公司也是将金银合金线材质与结构设计发挥的淋漓尽致的大厂,记得2008年有一阵子也曾是Siltech电源线的爱用者,从入门的IQ80一路用到Rudi hill G5,对Crystal cable反而是这几年玩耳道升级线才比较熟悉。

Crystal cable的线有一个特点, 旗下的讯号线材大都是走单蕊同轴结构例如不同导体直径的Piccolo, Micro跟Standard diamond,外观看起来都很纤细衬托出一种气质,记得在2011-2012年时在随身耳机以及升级线开始迅速发展时Crystal cable发表了一款以Piccolo为基底而为了适应随身系统重新开发的披覆与结构的线材名Piccolino,这条线的披覆改成比较适合与人体皮肤接触而不过敏的医疗等级材质,线身也比较抗拉不会断,也比较有弹性,记得当时引起轰动,而也授权此线基给如Effect audio, Jaben,Toxic等线材商制作成耳机升级线,而也有很多对岸的烧友更疯狂拿讯号线Micro diamond等做成耳机线,然后一直嚷嚷太硬,只能在家用, 但是听说此声只有天上有,果然发烧无极限,只因为家用线材不需要考虑到上述的问题,自然会有声音上一定的优势。

我玩Piccolino的时间点比较晚,知道这条线是2015在新加坡Effect audio的招待处听到,当时就被这条线独有的中高频韵味给吸引,但跟SuYang聊过后才知道已经买不到,因为即将推出与AK合作的联名款Crystal cable next(CCN),只好死心,直到后来在Head-fi二手版得知有人在卖Toxic版本的Piccolino,才又问了Frank是否还有库存的Piccolino?他很惊讶为何我知道这条线, 他还有一点库存但是这几年升级线发展迅速,CP已经退流行并且乏人问津,他还很开心有人要买,我买了一条CP2也发表心得,之后他那边的Piccolino就被扫光,被迫再找认识的厂商拿最后的一批库存线基来做,而我也在那时订购了CP4,但最后没几个月就全部卖完了并正式绝版,Frank还跟我提到台湾有位烧友做了CP6也是他最后的库存,可知道这线基有多红,毒窟烧友聊过Crystal cable这大厂在设计线材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实力,对比坊间的一些线商。

而我也在差不多那段时间入手CCN搭配T8ie MKll, 后来与AK联名推出的Crystal cable cantabile(CCC)也就没继续跟进。

直到一个月前我在Crystal cable官方脸书看到这条Crystal cable duet讯息以及CanJam NY 2018时发表,觉得很感兴趣,原因是因为这次是自家第一款随身产品的线材,而不是与AK联名。

原厂提到Crystal cable duet 的设计理念如下,

[url]https://www.crystalcable.com/products/crystal-cable-portable/duet-2/[/url]

Duet 从字面上翻译的意思就是双数也就是二重奏的意思, 用一黑与一白来表示黑色代表的是力量而白色代表的是安详,Duet将音乐表现的像跟生活一样纯洁与自然,话虽如此,但老实说CCN与CCC的颜值还是比较高一点XDDD

CCD的好处是各种端子跟长度都可以要求订做, 尤其是4.4 mm平衡端子,而与AK合作款的CCN或CCC就只有2.5 mm平衡可以供选择,此外这条线原厂也有订做给各式的大耳用如HD800s或是Focal等以及4 Pin XLR等,我是选用给客制耳道的CM 2 pin以及4.4 mm平衡给金砖用,最令人惊喜的是原厂的4。4 mm平衡竟然使用Pentaconn OFC 无氧铜这颗高规格端子,这颗好像就要三千多,不像是3.5 mm好像用的是基本的oyaide镀金头。

Crystal Piccolino, Crystal Cable Next, Crystal cable cantabile与crystal cable duet四条线的差异

导体与结构差异Crystal Piccolino(CP) 是同轴结构单根实心金银合金粗导体, 最外层披覆再以抗过敏符合人体接触的医疗级材料完成是标准的crystal cable讯号线结构。

Crystal cable next(CCN)是有六根金银导体缠绕着一根中心的Aramid fiber来做抑振与抗拉,外层再用银镀单晶铜做隔离屏蔽,最外层披覆再以抗过敏符合人体接触的医疗级材料完成。

Crystal cable cantabile(CCC)是有十八根金银导体缠绕着一根中心的Aramid fiber来做抑振与抗拉,外层没有铜镀银隔离屏蔽,最外层披覆再以抗过敏符合人体接触的医疗级材料完成。

从结构上看起来CCC的导体数比CCN多,但是线径,缠绕方式以及表面处理是否相同就不知道,但是以价格相近与使用便利性来看,目前买CCC会比较合适。

Crystal cable duet(CCD)原厂介绍如下

DUET is the first portable cable in the Crystal Cable product range and the name derives from:• Combining black & white, the 2 basic colors of nature。• Combining the portable high-end and home high-end world。• Combining super high purity gold and silver conductors for deep base and extremely detailed sound。• Combining high-tech technology with eco-friendly materials。• Combining extreme durability with ultra flexibility。• Combining high-end Oyaide connectors with all kind of headphone and IEM termination。

私下请教过Gabi得知CCD的导体数目是七根金银导体,缠绕的中心使用的是有别于CCN及CCC的Aramid fiber,而是用非常强壮的Kevlar fiber,这个Google过得知Aramid fiber是芳纶纤维的总称,而Kevlar fiber是芳纶纤维的其中一种由杜邦所推出抗拉丝,也特别提到导体缠绕的方式是独特的,外层也有包铜镀银隔离屏蔽,最外层再以更特殊的抗过敏符合人体接触的医疗级材质完成。

为什么一直提到抗过敏,因为Gabi本人非常在意这点…不只一次在CanJam提到对这个的重视,也致力开发不同材料,这对我而言不是这么在意,但有时也可能是这些小细节的讲究造就今天的大厂。一般访间线材订制线,也顶多提到披覆是用PVC或是甚么,而这个对声音也有一定的影响。

对我而言CCN与CCC的外观不同很明显,因为CCN线身是用卷的方式很容易散开,我之前那条拼命散,最后受不了请SuYang帮忙以一般四蕊线材十字编方式重编,而CCC直接改善了这点。

声音

我现在手上没有同时拥有这些线,但每条对我的声音特性很明显,很容易简述他们彼此的差异

CP2的声音有着迷人中高频,底声稍暖,低频非常有弹性且深,甚至好过铜线CCN的中高频非常的华丽,高频延伸上去有种特有的质感,而低频比较浅,线条感比CP细致一点。CCC 这条我没有听过,但是听香港烧友Patrick大分享,是CCN的升级,整体好很多CCD 背景很黑,声音比较偏解析,凝聚力很好,带有淡淡的渲染力,没有特别突出的频段,就是一条很全面的线材,低频略下浅不深带点弹性,逊于CP,但好过CCN。

综合来说这几条线老实说都各有特色,不能说哪条是谁的升级版本,可能可以说CCC是CCN的进阶版,如果要我选择的话,我会喜欢CP跟CCD会比较全面一点。

对比其他差不多价位的耳机升级线,两万多我有分别是银镀金的Toxic GSP 8 wire, 金银合金+银混编的Han Sound 的Aurora

DAP:Sony WM1Z 金砖 Odin mod耳机:VE8

试听音乐1。Olivia Ong-Best of OliviaFirst of May 测试人声的细致度,小品类型2。 Adele 25-send my love to you测前奏的低频跟Adele 充满爆发力跟磁性的人声

先说刚开始拿到CCD开褒前几天心情其实蛮沮丧的,因为声音过于集中平面干扁,缺乏一点水分,久听会比较累,好险在404 XLR与RE2000当载具的情况操下,100小时左右就有很大的改变。

先试听Olivia的歌声在CCD的表现,前面的伴奏可以让人感受到非常黑的背景,配着乐器的声音清脆凝聚集中让人很陶醉,接着Olivia的声音沉稳带点空灵感,高频延伸很好,但美中不足的是高音上去时很明显还是稍微干一点,没有这么圆滑跟饱满,有点过于解析,接着换成Han Sound的Aurora 人声马上往后退一步并增加一点厚度,高频延伸没有这么好,细节跟解析少了,但比较圆润耐听,伴奏吉他刷玄的力道没有CCD来的突出,很明显两条线的特质跟走向不太一样,CCD现在听起来应该是很适合乐器类型的音乐,人声我觉得也是会适合日系女声如阪井姊,但是如果您是要听像Olivia ONG这种,我还是会选择镀金线或是铜线来诠释,适合的耳机也可能往比较有厚度一点比较搭。来测试一下低频与人声爆发力,Adele 25-send my love to you前奏的低频,Auroa呈现的是比较有弹性,CCD比较浅而快,其他的表现就如先前提到的一样

跟Toxic GSP 8也不用花时间比较了,差异很明显,简单说CCD是一条背景黑,低频浅,解析好细节多,中频不厚实,高频延伸好的线材,而个性比较自家其他几条线又不太一样,但直觉CCD应该会是一条算是入门试水温的耳机升级线,日后应该会有价位再更高的,拭目以待,而小弟手上这条还可以再更好,只能再褒褒,分享给大家,感谢。

Crystal cable dream duet 与double duet 升级线开箱心得分享

在今年八站台北圆山音响展时,Crystal cable 的执行长Gabi Rijnveld 在台湾代理商熊快乐的展场正式发布了这条Dream duet 耳机升级线,隔天就飞香港2018高级视听展发表,可见对其之重视,红黑色与duet的黑白色线身在升级线形成强烈对比,她也针对了dream duet 这条线材的设计做了介绍,她提到dream duet是由18条纤细的Mono-crystal Silver 单晶纯银所组成,为什么选择单晶纯银线材?她提到电流在线材内传输时,就像是水流动在河川内一样,当河川内有石头时,就会造成Distortion,把这些石头移去水流得更顺畅,一样的道理,电流在材料导体内传输时,如果有缺陷,或是杂质都会造成像是SRH recombination,被复合,对声音有一定的影响,如果今天是导电率高的材料如纯银,又是单结晶结构,肯定是非常顶级的材料。

但之前介绍过的所有Crystal cable的耳机线材Piccolino CP2/4,包过与AK合作的联名款CCN,CCC都是使用金银合金做为导体,尽管结构与设计不同。她也提到虽然金会降低导电率,但是金是最好的材料能够填补银材质的缺陷,造成复合降低,虽然如此但声音的确是各有所长。

手边升级线纯银材质的仅有Effect audio Thor ll以及Han Sound audio的Agni两条,而大厂推出的纯银线材可有不收的,今年最后一条线也就…

Crystal cable duet 介绍,可以参考之前在PTT上的心得,而Double duet 就是相当于是duet 8蕊线材,但其调音可不是像一般4变成8蕊线材一样,细节变多,声音变集中,动态变好,反而是另一种调音,double duet对比duet的声音差异在于duet 相较一下较干,线条感跟厚度比较好,人声也甜美许多,但值得一提的是它也是需要比较长时间的煲线声音的变化才比较大一点,我也是用Amp 煲了大概几周才有比较满意的声音,很多初听CCDD的人可能会觉得没这么满意,只能说G7的金银合金导体还是需要花点心思处理。

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520435228.A.24F.html

Crystal cable dream duet 介绍Crystal cable 家的dream 系列所使用的是最高阶的单晶纯银导体,结构与duet相似,只不过它是18根约0.1 mm的单晶银制作而成,医疗级的披覆以及杜邦抗拉丝均比造duet设计,外观颜色的部分之前在圆山音响展请教过Gabi为什么线材的颜色要设计成红黑,而duet设计成黑白,她提到红色代表的是热情,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发现目前市面上的升级线大都使用透明披覆,为了与市场区隔以及增加见别度,特地采用这种披覆设计,虽然我也是较喜欢透明披覆,但还是可以接受。

另外它的CM插针是银色的,可能是镀铑,而非一般的镀金材质。

一样全系列的4.4 mm平衡均使用Pentaconn OFC 无氧铜镀金这颗高规格端子。

趁这个机会刚好岳汶大的Crystal piccolino 4 (CP4)在我手上,可以一起比较一下旧款经典线材与新线们的差异,与此同时我也比较Dream 这条银线,跟我手边几条纯银线的差异。

试听器材:DAP:墨菊耳机:VE8线材比较:Dream duet, Double duet, Piccolino 4, Han Sound Agni

试听音乐1.徐佳莹 心理学 灰色2.Olivia Ong-Best of OliviaFly me to the moon测试人声的细致度,3. Adele 25-send my love to you测前奏的低频跟Adele 充满爆发力的人声4钢琴演奏名琴的朝圣-史坦威之美

Crystal dream duet (CDD)对比 Double duet(CCDD)这两条不同材质的线材声音肯定不同,但它们的价位接近,也可以让烧友知道两着差异。女声测试的是徐佳莹的灰色,前奏CCDD呈现是背景黑,且清脆的钢琴乐,而人声的呈现是属于甜美厚实的感觉,很饱满尤其是她浑厚的人声在这样的组合呈现很适合,却又维持一定的线条感,不会暖糊,这也是它Run 开的实力。接着换 听 CDD,前奏的钢琴演奏就像水晶般的清脆,而力道拿捏的刚好又不会过重,或是生硬,背景CCDD比较黑,等徐开始唱歌时,可以发现人声的呈现是属于细致滑顺型,淡淡的美,CCDD的浑厚重感消失,越听越耐听,属于慢性毒,跟Toxic Medusa 有相似之处,但CDD真的非常滑顺,可以理解Gabi 所提到的 水流理论在实际的表现是怎么样,它又没有一般银线那种过于刻画线条感,导致稍微过亮或拉尾音的感觉,相较下CCDD的确稍微浊一点。接着换听 Olivia Ong 的 Fly me to the moon 想知道柔顺人声以及高音表现,继续听 CDD,它的人声的确是属于柔顺型,尤其是高音的表现也没有一般银线的尖锐感。来试试低频表现还有人声爆发力,Adele 25 send my love to you这首歌前奏低频是下潜属于比较浅的,扩散感以纯银线来说还不错,果然在听这类需要爆发力的人声时,CDD比较细一点,缺少一点力道还有起承转合,会有搔不到痒处的感觉,换听CCDD,值得一提的是,一换CCDD后不自觉的把墨菊的音量再调高一点来得到跟CDD一样的音压,这可能跟金银合金导电度没有单晶纯银好,低频的力道明显较CDD来的好,下潜也深一点,Adele的声音充满爆发力跟厚度,非常适合。

以走向跟特色来说,CDD的声音比较干净柔顺,解析较好,低频也较浅,中高频延伸好且没有刺激感,CCDD相对比较厚实饱满,线条感比较浊一点,低频下潜较深,力道也好点。

这相对来说也反应在钢琴演奏上,琴键的泛音CDD也干净透明度好很多,对我来说这两条线各有所长跟适合的音乐类型。

Double duet (CCDD)对比 Crystal Piccolino 4(CP4)Piccolino已经绝版买不到新的,喜欢它的声音记得遇到二手肯定得抢,也帮我留意,感谢。两者同是金银合金导体,CP4是Crystal cable经典同轴结构线材,而CCDD也算是新的结构以及设计。

一样先以Olivia Ong试听人声的细腻度,先听CCDD,一样人声厚实饱满,动态很好,接着换听CP4,一耳分别,Olivia的歌声本来很丰满,变的比较纤细,分辨率跟音响性比较好,也比较凝聚一点,尤其是高频延伸的独特华丽感,好毒,印象中之前用金砖配CP4表现没有这么好,当初就认为它很难推,大一点电流的机器较适合,果然今天用墨菊的效果很好。

值得一提是这条CP4在去年入手时还是透明白色的色泽,现在已经变黄了,网络上看到很多2012年前的Piccolino整条都是金色的,放着慢慢熟成。

简单来说如果遇的到二手线材,赶快抢。

Crystal dream duet(CDD)对比Han Sound Agni之前有分享过Effect audio Thor ll跟Agni 两者差异,主要是Thor ll比较润,细腻,而Agni力道比较猛,动态也较好,两着高频延伸差不多。

一样先以Olivia Ong试听人声的细腻度,CDD先听,还是一样柔美细致的人声,换成Agni后,它的人声表现也很细致,只是CDD比较集中,结像较好,Agni相对人声比较散跟轰一点,背景的乐器力道较强,会有较突兀的感觉,这跟它的声音特色有关系,而CDD相对耐听。简单来说,这两条没有盲狙错,大厂对于线材的调音还是有其厉害之处,如果你喜欢柔顺耐听,线条感好,细节丰富,协调感好的声音可以考虑Dream duet,如果喜欢的是厚实饱满的人声,充满力道的低频,可以试试看Double duet。

12. OC Audio

在成立初期,耳机升级线市场竞争较少,OC Studio在台湾、香港、大陆等亚洲市场占有相当高的市场份额,并以高性价比著称。然而,随着近年来升级线厂商的增加,市场竞争日益激烈。OC Studio在2020年初推出了首款采用Litz结构的金银合金导体线材Frozen,以及新调音的混编线Grace II,并对部分旧款线材进行了8股编织法的升级。尽管如此,近年在音响爱好者群体中的讨论度相对较低,相关心得也较少,五年以来除了Frozen之外没有新的IEM线材,线材导体来源是UPOCC,质量有保障。

OC Studio的产品均在台湾制造,强调本土生产与质量保证。品牌的创立源自创办人对耳机升级线的热情,最初因市场上缺乏价格实惠且性能优异的升级线,决定自行制作,并逐渐分享给朋友,最终在兴趣、热情和客户的鼓励下,成立了OC Studio。

总体而言,OC Studio以其多样化的产品线和对质量的坚持,曾在耳机升级线市场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市场的变化,期待其未来能推出更多创新产品,满足广大音响爱好者的需求。

Au+(2016年心得)

OC Au+试听器材是 金菊花+VE6X1。听感因人而异,且可能会受到器材影响有不同感觉。这次先同OC au+开始试听,开声就跟我之前上只听感差很多,声音很开阔,没有闷感,纳闷之于请问冠甫这线是否Run过是QBT过?答案是没有,在金菊的推力下,各频段表现很均衡不会偏,延伸也很好,开阔,细节也很不错,很不太像是镀金线(暖),与全新未run线差蛮多的,但仔细听,它给的感觉稍微粗点,以镀金线的观点有点不太够韵味,也有可能是尚未熟化,会再测试看看,但整体感觉比之前听好很多,觉得会适合耳机分离度不够,比较肥厚的底声。简单来说AU+的声音比较偏中高频,整体感觉比较飘一些,可能是因为没有冷处理,新款的线材AuX应该好很多。

Montana(VE8台湾升级线)

Conductor Material:UPOCC CopperConductor Gauge:21 AWG (49 string of 0.1mm UPOCC)Number of Conductors:6-wireConnector:Custom CM made with TeCu

AuX 8 wire 银镀金线

昨晚花了一点时间比较一下 OC Studio AuX 8 iwre跟 Toxic GSP 8 wire的声音差异,在众多材料的线材中,小弟最中意银镀金线,因为声音暖厚带点奶油味跟韵味,让人陶醉于人声的中渲染中无法自拔.

这两条线的插针都是使用TeCu(锑铜)材料,这是一个趋势越来愈多厂家用这个材料做CM跟MMCX.

今年八月我回台湾时,OC老板借了一条AuX8给我,希望能够帮忙听看看,也很感谢老板的慷慨,刚好跟我自己的GSP 8 还有Twau v2 8 比较看看.

耳机是VE8USB DAC 是Aroma N10

试听的歌曲是 Adele 25 send my love to you. 先听GSP 8 wire,前奏的低频非常有力,在本身低频就很有层次感的VE8下增加了下浅的力道与扩散感,初听会很惊喜但听久了有可能会觉得太强,Adele的声音向前带有厚度跟沧桑感(中频突出),声音整体是比较厚实温暖,而换成AuX 8 wire后前奏的低频比较浅带有弹性往横向发展(稍微轰一点) ,但这样的低频表现搭起VE8反倒觉得没有这么累,另外AuX整体而言声音是稍微凝聚平顺的底声,没有像GSP一样中频特别突出,比较中规中矩,在人声的表现上比较生硬些,GSP人声包围度、三频的密度较圆润,但如果在乐器演奏类如钢琴等,AuX的力道跟速度感就比较足够,空间感也会比较好。

即使都是同样的材料,也是会因为结构,镀层厚度,冷处理,焊锡,插针批覆等有所差异,如果您真的很喜欢听人声, GSP 8是很好的推荐, 如果您听得比较杂,找比较平顺直白,稍暖些可以推荐试试看 AuX 。

简短心得仅供参考

谢谢

我只找到插 VE6 LSE的图片,回去再补拍跟VE8

Monarch铜银混编(平编) 2018年OC studio Monarch 铜银混编试听心得

这条线材是之前OC借给小弟试听的,感谢!

趁这个机会分享给大家简单的听感,铜银混编这类型的线材有一个声音特色,之前买过Toxic Virus 24,Effect audio Eros ll+以及DHC的fusion,大抵的声音是清亮的底声,有铜线的低频,乐器的泛音很明显,当时很喜欢用这种线材听日系人声,如板井姐,但有一个缺点就是高频延伸有一点被切掉的感觉,清亮的底声有点不自然,如Toxic Virus 24,之前毒窟烧友轮流试听都不太习惯这样的声音。

而当时Effect audio Eros ll+是听过最喜欢的铜银混编线材,整体中性自然,不会有过亮或是不协调的感觉,原因归于Ares ll+铜与Thor ll+银线的底声还有整体的调音。

OC studio Monarch介绍OC studio Monarch是使用UEX单晶银以及Orpheus MK5.5单晶铜 混编的线材,之前有介绍过Orpheus MK系列是OC的入门铜线,也是很长青的型号,MK 5.5是5.0的小改版,主要是变成Litz 漆包线,防止氧化,对声音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两种材质都是采用的是万隆UPOCC,并经过冷冻处理Cryo,插针是订制的碲铜镀金插针,而OC也是台湾最早推出这个材质的厂家,并进行推广,刚开始外壳是黑色的印有OC Studio字样,手边这条线是2.5 mm古河镀佬端子,平编的设计也是声音的考虑,总数八蕊线材搭配红色的分线器整体外观辨识度很高。

之前量过这条线身的重量大概是46.5 g,比一般8蕊线材重1-2g而已,差异不大,配戴感还是很好。

声音

试听音乐1.Olivia Ong-Best of OliviaFly me to the moon测试人声的细致度,2. Adele 25-send my love to you测前奏的低频跟Adele 充满爆发力的人声3.钢琴演奏名琴的朝圣-史坦威之美

试听器材是DAP:Sony WM1Z 金砖 mod 3.5 mm High gain耳机: VE8耳机升级线: Monarch/ Toxic Virus因为手边没有铜银混编的线材,只能凭印象写,本来想试听看看与同是属于清亮型铜镀银的京线与Han Sound Muse ll差异,但两着是mmcx不合用。

一样是Olvia Ong先唱歌,一开始的背景乐器响起,声音是属于线条清晰且凝聚的底声,Olvia的歌声清亮中带点甜美,对比印象中的Toxic Virus,Monarch的整体协调性比较好,不会有过于清亮的问题,高频延伸可以感受有银线的尾韵,虽然没有一般纯银线飘逸,但也很够了,Virus明显在高音上去时有点被切掉,而DHC整体底声更亮且还有一点刺激。

在想锑铜插针的帮助应该也不小,线材毛边也少。

Monarch的声音会比较适合一些厚实暖的塞子,但像是比较偏动态跟亮的耳机如Dunu 隼比较没这么适合,应该也会适合T8ie Mkll等。

接着试试看低频与人声的爆发力,听Adele 25 send my love to you,测试看这类型的混编线材是否还是保有铜线的低频特性,前奏的低频是属于比较下浅力道不深但是较有弹性跟扩散感的,这点跟Virus很像,背景的动态感很强,而Adele的歌声位置适中,但少了一点沧桑感,比较中规中矩,这类型的音乐可能还是铜线或是银镀金材料诠释会比较理想。

插一下马上试试广告牌井姐的小当家主题曲,靠北这就对了,声音清亮甜美都醉了,不知不觉又听了几首。

接着试听钢琴演奏类型的音乐-史坦威钢琴之美这是一张我非常喜欢的钢琴演奏专辑,2009年入手至今陪我测试过各种音响器材的声音,它有一个特点是整张专辑只用了一台史坦威GRAND钢琴来演奏,为了创造独特的空间感跟背景凝聚度还特别在教堂录音,这试听前就知道这类型的线材肯定会合适钢琴演奏。

果然琴键的泛音非常明显,整体轻快又不失力道,部分铜镀银线材在这张专辑的表现某些高音键会比较刺激一点,但是Monarch比较没这个问题。

小结:

Monarch是我听过蛮满意的铜银线混编线材,对比于Toxic Virus 以及DHC fusion,而跟Effect audio Eros ll+相比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调性,端看喜好。

OC Frozen2020年的新旗舰,24 awg 金银合金Litz type 2 结构升级线,外观非常漂亮,皮选择淡蓝色,算是OC第一条有结构的Litz线材,且线径为24 awg,这条应该要跟SW24做比较,同样是24 awg,SW24是Litz type 4,而年初在毒窟聚会有听过Danny大的,心得如下,

Frozen 新旗舰试听 2020年毒窟聚会试听OC的新的金银合金升级线,感谢Danny大,对比Toxic SW22 V2。两条都是金银合金Litz 线材,OC是24 AWG Litz Type 2 结构,Toxic的SW22/24 是22 / 24 AWG Litz Type 4 结构,以结构来说SW22/24的比较复杂,发表于2016年,OC Frozen 是今年新旗舰,不过声音才是重点。

前端是小墨菊 4.4 mm high gain配上VE8歌曲Olivia Ong Fly me to the moon先听Frozen,一开声就有惊喜,金银合金的特性明显,但往银线偏些,前奏的音乐凝聚明亮,相对的人声也是明亮清晰,整体往中高频偏,但背景音乐的动态比较轰一些,调音鲜明,换成SW22 V2 ,明亮的走向相似,但整体往下拉一些,稍暖,背景乐器的动态比较均衡些。

不过Frozen 会蛮适合些密度高跟暖一些的耳机,它的特性很明显,颜值也好看,可以多试试看搭配,日系女声应该也合适。

13. Whiplash Audio

Whiplash Audio,是美国知名的线材品牌,在HiFi耳机发烧圈内曾经风靡一时。其产品以高质量的导体与独特的调音风格闻名,特别是在铜线与混合材质线材领域颇具代表性。然而,在过去几年间,Whiplash一度销声匿迹,甚至有传闻称其已被香港 Brimar Audio 收购并经营。如今,Whiplash 再度回归市场,由香港 LYK Audio 代理,并推出一系列更新后的产品型号。

目前,Whiplash Audio 透过 LYK Audio 代理后,已经陆续推出几款新产品,包括 TwCu 20、TwAg 20 和混合型号 TwHybrid 20,主打更精细的编织结构与升级的绝缘材料,以进一步提升传导效率与声音表现。此外,LYK Audio 也计划在 2025 年进一步拓展 Whiplash Audio 的产品线,可能包括更高规格的 8 蕊版本,以及针对不同耳机品牌的专属调音款。

关于品牌的创办人 Craig,目前尚不确定是否仍在经营 Whiplash,但无论如何,希望他能够恢复健康,继续为发烧友带来更多优秀的线材产品。

回归后,我也跟随发烧友们的脚步,入手了新款的 TwCu 20 绿皮铜线,并将其纳入我的 11 条铜线对比心得中。这款线材的声音表现让我十分喜欢,特别是在中频部分,展现了甜美的染色风格,同时兼具细节与分析力,没有因为温润的调音而失去分辨率,算是较为均衡且耐听的一款铜线。

对于 Whiplash 重新回归市场的未来产品,我会持续关注。如果未来能推出 8 蕊版本,相信会更具吸引力,提供更丰富的音场与更扎实的低频表现,进一步提升整体音乐性的表达。

我也是大概5年多没接触Whiplash Audio的线材,期待未来有机会能够在新加坡试听到。

Home

Home

TwCu 20

Whiplash Twau V2 8 蕊银镀金升级线 2017年心得

Whiplash这个美国知名的升级线品牌大家一定不陌生,2015年我刚回锅耳道在挑升级线时只知道这个品牌还有OC Studio, 当时看到Eric 波了一条Whiplash 的Twspc二手线出售,觉得赚到这牌子的线部都很贵,就买了给Fitear TG334用,但当时觉得搭起来比较尖跟刮耳粗糙,不知道大家最推荐的原来是另一条Twau.后来认识了毒窟的Raymond兄,他是whiplash线材的爱用者,也才重他那边得到Twau 8蕊的信息与实力,很感谢他的推荐跟出借线材。

只是当时DAP是金菊花搭他的这条Twau 8 蕊,整体感觉比较音场比较集中,平面,信息量很大,比较不耐听,因为金菊花的底声所造成,轩兄跟Raymond兄搭他们DAP比较没有这种问题,他们非常喜欢,只是Twau这个缺点在head-fi也是有人提到。直到两个多月前从Craig的脸书得知有二代的消息,又听说改善了原本的缺点且更好听,直接从网站下订,并告知希望升级成古河furutech镀铑碳纤端子。

以下是网站的介绍https://www.whiplashaudio.com/index.php…TWau Reference v2:So how to improve on a GREAT wire? I didn’t want to change the gauge since many like the size that it’s currently at. So I turn to a LITZ design. This added a better definition to the sound making it even more dynamic. The results are smooth, detailed and better overall performance over the first version. A true industry standard.Nylon:To add even a better performance and look, there is a black nylon already applied to the wire. This CAN BE REMOVED if you wish. For headphones, I highly recommend the nylon. C/IEMs will most likely benefit from us removing the nylon sleeve.

二代版本主要是线径变粗,且变成Litz结构,这个结构的声音特点可以爬一下文有介绍. 且本来Craig在设计这条线时预设是搭配Nylon隔离网,他认为表现会比较好(背景较黑),只是大多数的C/IEMs耳道用家希望拿掉,外观看起来比较美,而大耳用家他强烈建议搭配隔离网,所以如果您是耳道用户想要隔离网须要跟他特别要求,不然预设是没有。镀金线的人声一直是很我比较喜欢的,所以跟手边另一条Toxic GSP 8 wire比较看看,两条都是升级古河镀铑碳纤端子,也都是从万隆的订制线,来看看国外厂的订制调音的差异。

线材做工Craig线的做工一如往常的好且有特色,其他厂的升级线都往透明柔软的批覆迈进,只有他还是较硬跟粗的批覆,较容易有麦克风效应,还有耳挂的部分其实可以拿掉,铁丝较硬戴起来不太舒服。

试听器材DAP:金菊花耳机:VE8线材比较Whiplash Twau V2 8对比Toxic GSP 8

听感先试听GSP 8,音乐一开声就被Olivia Ong那富有感情的声音给吸引,它把VE8在中频比较不突出的部分给补足,GSP的声音很绵密让人听起来很舒服,营造的宽松感很棒,没有太大的压力,而跟GSP 4绞比起来它的声音又更集中一些,分辨率好很多,没有4绞那种暖糊的感觉,接着换上Whiplash Twau V2 8 wire,一代有个小缺点就是声音稍微平面跟集中一些,这个缺点在金菊花上非常明显,导致我听起来比较不耐听,所以当时没有很喜欢,而二代的声音补了这个缺点,刚换上时可以明显感受到它比GSP的声音来的凝聚,吉他刷的力道很足,人声比起GSP稍微退一步,并且营造很不错的包覆感,分辨率又更好,音场也大不少,这点在演奏跟乐器的表现上更是明显,听史坦威钢琴演奏时琴键下去的力道,空间感跟回音也更明显。

GSP的人声比较向前像在耳边呢喃奶油味比较重些,而Twau V2的人声稍退并且线条比较清晰,但在VE8低频有点太强,喜好得看人,如果是搭VE8两条其实都不错, 我比较喜欢Twau V2的声音,而如果是搭Zeus XR, GSP会比较适合。

GSP 8 声音绵密细致,人声前且暖,高频延伸好,但较不滑顺TWau v2 8 声线清析凝聚,人声稍后,高频延伸更好,低频猛烈且有扩散感。

一点不专业的心得与介绍,仅供参考

13.DITA Audio

DITA Audio 是一间总部位于新加坡的高端音响品牌,以其卓越的声音调校与精湛的工艺而闻名。DITA 的核心理念是 “The Final Word in Audio",致力于打造能够忠实呈现录音室音质的耳机与升级线材。品牌的产品线涵盖从入门到旗舰级的单动圈耳机,而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则包括 Dream、Answer 以及最新的 Perpetua。DITA 在设计上注重声音的纯粹性,并与世界级音频与线材制造商合作,如日本 Kondo,确保每一款产品都能提供顶级的音质体验。

DITA 的耳机以单动圈技术见长,强调极致的解析力、声音的自然性与空间感。无论是过去的 Dream,还是如今的 Perpetua,都展现出品牌在动圈单元技术上的深厚功力。DITA 亦以其高端升级线材闻名,例如 Truth、Celeste 等,与多家国际线材大厂合作,进一步提升耳机的潜力,深受发烧友喜爱。

我自己是非常喜欢Celeste纯银升级线,比起市面上一众UPOCC导体有着非常不同的声音质感。他们家的动圈耳机我也是一直会入手的。

DITA Audio Perpetua 搭配the Celeste 旗舰纯银线/Toxic Medusa V2

今晚的耳朵非常幸福,随手拿起目前最喜欢的单动圈耳机之一—— DITA Audio Perpetua 来听。这款耳机之所以吸引我,原因很简单,它拥有单动圈耳机中罕见的高素质,不论是解析力、细节、音场、动态还是泛音的表现,都极为优异。相较于自家的 Dream,Perpetua 无疑是目前 DITA 最成熟的作品。Dream 其实有不错的声音基础,但在许多玩家耳中可能略显清淡,因此升级线成了影响它表现的关键。我当年购入 Dream 不久后,就配上了 Toxic 凤凰一代,这条线让人声更甜美,同时保留了惊人的动态与解析力,可见 Toxic 凤凰的实力。现在的 Perpetua 则是从各方面进行了升级,单元尺寸提升至 PPT-D 12mm,内部导线更与日本 Kondo 合作开发纯银内线。Kondo 这家公司本身在音响线材领域拥有极高声誉,DITA 能够与之合作,这点在升级线市场上相当罕见。Perpetua 的声音不仅保持了 DITA 一贯的自然感,这次在中低频的厚度与包覆感上更优于 Dream,主要归功于全新设计的动圈单元与原厂搭配的 PCOCC 铜线,而中高频的延展性则得益于 Kondo 纯银内线的加持。这次测试,我选择了两条升级线来搭配 Perpetua:DITA 与 Kondo 合作的 The Celeste 旗舰纯银线,以及 Toxic Cables 最新的 Medusa V2(应该与凤凰 V2 共同构成双旗舰系列)。虽然 Medusa V2 的售价低于凤凰 V2,但就声音水平而言,应该是同级别的存在。Medusa V2 采用了金银合金与银镀金混合导体,相较于纯银线有不同的音色特色。两条线材对 Perpetua 的影响与比较这两条线材对 Perpetua 的表现皆有明显加成,但风格走向截然不同。The Celeste 纯银线• 中高频平滑自然,延展范围宽广,声音细腻且丝滑。• 音场较大,空间感宽广,人声位置较远,整体氛围更加开阔。• 细节丰富,音乐层次感极佳,适合古典乐或强调空间感的录音。• 低频轻盈,声音透明度极高,整体风格较为清爽纯净。Toxic Medusa V2 金银混合线• 中高频较为华丽,相较之下稍微带点刺激感,泛音更活跃。• 音场适中,分离度极佳,乐器层次分明。• 人声距离较近,染色温润甜美,特别适合人声曲目。• 低频更饱满,中下盘稳定,适合各种音乐类型,整体风格较为杂食。过去,我一直觉得 Medusa V1 是古典乐的神线,但 Medusa V2 这次在人声甜美度上做了强化,使其成为一款更加全面的线材。与 Celeste 相比,Medusa V2 的人声表现更为贴耳,特别适合流行乐或人声为主的曲风,能带来更佳的沉浸感。总结这次的试听让我对 Perpetua 的潜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无论是搭配 Celeste 还是 Medusa V2,都能带来明显的声音提升。Celeste 以纯净透明的声音表现,适合古典乐及强调空间感的录音,而 Medusa V2 则凭借丰厚的中频染色与更稳定的低频,适合人声与流行乐。接下来有机会的话,我会进一步对比 Toxic 凤凰 V2,看看它与 Medusa V2 之间的具体差异,也期待更多发烧友能分享他们的聆听体验,一起讨论 Perpetua 的搭配潜力!

OSLO线材入手心得

DITA AUDIO是一间非常特别的耳机厂商,在这越来越多五颜六色各种客制化面板旗舰多单体动铁耳机的市场下,他们还是专注在做一种产品,就是单动圈耳机,Dita 旗下所有的产品都是动圈,不同的材料设计以及外壳设计,在每年的Canjam展场上均会看到它们与其他摊位不同的创意跟巧思。OSLO的全名是Oil-Soaked Long-crystal Oxygen-Free,是来自于日本的油浸长结晶无氧铜导体,一般OFC无氧铜对比OCC单晶铜的声音在于,细节较少,底声较为温润,解析稍微差一点,是因为材料结构关系,OFC材料有晶界,晶界通常伴随着缺陷以及杂质,而OCC单晶结构一般不会有晶界自然纯度也较高,许多日本厂商把OFC导体发烧线发挥的很好,例如Wagnus silence sheep ,Brise Audio Yatono,Rosenkranz等,很多人反而独爱日本OFC导体的线材对比OCC,声音比较温润,而没对错,只有喜好。

一般OCC以及OFC差异介绍http://www.norneaudio.com/litzheim/Norse-Norne-Audio-Feedback

而OSLO这条是用日本长结晶,Long-crystal OFC导体,这个概念最早源自于1975年,由Hitachi开发出自己的方法去降低晶界,在挤压铜导体后,再进一步加热退火,让晶界长度变长,减少材料晶界里的缺陷,所以比一般OFC材料等级高一级,导体线径是30 AWG,四股编织而成,另外一个特色就是线材是用透明批覆包裹着油以及导体,这个油是角鲨烯油,附着奈米金银粒子,它的好处有两个,一个是奈米金银粒子降低表面复合,填补晶界上的缺陷,油浸也有降低集肤效应的效果,而奈米金银粒子的作用应该跟DITA表面接点强化水以及古河奈米水有相同功用。

原厂标准配备AWSOME接头,可以自由跟换3.5 mm单端,4.4 mm以及2.5 mm平衡,还付赠了一瓶DITA的奈米水,分线器是用金属圆盘,圆盘上看不到任何一根螺丝,线身也是很柔软。小弟线材很多,本来也想将它跟很多不同材质线材做比较,如金银合金的Toxic Medusa 17, Crystal cable double duet, 金银合金镀金的Toxic Gold Widow,,单晶银的Crystal cable dream duet,或是混编的Aegis 8,NUNDU等,但其实个性与铜材质导体差异很大,这样比不太有意义, 就拿OSLO来跟手边几条铜线做对比,有OCC对照组,Pwaudio 1960k, Toxic BW22 V2以及OFC对照组AG的black panther黑豹,以及搭配不同耳机及适用性的心得。

可以参考几个评测网站心得

鸥霖老板翻译的TWISTER 6心得https://tinyurl.com/yya4pszrhttp://www.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39090https://www.ect.com.hk/en/brands/detail/id/391https://everydaylistening.net/2019/04/05/dita-audio-oslo-cable/

试听音乐(听惯这几首歌很容易知道分别)1.Olivia Ong-Best of OliviaFly me to the moon测试人声的细致度,2. Adele 25-send my love to you测前奏的低频跟Adele 充满爆发力的人声

测试器材耳机: VE8讯源: 墨菊升级线:DITA OSLO/ Toxic BW22 V2/ Audio Genetic Black Panther/PWaudio 1960k

DITA OSLO对比Toxic BW22 V2先听Toxic 的BW 22 V2,这是一条Type 4 OCC Cryo 7N Copper Litz wire 22 awg 线径的铜线,也是一条目前听过解析,细节,中高频延伸听过最好的铜材质线材,跟BW26一样中性,先听BW22 V2,Olivia Ong请唱,前奏的乐器演奏刷弦声清晰,结像好,音场宽阔,来到人声部份中性,位置适中,有点退后,飙高音时延伸很美也自然,接着换听OSLO,前奏乐器声变的比较润,音场较小,Olivia的歌声变的很柔美,有音染,人声位置向前一步,而解析部份不会比BW22 V2差,高频延伸BW22比较好且华丽,OSLO到某个位置有点停住,但较滑顺,这边蛮惊讶OSLO表现,原因是比较过其他日本OFC线材如Wagnus silence sheep 或是Brise Audio Yatono对比OCC的BW22一耳分别,线条感,分析力差很多,很多细节不见了,虽然上述两条OFC线都有彼此特别的韵味,同样柔化了线条,但OSLO的分析力跟细节还是维持得很好,起码与BW22一AB不会有太逊色的地方,却让中频突出一点,人声多一点染色。

接着听Adele 25测试OSLO低频表现,是属于比较有扩散感的低频,下浅不深,副歌速度感较快的音乐时,很明显整体比较慢一些Adele的声音少了一点爆发力,而换成BW22 V2也是属于扩散感型,下浅力道稍微大一点,速度感跟力道稍微好一点,也较亮,因为已经在各种材料的线材听过N次这首歌,音场也是大一些。

DITA OSLO 对比 Audio Genetic Black Panther先听AG 的black panther,呈现的是无氧铜底声的特色,人声宽松且靠前,中高频温润,但乐器表现凝聚,高频延展跟动态好,对比于其他日系的无氧铜线如Brise Audio Yatono,它显的较为中性些,而Yatono更有种特别的韵味,协调性较佳,接着换听OSLO很明显乐器的结像跟细节形体表现更优秀,且兼具韵味,饱满突出的中低频,优雅柔美的高频延展,非常舒服,但音场也是较小一点。

DITA OSLO 对比 PWaudio 1960k接着比较PWaudio 1960k,先听1960K,第一时间较难分出彼此的差异,同是属于比较宽松耐听的铜线,人声对比OSLO退了一步,没这么突出甜美,但是1960K整体比较宽松,舞台空间感以及音场较大,因为做了屏蔽背景比较黑,OSLO比较集中一点,其他差异不大。

小结:光是比较几条铜线即可知道OSLO的声音特色,它是一条低频扩散感好,中频突出甜美韵味,高频延伸自然,且维持一定解析的OFC线材,然而它的音场对比于三条线材,如粗线径的OCC线BW22 V2以及8蕊线材的black panther以及1960K较小,可能归功于日本OFC导体以及油浸奈米金银粒子的关系,OSLO是介于两着之间,结合彼此优点,是兼具人声甜美耐听氛围与一定分析力及细节的好线,只是在听些动态强点讲求乐器光泽度的音乐,且如果是大编制交响乐需要音场大些或是听些摇滚较吵的音乐类型金银合金以及银材质线材的表现更好。适合一些解析跟细节较好的多单体动铁耳机,可以修饰一下高频毛边,将人声更突出饱满,也很搭SONY IER-Z1R,之前分享过搭配以及涂DITA OSLO contact enhancer心得。

SONY IER-Z1R 搭配DITA OSLO金银油浸线搭配Z1R第一个感觉是Olivia的声音变的很温润向前,还是像无氧铜的声底,只是整体协调性,高频延伸控制的更好,尤其是音场宽松自然,且维持不错的细节(当然OCC铜还是更棒),一样是无氧铜底声它给我感觉比起Wagnus的三代羊线更喜欢,难怪会红,只是动态还有分析力还是CCDD较好,而同样柔化线条感Leonidas ll细致点,音场大一点,而OSLO较均衡。简结:它可以柔化Z1R线条,人声温润向前耐听,维持一定的细节跟分析力。

而因为Z1R 音场大,中频不突出,配起来很合适。

mmcx版本!

DITA OSLO contact enhancer。标示上面写着是AG+AU Nanoparticle infused, 重点是Made in Japan。其实在10多年前在Andaudio就有分享玩过古河的奈米水心得,当时没有耳机升级线可以涂,大家都涂,RCA端子,电源线插头,排插,甚至是真空管的管座,OPA的脚,AC座,保险丝,只要跟接点有关系都可以涂,不晓得DITA这瓶跟古河成分有什么分别,10几年前买的那罐古河已经干了,有机会再买一罐比较声音,而之前比较过卖场卖的接点活化剂跟古河奈米水,差异还是明显。

试听器材:DAP: 墨菊4.4 mm 输出耳机: SONY IER-Z1R耳机线:原厂线

先涂看看4.4 mm耳机端子,涂完后,会形成一层咖啡色的膜,不要涂太多,薄薄一层就好,只是它好像不容易干,我静置约5分钟,摸还是会透在皮肤,不管了,直接督墨菊。哇!对声音的改变很明显,同一首Olivia的歌Z1R的中频人声变的比原来的厚实饱满,毛边也较少,其他倒是没有太大感觉,细节稍微多一点,但整体因为中频出来点,衔接更滑顺,等找时间试试看涂其他地方再来比较,同样有Z1R跟OSLO的玩家可以试试看。而过了一夜等它干了之后,经过几次插拔还是有效果,但随着插拔次数越多,大概10多次后,会看到干掉的薄膜脱落,效果也就越不明显,之前有烧友提到最好是涂在插针上效果更好,如果不换线称的也比较久,这类的产品还是家用器材效果最理想,最近涂在电源插座母座以及OPA运放脚座,效果很好。

一点心得,供参考,谢谢。

泽丰Zephone

泽丰Zephone

泽丰(Zephone)是一家专注于耳机升级线材与数字线的品牌,主要活跃于中国市场,并广受发烧友的关注。品牌创始人朱老师是业界资深人士,对于线材的选材与设计有独特的见解,尤其对于铜线的声音特性有较深的研究。泽丰的产品线涵盖OTG数字线、耳机升级线等,并且常在毒窟耳机发烧友社群中分享技术细节与调音理念,他们家的种类与品项很多,尤其是很多收藏的老线基,会根据有的线基来开发产品,因为在业界非常资深做线很久,所以特殊的线材蛮多的,我自己观察老板比较喜欢铜材质的声音,也是一直持续有在更新。

泽丰 Antique「古董」耳机升级线心得分享

泽丰这次推出的 Antique「古董」升级线,乍看之下就是走一个复古味很浓的风格,线材的手感也很不错,摸起来滑顺,质感算是挺讲究的。接头部分做得很精致,不是随便的那种模具件,而是有下功夫的设计,细节处理得很用心。

这条线的声音确实跟原厂线有不小的提升,音场打开不少,听起来更宽阔,细节表现也明显变丰富。低频的部分量感刚刚好,不会轰头,但该有的下潜和弹性都有,整体扎实有力。中频段人声的厚度够,带点温暖的调性,声音的表现比较有质感,也比较耐听。高频的延展性不错,该亮的地方有出来,但不会过度刺激,听起来顺滑又有细节,不会刺耳,整体走向算是比较均衡自然的调音。

泽丰银龙Silver Dragon V3纯银耳机升级线开箱初听

大概在几周前看到泽丰老板朱老师在毒窟社团分享自家的线材,又看到很多人在开箱泽丰的数字OTG线材接乐图小尾巴跟手机,都提到声音的提升很大,早前在乐图群王琳也很推荐他们家的数字线材,于是乎我在上周的某一天上班开一整天会,下班搞小孩到睡觉压力大的晚上,默默点开淘宝泽丰的网页,东点西点看到了黑龙铜线以及银龙银线,小弟的铜线已经12条,银线才2条,可惜已经没有晶彩的CDD,想说该平衡一下银线,就加入购物车…

付款成功后,等待到集运舱后再付一次运费就可以到新加坡(海外),好方便。

导体跟设计

这是我第一次用屏蔽做的这么足的线材在IEM上,它的作法跟传统的RCA讯号线材没太大的分别,中心导体是4组多蕊24 awg粗线径的UPOCC单晶纯银,然后每组再上Teflon屏蔽,中间棉纸填充抑制震动,外层再套无氧铜镀银隔离网(这个就是用来接上4.4 mm第五极,当接地)屏蔽,最外面就是厚实的皮了,所以这条线材设计可用在有接地的4.4 mm DAP,大部分的中国制DAP都可以,如墨菊。汉声的毒液也是类似的设计屏蔽做的很足,包括Teflon屏蔽以及单晶铜镀银隔离网,金银合金单蕊导体,只是没这么厚的外皮以及棉纸填充,改用黑色棉布套住,比较好携带给IEM用。

右边是汉声毒液

粗度跟配戴感其实这条线材更适合用在大耳(大耳)Headphone上,用在IEM应该是我在搞,本来以为会很粗很难用,一看到实体感觉还好阿,没很粗,对比SW22或是毒液,只是它的外皮比较硬,算是可塑型,但较有弹性,还可以阿,耳挂处的配戴还好,没很重,经过65克GW24 8洗礼后,这不算什么,也量过银龙是46克,跟SW22差不多。

初听感煲了一小时就开始听了,搭配的是VE 的EVE20,播放器当然是4.4 mm有接地的墨菊啦,一开声最先注意到的就是背景,真的是爆黑,很干净,马上AB一下毒液,一对比下背景动态稍微轰一点,果然牺牲一点便携,换的代价是很值得的,就是这样,人声立体浮现,甜美细腻,完全没有一般银线高音毛噪刺激,或是过于明亮的声底,整体属于中性自然走向,EVE20的线条感跟人声也变的更清晰些,整体的体验是很满意的,主要是温润性的银线,背景又黑,Silver dragon v3线基这种4.4 mm屏蔽作法果然特别。

16. Luminox Audio

Luminox Audio 是一家来自台湾的音频线材品牌,看介绍拥有超过三十年的制线经验。他们的导体和原材料均来自日本,并在台湾进行加工制作,确保产品的高质量。该品牌以创新设计和卓越音质而闻名,特别是在耳机升级线领域。

在 2020 年,Luminox Audio 推出了旗舰产品「Luminox」,这款升级线采用了创新的插头设计,允许用户透过旋转插头来实现三种不同的调音模式。这种设计使得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音乐风格和个人喜好,调整音频表现,提供更灵活的聆听体验。

Luminox 升级线在音质表现上相当出色。在搭配 Sony IER-Z1R 耳机时,发现高频表现通透,三个调音档位各有差异,适合不同类型的音乐。第一档位强调人声,第二档位提供零调味模式,适合聆听管弦乐等大编制音乐,第三文件位则增强低频量感,适合需要强劲低音的曲目。

此外,Luminox Audio 与耳机品牌 Rossi&Wing 合作,推出了限量版升级线「Morningstar R2216 Limited」。这款线材结合了 6N 单晶铜镀银、4N 铜镀银和铜镀石墨烯等多种材料,并采用融合同轴结构设计,旨在提供丰富的细节和宽广的音场。用户反映,该线材在聆听小提琴演奏时,能够呈现甜美的韵味,整体氛围活泼,乐器定位准确,分离度高,这条我之后会分享详细的心得。

Rossi&Wing的First light耳机其中一条升级线也是跟Luminox Audio合作开发。

https://luminox-a.com.tw/

Luminox Audio Tri-light 耳机升级线开箱

三月在新加坡Canjam在Luminox的摊位试听了Tri-light后觉得声音很有特色,分析力惊人,且人声贴耳细致,主要是因为它由三种不同导体所组成单晶铜、单晶铜镀银、铜镀银混编的线材,外观呈现的是银色。以导体对声音的影响,铜镀银一般有纯银线的解析,但是高音的毛噪感明显,少了纯银线特有的质感,也更明亮一些,算是模拟银线的底声,而且它用了两个铜镀银导体,一个说明是单晶铜OCC镀银,另一个没说应该是OFC镀银,跟Final的京线相似,目前做的不错的铜镀银混编线材有Effect audio的Lionheart,但这条底声明显更圆润一些,没有一般铜镀银这么硬跟不自然,但你可以听出它是一条改变原来耳机调性,调音跟染色很明显的线材。

玩了几年的耳机升级线材都没有注意到这间,直到Canjam才算是第一次听到,看介绍导体跟线基是来自于日本,到台湾后再加工成升级线材,难怪就外观跟披覆质感来说跟市售的万隆线材不太一样,摸久了线材就知道,结构应该也不是万隆的Litz漆包线材,这点从Effect audio, Toxic, 或是Plussound家的外观即可看出师出同门。

线俓很粗,感觉应该是24 awg,与Toxic SW24粗细相似,线材重量是40.7g,相对于一般26-28 awg轻量线材重量20-28g,这条算是比较重一点的了,但也是24 awg正常发挥,来自导体重量。

结构看原厂介绍Tri-light是用二网一芯三层"铜"轴线并且搭配专利的Pair Balancing 技术,我研究很久还是看不太懂这段在说什么,应该是指三种材料混编的作法,而PB技术看介绍就是可以增加灵敏度?让导电更好,改变频响,但我在Youtube网站找到应该是老板在PAF2019香港展的说明参考,大家可以参考。

从三月开始好像又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正,现在六月初才正式贩卖,相对于另款一同发售的Shadow的温润饱满,这条比较亮,解析也好,手边也刚好缺少这类型线材的走向,恩!

它的插针很奇妙的正反两面都做凹槽,实际使用只要知道R跟L的字面朝外就对了,而有做颜色点点的插针代表的是正极。

线材的做工很好,但是唯一几点可以更好的部份就是耳挂的部份,因为Tri-light已经是较重跟粗的线材,在挂的地方做了铁丝跟透明热缩套,对我是比较不习惯,因为手边的线材几乎都没有用铁丝,现在大多数的线材厂商几乎都已经没做耳挂,除了有用透明热缩套,可以避免因为流汗所造成导体或是披覆变质铁丝仅有Crystal cable的duet系列有,其实Tri-light很软,应该可以不用铁丝,看以后有没有机会在送回原厂调整,看个人的使用习惯。

初听感

试听器材耳机:VE8耳机升级线:Tri-light对比汉声的KimeraDAP: LOTOO PAW GOLD TOUCH 墨菊 4.4 mm

试听音乐:1.J.Fla Shape of yo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hQKe-aERsU2. J.Fla Something just like this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_elXY2Lcfk

手边其实没有跟Tri-light 一样调性的线材,只能试试同样是混编线材的汉声Kimera,只是它有铜镀金在里头整体应该会比较均衡,先听Kimera,J.Fla的shape of you前奏的乐器轻快且结像好,空间定位优秀且深邃,人声位置适中稍微向前,比较干净,染色较小,接着换Tri-light,一开声有点吓到,在同样的音量下,它比较大声且明亮,该不会是因为PB技术关系?我猜也可能是Kimera有镀金导电性相对差一点。

同样属于轻快的类型,但是它的人声更贴耳前且饱满,这种听流行或是日系女声实在很过瘾,而且有种穿透力与纯银线的分析力,不过没有一般铜镀银的高音粗糙感,连Crystal cable dream duet(CDD)也没有这种穿透力,但CDD明显更均衡跟滑顺。

只是Tri-light它音场较小没有Kimera深邃,Kimera比较均衡中性且杂食一些,Tri-light是条一听肯定会惊艳的线,但我想得看后端耳机的搭配,比较适合一些高频较暗或是厚实一点的动圈或是圈铁,少一点分析力的,如果配高音比较奇耙难搞的耳机如有Tia技术的64 audio U18t或是一般动铁,久听可能会受不了。

喜欢听日系女声的可以试试这条,它是属于比较亮些底声的线材。

一点微听感 仅供参考

开箱照

原木盒装

17.Cross lambda Audio

Cross Lambda Audio 是一家来自泰国的线材品牌,成立于 2016 年,所有产品皆由泰国本地设计与制作。该品牌在泰国本土拥有极高的知名度,但直到近年才开始进入中国大陆与香港市场,并且逐渐在全球获得关注。新加坡的 Music Sanctuary 以及深圳的新声域是主要的代理商,使其产品在东南亚与大中华地区的可见度大幅提升。

产品概述Cross Lambda 主要专注于高端耳机升级线材,涵盖铜、银、混合导体等不同材质,并且在屏蔽技术、结构设计以及声音调校方面有独特见解。他们的产品系列广泛,从入门级到高端发烧线都有涵盖,适合不同需求的音响爱好者。

代表性产品——Future 铜线设计与结构Future 是 Cross Lambda 旗下代表性的高端铜线,该线材以精选的高纯度铜导体制作,并结合品牌独家的屏蔽与绝缘技术,以提供更加纯净的信号传输。线材的外部包覆材料选用柔软且高耐用性的材质,使其具备良好的手感与耐用性。声音表现在今年初入手 Future 铜线后,我将其与 11 条中高阶铜线进行对比,并对其声音特性进行深入评估。Future 在铜线类型中展现出极为均衡的调音风格,低频扎实且具备良好的弹性,中频表现温润细腻,高频则具备良好的延展性,避免了部分铜线可能会有的过于厚重或暗沉的问题。对比其他高阶铜线,例如 Effect Audio 的 CODE 24、Toxic Cables 的 Cerberus 以及 PW Audio 的 1960s,Future 的声音特性较为圆润,没有过度渲染某一频段,而是着重于整体的和谐度与音乐性,使其在长时间聆听下不容易产生聆听疲劳。解析与音场Future 的解析力在铜线中表现优异,声音细节丰富但不过于锐利,能够提供自然且具音乐感的呈现。音场表现上,该线材在深度与宽度方面都有一定的提升,并未局限于一般铜线可能会有的略显封闭的音场特性,而是在保有温暖基底的同时,带来较为开放的声音表现。其他值得关注的产品除了 Future 之外,Cross Lambda 还有多款值得关注的线材,例如:• Reference Supreme: 旗舰级银线,主打极高解析与清晰度,适合高分辨率需求的用家。• Silver Guardian: 银铜混合线,提供更均衡的声音风格,适合搭配不同类型的耳机。• Direction Neo: 针对流行与人声优化的线材,提供温暖且富有情感的声音表现。结论与未来展望Cross Lambda 作为泰国知名的线材品牌,其产品在技术与声音调校方面有着极高的水平,虽然品牌知名度在国际市场尚未达到顶级线材品牌的规模,但凭借其出色的产品力,未来有望进一步扩展市场。对于追求高质量耳机升级线材的玩家来说,Cross Lambda 是一个值得深入关注的品牌,特别是其铜线产品在音乐性与均衡度上的优势,使其成为中高阶线材市场中的强力竞争者。随着 2025 年即将到来,我也将持续关注 Cross Lambda 的新产品,并进一步探讨其更多系列的声音表现与搭配潜力。

https://www.facebook.com/crosslambdaaudio/

Cross Lambda – Apollo 旗舰升级线试听心得

Cross Lambda是一间来自泰国的耳机升级线品牌,应该是成立于2016年,老板从脸书的照片看起来很年轻,爱玩四驱车跟计算机,也是一位资深发烧友,非常喜欢日本文化,他说是因为爱听日本J-Pop流行音乐关系而创造这个品牌,早期多在泰国社团与烧友交流,在泰国蛮红的,我第一次接触这个品牌是在2019年从新加坡代理Music Sanctuary以及Calvin推荐认识的,在店里试听了几款,包括他们家知名度最高的Future单晶铜线,不管是棉布的外观颜色,屏蔽的设计,纯铜的导体,定价策略等都是以PWaudio的1960s铜线作为假想对象,毕竟铜线当时其他间都少有这样的价位跟设计。

在海外算是有一定的名气,我也在去年入手了Future,听了一年多,Cross Lambda在海外算是有一定的知名度,至少在泰国的脸书耳机社团少有人不知道,直到去年底在大陆代理新声域以及今年在台湾SAD及香港引进代理,在华人区才渐渐有了曝光。

https://music-sanctuary.com/collections/cross-lambda-audio

如果懂泰文的烧友可以参考https://crosslambda.com/

CL的线材价位高低阶定位明显,主要是以铜跟铜镀银导体为主,中低价位的都有涵盖,高价位的旗舰就是新版的Future S以及Quanta-S两条屏蔽铜线,大概一千多镁,以旗舰价位来说比较正常。

但今年推出的几条新线材加入了新导体palladium plated copper(PPC)铜镀钯,加上不同结构的屏蔽设计,定价飙的非常高,价位较像是自家产品的一种技术展现,不像是常规产品,如之前Calvin带给我试听限量的Artemis Tri-Brid,定价是三千多美金,导体是Palladium Plated Copper(PPC)铜镀钯,Silver Plated Copper(SPC)铜镀银以及Pure Copper纯铜,以Litz type 4s 制作而成(4S mean it is type 4 with conductor core as a substitute of nylon),再用三层屏蔽结构包覆,以及特制的混合焊锡调音混合,再来就是今天试听的这条定价五千五美金Apollo,官网上其实还有一条价位较低算是Apollo平价版的Athena。

这家的线材有它的调音偏好,基本上是往中性偏亮的底声,速度感,以及动态好的走向,毕竟以听日本J-Pop流行音乐为出发点。

上个月前收到Danny大从台湾寄给我试听的两条Apollo,一条是一般版本,一条是(G)4.4mm五极屏蔽版本,真的感谢他的帮忙以及信任。

五极屏蔽版本透过黑色棉网往里头看,可以看到铜色的屏蔽金属隔离网,应该就是用来焊接第五极的,Apollo是由三种金属Ag,Pd,Cu,两种线材PPC铜镀钯以及SPC铜镀银混合而成的线材,线径是26awg,HPOCC(High Pure OCC),这是一个线基厂的代号如万隆的UPOCC(Ultra Pure OCC)以及特殊的屏蔽材料,再用上了抗电滋干扰涂层 及由JIS(日本工业标准)认证作为端子导体部件,这边指的应该是插针以及自家的4.4mm端子,因为G版本用的是古河碳纤镀铑4.4mm端子(可能是因为有屏蔽关系太粗),但老实说就以导体规格以及设计而言,感受不到高订价所带来的优势,可能还有很多没说的调音,一定要实际听以及跟其他旗舰线材当场AB声音才能有更深的感受。

而这条是除了PW Audio Orpheus之外绝对是定价最贵的线材之一,不少只看价位的烧友常拿两条来比较,也是我试过最贵的线,但对我而言比较像是Cross Lambda象征自己品牌的技术展现,习惯性的还是将试听线材煲了两-三周才对比,为了知道Apollo的实力,手边没有相同导体线材,只能比较手边六条比较经典或是旗舰的线材,以及跟本身有无五极屏蔽的差异。

1.Pwaudio 1960s 4wire2.Cross Lambda Future3.Han Sound Audio Danta镀铑4.Toxic Medusa 175.Toxic Phoenix 226.Brise Audio Yatono

试听器材耳机:Vision Ears 8 私模DAP:乐图钛菊。

先说升级线只是调音很难完全改变耳机的调性,而且不是每支耳机都会升级线这么敏感,很多仅是互补差异,一定要亲自去试听差异,而到这个价位的旗舰升级线基本都有一定的素质,剩下的只是调音的口味合不合拍。

试听曲目1. Susan Wong – Vincent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TV-WSjqkbw

2.J.Fla- You Raise Me Up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GTpyAVSXxA&list=UUlkRzsdvg7_RKVhwDwiDZOA&index=3

Cross Lambda Apollo一般版对比G屏蔽版先听一般版,Susan Wong – Vincent前奏乐器演奏清晰,宽松大器,就好像在听铜线一样,有点误以为在听1960s 4 wire的感觉,音场很大,但在吉他刷弦时又很清晰似银线的结像,而中频人声不是暖声底,但也不会太瘦,位置稍远,稍微偏中上盘,整体很耐听,不会像同是合适日系女声的铜银混编这样死亮,中高频延伸自然柔顺,也不虽没Toxic Medusa 17或是Phoenix那种一耳朵惊喜的华丽感,但我就这样很顺的把一整首歌听完,耐听中维持一定细节以及分析力,可以让我一直听下去。

一换上G屏蔽版,第一个注意到的当然是背景变的比较黑一些,这种情况更能够专注演奏或人声口型变化,人声突然变的比较向前且更甜美,结像也更清晰,低频以及动态更好,但音场就没有一般版的大,其实一般版的背景宁静度已经算不错,而G屏蔽版算是各方面都稍微刻画更深的版本,这个主要应该还是跟金属隔离网有关系,虽然命名相同,但给我感觉较像是不太相同的线材,等下跟其他线材对比会更清楚。

Cross Lambda Apollo一般版对比PWaudio 1960s 4wire刚单听Apollo觉得走向相似,但是一AB还是能一耳分辨出彼此的差异,1960s 4 wire还是铜线底声,导体材料对整体走向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整体比Apollo更宽松自然,音场更大,人声也更柔润,但相对的乐器的结像,刻画,线条感以及动态则是Apollo表现更好,但两条线材基本都有一定的水平,各自擅长的调音,以耳机的搭配来说,我会用Apollo搭配动圈类型或是VE极乐世界等需要细节跟解析去互补的耳机,就VE8以及VE7而言而言我会较喜欢1960s 4wire类型的走向,但这点同样G版的Apollo这样配也没问题。

Cross Lambda Apollo一般版对比Cross Lambda FutureFuture做为自家最出名的铜线,之前在中高阶铜线对比中,底声中性,解析很好,高频延伸华丽,除了细节稍微较BW22 V2少之外(线径优势),其他则没有短版甚至更好,但对比Apollo可以明显感受Future的乐器结像相对过于明亮且生硬,整体往中高频偏(可能跟锡的调音也有关系),Apollo的下盘比较沈稳,动态也更好,而Future的中频人声听得出是铜线,比较纤细向前,但与背景乐器的组合相比,没这么协调,Apollo的整体比例拿捏较好,在宽松大器的声底下,有着不生硬的乐器表现,很像是结合1960s 4 wire与Future优点的版本。

Apollo一般版对比Han Sound Audio DANTA镀铑版镀铑版本的蛋塔声音比较集中,凝聚且明亮,在乐器的表现尤其明显,带宽拉的非常广,尤其是中高音的透明感,非常的清脆,细节表现也很棒,在素质表现方面算是汉声在近期完成度最高的线材,Apollo对比上述线材已经算是稍亮的底声,但一跟蛋塔镀铑比就不算什么,而蛋塔在背景乐器的动态很容易盖过以及影响人声的表现,相对轰耳,初听很惊艳,但较不耐听(这点跟Torfa 4比也是相同),而Apollo一般版整体表现较为宽松,背景乐器不会压过人声,人声的位置较远,且音场较大,这点如果不AB我单听蛋塔则不明显。

两条很明显是完全不同调音走向,镀铑蛋塔要配比较暖色的动圈耳机,而Apollo一般版比较中性好搭一些,两条线材中频都属明亮类型,而非厚实类型,背景都一样的黑,相信镀金版本会更接近Apollo的调性,就我平常听的音乐类型会更喜欢镀金版本的蛋塔。

Apollo一般版对比Toxic Medusa 17一换成Medusa 17,果不其然信息量以及细节对比上述几条暴增,金银合金与银镀金导体混合,17 awg粗线径的硬素质摆在那,而且人声淡柔美,高频延伸华丽,且不死亮刺激,尾音非常的细腻,这也是在同家Phoenix所达不到,横向音场大,听古典真的是专武,换成Apollo后人声退后一步,背景的动态没这么压迫,又更宽松,人声与乐器的位置协调很好,只是当然细节还是Medusa绝对优势,听的线材多,到这边大概对Apollo的调音与定位心中有个底了。

Apollo一般版对比Toxic PhoenixPhoenix的细节还没有Medusa多,但人声因为镀金则多了一些柔和甜美的听感,Medusa则位置稍微向前且侵略些,一换上Apollo很明显,人声比这两条更退后,乐器的结像没这么凝聚,相比之下没有太明显的强调某个频段的音染,这可能跟混编导体跟调音有关系,相对中性,有点介于单晶铜跟金银合金类型声底之间,而金银合金镀金的Phoenix则是在中频的染色更明显。

Apollo一般版对比Brise Audio YatonoYatono是无氧铜线材,声音是属于比较中下盘温润的人声,但调音非常舒服,一换上Susan Wong的声音变的好慵懒,少了一些乐器的细节与解析,但取而代之的是中高频尾韵变的很迷人,而Apollo一对比则是更明亮的底声,分析力跟音场也大一些,在低频表现,Yatono属于包覆性好且较肥厚型,音场稍微小一些,一对比Yatono后更明白Apollo的调音定位。

结论:1.Apollo一般版整体的声音走向以及调音是属于中性稍亮的底声,位置稍远且亮,就算是一般版本背景也已经蛮黑的,低频速度感快,下潜较浅,中频位置适中,听日系女声很合适,中高频不会死亮,整体算是均衡耐听。

2. Apollo G屏蔽版的背景变的更黑,中频人声变的更甜美(稍润没这么刺激),动态也更好,染色较为明显,虽音场较小,但比较符合我常听的音乐类型。

3.对比自家的Future优势很明显,对比一众旗舰各有所长,Apollo整体没有太过偏颇的辟性,背景宁静度为绝对优势,但其他调音则是各有优劣,维持在一个中性百搭的调性。

4.建议开始接触Cross Lambda线材先重低价位以及Future开始听起,先了解这家的调音后,再慢慢听上去,如果没有太多口味培养以及经验,听到5500美金的Apollo可能会满头问号,不知道特点在哪,最后值不值得这个价位,得由你自己回答,自己喜欢最重要。

Double Helix Cables(DHC)

Double Helix Cables(简称 DHC)是一家美国高端耳机升级线品牌,由 Peter Bradstock 创立,成立于 2009 年(有些数据显示 2011-2012 年正式推出高端产品线)。DHC 以高质量导体材料与精密编织技术闻名,并在耳机与音响发烧友市场上建立了独特的品牌形象。DHC 与同期成立的 Toxic Cables(英国品牌)及 Whiplash Audio(美国品牌)被视为 2010 年代早期的三大高端线材品牌。这些品牌最早在 Head-Fi 等国际论坛上活跃,彼此之间也曾有竞争与争议,例如 DHC 创办人 Peter 早年与 Toxic Cables 创办人 Frank 之间的恩怨,导致 DHC 在欧美发烧圈内的口碑因为经营方式而有所争议。虽然品牌创办人的作风令人褒贬不一,但 DHC 产品本身因为出色的结构设计与精湛的手工制作,依然在市场上拥有强大竞争力,尤其在纯银与混合编织线材领域,DHC 以其独特的工艺与声音表现受到许多发烧友的认可。

Home

DHC 线材技术与特色DHC 的核心产品以 OCC 铜(Ohno Continuous Cast Copper)、OCC 纯银 以及 混合导体结构 为主,主要技术特色包括:1. 独特的线材编织与绝缘技术o DHC 是业界少数使用 超高股数多芯导体 的品牌,例如 Elite 19 Silver 采用 19AWG 极粗纯银导体,使其在大耳机线领域拥有独特的声音风格。o 部分线材使用「同轴结构」,如 Clone Silver,这种设计在降低干扰、提升导电性能方面有优势。o 使用 特制 FEP(氟化乙烯丙烯)与 PTFE(聚四氟乙烯)绝缘层,确保信号传输稳定性并提升耐用度。2. 高度客制化与模块化设计o 提供 线材长度、线芯数、插头类型(2pin、MMCX、4.4mm、XLR、双 3pin 等) 等多种客制选择。o 部分型号提供 可更换插头(Modular Plug) 设计,方便不同设备间的灵活搭配。3. 专注于 OCC 银与 OCC 铜,不采用其他导体合金o DHC 在产品线中不使用 金银合金,并且曾对 金银合金线材的声音特性持否定态度。o 对纯银线的应用深入研究,如 Clone Silver、Elite 19 Silver 这类纯银线,强调高频延展、背景纯净、动态优异。

在这次试听中,我以 瑞弦VR1 作为基准耳机。VR1 具备 优秀的动态表现、宽广的音场以及中性底色,对线材的变化极为敏感,使得不同线材的声音特性能够清晰展现。此外,播放设备则使用 Shanling M9 Plus(墨菊) 作为讯源。在这四款 DHC 线材的试听中,没有出现任何刺耳或过于刺激的高频,整体调音均属于较为平顺自然的类型。在对比参考线材方面,泽丰的银龙(Silver Dragon) 以 黑静的背景和温润顺滑的中高频 为特色。其声音底色与 DHC Elite 19 Silver 类似,整体较为润泽,但相较 DHC Clone Silver 和 Toxic SW22 V2,银龙的声音显得稍微模糊,细节呈现也略逊一筹。

DHC Silver Clone(22AWG 纯银同轴结构)Silver Clone 在解析力和细节表现方面显著优于银龙,线条感更为清晰,背景极为纯净,整体音色略带明亮感,但仍保持温暖细腻的音乐性。这条线的高频延展性优异,不会带来过度刺激感,而中低频则保持干净利落,动态表现优秀。相比过去的 DHC 26AWG 纯银线,Silver Clone 明显减少了过去 DHC 纯银线可能带来的锐利感,变得更为平衡和耐听。

DHC Elite 19 Silver(19AWG 纯银旗舰线)Elite 19 Silver 在 IEM 上的表现则较为一般。首先,线材本身较为粗壮,厚重的披覆使得配戴舒适度降低,不适合 IEM 用途。声音方面,在 DAP 直推下表现中规中矩,虽然整体调音平稳,但细节与动态表现并未带来特别惊艳的感受,反而更偏向耐听取向。根据 Head-Fi 及其他评测的回馈,Elite 19 Silver 在 HD800S 这类大耳机上有更好的发挥,因此我推测这款线材更适合搭配全尺寸耳机,而非 IEM。

Toxic SW22 V2(22AWG 混合线)SW22 在声音表现上与 Silver Clone 相当接近,同样具备出色的分辨率与细节表现,但音色较 Silver Clone 稍微更为温暖和饱满,在某些系统中可能会带来更丰富的音乐性。然而,相较 Silver Clone,SW22 的人声位置稍微靠后,这点在偏好突出人声的用家耳中可能会有所影响。整体而言,SW22 是一款调音相对均衡、音色自然的线材,适合喜欢细腻但不过于锐利的声音风格的发烧友。

总结在这四条线材之间,我最喜欢的仍然是 Clone Silver。其同轴结构纯银导体带来了优异的声音纯净度与细节表现,动态与高频延展俱佳,适合各种高端 IEM 和部分小型头戴耳机。相比之下,Elite 19 Silver 更适合大耳机,如 HD800S,在 IEM 系统上的表现不够灵活,且线材的厚度影响了配戴舒适度。至于 SW22,则是更温润顺滑的选择,适合喜欢厚实音色但又不想牺牲分辨率的用户。整体来说,这两款新款 DHC 银线在声音调教上比以往的 DHC 26AWG 纯银线有明显进步,改善了过去 DHC 纯银线容易过亮、刺激的问题,使其更适合长时间聆听。

Home

1. DHC Elite 19 Silver 纯银旗舰线( 19 awg Litz 结构 应该是Type 4)

2. Clone Silver 纯银线( 同轴结构22 awg , 2 wire 相当于一般线材4 wire)

3. 19 Fusion 铜银混编

4. Clone Fusion 铜银混编

19.主题系列

五条五千内新台币铜升级线试听心得分享(2018年)

会有这篇的主要目的是想要给一些预算有限又想玩升级线的烧友们一点参考,因为以往买的线材价格都较高,最早有这个想法是两年多前时在耳喇版有请教大家的建议,本是打算预算内不限定材料,但很遗憾就算是价位较低线材,材质对声音的影响还是在,所以这边就选择铜线。

这边列举的线材都是属于比较有质量保障的品牌线材,如是OCC单晶材料或是万隆出产,便宜的线不是不能重掏宝找,而是小弟不熟悉,更不确定质量好坏,本来想定在新台币三千内,但是想加到五千内,这样就不局限于只从香港跟台湾这些大家都知道的线商品牌找,也可以找一些欧美或新加坡的,欧美制的线材肯定是比较贵,材料成本,运输成本,人力成本等,也可以借着这次的机会分享一下是否跟亚洲地区的线材调音跟材料有所差异,毕竟价差在那边。

Whiplash 跟 Toxic 的线材没有列入,原因是Whiplash 暂时永久歇业,他的线材以后也就不好买,再来Toxic 便宜的铜线仅有 BW26, 我两年多前买过,觉得声音太中性所以没有列入,而Frank 最近家里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实在不好意思再打扰他,且新的BW22 V2要价195英镑,就不列入了。

为什么选铜线一来是它便宜,一来是大家都知道铜线相对银线跟镀银线声音中性,比较没有癖性,再来便宜例如两到三千的银线我实在也不太敢推荐,你银重哪里来?好的材料成本就在那边,你还要包括结构设计,披覆,端子,插针,人力成本,利润,扣掉这些死人骨头后材料是怎样的?

再来甚么7N, 6N 这种广告说词在一个材料背景,又经过半导体,光电产业打滚十多年的搞技术跟研发的我来说,真的实在是多说的!

这边要感谢烧友们跟店家跟香港Right shop audio帮忙,我本来在Plussound 官网想买EXO Copper铜线,尼妈的200 USD,运费 60 USD,运费太贵,不买贵的银镀金线不太合,Leadtime 8 weeks也太久,询问了RSA,他们有现货可以卖,也帮我寄来新加坡,真的很感谢,而且我的目的只是为了写这篇分享完就没了(线材三十多条不缺这条XD),这么爱分享如我也不能这样花钱,老婆会生气。

1. Han Sound audio 汉声 Zen 4 Litz 铜线 (新台币2850)

台湾Han Sound audio Zen 4 Litz 铜线介绍

这条线其实发表也快两年了,其实不是新的线材,而我也很熟悉它的声音,其中Zen 8一直是很多烧友喜欢的好铜线,独特的中高频延伸,以及华丽感都有让人误会在听银线的感觉,不管是搭配DUNU DK3001或是,VE8等耳机都蛮适合的,只是最早在2016年听过旧版本的Zen4,当时觉得细节比较少很耐听,没有特别的感觉,直到2017年五月有新改版,声音又不太一样,也是在当时入手Zen8,而手边这条也是新版的Zen4。

这条Zen 4搭配的是汉声的新分线器,灰色雾面配上中间黑底白字的汉声字样,比较小巧,也是以后搭配四蕊线材的标配。它的规格其实官网讲得很清楚,由单晶铜独立利兹线结构(OCC Litz wire)组成,多层次复绞线材结构搭配杜邦Kevlar® 200D强力纱,并披覆上先进的抗U.V超软材质,杜绝听诊效应,它的线身真的很柔软,完全不需要耳挂就可以挂得很舒服,而它编的很致密,可能有调音考虑。我这条是CM/4.4 CM插针使用的是黄铜镀金插针,素面没有印刷图案,4.4 mm端子用的是日本NOBUNAGA Labs制的,质量很不错。

2. OC Studio Orpheus MK5.5 Litz 铜线 (新台币2980)

台湾OC Studio Orpheus MK5.5

同样来自台湾的OC studio是非常资深的升级线厂商,最早成立于2012年,旗下的产品升级线种类很齐全,铜线,银线,铜银混编,银镀金,银与银镀金混编等,Montana 21 awg Litz纯铜线为自家的旗舰线,其实根本不用多介绍,OC在台湾,香港,中国的市占率很高,很出名,一直是烧友提到的高CP值选择,配件包括线材是台湾制造。

Orpheus MK系列是OC的入门铜线,也是很长青的型号,手边这条是MK 5.5是5.0的小改版,主要是变成Litz 漆包线,防止氧化,对声音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这条线采用的是万隆UPOCC,并经过冷冻处理Cryo,插针是订制的碲铜镀金插针,而OC也是台湾最早推出这个材质的厂家,并进行推广,刚开始外壳是黑色的印有OC Studio字样,后来又推出手边这款银色有LOGO的,而4.4 mm镀金端子是台湾订制的自有品牌,外壳是黑色碳纤的很美,分线器采用的是消光黑的新分线,而目前给这条铜线都是标配黑色。

3. Pwaudio The Copper V2 铜线 (港币680)

香港Pwaudio Copper 28 V2

讲到Pwaudio,其实最出名就是The 1960s,尤其是四蕊的1960s经过1000 hr的煲线,它那个人声的宽松度跟细致度,至今没有听过有这样表现的铜线,其中另条入门的铜线就是五周年纪念版本的No.5,它那个人声的暖度还有韵味,真的是人声专用线,因为在铜线独特的调音与成功,Peter Wong也渐渐将自家的产品逐渐以铜线为主轴,推出几款高阶的铜线,如在Canjam SG发表灰色皮的The 1950s,以及前几周发表黑色皮表面压花的The 1980s,都再再把铜线的声音发挥到另一个境界,的确对铜线的组合与调音有独到之处,之后也会分享1980s,还有19×0系列三兄弟的声音。

跟Peter聊天,有没有低价位的入门铜线可以分享,本来想分享No.5,但似乎大家都已经很熟这条线,提到还有一条更便宜的入门铜线,Copper 28,而最近有V2版本。

这条Copper 28 V2颜色是低调的黑色,对比之前V1就是铜线的肉色,线身也是非常柔软,外皮材料是PVC black,导体也是OCC铜,线径为28 awg,导体数为四,分线器是招牌的圆形木制分线器,这个比之前在1960s上用的看起来还要小巧,应该是给比较细线径的线材使用,编线跟Zen一样是属于比较密一点的,4.4 mm的镀金端子也是订制品,黄铜镀金插针。

4. Plussound EXO Copper 铜线 (美金200)

美国Plussound EXO Copper

这是我第一次听Plussound线材的声音,之前一直很想入手他们家的线材,只是当时披覆还是属于比较硬,这点美国的线走的比较慢,Effect audio先,接着许多来自厂家也慢慢更进走软披覆,去年过年有一次跟Toxic聊到希望能够将披覆做软,听了我的建议后,才有后来的SW22 V2,以及新线的更新。

回到Plussound,EXO系列的宗旨在于使用最高质量的材料来自万隆的UPOCC导体,以及特订的客制化结构以及柔软的polyethylene insulation,降低听诊效应,他们叫这个是PS insulation,这一系列都是使用Type 6的Litz 结构,http://www.litzwire.com/litz_types.htm 这里有科普文,并且在中心使用特制的避震导管,一切对订制跟质量的要求,造就这一系列诞生(我是翻译官网),这边值得提到一点,欧美的线材如Toxic, DHC, 还有Plussound都会强调自己的Ltiz结构是什么Type,亚洲的线商比较不会去注明这一点,只强调是Litz,而这些大厂都是向万隆做订制,但这只是一个基本的门坎,有好的供货商,后续的结构,设计,表面处理,披覆等等都是考验一间厂商的能力。

Plussound的线材有一个特点,如果你从官网订购,算是高度客制化,可以选的分线器就有超过五种,颜色以及款式,包括编线方式,左右耳插针贴纸颜色等可以做选择,插针以及端子都是黄铜镀金,而外壳是阳极氧化铝壳,打造好的质量,甚至是3D打印的分线器外壳,都可以订制,玫瑰金的分线器真的美。

EXO系列有各种材质的线可以选择,包括最贵的银镀金,所有的线材都是美国人手工制造。

关于Burn-in老实说铜的升级线是相较金银合金或是银镀金较易煲的材质,但这三条线拿到后还是经过了大概一周左右的熟化,也就是大概150小时,应该已经足以分辨出这些线材的声音走向。

声音:试听音乐1.Olivia Ong-Best of OliviaFirst of May 测试人声的细致度,小品类型2. Adele 25-send my love to you测前奏的低频跟Adele 充满爆发力跟磁性的人声3.钢琴演奏名琴的朝圣-史坦威之美

试听器材是DAP:Sony WM1Z mod金砖4.4 mm耳机:VE8耳机升级线:Han Sound audio Zen 4, OC Studio Orpheus MK5.5, Pwaudio Copper 28 V2

Zen 4 对比 Orpheus MK 5.5 对比Copper 28 V2先比较Han Sound Zen 4 跟OC Orpheus MK 5.5,同属于台湾厂牌的升级线,这两条在这个相近的价位内常常被拿来做比较,先听Zen 4在Olivia Ong的声音表现,前奏的吉他演奏一起,感受到刷弦的凝聚力以及线条感,这个力道还有高频的空气感跟熟悉的新版Zen 8其实有点相似,背景的音乐动态表现很好,有一点像在听Dunu隼的感觉,这条线的调音又跟2016年听到Zen 4那种温润,细节少,软的声音不一样,难怪搭隼没有这么适合,Olivia的人声比较Solid,不是属于温暖厚实的铜线,高频一贯维持像Zen 8一样在某个频段突出营造华丽感,接着换OC Orpheus MK5.5,很明显Olivia的声音退后一步,表现没有这么凝聚,空间感呈现较为宽松自然,整体比较润,细节相较之下少一点,蛮耐听的,Olivia的声音比较柔和后退,而Zen 4表现的比较饱满向前,但其实要知道一点我的金砖的4.4 mm内线是Nordost Odin 2铜镀银,Zen 4对我而言相较Mk5.5稍微有侵略性,但也许换成肥肥的原厂Kimber铜线就刚好。

听完Mk 5.5后马上换上Pwaudio Copper 28 V2,Olivia的人声又向前一步,介于Mk5.5以及Zen 4之间,背景吉他刷弦的力道很动态很足够,整体的细节比另外两条少一点,分辨率没有这么好,不过这个人声很好听阿,很温润,毛边修饰的恰到好处,耐听均衡,整体的协调性很好,听Olivia这种有韵味的小品人声其实很适合,有种小1960s的味道,Peter Wong果然是铜线王。接着换听Adele 25- Send my love to you,这首歌下去就知道低频动态,以及人声的爆发力表现,其实听完这三条线在Olivia的表现,心里已经有数,先继续接着听Copper 28 V2,前奏的低频一下去,呈现的是比较快而松散的低频,缺了力道跟扩散感,Adele 的歌声比较中性平淡,少了一点嘶吼的爽度,马上换Zen 4,相较Copper 28低频多了一点弹性,力道明显强了一点,

Adele的爆发力有回来,而换上OC MK5.5,哇!这个低频的扩散感很好,而且非常有弹性,当Adele唱歌时,背景咚咚咚的低频很抢戏,相较之下人声还是退后一点,以这低频的表现来说,Copper 28 V2是快而浅,Zen 4是集中较深,MK5.5是扩散及有弹性,只是必须老实说,它们彼此差异必须很用心才听的出来,而听惯高价线材如银镀金,金银合金镀金,金银合金或是高价的铜线,在这首歌的表现对比这三条线还是一耳差异,尤其是才刚听惯Dita audio Twins Fealty动圈表现后,再换回VE8即使已是动铁类型低频算不错的,而是明显感受到动圈的优势。

接着试听钢琴演奏类型的音乐-史坦威钢琴之美这是一张我非常喜欢的钢琴演奏专辑,2009年入手至今陪我测试过各种音响器材的声音,它有一个特点是整张专辑只用了一台史坦威GRAND钢琴来演奏,为了创造独特的空间感跟背景凝聚度还特别在教堂录音,用来测试这三条线非常适合。(再让我COPY一下,因为懒)。

先听MK5.5,钢琴演奏音色清脆,很轻快,呈现的不是厚重的音色,就如同之前感受到Olivia人声比较退后相同,在空间感的呈现上比较开阔,感觉像是离钢琴距离较远再聆听,而换上Zen 4后,也跟人声所呈现的差异相同,整体结像更好也更凝聚,琴键声比较饱满,只是一样有些高音键对会有一点Spark,觉得有一点突兀,换成Copper 28 V2再听,音色跟Mk5.5 一样很清脆,只是它修饰的更圆润一点,空间感来说,与钢琴距离前进了好几排,却又不突兀,整体表现更耐听。

虽然一般而言,铜线给人的印象是比较厚实温暖,有点肥跟糊很适合人声,但老实说这三条铜线都不会给我这种感觉,OCC铜的表现的确很棒。

小结:如果你喜欢的是整体底声比较凝聚,线条感清楚,高频延伸华丽感的,Zen 4是好选择,如果是喜欢贴耳温润的人声,协调感与均衡的铜线,Copper 28 V2可以考虑,如果是喜欢低频动次,扩散感以及空间感好的铜线,Orpheus MK5.5可以试试看。

而这三条线呈现的调音走向真的有差异,这也是之前一直强调的,即使是同样的材质也会因为导体制程工艺差异,结构,披覆,焊锡,端子,插针等声音会不同,但这是一个整体产品的感觉。

最后再强调一点,线材只是调音,一定要你自己去试试看,前端不同也会有很大影响,这边只能针对这三条线彼此差异做介绍,实际上就是快去试吧,而Plussound这几天稍微听一下,真不愧是美国名线,表现的确有相较于这三条线优势的地方,等煲完再分享,但价差在那里,等看口袋深度再决定。

新增Plussound EXO Copper 对比Zen 4

这边想要知道来自欧美的线材对比亚洲线材的一些声音差异,毕竟即使是入门价差也有将近两倍多左右,我的EXO copper 已经煲了四天,这几天听起来声音已经没有太大变化,可以试听了。

先听Zen 4,Olivia请唱,一样熟悉凝聚的底声,刻意调音的高频段突出营造出华丽的空气感,Olivia的歌声比较Solid一些,一换成EXO Copper后,分辨率还在但整体较饱满,协调性较好,没有Zen 4那种较突出的频段,可以感受到它的线条感很清晰,解析好,但是又可以营造出略微宽松且饱满的人声,说实话蛮毒的,有点像是解析跟线条感升级的Copper 28 V2,而相较下Zen 4的中高频段的华丽感显的比较轰一点,嗡嗡的感觉,接着再试试Adele 的人声,Send my love to you前奏低频本来觉得Zen 4在那三条线是属于比较集中跟深一点的,但是一对比EXO copper反倒是觉得是Zen 4的扩散感比较强,EXO集中有弹性一点,蛮有趣的,Adele 的人声爆发力有到位。

Plussound EXO Copper 对比OC Studio Orpheus MK5.5

先听OC Studio Orpheus MK5.5,Olivia的声音一样稍微退后一点,空间感好,较宽松,分辨率跟饱满度差EXO Copper,其实就跟之前听到的一样感觉。

与Copper 28 V2也不需要再比较了,其实简单来说EXO Copper有它相较于另外三条线的优势,例如你在听Zen 4,一开始绝对会比那种华丽的中高频给吸引,但久听后会觉得稍微轰一点,可能没有这么耐听,而MK5.5 会觉得分辨率没有这么好,营造的空间感很棒,耐听,但喜欢听贴耳人声的那种可能就没有这么适合,Copper 28 V2的线条感跟凝聚力稍差也是耐听,但背景乐器演奏与人声的位置分离度与协调性很好,人声还很顺,对我来说这三条都有擅长跟优缺点,但是EXO Copper对比这几条平价铜线来说,没有什么短版,蛮好听的,可是老实说声音是比较出来的,如果今天我拿EXO Copper去跟Toxic BW22 V2,Pwaudio 1960s. 1980s, 1950s,或是Wagnus silence sheep跟SAA等旗舰铜线来比较或许会发现EXO它的短处,或是这些旗舰铜线特有的调音EXO它没有。

Plussound美国线其实在亚洲线厂家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还能维持一定的占有率还有不断推出的创新线材,如Tri copper等实在有它厉害的地方,Whiplash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未来又多一间值得关注的厂商,而预算够的情况下,我也会想买银镀金线来听看看,供参考,要去睡了,六点半要起床,晚安!

Review: Plussound X8 Tri-Copper – World Premiere!

感谢

5. Audio Genetic black-104 铜线 (港币980)

香港Audio Genetic black-104

之前有稍微介绍过这间来自香港的Audio Genetic,是在2018年CanJam SG第一次在国际的耳机展亮相,旗下的产品线很齐全,光是铜线就达三种,银线,铜银混编,其实已经在香港跟大陆已小有名气,其最出名的是旗舰银镀金线Apollo以及他老婆次旗舰的Calliope(材质为单晶银+玻璃丝混编),与Apollo相同线径达24 awg,要知道越粗的线径的镀金线价格也就越昂贵,一般常见的也只是26 awg,另外也仅有Toxic GW24有这样的规格。

Balck-104是一条OFC无氧铜线,线径是26 awg,表皮披覆是使用PE,这条是这些平价铜线中唯一是OFC材质的,其他都是OCC铜,刚好借着这次机会,让小弟接触一下无氧铜的声底与魅力,但蛮有趣的是另调高价一点的铜线Panther black也是OFC,这也表示它们家铜线的特色,而线身来说使用的是PE披覆,所以对比PVC来说还是比较硬跟有弹性一点,这条线另有八蕊版本,叫做Black-208。

分线器跟端子也是使用订制版本的,这个分线器是给较低价的入门款,而高价线的线材则是使用新的分线器跟插针,质感非常好且具设计感。

这几天在听这条线,发现OFC线材有一个特色,就是人声相对于OCC铜比较浊一点,线条感没有这么好,低频深度比较浅而肥厚一点,只是这看似缺点的特性,久听也不觉得排斥,有它的味道在,喜好得看人跟搭配。

耳机王有写介绍可以参考

https://ohcc.cc/thread-9053.htm

https://www.weibo.com/ttarticle/p/show…

11条中高阶铜升级线对比心得分享

三年多前分享过一篇台币五千内的铜线试听心得,当初主要是想给入门升级线的烧友一些便宜又有稳定声音的好选择,所以主要往品牌线材找,当时Whiplash消失在市场以及Toxic Frank家中有事,这两间欧美老牌没有列出,但今天品牌都已回来,可以加入分享。

https://tinyurl.com/y23pkunu

铜线有它迷人的声音,价位也相对其他贵金属导体便宜,铜材质线材在淘宝找非常多间再做,尤其是铜线做为一般品牌线中成本最低的,是各家卖线必备的型号,不像万隆银镀金成本太高,没有几家敢备,我相信淘宝一定有很超值的线材,只是小弟不熟悉,更不确定质量好坏,所以分享以几个常见的品牌为主,而当年试几条铜线还是Plussound的EXO Copper各方面表现最中性均衡。目标是尽量想找新台币1万内的线材,但有些是该品牌最经典的,所以价位明显高些如泰国的Cross lambda Audio future,这十条线材本来自己早已经有七条平常在搭配耳机听,后来有三条是当实在毒窟社群大家非常推荐且评价很高的,一并加入,尤其是票数最高的日本Brise Audio STR7SE,算是一面倒的高阿,虽然它算是Briase Audio家最入门的线材,但价位也是2500港币左右,是比一般品牌的铜线价格高些。要特别感谢Pwaudio 可达鸭跟 LYK Audio代理发了两条线材给我试听比较(Athena/TWcu 20),还有Master Pro帮忙,本来我直接要跟日本Brise Aduio买STR7SE,因为新加坡没代理,但要等且运费也不便宜,而香港有现货可以买,顺丰运费到新加坡大概20新币左右,蛮便宜的。总共计这几条1. Han Sound Audio Zentoo plus2. Toxic BW22 V23. Toxic BW26 V24. Whiplash TWcu 205. Pwaudio Athena6. Cross lambda Audio future7. Audio Genetic panther black8. 泽丰 阿西娜9. DUNU Hulk10.Brise Audio STR7SE11.DITA OSLO

线径数字越小表示越粗,一般轻型或是入门的线大都是26 awg左右,Han Sound的线径是这几条最粗,但看起来不是特别粗,因为批覆比较薄,所以需注意手上的线材特别粗,不一定代表用料实在或导体粗,有可能是PVC批覆厚度关系,同样也可以从Whiplash的TWcu 20看出,导体是 24.5 awg 但摸起来也算是薄型线。

导体方面消费者一般只能知道是OCC单晶铜或是OFC无氧铜,两种导体有着完全不同的底声,一般而言OCC铜的素质是比较好,细节,分析力等,但OFC的人声韵味较迷人,没有抵触,也得看各家品牌的调音,而泽丰朱老板是比较喜欢OFC线材的。在结构部分不是每一间都有将这部分说清楚,尤其是部分高价精品线材通常会描述专利结构,黄金比例,但如果是Litz结构,基本是遵循之前分享过的Type,只是在蕊数跟线径,以及导体种类混合来设计,欧美线材如Toxic/Plussound 等在规格上会注明是Type几,这几年因为大家对线材的了解,越来越多亚洲厂商跟进,是好现象。

关于重量,线径越粗用料越多,批覆皮越厚,通常也会越重,这也跟分线器有关系,但是以整体的感受来看,如果喜欢轻型外出线材建议往20多克的去选择,这次比较的线材当中,DUNU的Hulk算是最重的。

关于煲线所有的线材都经过几乎是150小时配合LUMINIST SYSTEM ENHANCER CD 煲机碟的煲线,对铜线来说很够了。因为这次比较的线材有点多,所以还是区分单晶铜跟无氧铜两组各自的对比会更有意义,而每一组比较都必须要有个Reference当基准才能够知道好坏,在单晶铜组我用Toxic BW26 V2这条相对中性的线材当基准,在无氧铜组则是用Brise Audio STR7SE,而耳机则是选择Simphonio 瑞弦VR1这支对线材非常敏感的旗舰单动圈耳机。

单晶铜对比Toxic BW26 V2对比Whiplash TWcu 20两个经典的欧美老牌难得比较,而且是在这样的新产品做对比,非常期待,5年前也比过BW26 V1跟TWcu,先听BW26 V2配VR1的表现,与BW22 V2相似的中性且明亮底声,分析力一样优秀,没有一般铜线肥厚暖糊的听感,银线般的高频延伸,人声也是稍亮,但整体往中高频偏,下盘较少,音场非常大,接着换TWcu 20,底声一样中性且明亮,但是乐器的结像明显较BW26清晰,人声的尾韵跟厚度较有感情,BW26则稍微干扁且平面一些,虽然我很爱Toxic的线材,且BW26在这个价位来说算优秀,但TWcu 20明显在人声表现比较对我的胃口,阴阳顿挫较明显。

Toxic BW26 V2 对比Pwaudio Athena两条线径都是26 awg,走向有点相似,也都不是暖声铜线,明亮底声,要不断AB才能更清楚细微差异,细节跟讯息量都相近,比起跟TWcu 20的差异更小,BW26的人声距离比较远,音场更大,非常开阔,中高频延伸更好,整体较自然,Athena的人声靠近贴耳,乐器结像清晰,凝聚力较好,有菱角的感觉,听起来比较像是焊锡的调音所致,比较像是刻意调整后的声音,听起来比较有染色,但有点不自然,BW26比较中性跟顺些,但对我而言这两条没有优劣偏好,在素质来说是属于同级,只是调音差异。

Toxic BW26 V2 对比Han Sound Audio ZenToo Plus两条的线径差得较多,也反应在声音的素质,相较下BW26的人声比较单薄干扁些,细节较少,虽音场较大,底声中性,但Zentoo Plus的人声较有厚度跟感情,却维持很棒的信息量,背景乐器的动态以及残响更好,而音场相对小些,整体素质较BW26来的高些,不过结像有点太过清晰,中高频段有点菱角感跟Athena相似,不确定是否是因为焊锡音染所致,这种感觉跟旧款Zen 8相似,但整体又收敛不少,ZenToo Plus有点像是Athena的升级版。

Toxic BW26 V2对比Toxic BW22 V2虽然都是自家出品的线材,结构也相同,但线径的差异对声音的影响也非常显著,两条线的底声一致都是属于线条感清晰细节丰富,中高频延伸好的类型铜线,但此外的差异非常明显,BW26听起来很偏中高频,整体比较飘,结像较生硬,干扁缺少水分,BW22把频段往下拉一些,中高频比较饱满,低频量感也好很多,两条听得出不是同等级,有预算绝对还是买BW22 V2,这其实跟我自己比较凤凰跟小凤凰是一样的结论,比到这里,虽然BW26 V2作为靶线一轮下来,还是输不少其他线材,但我自己对BW26 的感觉V2 比V1升级感也大多了,不管是线材结构还是听感,V1一样很中性,但中高频延伸上不太去,也不像V2有银线的感觉。[url=http://flickrlinkr.tw/] 简单、快速分享大量Flickr相片使用BBCode或HTML语法卷标 – flickrlinkr.tw[/url]

听完一轮后可以再重新比较BW22 与ZenToo Plus以及Twcu 20

Toxic BW22 V2对比Han Sound ZenToo Plus两者音色有很大差异,整体的表现上,BW22 的解析比较高,人声的位置适中,且较明亮,细节也多,而ZenToo Plus的位置稍微退一步,且浊一些,但低频比较饱满,但值得一提的是与BW22一比,Zen系列熟悉凝聚的底声,刻意调音的高频段突出营造出华丽的空气感又回来了,虽然有比旧系列好些,但音染还是很明显,实在很抓耳,而BW22 V2真让人有种在听纯银线直惯到底的顺畅感,但又中性没有太多染色,BW22可能会是单晶铜系列导体做到极致后的声音,往银线靠拢,但喜好还是由人,两者AB可以听出差异,但重BW22换到ZenToo Plus听久后,觉得染色也不错,不会有觉得降级听不下去的感觉,两者仅是调音分别。

Toxic BW22 V2对比Whiplash TWcu 20结果与ZenToo Plus 相似,BW22因结构跟线径关系整体的素质较高,且中性,但Twcu 20真的很奇妙,中频人声带有点甜美感稍暖,却维持不错的细节,听久了也非常喜欢。

Toxic BW22 V2对比DUNU Hulk之前对比过心得如下https://eddie0817.wordpress.com/2019/07/14/dunu-hulk-%e7%a3%90-22-awg-occ%e7%b4%94%e9%8a%85%e5%8d%87%e7%b4%9a%e7%b7%9a%e9%96%8b%e7%ae%b1%e5%bf%83%e5%be%97/两条不是相同线基,BW22是Type 4, Hulk 是Type 2结构,蕊数也不同,相同的是线径都是22 awg,且皮的颜色都做黑色,而新款的BW皮的厚度又更薄,Hulk一比下又明显更粗很多,这也反应在线材得重量上。

Hulk的中频人声非常柔和甜美,有点与印象中的Toxic不同,线条感有点柔化,接着换听BW22,差异很明显,BW22的人声没有HULK这么贴耳,退一步,比较中性一点,音场呈现的方式也不同,BW22 纵深稍微大一点,乐器的泛音也稍微清晰一点,就是分析力较好,而低频的力道跟下浅则是HULK较好,以听人声的考虑来说HULK的表现很优秀,但如果是大编制或是需要更多细节跟分析力的音乐,以铜材质线材来说还是首选BW22 V2。

单晶铜线对比小结:1.以BW22 V2的声音来说,可能单晶铜线材结构与线径做到极致素质应该会往银线的中高频延伸以及分析力靠拢,如果未来有V3一样是22 awg但是Type 6结构会有答案,像凤凰那样的素质线材,非常百搭,但声音好听与喜好就是另外一回事,因为音染对比其他铜线实在太少,这几条如果要排喜好前三应该是Toxic BW22 V2, Whiplash TWcu 20以及Han Sound Zentoo plus。2.线径对声音的影响还是很大,如果只是单纯想找对于原线有升级感且重量不会太重,方便外出的轻型线材,那同是26 awg的BW26跟Pwaudio Athena绝对可以胜任,两者差异主要还是音色差异,但是如果是想在铜材质导体中找比较极致的声音还是可以考虑几条粗线径版本的线材。

加码对比Cross Lambda Audio Future这条我已经入手半年多,一直低调听没心力分享些什么,考虑到它的价位较高,直接对比Toxic BW22 v2,这条当假想敌记得应该是Pwaudio 1960s,手上的1960K有差异就不对比了,Future的底声跟BW22有点相似,都属于中性无染,Future的背景很黑,一些微弱的音跟细节都可清晰呈现,但又不会太多,人声位置稍微近些,音场较小,而BW22则是属于较明亮声线,Future的声音则较为圆润,很明显是花了很多心思去做的调音线,两条对我都很喜欢,我自己蛮爱拿Future配VE8公模。

无氧铜线材对比Brise Audio STR7SE 对比泽丰阿西娜先听STR7SE,重刚才单晶铜线材导体声音换到无氧铜,声音的变化非常明显,线条感没这么突出,柔化很多,中低频较肥跟饱满,虽然整体可以说较糊,但这也算该材料的声音特色,不过STR7SE算是听过OFC导体中还维持很棒的人声与乐器的分离度,听得出在调音下很大的功夫,乐器的结像清晰外,人声的韵味还可以,低频比较紧与弹性,接着换泽丰这条22 awg线径的阿西娜,前奏的背景乐器非常突出,背景干净,但一相较下人声明显向后退一步,口型较不清晰,尾韵也较不明显,音场呈现的是有点空气感,相对较宽松,但因为线径粗,细节表现较好,而STR7SE是相对整体较均衡的,这一比可以理解为什么这条线材当初在票选推荐会是第一名了,人声好毒,但又维持了些乐器细节,除了音场小这个点之外,而阿西娜如果不跟STR7SE相比是听不出人声较退跟少韵味,也可能是Brise Aduio家的调音特色关系。

Brise Audio STR7SE对比Audio genetic panther black这两条的底声乍听有点相似,较像是4 wire/8 wire分别,Panther black的细节更多,解析更好,但明显底声明亮跟轰耳,较集中且有些侵略性,STR7SE声线比较干净且顺耳,我觉得两条声音的搭配耳机不同,动圈我会喜欢配panther black,多单纯动铁就配STR7SE,不同的需求。

Brise Audio STR7SE对比DITA OSLOOSLO是油浸长结晶无氧铜,大家都知道如果没有搞Litz结构,油浸会是很好的方式避免集肤效应,就如同杜兰Duelund油浸银线一样,OSLO的人声位置比STR7SE更突出,也更润一些,音场这两条都不大,OSLO稍微宽松点,但听OSLO,Olivia的歌声变的很柔美,有音染,且分析力不会比单晶铜的BW22 V2差,声音线条感明显但不死硬,明亮和温润并存,STR7SE听起来则相对浊跟闷一点,这也验证之前OSLO跟BW22 V2相比的心得,这一回合我比较喜欢OSLO,但价位有差异,应该要更高阶的Brise Aduio的型号做对比更好,而有烧友提到换成镀铑头会比较活泼一点,也有烧友跟我说STR7 ref才是王道,但我更期待Yatono,阿斯! 明年开始玩Brise Audio。

结论:1.尽管是相近价位的铜线,导体、线径、结构、焊锡跟工艺(单晶铜/无氧铜)声音还是有很大的分别,素质是一回事,好听是一回事,挑选价位内听喜欢的线即可。

2.单晶铜的组合我喜好排名是Toxic BW22 V2, Whiplash Twcu 20以及Han Sound Zentoo plus,而26 awg BW26, Athena虽然各自表现不错,在素质面还是跟上面三条有明显差异,但有轻型便携的优势,Cross Lambda Audio Future因为价位跟这几条明显差异,就不列入,但以声音来说算是与BW22 V2各有所长,但调音更舒服。

3.无氧铜的组合最喜欢的还是DITA OSLO,再来是STR7SE,只是Brise Aduio应该要玩更高阶表现更棒,但已清楚他们家在中频的音染,实在好听,而AG的panther black的8 wire个性明显,比较有侵略感,只能当作不同类型的线材。

泽丰的阿西娜整体中规中矩,以无氧铜来说不太算是中低频饱满厚实类型,反而一比下来有点退,如果能够突出些,就很均衡。

大概是这样,听感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亲自去试听最好。

感谢啦~ !

一些照片

Han Sound Agni ll > ZEPHONE Silver dragon> DHC Clone Silver>杜兰Duelund 0.4 mm中低频厚度: DHC Clone Silver> Han Sound Agni ll> ZEPHONE Silver dragon>杜兰Duelund 0.4 mm > DHC Elite 19 Silver > Toxic Hydra 18

低频下浅与扩散感: Han Sound Agni ll >DHC Clone Silver> ZEPHONE Silver dragon>DHC Elite 19 Silver >杜兰Duelund 0.4 mm > Toxic Hydra 18

细节与乐器结像: DHC Elite 19 Silver > Toxic Hydra 18> ZEPHONE Silver dragon>DHC Clone Silver> Han Sound Agni ll>杜兰Duelund 0.4 mm

音场:除了Toxic Hydra 18最小之外,其他都分别不大。

背景干净度:都很干净,而ZEPHONE Silver dragon又更黑更静。

结论:从上述比较可以知道DHC Elite 19 Silver的声音是私心觉得最喜欢的,主要是该有的都有,素质之外又有音染,Hydra 18的中高延伸真的很棒,但还是因为V1硬皮关系,声音比较局限且较瘦底声,DHC Clone Silver中低频饱满程度有点像是人声线,不太像是纯银(可能跟同轴结构设计有关系),ZEPHONE Silver dragon因为第五极以及屏蔽设计关系背景最黑,做为银线素质该有都有,很均衡耐听,Han Sound Agni ll比一代改进真的大,线条感又更好,低频也收一些,以价位来说很超值又比其他几条好买,杜兰Duelund 0.4 mm一相比则是很中规中矩且耐听,没有太多突出跟惊喜点,听小品类型的很合适,再想可能要8 wire才能发挥它的实力。

这几条纯银线材的比较,再次验证不是有刻板印象觉得银线就是一定中高频刺激刮耳且不能听人声,好的纯度银线配合结构跟焊锡调音其实是有点甜度的就像是喝用肯尼亚浅烘焙豆子,以及Breville bes870萃取出来的义式浓缩咖啡,偏酸的口味,上头的油脂闪发亮,奶泡下去后,喝的第一口,像喝果汁一样微甜回甘,简直阿斯,我掰不下去了。

一点心得供大家参考,感谢。

分享此文:

按一下以分享至 Facebook(在新視窗中開啟)

Facebook

按一下即可分享至 X(在新視窗中開啟)

X

喜歡 正在載入...